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中心建设与管理急诊专家共识.docx
复苏中心建设与管理急诊专家共识我国心脏骤停总体发病率为97.1/10万,而心脏骤停患者出院生存率却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如何预防心脏骤停的发生、提供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rcIiOPUImonaryresuscitation,CPR)、恢复自主循环(returnofspontaneouscircu1.ation,ROSO后给予规范的综合救治,已成为急危重症领域的焦点和难点。成立复苏中心为院外和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临床救治,同时开展竟苏质量监测、科学研究、培训与健康教育等,这时于提高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改善其预后有I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复苏中心建设是促进急诊医学专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众多,复苏流程并不局限于单一学科,常可能涉及到现场救治一院前急救一院内急诊复苏一专科处理病因一重症监护一康复治疗等多个环节,要求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具备有效解决熨苏链条中相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学科之间的高效协作,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因此,复苏中心建设是全面推进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促进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1、建设目标通过不断优化心脏骤停的早期预警、现场反应、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及重症康复,提升第苏全流程的及时性、规范性、科学性,从而提高复苏成功率及出院生存率,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和生存质量;结合国际先进经验,通过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复苏中心,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区域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2、功能定位与基本要求根据医疗机构承担的医疗救治需求和具备的医疗救治能力,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夏苏中心的功能定位,设置基层版、标准版、高级版复苏中心,建议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具备基层版复苏中心的功能:三级综合医疗机构具备标准版熨苏中心的功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疗机构按照高级版复苏中心的标准建设,如表1所示。鼓励已建成基层版、标准版曳苏中心,且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提升医疗服务救治能力,进一步建设上一级复苏中心。-1复苏中心功能定位及相应建设矍求功能定位建设要求独立急诊科.有复苏单元建设及相关设备,H备独立开展携础生命上持和高级生命支持的能力,有标准的熨养救治流程.府规开基乂版展乂苏的质控【作并定期优化流程,持续改进空间与设备.不断完善相关技术及复苏能力的培训号核.时粒&的社区.学校等相关人群进行定期的复苏科部1.作住基乐版第苏中心的基础上,建立院前-院内、院际间的梵苏网络体系以及重症康红单元.也设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的复苏救治团队,具备院内及苏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之善的复苏单元和质控管理体系.复苏相关技术较为全面并Tf效实施住开取相关复苏培训和科杵的同时.鼓励进行复苏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作作标准版包苏中心的基础上,建立院的院内康复-体化.同质化的救治模式.鼓励建设区域性的复苏网络体系.信息化管理和一苏数据平一保障院前院内衔接.独立开展体外心肺苏高级版(ECPR)技术.并将Ifi症救治地力前移院前.有条件并建成移动式币:症监护单元(ICDI!备完备的MDT复苏团队.建立驻苏培训收地,劝从所医院.下级乂苏中心等开展复苏标市化课程培训.同时开展阳绕经苏的质肽监测,科学研究。