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docx

    • 资源ID:1799447       资源大小:21.9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docx

    内容提要:文章在周述前2E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条探讨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Jg的探讨总体上先必于做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很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我简洁比附O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变更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探讨.留意加强二者关彖的发生探讨,以为二者关系的探讨供应早期形态的尊照。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探讨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探讨的视界.为详细的小说探讨和戏曲探讨供应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视察点,从而使此关系探讨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排列一些异同现显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探讨;回顾;思索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和戏曲的关系非常亲密,尤其是话本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它们同生共长,彼此依托;而且早期的艺人和“书会才人”对戏曲和小说同时染指,这不行避开地有题材的相互沿袭、手法技巧交叉运用的现象。虽然后来:者分踪发展,但它们在题材方面、叙述体制方面的相互关联仍很明显。对此现象的关注和探究伴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史。一、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探讨概述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类(p308)(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般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与小说和戏曲。前人布"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r此,如明人胡应麟就怀疑:“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库,元为杂剧,非也。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池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卷41庄岳委谈卷下)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怀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库、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Eh“九成此说误也。唐之传奇非戏曲”3(p222)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伴陨者这些思索与争论,也就起先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早在元代就布-人对杂剧起先镜考源流,追索根本,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即Tf言: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浑。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夏庭芝寺楼集志)裨官废而传奇作,传奇(笔者案:此指唐人小说)作而戏曲维。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笔者案:指元杂剧)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5(卷27“杂剧曲名”条)这一排列是基于故骅题材为线索的追溯: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院本、元之杂剧一脉相承。然而,“传奇作而戏曲维”,则已包含了对此一脉线索内在联系纽带一一叙述性的关注。正是在这一认同点上,刘师培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戏曲的源渊:盖传奇小说之体,既兴于中唐,而中唐以还,由诗生词,由词生曲,而曲剧之体以兴。