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综述.docx

    • 资源ID:1779305       资源大小:16.36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综述.docx

    人格与主观华蜜感关系探讨综述一、引言主观华蜜感(SUbjeetiVeWe1.1.-being)是指评价者依据肯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它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征明显地与主观华蜜感有关。例如,乐观、自尊、归因方式等都与个体的主观华蜜感有关。COSta和MCCrae(1980)通过对人格与主观华蜜感的关系总结认为,主观华蜜感在肯定程度上更多地依靠人格,人格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足感,因此,人格在肯定程度上确定着主观华蜜感,是膨响主观华蜜感的重要因素和预料指标。二、主观华蜜感产生的心理机制主观华索感的产生是一种整合的过程,是由人格特质、生活犷务、认知因素等因素所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在外界的环境刺激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是一种内在的比较过程,这时我们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处不同领域的人对丁同一件事情的满足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没有一个客观的比较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华密感体验。当人的须要得到/满足,或者是目标得以实现就会产生华蜜感。假如须要或者目标过高,与自己的实际实力就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这样会使人缺乏信念而失去接着奋斗的志气:假如须要或者目标过低就会使人产生轻敌的心理,产生厌烦的心情,而不会产生华蜜感。四、人格特征对主观华蜜感的影响主观华蜜感的探讨最初集中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探讨发觉如性别、年龄等外部因素只能说明SWB改变很少部分。很多探讨者将留意力转移到内部因素如个人气质特点、认知方式等对SWB的影响。探讨发觉,人格因素和华蜜感存在显著的相关。主观华蜜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主动体验,它更多依靠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人格因素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影响主观华蜜感最核心的因素。主观华蜜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探讨人格特质与主观华蜜感有着很多困难的关系.与SWB有关的特质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外倾和神经质。CoSta和MCCraer的探讨发觉,社会性、充溢活力等特质产生主动情感,而焦虑、担忧等特质则产生消极情感。这两组特质分别构成成了外倾性和神经质。Watson和CIark指出,具有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正向心情和负向心情的天生敏感性2。外向型与神经症等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华蜜感的重要因素,外向型分数与华蜜感分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华蜜感分数高,内向不稳定型被试的华蜜感分数低。另外,很多国内探讨也证明白,外向性与主动情感、满足度相关,而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相关。唐洁和孟宪璋(2002)的探讨也表明,主观华蜜感与外向性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这些探讨都表明人格特质与主观华蜜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在当代心理学探讨中,比较受关注的就是大三人格和大五人格与主观华蜜感的探讨。大三人格与主观华蜜感的关系以艾森克对人格的分类,即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倾向三个维度来探讨人格与华蜜感。国内外众多的探讨表明,外向性与主动情感、满足度有关,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神经质与主观华蜜感呈负相关,能够降低华蜜感OCOStar和MCCrae依据现代u大五”(BigFive)人格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外向性、一样性、自觉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种特质。并调查得出外向性与主动情感显著相关,能够提高华蜜感,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能够降低华蜜感。此外还有大七人格与主观华蜜感的关系,是以中国“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大维度与主观华蜜感的关系。2黄立清、邢占军:国外有关主观华蜜感影响因素的探讨,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版,第2933页。主观华蜜感与自尊的相关探讨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口我的主:动情感体验。对于自尊和主观华蜜感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进行了探讨。张雯等15、陈丽娜等16的探讨等都得到相同的结沦:高校生主观华蜜感和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自尊越高的人体验到的华蜜越多,自尊能够显著预料个体的华蜜感水平。此外,心理学探讨还发觉,在各种预料主观华蜜感的相关变量中,自尊与生活满足度的相关最高。