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练习题---答案(DOC).docx
-
资源ID:1802457
资源大小:32.57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儿童社会性发展-练习题---答案(DOC).docx
儿童社会性发展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探讨一、单项选择愿1、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该理论的创始人是(A)A弗洛伊德B班杜拉C皮亚杰D埃里克森2、新精神分析主义者(D),提出考察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生物因素又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依据个体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验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A弗洛伊德B班杜拉C皮亚杰D埃里克森3、(B)认为,个体社会行为起源于干脆学习和仿照。A弗洛伊tB班杜拉C皮亚杰D埃里克森4、仿照作为儿童驾驭社会行为的一种机制或途经,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它有四个子过程构成,依次正确的是(A)A留意保持一一动作表征一动机B留意一一动作表征一一保持一一动机C留意一一动机一一保持一一动作表征D留意一一保持一一动机一一动作表征二、填空题I、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班杜拉_和_沃尔特斯-2、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皮亚杰_和_柯尔伯格3、班杜拉认为儿童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一干脆学习_和_仿照一。4、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中的四大系统的分别是一宏系统_、_外层系统_、.中间系统_和_微系统5、儿童社会性发展探讨的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有视察法_、_访谈法_、_问卷法_、一试验室试验_和_现场试验6、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包括.标题_、_前言_、_指导语_、_问题_和_结束语_几部分。7、儿童社会性发展探讨的两种基本类型有一描述性探讨和_说明性探讨8、儿童社会性发展探讨的主要接受的两种探讨设计有一横断探讨一和一纵向探讨或追踪探讨三、名词说明1、干脆强化:是儿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该行为以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P8)2、替代强化:是指榜样行为的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所起的强化作用.(P8)3、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务能够施加限制的意念。(P8)4、固定行为模式:是物种与生俱有的用以帮助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应。(P13)5、微系统:个人在环境中干脆体验着的环境。儿童的微系统之一是有父母和儿童的同胞组成的家庭,另一个微系统是学校环境,主要有老师和同伴组成。(P1.6)6、中间系统:指儿童干脆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的影响。(P1.6)7、外层系统:指那些儿童并未干脆参与但却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P16)8、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P1.7)四、简答1、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P2SP59P10-I2答: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的第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成分组成I1.新生儿人格结构中的唯一成分是伊底。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务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弗洛伊德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藏期和生殖早期。儿童都面临着一个满足自我身体须要与听从社会须要之间的冲突。当社会允许适当的身体满足时,这种冲突便可以获得满足的解决,但是假如这种须要得不到满足或满足过度时,个体就会在以后的成人生活中反映出这种遗留行为。新精神分析主义者埃里克森认为,在考察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到生物因素,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埃里克森依据个体在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验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对羞怯、疑虑;(3)主动性对内疚;(4)勤奋对自卑:(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7)生殖与停滞:(8)自我整合与无望。社会学习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和沃尔特斯,认为个体行为的变更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确定的。班杜拉认为,个体社会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干脆学习和仿照。70年头末期以后,班杜拉的探讨爱好起先转移到自我效能感上来。他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确定着人试图去做什么以及在做的过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的预期而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论述中,皮亚杰认为儿童一诞生就是其自身发展的主动动因。他主动地从环境中找寻、选择相宜自一的刺激,主动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关于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不是彼此分别的过程,而是相互依存的。但是儿童的某些特定社会机能只有在相应的认知机能形成之后才能出现,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可以从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中找到根源。柯尔伯格在其关于儿童性别化发展的探讨中强调,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前提,在形成性别恒常性之前,儿童是不行能形成稳定的性别化行为的。2、习性学关于儿童行为探讨的基本观点。P13答:习性学在儿童的依恋和同伴关系探讨领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创立者主要有劳伦茨和廷伯根。固定行为模式就是物种与生俱有的用以帮助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应。