故传奇小说者,曲剧之近源也:叙事乐府者,曲剧之远源也。6(p1.32)刘师培以叙述性和诗韵为基点认为传奇小说和叙事乐府两种文体分别是戏曲的近源和远源,故称之为“曲剧”。当然,相对;刘师培,古人对这一点可能未形成自觉意识,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元杂剧的渊源还是在故事题材的袭用关系和小说、戏曲概念不清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结论,可无论如何这是对小说与戏曲关系所关注的最初视点。在此后的很长时期内,人们循着这一视点向前走去,同时也开掘出小说与戏曲关系探讨的新思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梳理了小说、戏曲间故里题材的沿袭关系。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间在故事题材方面有亲密的沟通关系,但综合说来,二者间的这种沟通关系呈不平衡的状态,戏曲对小说故事题材的依独相对要大些。从戏曲的取材状况看,很少是专为戏曲这体制联系到舞台表演而独出心裁,多为取用现成的故事(其中小说故事占不小的比重),甚至同故事被多种戏曲作品反更敷演,如相如、文君故事。:是学者们在叙录戏曲时多要理清其故事题材的源流,力求明其本源,识其流变。在此方面用力较大者如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H汇考、谭正璧的话本与古剧、邵曾琪的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等著作,其中多有小说、戏曲间故事题材的承袭状况。这些基础性的资料梳理,为探析小说与戏曲的关系供应了必要的材料打算。(二)考索同一或同类故事题材在小说和戏曲间的流变轨迹,并予以美学或文化的分析。二十世纪三十年头,顾颉刚等人对孟姜女故事流变的考察,形成了不小的学术潮流,吸引了大批学者参与到这一问题的探讨,同时也带动了些学者对类似问题的探讨,如张寿林的王昭君故事演化之点点滴滴、赵景深£流永故事的演化3等(见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他们在梳理个故事在小说、戏曲间辗转流变状况的基础上,进而考察其间的承继与变异因素与其社会印迹,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促进了这一方法的传播.后来如王季思从莺骂传到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版)、么书仪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文学评论1984年第3期)等,都是这一方法的有效应用,它至今仍是一个很好的考察视点。(三)探讨中国占代小说与戏曲在形式体制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相互影响、沟通关系,与其在彼此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王国维指出了宋话本小说的体制结构有“资戏剧之发达者”7(p36):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辟专节(第三章第三节)论述“说话”伎艺与其话本对戏曲的影响关系,涉与到“说话”伎艺的语言艺术、以口演述故事的表演形式、首尾体制、以耕屈文字描绘景物或人物的手法等对戏曲的影响。而朱恒夫6早期章回小说中的戏曲质素(南京师范高校学报(社科版)31999年第2期)、刘永良中国古典戏曲与人物刻画(红楼梦学刊1998年第4期)、许并生与戏曲结构(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1期)等文章,则努力在小说创作中发掘出戏曲影响的痕迹,以与这些戏曲侦索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上的功能。(四)探究小说、戏曲共同具有的艺术特性。郭英德的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以叙事学理论探讨了小说与戏曲所共有的叙事因素(文学遗产1995年第5期):董乃斌的戏剧性:观照唐代小说诗歌与戏曲关系的一个视角阐述/唐代小说和戏曲所具有的戏剧性的存在形式与其发展过程,从中揭示出小说、戏曲间的关系(文艺探讨2001年第1期):刘汉光的小说、戏曲文学的核心观念则把寓言性作为小说与戏曲文学的核心观念(G文艺理论探讨2001年第1期):钟明奇明清小说、戏曲传“奇”二题论述了明清小说、戏曲的传“奇”特色(福州高校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这些学者都能立足于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努力探析二者内在的关联之处、艺术共性。(五)钩沉、梳理古代小说中的戏曲资料。古代小说中关于戏曲的描写,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戏曲活动的忠实记录,在戏曲资料大量湮没的状况下,这些记录描写弥足宝贵。学者们时水浒传、金瓶梅词话、高兴冤家、红楼梦等小说中戏曲剧种、声腔、剧目、曲文、演出等方面的梳理、检索,为戏曲探讨供应不少珍贵的文献支持,如徐扶明的£红楼梦与戏曲比较探讨(上海占籍出版社1984年版)、刘辉的论小说史即活的戏曲史(戏剧艺术1988年第1期)等。