技术转化I作3、组织管理与工作机制夏苏中心所在医疗机构应成立由院长或医疗副院长牵头、急诊科主任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复苏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复苏中心的日常管理。各级熨苏中心应制订基于本机构实际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细化并落实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院前院内衔接制度、复苏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等。爱苏中心以急诊科为核心和主要平台,以复苏救治单元为基本管理单元,建立健全多学科联合诊疗(mu1.ti-discip1.inaryteam,MDT)工作机制,打破专业壁垒,提高救治效率。MDT组成包括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心脏及血管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创伤外科/创伤救治团队、呼吸与危重病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放射科(含介入)、检验科、麻醉科、康第科、器官移植科等。复苏中心参照相关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制订救治预案以及复苏启动、复苏中、复苏后的专科协作机制,建立多学科参与的快速反应团队(rapidresponseteam,RRT),保持24小时绿色通道和复苏救治的快速响应。复苏办公室专职人员负贡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对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质量监测、开展科学研究,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定期开展复苏中心MDT会议,按季度进行监测数据的分析、反馈,提出质量改进措施,持续跟进改进效果。复苏中心应与院前120急救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建立联动协作机制,优化院前院内衔接流程,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复苏通道。区域内各级熨苏中心(基层版、标准版、高级版)协同配合,健全复苏中心之间双向转诊机制,保障区域内心脏骤停患者的科学救治。4、建设内容4.1 复苏空间配置豆苏设施场地的合理配置有助于临床复苏工作顺利开展,主要包括:复苏床单位:最少有一个独立的复苏床单位,另外设置备用或优先使用的不少于一个曳苏床单位。单位占地面积:每个床单位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5平方米,适合团队复苏及复苏设备的合理配置。绿色通道设置:为曳苏患者设置快速检查、介入、手术的诊疗通道。后续处置衔接设置:为复苏患者优先检查、介入、手术设置必要的备用位,留置救治复苏患者的重症监护床单位。4.2 复苏设备配置围绕豆苏相关技术的开展,需要完备的急救和生命支持设备配置作为基本保障,主要包括:循环支持设备:机械胸外按压装置、除颤仪、体外心脏临时起搏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1.membraneoxygenation,ECMO)以及主动脉球囊反搏等。气道及呼吸支持设备:多功能呼吸机、支气管镜、可视化喉镜等。多功能监护设备:呼气末二氧化碳、脉搏血氧波形、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等。神经功能保护及评估设备:目标体温管理设备及脑电、脑氧、脑血流监测仪等。快速影像评估设备:床旁超声、移动式数字化X光机等。床旁快速检测(point-of-caretesting,POCT)设备:快速检测心脏标志物、血气分析、电解质、凝血相关指标等。创伤止血设备:主动脉球囊阻断设备、外固定设备、抗休克裤等。器官支持及血液净化设备:血液灌流机、床旁血滤机等。4.3 复苏技术开展1.基础生命支持:2.高级生命支持:3.快速人工气道建立技术:4.机械通气技术;5.电除颤、电第律术;6.体外心脏临时起搏术:7.镇痛、镇静、肌松技术:8.深静脉穿刺置管术;9.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判读;IO.心电图判读:11.创伤止血术;12.血气分析判读;13.基础神经系统评估(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头颅影像学、脑损伤标志物等);14.心包穿刺术;15.急诊床旁超声技术:16.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判读;17.目标体温管理技术;18.血液净化技术:19.急诊支气管镜技术:20.颅内压监测(有创或无创);21.KMO技术;22.主动脉球囊阻断术:23.主动脉球囊反搏术:24.