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区域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应急决策服务 第2部分: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编制说明.docx
-
资源ID:1796167
资源大小:14.4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典型区域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应急决策服务 第2部分: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编制说明.docx
典型区域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应急决策服务第2部分: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二O二四年八月工作倚况1.1 任务来源随着陆上石油的勘察探明量增速放缓,人们愈来愈关注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比例逐步上升,我国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海洋油气开采作业海域离岸远、F1.然环境恶劣、人员设施集中,发生事故时易产生连锁效应,处置不当将会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以台风为例,每年夏秋季台风诱发的狂风、巨浪等极端环境荷载都会给海洋油气生产平台带来严峻考验,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晌,其造成的海洋污染将是灾难性的。在国家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面向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的实际需求,台风、溢油、船舶碰撞等事故的预警应急防控服务已经迫在眉鹿。本标准旨在规范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的海洋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决策服务,为政府、社会、企业等不同服务对象提供精细化、定制化的多承灾体多事件安全态势综合风险评估服务,提升基层用户海洋环境安全事件的风险预警、减灾能力。本标准编制依托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洋环境安全风险感知与应急决策服务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面向海洋环境安全多主体协同应对精细化保障与决策服务的迫切需求,重点针对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在“十三五”构建的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基础上,研究陆海承灾体与安全事件的智能感知解译、安全态势综合评估、多情景协同应对和推演仿真等关键技术,构建海洋环境安全风险感知与应急决策服务系统,实现典型用户场景的应用,显著提升面向政府、企业、社会群体等多主体的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精细化服务能力与水平,为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有力科技支撑。1.2 编制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H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预报中心、武汉大学。1.3 编制工作过程(1)调研阶段2023年8月,编写组赴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开展调研交流,实地到访了湛江分公司牯下的文昌油田群海洋石油116油田生产作业平台,并与作业平台一线相关人员交流了海洋环境安全事件保障和应急服务具体需求。2023年9月至2023年12月,开展典型区域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应急决策服务第2部分: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草案制定和起草,课题组通过内部研讨会、项目交流会等,对标准的框架思路和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并根据确定的初步框架与内容进行反馈性研究,形成草案稿。(2)立项阶段2024年1月至2024年6月,编写标准立项申请书、标准单:案、编制说明,并向中国太平洋学会申请立项。2024年6月17口,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标准化分会在天津主持召开标准立项审杳会,经专家审查同意标准立项。2024年7月23口,中国太平洋学会正式下达了典型区域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应急决策服务第2部分: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标准计划项目编号:PSC-JH-48=(3)起草阶段2024年7月至2024年8月,根据立项审查会专家意见,对标准文本进行修改,基于标准内容编写组成员进行多次交流,反复斟酌、调整和修改,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标准内容,形成典型区域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应急决策服务第2部分: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征求意见稿)。(4)征求意见阶段2024年8月至2024年9月,开展典型区域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应急决策服务第2部分: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征求意见工作。1.4 主要起草人及任务分工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名单及分工如下:向先全:总体负责,组织实施,标准框架制定李响:负责产品设计和标准内容编写任兴元:负货标准框架的制定孙丽娥:负责服务系统设计宋晓:负责数据集成分析周伟:负责产品验证分析曹杨:负责产品需求分析刘荣杰:负责遥感产品分析设计东韩:负责遥感产品需求分析张苗茵:负责预报产品分析设计赵前胜:负贡情景推演产品分析设计刘海洋:负责决策产品分析设计二、确定团体学会标准主要技术内容2.1 编制原则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标准编制遵循“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规范性”的原则。本标准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标准的编制面向沿海政府、社会、企业等基层用户服务对象,充分考虑到现阶段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服务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水平,注重了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2.2 内容和范围规定了标准的主要内容和使用范围。