其中最闻名的一个例广就是“印刻”现象有一种追随在诞生后遇到的第一个活动物体的倾向。这种行为是非习得性的,与父母产生依恋并获得爱护以便生存下去。习性学家认为,只能够在个体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发生,错过了这一特定阶段,这类反应就不会形成,因此,他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关键期”。3、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的理论.P16-18答:布朗芬布伦纳强调探讨“环境中的发展”或者说''发展的生态学”的重要意义。“生态”在这里是指有机体或个人正在经验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干脆或间接联系的环境。他认为生态环境是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即宏系统、外层系统、中间系统、微系统组成。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外层系统指那些儿童并未干脆参与但却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中间系统指儿童干脆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的影响。微系统是指个人在环境中干脆体验着的环境。儿童的微系统之一是有父母和儿童的同胞组成的家庭,另一个微系统是学校环境,主要有老师和同伴组成。4、当前儿宜社会性发展探讨的主要理论主题与新趋势.P18-26答:理论主题:1.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关系新趋势:1.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生物与环境2.强调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3 .个人与情境3.探讨课题从分别走向整合4 .儿童的社会互动4.留意在多种不同水平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分5 .个人与社会系统析5、接受视察法探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优缺点及运用时应留意的问题.P30-32答:优点:I.由于视察法可以供应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状况,所以它回答了对心理学探讨描述性不强的指责:2.视察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3.避开了试验室中试验变量的操纵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4.现代化电子技术为视察法的运用供应了新的手段;5.新的统计方法的问世使探讨者能够对视察获得的数据作出因果推断。缺点及问题:I.他人对被视察者的反应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家庭互动视察中,他人在场会使结果失真;2.家庭录像法。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家庭录像机的存在反而比试验者在场使他们感到更不自由,进一步强化了试验意识;3.利用母亲报告儿童行为。为了避开生疏探讨人员的介入对真实活动的干扰探讨者设法培训母亲扮演视察者的角色,由于儿童的母亲在家中的时间较长,而且她作为家庭成员,不简洁唤起家庭其他成员的试验意识,其缺点在于为了让母亲视察,探讨这就得让她们了解有关行为的学问,母亲的行为就可能发生变更,与平常表现不一样。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母亲甚至可以抑制其发生,这在肯定程度上会减弱视察的牢靠性和有效性。6、接受问卷法探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优缺点。P37答:优点:1.实施简便,适合于大面积施测,较为省时、省力;2.其答案可以统形式,便于整理分析。缺点:1.由于问题和答案往往是已规定好的,被试可选的余地较小,因而会丢失很多信息,不利于问题的深化分析和探讨;2.数据收集过程中难以限制无关因素的干扰,因而问卷有效率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7、接受试验室试验法探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优缺点。P38-40答:优点:试验室试验由于可以对无关变量进行严格限制,因此探讨的内部效度和科学性通常较高。缺点:1.试验室试验缺少生态效度:2试验情境不适合于探讨儿童的社会互动,因为在这种情境中缺少真实情境中儿童社会互动中存在的相互性:3.在试验室条件卜儿童与试验者之间缺少真实的生活条件卜.儿童与父母或老师等成人之间所存在的困难的情感关系。其次章社会性发展的遗传与生物基础一、填空题I、人类的发展受两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一是文化与学习,其:是进化与环境。522、进化科学认为,生物机体的发育有具特定基因基础及与之相应的外部性状表现,即基因型与表现型。533、探讨表明,社会性行为与心情的基本生理机制是工£脑。594、罗西认为,判定某种社会性行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标准有:该行为与社会化影响之间具有低相关、该行为具有跨物种的稳定性、该行为与某些荷尔蒙分泌之间有稳定的相关、该行为具有跨物种的显著相像性。605、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依恋。626、”表情”有哪些特点?表情是非语言沟通方式之一、.表情是一种适应性行为、衣情具有跨文化的样性、丧情具有某种“先验性”、动物也有表情。647、早在19世纪60年头,提出了遗传因子说的基因科学家是孟德尔。72二、名词说明1、社会启动者:是指特定条件下激起或启动动物某种社会性反应的特定物种刺激。该类刺激呈现时,会在同一物种中激起类似的社会性反应。(P61)三、简答题:K人类的进化历程中具有确定意义的适应性进化。P55答:1.由用四肢走路到直立行走的转变。2.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以工具运用与符号运用为标记的社会技术方式的出现,进而表现为文化的进化。3.父母对儿童养护期的延长。2、罗西关于社会性行为受生物因索影响的四条标准。P60答:I.社会性行为与某些荷尔蒙的分泌之间具有稳定的相关。2.该行为(模式)在受主要社会化影响之前的幼儿身上已经存在,即与社会化影响之间具有低相关。3.该行为(模式)具有跻物种的稳定性。4.具有跻物种的显著相像性,尤其表现于人类与其以卜的高级灵长类之间的相像性。3、人类社会性行为的生物适应意义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的调整的表现形式.B61-68答:意义:个体依据基因程序的逐步绽开,而在特定的时期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环境作为一种外在动因驱使个体作出某些具体的调整已达到自身与情境之间的平衡。由于这种内在的调整机制,机体能修实现某种基因程序的''守恒",即将某种严峻偏离基因程序的状态复原到“正常”。表现形式:从社会启动者、怯生与依恋、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及其社会性行为的生物适应意义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的调整。4、人类行为遗传学确定个体差异的遗传基础主要接受的两种方式.P69答:1.接受相应方式限制基因因素,使之保持个体的相对稳定,以此视察环境变更所产生的影响;2.保持环境条件的相对均衡,考察基因变异所导致的生物性状的变更状况。5、学生子探讨和收养探讨的主要目的.P69,P71答:进行同卵挛生子与异卵挛生子的比较探讨,将相同环境下成长的同卵李生子之间的相像性的平均值与异卵季生之间的相像性的平均值加以统计学上的比较,由此确定某种性状中基因所发挥的作用。