多模态神经功能评估与监测(包括脑电、脑氧、脑血流等监测)。4.4 MDT复苏团队建设4.4.1院前急救团队经过规范的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培训I,能够执行持续的高质量CPR,熟练使用复苏药物及院前急救设备。对于不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医疗机构,应协同院前医疗急救,建立健全衔接机制,保障患者救治的及时性和连续性。4.4.2急诊抢救团队具备高级CPR能力、超声评估、心电评估、PoCT检测及相关诊治能力。4.4.3重症监护团队具备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重症评估和管理能力,具有CPR术后的标准化管理流程等。4.4.4急诊介入团队24小时在值,具备急诊开通心脏冠状动脉血管、介入下止血、肺动脉及脑血管取栓及动脉溶栓等能力。4.4.5急诊手术团队24小时在值,具备完成心脏大血管、胸腹腔脏器、肢体损伤等急诊损伤控制手术能力。4.4.6体外心肺熨苏(extracorporea1.cardiopu1.monaryresuscitation,ECPR)团队具备7X24小时快速建立体外生命支持的能力。4.4.7康复团队能够制订规范的康复治疗方案并开展早期康复管理。4.4.8脑损伤评价团队对复苏失败或存在不可逆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开展脑损伤评价及器官捐献评估。各级复苏中心需要在空间配置、设备配置、技术开展、MDT复苏团队建设等方面达到相应要求(见表2).表2各级黄苏中心空设内容复苏中心功能定位复苏空间配置复苏技术开展(包括。!不限于)复苏设备配置MDT复苏团队建设基层版结合复苏相关技OXD标准版术的开展情况配-(S高级版置相应设备注:MI)T为多学科联合诊疗;复苏空间配置I-M见4.1;复苏技术开屣既)见4.3;MIyr复苏团队建设Q见4.45、复苏救治单元复苏救治单元包括: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单元、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intensivecareunit,EIC(J)、院内快速反应系统、辅助支持单元等。标准版、高级版应配置上述五个单元,基层版至少配置院前急救、急诊抢救、辅助支持三个单元。5.1院前急救在紧急医疗服务启动后,院前急救部门对急危重症患者开展现场或转运途中的医疗救治。对于不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医疗机构,应与院前医疗急救联动协作,建立院前院内急危重症一体化救治流程。5.1.1主要任务对心脏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现场生命支持和急诊处理,快速稳定病情和安全转运:对心脏骤停高危患者进行快速评估,纠正可逆因素,预防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5.1.2设备设施救护车须符合国内相应的标准,至少具备一辆监护型救护车,有条件者配置机械胸外按压设备,其中高级版熨苏中心的救护车应该具备ECMO支持下转运危重患者的能力。5.1.3人员资质院前急救单元建议至少配置医师、护士和司机各1名。院前急救人员(医务人员、司机及医疗辅助员)在上岗前均需通过规范化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和再培训。5.1.4操作流程各级复苏中心应针对心脏噱停患者院前医疗急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诊疗行为制订标准操作流程,健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信息化衔接的工作流程。5.2急诊抢救单元急诊抢救单元是心脏骤停患者院内紧急抢救的关键场所,必须确保资源配置到位,救治流程高效,实现“一站式”抢救。5.2.1主要任务承担急危重症患者到院后早期梵苏救治。5.2.2人员资质急诊匆苏团队的基本组成一般至少包括4名医护人员,均经过高级CPR相关培训:复苏小组组长1名,应具备急诊医学中级或以上职称;急诊科住院医师(或以上职称)1名;急诊护士2名:根据患者复苏的需要,可相应增加人数及相关学科的人员。5.2.3操作流程各级复苏中心应针对心脏骤停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制订标准操作流程,确保相关内容得到高质量的执行,包括但不限于:急诊抢救单元内CPR标准操作流程:终止/不予复苏的标准判定流程:早期复苏救治过程中关键治疗的标准化流程,包括ECPR,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紧急手术、紧急血制品输注、紧急静脉溶栓等。1.3 EICU标准版及高级版复苏中心应建立EICU,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进行救治和综合管理。5. 3.1主要任务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进行监护及治疗,以及提供高级生命支持和复苏后综合管理。