在主要内容中,面向油气资源开发企业管理部门,以及应急减灾和生态环保政府管理部门等,开展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应对台风、溢油、船舶碰撞等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服务: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撤台应对、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溢油应对、海上油气平价船舶碰撞应对等典型应用场景下的应急决策服务产品:基于应用服务系统的数据集成、服务功能和产品发布。适用范围上,本标准适用于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面向海洋环境安全事件开展保障与应急决策服务。2.3 用户需求分析编写组赴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开展调研交流和实地走访。编写组分别与湛江分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生产部、协调部,以及文昌油田群作业公司、泗洲作业公司、鸟石油田作业公司、油服船舶湛江作业公司、海油发展安全环保公司等进行了座谈交流。调研过程中,了解了溢油应急、防台、船舶碰撞、船舶异常行为应对等方面的现状与需求,并现场参观了油气开发公司正在使用的雷达和A1.S预警系统。编写实地到访了湛江分公司辖下的文昌油田群海洋石油116油田生产作业平台,并与作业平台一线相关人员交流了海洋环境安全事件保障和应急服务具体需求,明确在溢油遥感监测、船舶定位和轨迹预测、精细化海浪海流预报、海洋环境安全事件情景推演等方面开展产品应用,逐步提升海洋油气资源区海洋灾害精细化风险预警、综合研判与应急决策服务等保障能力。2.4 典型应用场景下的产品设计台风灾害会影响到海上油气平台的生产活动,周边船舶碰撞油气生产设施(如:油气输送管道等)造成严重安全生产事故,此外油气资源开发活动中也存在着溢油的风险,面向油气资源开发企业用户和地方应急、环保、海事等基层管理用户,结合油气资源开发区内油气开发企业和油气平台的防灾减灾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等信息,设置油气平台撤价应对、溢油应对和船舶碰撞应对等3个场景。(1)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撤台应对场景根据海上油气设施作业人员信息、应急撤离资源、周边船舶信息、设备设施韧性指标及设计极值条件等,提供台风监测和预测信息、海况监测和预测信息、台风期间海上油气设施撤离时间窗口期研判、海区风险评估、撤台过程情景推演、台风期间撤离方案等信息产品服务,为海上油气平台的人员和生产安全提供支撑。(2)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溢油应对场景根据作业区海上油气设施溢油应对现状,提供溢油而积分布、溢油乳化状态、溢油油膜相对厚度、溢油漂移时空规律分析、扩散路径预测、扩散范围预测、风险评估等研究结果,开展海上油气设施溢油应急处置模拟演练与情景推演、溢油应对决策方案等信息产品服务,为海上油气设施溢油事故应急处置、资源调配部署等提供支撑。(3)海上油气平台船舶碰撞应对场景根据作业区海上油气平台船舶碰撞应对现状、海上油气平台周边航路信息、来往船舶密度、船舶信息、历史事故等,提供海上油气'F台周围船舶分布、船只习惯性航道分布、船只行为异常分析、船舶磁撞险情或事故演变规律、风险评估、海上油气设施船舶碰撞情珏推演、船舶碰撞模拟演练方案等信息产品服务,为海上油气设施船舶碰撞事故预警与处置提供支撑。三、主要试验(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3.1 验证分析标准编制组规范r面向油气开发区的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应急决策服务产品和系统功能,依托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洋环境安全风险感知与应急决策服务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本标准设计的相关产品和系统功能在南海油气开发区内的文昌油田、乌石油田等项目示范区进行了应用。3.2 预期的经济效果海洋油气开发生产平台在海上长期作业,必须抵抗台风、巨浪等极端海洋环境,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轻则延误工期,重则损坏平台,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和油气泄漏等重大灾难。通过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和应急决策服务应用,可为政府、社会、企业等不同服务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精细化的多安全态势综合风险评估服务,预警事故先兆与隐患,评估海上作业风险,保障油气平台运营生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四、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及水平的简要说明本标准不涉及国际标准采标情况。五、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未出现重大分歧意见。六、贯彻学会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典型区域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应急决策服务第2部分: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为中国太平洋学会团体标准,建议在对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开展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应急决策服务时使用本标准。为了保证标准的落实与应用,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措施: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标准化分会联合标准起草单位举办宜贯培训,保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和实施。(2)技术措施:典型区域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与应急决策服务第2部分: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区是国内第一次建立标准,涉及专业和行业较多,相关单位和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应随着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加强标准跟踪工作,在宣传贯彻和应用中不断收集反馈意见,为下一次修订奠定基础。七、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