以上即是前辈时贤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探讨所开启的视点,很多问题还处于点到即止、提而不论的程度(相对而言,对一、二、五视点的探究较为丰富),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席清。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是文学史上个重要的命题,也是个值得详加探讨的课题,这点已渐为学界所留意。但对于其探讨,意念多于实绩,很多问题语焉不详,很多论述还是重宴前人的思路,或简洁地将小说和戏曲两种文体放在一起进行各种枝极部分的比照比附,缺乏系统性、开创性,这种状态急待突破,以推动小说与戏曲关系的探讨步伐。在此,笔者不避浅陋,妄陈几点想法。二、思索之一:关系探讨的起点前辈时贤多把中国占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发生、存在作为探讨二者关系的逻辑前提,立足于元明清三代成熟的小说和戏曲形式以求其异同点,而较少涉与二者早期形态的关系发生状况。这使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探讨因缺少早期形态的考察而失去历时的参照,那些对故事题材上沟通借鉴的表面梳理、形式体制上的简洁比较应嫌肤浅“因此,Tf美二者关系的探讨应突破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探讨,留意加强二者亲密关系的发生探讨,这涉与到发生的条件与其表现。志向的状态是能还原二者发生关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这是相当困难的,况且关于它们的资料非常Tf限。我们只能以零碎的资料和沉淀于作品文本中的信息予以考察(因篇幅所限,些问题未能绽开探讨).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发生首先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共同生存的文化环境,一是二者相互缺少的素养。唐时佛家的斋会上有伶伦白戏、“市人小说”(属于杂戏的一种)8;宋时的瓦舍勾栏是各种伎艺会集的场所,这为小说、戏曲的沟通供应了可能的环境因素。而它们之间所具有的差异则成为最初相互沟通、借鉴的动机,它们从对方借鉴自己缺少的素养以丰富、发展自己,如宋杂剧以滑稽调笑为主,故事性较差,在这方面“说话”伎艺的故事对其发展具有不小的推动作用。这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相互借鉴、各取所需的沟通状态为二者的关系探讨供应了诠释的语境和论据,而详细历史范防内二者的沟通关系,又成为我们对二者关系探讨的重要依据和对象。我们从二者详细的沟通中找出共TT的素养或特征,又从二者相互的影响中发觉系列的差异.找出这些异同现象,并不是关系探讨的目的,关键要在这些现象背后发觉某种必定的理由,进而在这些异同点上勾画出二者关系发生的轨迹。详细的思路是,综合二者早期形态表现出的共有的素养或特性,号察它们关系发生的轨迹,进而以此为动身点,理解二者的差异性与其原由。如此,二者在发展初期的沟通过程中经碰撞而形成的共性是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探讨的起点。(一)叙述性的结构形态中国戏曲虽然有较强的抒情性,但仍是以叙述性作为其情节结构基础的。这一点若以西方的戏剧作为比较而加以观照则更为显见。杨绛比较了亚里士多镌和李渔关于戏剧结构的理论,指出:“我国传统戏剧的结构,不符合亚里斯多德所谓戏剧的结构,而接近于他所谓史诗的结构。”9(李渔论戏剧结构)亚里士多德再从文本上强调戏剧与史诗的文类区分,而区分的尺度就是叙述与展示.周宁从话语模式角度考察中西戏剧,认为中国戏曲始终综合叙述和时话两种因素,以叙述为主导性话语,中西戏剧在话语体制上的重大差异就是“代言性叙述”和“戏剧性对话”的差异10。戏曲表现出的叙述性素养,与敦煌话本、宋元话本的影响、促进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中国戏曲在发展的早期故事性很差,而变文、“说话”在叙事方面则已非常成熟。在长期共存的过程中,这一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它们对戏曲的影响成为必定。如宋代的话本小说故事就对宋杂剧能走向成熟的戏曲形式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对此,王国维即指出:“宋之滑稽戏,虽托故事以讽时事:然不以演臣实为主,而以所含之意义为主。至其变为演并实之戏剧,则当时之小说,实有力焉。”7(p35)但是,宋杂剧所接受、取用的话本小说故事已不是生活形态的素材,而是具布肯定的叙述形式,那么,它们在接受话本小说的故事题材时,这种叙述体制就必定潜相地影响或内化于其叙述体制中.所以,后来成熟的戏曲才会表现出与话本小说相同或相像的结构形态、话语形态,而不只是话本小说的故事促进宋杂剧“变为演事实之戏剧”。正因为叙述性的结构模式,才布F情节结构上的幅度广而密度松,才IT时空的自由操作(时间的K短,空间的变换,只凭故事须要,并没有规定的限度)。因为叙述性话语模式,演员可以干脆与观众接触、沟通,他们的话语可以面时观众表达,剧中很多信息也不必在人物的戏剧性对话间展示,等等。也正因为这些,“我国的传统戏剧可称为'小说式的戏剧9(李渔论戏剧结构)O(二)散韵(说唱)结合的表达方式说唱结合是一种表演体式,反映到文本上,“说”的部分为散文形式:“唱”的部分为的文形式。