6. 3.2人员资质EICU救治单元应由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称医师作为组长,团队应具备心脏骤停可逆病因的识别、气道与氧合管理、循环管理、神经功能评估与保护、其他器官功能支持及预后判断能力:掌握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包括超声评估)、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技术、目标体温管理技术、多模态神经功能评估及其他相关重症监护管理技术等。7. 3.3操作流程各级复苏中心应针对心脏骤停患者EICU救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操作制订标准化流程,包括但不限于:针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监测与治疗的标准操作流程(包括神经功能监测、目标体温管理、循环和通气管理等):脑损伤评价、终止治疗和器官捐献的标准操作流程:针对患者家属心理疏导的标准操作流程等。1.4 院内快速反应系统标准版及高级版复苏中心应建立医院内快速反应系统,以应对院内发生的心脏骤停事件,其中RRT应由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及相关科室等多学科成员组成。5. 4.I主要任务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提前预警、早期干预、及时救治。RRT对主观或客观指标出现恶化的住院患者做出快速反应,及时识别临床高危患者,进一步评估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如实施气管插管、电第律、CPR.高级生命支持、护送转运等急救措施,以维护住院期间的患者安全。6. 4.2建立医院三级RRT标准版及高级版熨苏中心应建立院内三级RRT(见表3),具备较完善的RRT启动标准(见表4)。RRT启动的触发阈值可以根据不同医院RRT激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每天的警报数量酌情进行调整。E3医;¾三级RRT要求,9三级RRTsX构成人员负责内容科室RRT整掌握定息教知识与技能的负责本科室内突发情医务人员(如取得第目击者况下的基本生命支持培训证)组成.值班人员兼任等急救作片区RRT医务部门拉,"CM1.M住hPN负货该区域的紧急处费.瓢普*;,花然优'协助发生紧急情况的科的科室组建仙研人员兼任室开展急危贩救治急诊科.无症医学科,心血管负近全院及院际间近院级KKT医务部/专科医务人员,麻醉科医师和大救治.指导高级生命呼吸治疗师等钟I组成支持和相关技术开展注川"为快速反应团队表4医院RRT启动标准20-2系统启动标准句道与呼吸气道阻塞:气管导管问题;新出现的呼吸困难;新出现血转饱和度<90%,并且超过5min(慢性缺以性疾病除外)循环系统心脏骤停或恶性心律失常;HR<40次Znin或>140次Zmin一伴有临床症状或IIB>160次Zmin;收缩压<90mmHg或>200mmHg,或一张压>I1.OmmHg.KffW临床症状;尿址<50m1./h超过4h(慢件件功能不全的患者除外)神经系统急性意识丧失:新出现的秀睡或昏迷;长时间或无法控制的爆痛发作;突然出现的肢体或面部麻木、无力(特别是累及他时);格拉斯哥昏迷淬分(GcS)下降2分以上代他新出现的持续性高危驹痛.I1.r预治疗无效;不能控制的出血或需要立即T颈的严正出血:潜在危及生命、无法立即纠正的实验室危急值(如严重故巾、高钾血症等);不符合以上标准,但值班一.线医拜。侪为存在病情恶化、潜在心脏骤停高风险注:KRT为快速反应团队;HK为心率5. 4.3院内RRT工作流程(见图1)注:KHT为快速反应团队;MDT为多学科联合诊疗图I院内RRT工作流程5.5辅助支持单元辅助支持单元指急诊手术室、急诊影像、急诊药房、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急诊导管室等,辅助形成急诊急救功能完整的闭合系统,急危重症的救治均可在近距离内完成,从而大幅度缩短救治半径,提高救治效率。6、标准操作流程(见图2)住A为MYettP.:4+1»力。,*,<»<<:rU*QRh长外占卜分"力,外界八ft三t<Mm.'.WitM5KTK体Hf3:O1.k*人体"富MCM期7、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7.1 质量控制指标复苏中心质量控制指标按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局指标分为三大类,现阶段具体评估指标及导向详见表5。5«W心W量一一带好I2½wtKMItK寅3。廉比芬。用上-0Mb4+冷!”明曲内SMfStItttW6MM<*nn<wHtMtnft7蓬。布tG*M5T布为tMBSrfWiUMW1tIOhT<QM1.HM室停住X气介析KKfAP-龙,看I1.金姓“息拈曲M1MM住信串胤4*12Mn.>三-ittU-加ZBHKMWirtW*聋”育14©gz1;Sf1.£彳力!InW4季2”f4!>h的b*句B鼎悔。