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等奖.docx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必修3人教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设计思路: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根底。本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是“情景导入一问题探讨一合作探究一交流讨论一分析小结一拓展评价”。本章的引入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拟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在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最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异?”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根底。这局部教学过程是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围绕这个资料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要点。教材在这局部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拟难理解,教学时采取了先复习渗透作用再引入渗透压的概念,并且结合旁栏思考题,引导学生与口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和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拟好理解,教学时简单提一下即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拟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那么比拟复杂。教学设计是闱绕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本节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的技能训练,具体安排是把它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独立完成。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裁学目标:知识方面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能力方面尝或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救学量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难点J1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做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具准备:1 .投影仪2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救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之前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并思考以下问题。课件展示: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播放图片,学生观看并思考)师:有谁能答复这个问题?生I:边防战士生活环境寒冷,炼钢工人生活环境炎热,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而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师:还有同学来补充一下吗?生2: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师:很好,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大量出汗时,需要及时补充含盐的水,比方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什么?一一人体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什么是内环境?什么是稳态?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这就是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1节!推进新课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师:同学们阅读课本P2问题探讨,思考并讨论。课件展示: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生1: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臼细胞等,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生2: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宜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宜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师:答复得很好,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根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板书,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课件展示:体液一一不管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根底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师: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相比,谁多谁少呢?生1:感觉应该是细胞外液多,比方我们人体内血桨的量很多啊!生2:不对,应该是细胞内液多!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宜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生:细胞外液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P3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展示:I、血液全是体液吗?提示:血液不全是体液,因为血液中除了液体局部一一血浆外,还有大量的血细胞。2、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提示:“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3、内环境走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提示:“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4、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提示:血浆。5、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提示:组织液。6、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宜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提示:淋巴液。7、毛细血管壁细胞宜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提示:血浆和组织液。8、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9、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提示: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根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I)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1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以下图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炽液二m架g搔淋巴管/什巴Wi坏板书:淋巴/(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演示多媒体,学生观看、阅读、思考、讨论)教师要结合教科书中的图和课件讲清讲透上述问题,教学时可采取问答的方式,可以适时的提示。师: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异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板书:二、细胞外液的成份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4资料,教师提示。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门如NaK,Ca2Mg2Fe2CWHPoJKSo广、HCOv)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提示:还含有气体分了(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3、在组成血浆的离了中,哪些离广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提示:Na,、C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4、HCOy.HPOF可能起什么作用?提示: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课件展示:二、细胞外液的成份及遥送的物殡xm舟I,代热/,、气体京等)1 .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2 .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乂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3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吸水会涨破,置于而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学生阅读教材P5相关内容,并结合P4表,讨论答更以下问题:课件展示: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提示:7.357.45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提示:与它含有HCOHPo4等离子有关。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提示:37C左右(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1.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1.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舟,那么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思考与讨论)将学生分组讨论教材P5问题。教师结合以下图归纳总结。1 .提示:Na+和C1.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人分了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荀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2 .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酊酶作用下,发生以下反响:CO2+H2O=ssH2CO3=atH+HCO3-o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3 .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4 .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课堂总结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技能训练1 .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2 .联系必修1所学过的细胞内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内容,以及初中所学过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知识,尝试以图解或计算机制作演示文稿、f1.ash动画等不同形式,用模式化的方法模拟和展示人体细胞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大致过程。(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展示和评比。)作业布置11、教材P6练习。2、预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板书设计: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I、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等2、内环境的概念3、内环境成分中三者的关系:Ejam1.管岐淋巴二、细胞外液成分/水:90%左右1、血浆的主要鼠分无机盐:1%左右蛋白质:7%一一9%左右其它物质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渗透压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温度2、正常人血浆的PH值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我学反思: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专心致志、探究问题的兴趣浓厚并持久,整体课堂气氛很好: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互动,学生根本做到了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本节课容量大,概念多,时间上不易控制:在联系初中生物学知识时,不少学生早已遗忘等等。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我还有以下几点反思:I.科学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环境:有效地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2.在重点和关键之处设问的针对性要强、过渡要闩然,不少知识点可从现实生活现象导入,这样才能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老师的语言流畅精练、板书简要,运用教学媒体恰当,对提高课堂的效率非常重要。总之我们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师生关系和谐,优质高效的新课标理念下的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