考察这一表达方式可分为两个方面:的散组合的整体格局:组合这一格局的各个部分(散文和韵文)。唐宋时的戏曲早期形态虽或有说唱结合的格局,但未能形成文体标记和有力的叙述功能.唐参军戏以科白戏弄为主,宋杂剧以滑稽调笑为主,金院本以做作念白为主。而在唐变文中,韵散结合的格局已明显地成为其文体标记(参见张鸿勋变文,见颜廷亮编敦煌文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其表演形态的“转变”是说唱结合,并且能以这种形态细腻叙事。它干脆孕育了后来的很多说唱伎艺,如宝卷、诸宫调、弹词、鼓子词等,其韵散结合的形态无出变文之外,而且有的已明标唱、白,如张协状元第-出中那段诸宫调演唱、元杂剧货郎旦第四折张三姑的“货郎儿”演唱即如此。若不论戏曲的角色扮演,其韵散的格局与变文无异。宋元话本也表现出成熟的的散(说唱)结合形态。南宋罗炜所编醉翁谈录小说开拓描述当时的“说话”:“藏蕴满怀风与月,吐谈万卷曲和诗。”“曲”是供唱的,参以宋话本,如G刎颈鸳鸯会(见G消平山堂话本),可知,“说话”是门说与唱并重的伎艺,“说话人演出时,是讲说、歌颂和朗诵并用的"UU(p576).戏曲的曲文唱辞71较重的抒情性,但不能否认它也有明显的叙述性。考察元杂剧的曲辞,就有明显的叙述功能,它可以叙述人物的动作、品行、面貌:叙述不便广在舞台上表现的场面、动作(如探子报告战况);向剧中其他人物叙述已经发生过的事务等。若考察戏曲曲辞的功能构成和渊源,诗词的抒情传统当然是重要的-脉,但也要看到敦焊变文、宋元话本、诸宫调等说唱文学对戏曲曲辞叙述功能的熬炼和促进。唐变文中的韵文就表现出成熟的叙述功能,它已能加入到故事情节的叙述进程,成为情节发展的一部分,起着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李陵变文中就以韵文叙述了李陵诂降、“1于纳降、李陵封王的情节。曲文的叙述功能在后来的诸宫调、鼓子词等说唱文学中更是得到发扬,如4两调蝶恋花鼓子词(北宋赵令畤)、G董西厢、刘知远诸宫调等。绢结言之,中国白话小说和戏曲的早期形态共同享有者说唱结合表述方式,显示着二者的亲密联系;而它们所具有的这说唱仗艺传统也显示着二者关系的发生轨迹与其初始状态。(三)口传形式的传播手段话本小说最初的存在形态是“说话”伎艺的一种,是以11传方式滚动r”说话”艺人11后间的。我们无法重建当时的【I传活动现场,但可以说,“说话”这一口传活动存在的基本条件一要有说书人的讲解并描述,二要有听众的参与。话本小说的传播就是要通过说书人面对听众的演述来实现,所以听众的存在是基础,也是说书人演述活动的动身点,因此,他在演述过程中必定会留意听众的接受趣味、实力和效果。许先,为适应听众的审美趣味,讲解并描述一些切合民众趣味的、具有传奇性的故事。这也是它在当时能让民众宠爱的重要缘由之一。其次,由于“说话”伎艺这一口传活动的现场性,不容许听众的细品,而且“看官”也多是没有多少文化学问的卜层民众,于是讲解并描述人的讲解并描述多留意情节的曲折,线索的清楚,必要时还要跳出所讲解并描述的故事虚构域对些怀疑点作出说明,以让听众轻松地获得故事的信息,而不是让他们自己费劲地从人物、情节间的话语、行动中去构建故事,作出价值推断。再者,“说话”伎艺这一11传活动与其说是记忆的更现,不如说是说书人在同参与的听众一起进行表演的一个过程。说书人特殊重视现场感,留意场上的气氛,留意与听众的沟通,以拉近听众的距离,如跳出故事情境面对“看官”解说、评论,以此引导其情感参与和价值推断。说书人的这些口传活动的特征都不同程度在沉淀在话木小说的文本中,可称之为“说书体”,即指“说话”活动中说书人以第三人称视角面对“看官”的叙述特色一一叙述人称上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上是全知视角:叙述口气上是面对“看官”。这种“说书体”大量遗存于戏曲中,如元杂剧柳毅传书其次折那段电母对二龙争斗的讲解并描述,货郎旦第四折张三姑那段说唱“货郎儿”,更多的如“探了式”报告军情战况的演述,都表现出明显的“说书体”特征。通过以上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所共有的特性和素养的简要描述,可以看出二者早期形态所具有的说唱伎艺的特性,我们也由此勾画出二者关系的发生轨迹:惟其须要故事的发展,不得不借重于话本的力气;惟其须要加入唱词以增加美听的价值,不得不借重于其他的讲唱伎艺:而讲唱伎艺之于话本,往往如血肉之不行分别。故南戏和北曲杂剧的成立,主要即是宋金杂剧院本和讲唱伎艺的相互结合。12(p72)我们探讨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是不能脱离或无视这些说唱伎艺传统的,这些传统是小说与戏曲关系发生、表现的最初形态,它为二者关系的探讨供应了n力的依据和早期形态的参照。三、思索之二:关系探讨的意义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发生探析,为我们的探讨供应了历史的、逻辑的起点.这一起点提示我们,二者关系探讨并不等于将小说和戏曲两种文体放在起进行各种枝杈部分的比照比附,也不是让我们的思想单纯回旋于二者间的亲缘关系:而应充分留意到,我们探讨的是两种已具有独立特性的文体,对其共性的探讨只是关r二者关系探讨的起点,我们更须要的是要考察二者发生关系之后乂在哪些共性基础上分化,在何种因素的促进下发展,渐渐形成其特性,从而文体独立的。或者说,二者的关系为它们的文体独立和发展供应了何种有利条件或不利因素,而不是枳累、排列一系列支离破裂的异同现象材料。