Campbe1.1.和Diener等人的探讨进一步指出,自尊与主观华蜜感的生活满足度维度的相关程度最高。高的自尊可以使其获得更高的总体主观华蜜感体验,详细表现为更高的生活满足度、更多的主动情感,更少的消极情感。个体的自尊与主观华蜜感之间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高自尊的个体有着更高的主观华蜜感体验。自尊对个体的主观华蜜感有很强的预料功能。(I)DienerE.SubjectiveWeII-Being.Psycho1.ogyBuIIetin(J).1984,95(3):524-575.15张雯,郑日昌.高校生主观华蜜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61-62.16陈丽娜,张建新.高校生一般生活满足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22-224.主观华蜜感与I自我概念的相关探讨自我概念(Se1.f-ConCePt)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它是个人对自己全部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等)的知觉和主观评价,这种知觉和评价来自于个体的阅历和对环境的认知。已有探讨表明,高校生的自我概念总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但在道德自我和自我指责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城乡差异显著,高校生华蜜感指数与自我概念总分显著正相关3。杨昭宁,孔详军(2006)分析了不同自我概念高校生主观华蜜感的比较,得出结论:高校生华蜜感指数与自我概念总分显著相关(Pv0.01),并且进一步探讨发觉,不同自我概念组的高校生其主观华蜜感有特别显著的差异31.这与国外的探讨一样。由此说明,自我概念是影响主观华蜜感的重:要因素。杨昭宁,孔祥军.高校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华蜜感关系的探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80-82.31见硕上论文引31主观华蜜感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探讨佟月华18、谭雪晴(2008)的探讨都认为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足度、欢乐感呈显著正相关。其认为,因为自我效能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念,这种较高自信念会使个体产生主动情感,从而增加他们的华蜜感。可见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生活满足度越高,欢乐感体验越多。另项关于自我效能与主观华蜜感的关系的探讨中表明,自我效能对高校生的主观华蜜感有显著的预料作用,它们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在不同的自我效能水平上,有不同的主观华蜜感。18佟月华.低收入高校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华蜜感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4):404-406.三、主观华蜜感的理论模型对于主观华蜜感的探讨,由于探讨者的角度不同,形成了各种理论模型。它们从不同侧面理解华蜜感的作用机制,促进了对华密感本质相识的深化,也引发了对华蜜感本质的思索。虽然,目前华蜜感理论模型还处于多元的探究时期,缺乏统的理论框架,有待进一步完善、整合与发展,但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种:(一)人格模型人格模型认为:主观华蜜感是种主观的体验,客观的外界因素往往是通过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5很多探讨证明白这一观点。并非全部的生活事务都能干脆影响华蜜,很多生活事务是通过人格而起作用的。人格理论又可以分为特质理论和状态理论。特质理论又称作由上至下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具有愉悦特质的人能以一种更为主动的方式看待他们所处的环境,而华蜜就是他们以愉悦方式进行反应的倾向。这种反应的倾向并不表现在某个特定的领域,而是表现在整个生活领域,因为特定领域的满足度(卜)与整个生活的满足度(上)的产生没有多大关系,相反,前者来源于后者。Heady和Wearing认为,事务与环境对主观华蜜感都有影响,但从长期看,人格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自尊心、限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等都影响主观华蜜感。6一般认为,高自尊、内控倾向、自我较和谐、内部冲突较少的人,其主观华蜜感较高。状态理论又称作由下至上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华蜜等于各种愉悦因素的简洁相加。在推断人们的华蜜时,只需对很多短暂的苦痛和愉悦进行心理运算即可,也就是说,华蜜等于愉悦减去苦痛。假如出现正数,说明个体在总体上是感到华蜜的;假如出现负数,说明个体在总体上是感到不华蜜的。(二)自我确定模型Ryan,She1.don,Kasser和Deci提出了华蜜感的自我确定模型(Se1.f-decisiontheory,SDT)0该模型认为内源性的目标追求(例如个人成长、自主、他人的赞美、社交)可以给人们供应很大程度的满足感,而外源性目标追求(例如经济胜利、生理吸引力及社会声望)则不能够供应这样的满足感。SDT关于人格目标的探讨把重心集中在内在目标(有意义的关系、个人成长和社区贡献)而不是外在目标(财宝、名望和生理吸引)。KaSSer和Ryan发觉,自我接纳、社会情感、友情与自我实现及生命活力有重要关联,而与行为问题负相关。She1.don&Kasser(1998)探讨发觉:趋向内源性目标的进程正相关于生活满足感增长,而趋向外源性目标与生活满足没有相关。Ryan等总结这些探讨认为:只有种方法可以增加人们的华蜜感,即重视个人成长、自主、良好的友情和社会服务,不断努力追求内源性目标,也就是说,依据自我确定模型,“好的生活”就是个体为实现个人成长、独立、与他人深厚的友情和社会服务的努力过程。