7停串欧逐,而M4w*rtan$”高ITS""A1.",“。依UHJ1.HiJOXhRirW19<,<M*IMGHHKRItaQ7月M30tVV9,堂存*退多”44ft5tu刖Uit穴ICr为在为性用;凯耀为体外Q»仪第:I1.QZ力I福环:'J凝与公IVIer"京XAftSHWiKf.H<k'ftwaj¼chttt<½,史JMa冰枇分Wrr工”/内个个艮丛丛晴&品制”沪1.Ih1.1.HHt板”短IHCM住卜心“"/中年A的比附:阳,及ttteu.,bftv/朴"外中断Mw.外代卜分枚以女啊*北分m#,牛内牯"a篦曲坦yrxi14,/身、:”(反<R(c)4t*M<zMi*a*ac(XM.*fH*仅赛和;1.IqirMhCH4JPHi"Z3的恻*和(报京'(写旦岸螳m如日10WfK花天外MMX!X力”。J1.rn后R"结”为淤我改”费TNA分I-2摄7.2 教育培训强化及苏相关理论培训,提高核心技术掌握程度,熟练急救流程,对于复苏中心的质量改进不可或缺。复苏理论培训的核心内容包括:循环功能的监测和管理;肺通气、肺换气监测和维护;神经功能评估和管理:液体管理;镇疝、镇静等。主要复苏技术培训见表6。表6各级复苏中心复苏技术培训功能定位主要复苏技术一基层版IX础生命支持、岛级生命支持以及团队复苏面罩给短.气管插管术.气管保管力换术机械通气(有创、无创)电除做及电复律体外心脏临时起搏术值痛.镇静,肌松技术中心的脉穿剌置管术及CVP监测动脉血'j中心的脉血v(m和改等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判读心电图危急值的判读创伤止血术FAST急诊床旁招Jh神经功能的基本评估标布版经胸.腹、盆腔、心包(超出引导卜)穿剌引流术急诊超声(含床旁心脏超声)动脉导管因人术和动脉压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骨髓通道技术气管切开术急诊支气管货检杳.肺泡源洗术血液净化技术目标体温管理慢内压监测技术高级版主动脉球黄反搏术及阳断术ECMo技术脑电、脑氧,脑血流监测注:CVP为中心静脉压:,-FAST为创伤班由垂:点评估:ECMO为体外膜肺班合7.3科研建设科研建设是提高并持续改进复苏医疗质量的有效保证。各级夏苏中心应有相应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建设项目及投入,鼓励高级版夏苏中心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以促进复苏中心的建设和推进复苏中心的可持续发展。7.4信息化数据管理复苏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旦苏中心在熨苏相关的数据采集、分析、反馈和管理上更为准确、客观,从而精准地开展基于PDCA的质量控制工作。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院前、院内、院际间、区域数据库及之间的互联互通与安全管理等,建议具备病历结构化设置、关键信息自动抓取、集成数据分析功能等,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与安全管理达到医院等级评审中要求的相应级别,不同功能定位的复苏中心达到相应的建设要求,见表7。表7各级发苏中心信息化建设要求功能定位川乐版标准版高级版信息化建设耍求信息化建设与安全管理达到医院等级评审要求;I!备急诊电子病历和结构化微检分诊系统信息化建设与安全管理达到医院等级评审要求”!令站构化急诊电子病历和结构化侦检分诊系统:建议有条f-1.的机构建立院前-院内的信息化衔接与共三信息化建设与安全管理达到医院等级评审要求;I希站构化急诊电子病力和结构化侦检分诊系统:建汉有条件的机构建立院前-院内的信息化衔接与共享;鼓励建立复苏中心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保证数据安全罂础上.建议有条件的复苏中心牵头共建共与区域性数据片和(或)数据I二报平台8、发展与展望建立复苏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规范心脏骤停及可能发生心脏骤停疾病的诊治,并实现持续质量改进,进一步提高时间依赖性危重疾病的救治成功率2随着复苏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其功能定位将由单纯的CPR犷展至循环复苏、氧合熨苏、代谢第苏、器官功能熨苏等,夏苏中心必将在急危重症系统化、精细化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复苏地图”的完善及远程医疗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高危患者的监测、预警和急救响应,推进急危重症救治前移。借助5G和物联网技术支撵,人工智能加持,将建立集智能调度、智超分诊、AI辅助诊断、远程会诊、综合救治等一体化、智慧化的复苏医学诊疗大平台。未来任苏中心将协同“五大中心”,进一步建成“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急危重症医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