所以说,关系探讨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探讨的视界,为详细的小说探讨和戏曲探讨供应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视察点,从而使二者的关系探讨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作表面化的比较。在这一探讨视点下,无论立足于小说角度还是立足于戏曲角度所进行的二者比较观照,都是进行反思自身的过程,它们各自为显示出各自的特性和风格、理解对方的特性供应了参照系统。比如把对戏曲发展史的考察纳入这参照系中,“只要看到宋杂剧与话本的联系,则宋元以来戏剧的发展事(除声乐外)自可大体求得解决”12(p74),这一联系首先会使我们留意到二者的共性,但H的却是要在宋杂剧与话本的关系参照系中去视察宋元以来戏曲的特性发展状况,即通过二者的共性找出话本对戏曲的影响痕迹,并在共性的基础上分别出二者的一系列差异,在这些差异的基础上探寻宋元以来戏曲对二者共性的背离和文体发展。在这一探寻过程中所做的一切探讨尝试、相识与说明,都是以二者关系作为参照系的,如对元杂剧“一人主唱”功能的相识.有一种观点认为,元杂剧“一人主唱”(一个脚色主唱)的体制有利于主唱人物的形象塑造。道理上,这主唱人(剧中主唱的人物)处于杂剧演述的中心,全剧只有他一人能充分地抒发感情,展示心灵,表达其对四周人事的观点,而其他人物则无此机会,则主唱人应为故事的主子公,应是杂剧着力塑造的人物。但很多杂剧却并非如此,争报恩三虎Mi1.应若意的人物是杨雄、燕音和鲁智深,可主唱人却是李千娇;£F里独行的主子公应是关羽,可主唱人却是甘夫人,其它如隔江斗智的主唱人非诸葛亮或周瑜、G薛仁贵衣锦还乡非薛仁贵、哭存孝非李存孝、陈季卿悟道竹叶舟非陈季卿,等等。另外,元杂剧中还出现了很多“探子”式人物作为主唱人,出场就是为了报告在剧中无法表现的场面,如G单鞭夺槊第四折的探子,存孝打虎第四折的探子,柳毅传书其次折的电母,火烧介子推第四折的樵夫,G哭存孝第三折的莽古歹等,这类主唱人的出现只是为了完成对难以在舞台表现的场面或罪务的叙述交代,是一个功能性的人物(叙述的工具)。这类主唱人的出现不是以塑造性格为旨归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叙述杂剧故事。所以说,元杂剧”人主唱”的体制不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而设定的。这种“人主唱”体制卜的主唱人物设置,是早已成熟的活本小说、诸宫调等说书人叙事向戏曲形态转化时所必定出现的文体特征,其区分是纯粹性叙述,一是代言性叙述“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戏曲以观照小说,从而与小说本体拉开肯定的视察、理解距离,通过对方的映照谛视小说,以更深化地相识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本质性的东西,从而拓展时小说的探讨层次。就在这一探讨视点下,我们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探讨,来增进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传统的理解,即通过理解对方来理解自己,又通过理解自己来理解对方,在沟通和比较的视察视界中考察二者的性质和关系,以充分理解、相识小说发展史和戏曲发展史的内在逻辑.我想这是我们对二者关系探讨的最终目的。总之,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探讨作为一个视点,为我们探讨小说和戏曲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供应了一个新的角度,从而有助于推动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探讨的深化。这也是二者关系探讨的一项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陈平原,史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卷)c.北京:北京高校出版社,1989.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3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4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其次册)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6刘师培.中国中占文学史、论文杂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7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山.上海:华东师范高校出版社,1995.8太平广记卷257陈癞子:“唐营口有麦民陈瓶子,每年五月值生辰,颇有破钺。召僧道启前筵,伶伦百戏毕各。高哭,伶伦赠钱数万。”唐段成式西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Tf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鹄,字上声。予令座客任道昇字正之。

    注意事项

    本文(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