8(三)目标模型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华蜜感产生于须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目标和价值取向确定人的华蜜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华蜜感的主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华蜜感的不同。目标是个体行为的内在目标状态,价值取向是生活的取向原则,可以看成是高层次的目标。目标种类、结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和目标达成,影响个人对自身的评价。生活中,目标使人感到生活有意义,并产生自我效能感。同时,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帮助人们有效地应对各种日常生活问题,使人在社会和逆境中保持良好状态。目标通过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来影响华蜜感。胜利的体验会使人们更加自信,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华蜜感。Brunstein等人认为,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华蜜感才会增加。与个人须要不一样的目标,即使达成也不能增加主观华蜜感。目标理论关切的是华蜜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性改变。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标的实现会导致华蜜感的长期改变,还是仅仅导致短时的心情体验?这是目标理论无法说明的。(四)社会比较模型近年来,考虑到比较信息的多样性及人们运用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社会比较理论变得更加困难。大多数探讨者发觉,人格为社会比较涂上“个人色调”,影响个人社会比较的方式和结果。而社会比较的整个过程,从信息获得到作出反应,好像都受到人格的影响。而由丁大多数人格特质还是不确定的,因此社会比较的结果也往往是不确定的。个人的社会环境并不能通过社会比较对其SWB产生长期影响。探讨表明,比较涉及参照群体的行为,涉及一个人过去的阅历,涉及个人的愿望与志向。这些,均影响华蜜感的形成。在一些探讨中,华蜜者好像比不华蜜者对社会比较更不敏感,华蜜者对同辈参照群体的胜利或成就不嫉妒、懊丧或悲伤,面对同伴的失败不幸灾乐祸,华蜜者更少受群体竞争的影响。阅历的证据或具有轶事风格的试验认为,社会比较是一个主动的、动力的和敏捷的过程,这些都可用来放大与缩小一个人的心境和自尊,华蜜者与不华蜜者运用信息以及进行反应的方式,是不同的,即他们知觉、权衡、说明社会比较信息是有差异的。(10四、将来探讨方向由于大多实证探讨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尤其以高校生和老年人为主来揭示社会支持与主观华蜜感之间的关系。但不同探讨群体的探讨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一般城市居民,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须要在以后的探讨中兼顾各类社会群体来加以验证。其次,探讨对象群体的局限性。目前对主观华蜜感探讨的群体集中在高校生、老师、医生、老人等特别群体上。虽有关注但是探讨比较少,有些领域如农夫工、贫困地区学生、公务员、甚至是残疾军人等探讨甚少,不够宽敞。在探讨对象的年龄层面目前也只是对青少年集中探讨比较多,对于老龄、中年人探讨较少。所以在主观华蜜感影响因素的本土化探讨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值得探究。首先,影响与被影响相关关系困难化。影响主观华蜜感的因素有很多,除去性别、年龄、收入、人格等方面还有很多因素值得探究,目前探讨的只是相关美系,影响与被影响都有可能交互进行。1-主观华蜜感影响因素探讨的拓展深化二、将来探讨展望首先,须要进一步探讨因果关系。影响主观华蜜感的因素很多,而上文所提及的影响因素和主观华蜜感基本上是一种相关关系,即便是这种相关关系也并不像预想的那样简洁,往往还受到其他些因素所产生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值得留意的是,随着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1.equationmode1.SME)方法日趋成熟并被大量运用,这一方法可能会在肯定程度上推动主观华蜜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方面的探讨进程6o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来结构方程建模方法日趋成熟并被大量运用,这一方法可能会在肯定程度上推动主观华蜜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方面的探讨进程。另外,早期的主观华蜜感探讨主要集中在对一些影响其改变的客观因素(如事务、情景、人口变量等)的描述性数理统计上,随着探讨的深化,心理学家发觉外在客观因素在主观华蜜感中并不起确定性的作用,从而转向对一些心理机制的探讨。目前的探讨重点则放在主客观因素如何通过相互作用来影响主观华蜜感,即环境与心理的交互作用。在很多时候,既可以讲这些因素影响着主观华蜜感,又可以讲主观华蜜感影响了这些因素。而且,即便是这种相关关系往往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所产生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因此,应当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应编制本土的测量工具。编制本土的测量工具特别必要,TriandiS曾指出,大多数主观华蜜的心理模型是依据个人主义文化国家的探讨建构的,但跨文化的华蜜感的探讨却发觉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差异12。因此,有必要编制中国本土的主观华蜜感量表,探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与特有的儒家文化背景对主观华蜜感的影响因素。

    注意事项

    本文(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