行为遗传学方法是通过对收养子女的探讨确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它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被收养子女在多大程度上与其亲生父母和姐妹相像;二是被收养子女在多大程度上同养父母(非亲生)姐妹相像。6、怀孕与生育的生物性危急的表现种类。P78-79答:1.非遗传性的染色体正常2.孕期并发症3.产期并发症四、运用题:结合案例分析生物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P84答:生物环境是影响未诞生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孕期与临产期的前后多种生物性危急因素可对儿童以后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可能导致多种行为问题,但是这多种因素又是与特定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环境对其影响起一种强化或减弱作用。第三章家庭、父母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一、单项选择I、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由(A)提出来的。A维果斯基B皮亚杰C班杜拉D劳伦兹2、(C)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A父母行为B父母教养观念C父母教养方式D儿童社会性发展3、(B)是最早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人,他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A维果斯基B鲍姆令特C玛丁D麦考贝二、填空题1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首先是在家庭中起先的。家庭是儿童生活发展的最初场所。892 .家庭系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生耍途径是亲子间的互动。893 .家庭系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亲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894 .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整合性、层次性、相互依存性、稳定性和变更性。915 .父可教养观念的实质包括3个方曲:儿童观、发展观和父母观。956 .父母教养观念主耍来源于父母的文化背景、父母的人格特征和亲子关系的特点。967 .父母教养方式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988 .鲍姆令特是或早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人,他将父母教养方式的分为三类,分别是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98“对儿童有较多的温情、较明确的要求和较为一样的反映,能够在亲广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度儿童的约束”反映的是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98依据鲍姆令特的观点,父母对儿童的成熟行为有较高的要求但对儿童反应较少,对儿童缺乏热忱,用较为肯定的标准来塑造、限制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这种教养方式是专制型。99(其他的类型特征也要留意,要能够辨别)权威型父母对儿童有较多的温情、较明确的要求和较为一样的反应,能雄在亲了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儿童的约束。权威性父母教养方式被认为是最费时费劲的方式,但同时也是最有效地教养方式。专制型父母对儿童的成熟行为有较高的要求,但对儿童的反应较少,对儿童缺乏热忱,用较为肯定的标准来塑造、限制和指责儿童的行为,强调儿童无条件听从,崇尚权威和传统,不激励亲了间相互迁就,对儿童的激励和表扬较少,对儿童的限制严厉、不妥协,且带有强制性。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既不期望儿童的成熟行为出现,也不提出要求,他们或者溺爱儿童或者忽视儿童,对儿童的纪律要求不一样,激励孩子自由衣达自己的愿望,对儿童有中等程度的热忱,不主动指导孩子的行为。)9、一般认为,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比较志向的父母教养方式。9910、认为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确定作用的理论是后天塑造说。105IK认为儿童是在一与其社会环境的主动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这一理论模型是互动模型。10512、城近发展区的概念是由维果斯基提出来的。10613、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制有看法转变、仿照、认同作用和归因方式。10814、父母通过信息传递使儿童长期、有效地接受社会规范并自觉按社会行为规范行动,父母运用的这种方法是信息内化。10915、运用强制性压力手段迫使儿童接受行为规范的方法是运用权力。10816、父母对儿童表示悲观、忽视或孤立儿童,从而使儿童就范,达到约束儿童的目的,这种方法是爱的回收。108三、名词说明1、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化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化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952、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稔定的,不随情境的变更而变更,它反应了亲子交往的实质。983、儿童观:是指对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是被动接受外界影响,还是主动主动地获得发展这类问题的基本看法。954、发展观:是指父母对儿童发展的规律以及其影响因素的观点及看法。955、父母观:是指父母对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的看法。956、看法转变:指父母通过种种方法变更儿童的看法,使儿童接受、内化行为规范的过程。1087、运用权利:是一种运用强制性的压力段迫使儿童接受行为规则的方法。1088、爱的回收:是一种心理上的惩处形式,主要是指父母对儿童表示悲观、忽视或孤立儿童等。1089、信息内化:又叫引导,是父母通过信息的传递使儿童长期、有效的接受或内化社会规范或行为规则的一种方法。10910、敏感性:指父母对儿童的需求赐予刚好、一贯和适当的反应。10111、合作:是指父母主动为孩子创建条件,培育孩子的自主实力,较少干扰性的限制孩子的活动。10112、指导:父母给儿童供应问题情境,并赐予刚好反馈和主动强化。10213、限制:是指父母对儿童身体上的惩处、冷漠的拒绝、剥削以及威逼等。IO1.14、父母的参与:父母爱孩子,关切孩子的利益,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须要。1022、(C)认为攻击是人的本能。A、哈吐普B、刘易斯C、劳伦兹D、皮亚杰3、提出挫折攻击假说的心理学家是(A),.A、多拉德B、贝姆C、克拉克D、哈勃4自我调整机制不包括(C)0A、自我视察B、推断C、自我调整D、自我反应5、提出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的心理学家是(B)。A,多拉德B、道奇C、弗雷姆D、鲁宾二、填空题、启动儿童攻击行为的外部因素包括消极事务启动、诱发性启动、榜样性启动O2、社会学习理论任务攻击的保持机制须要三个方面外部强化、不恰当的惩处、替代性强化。3、认知理论将攻击分为五个过程对输入性信息的译码、说明过程、找寻反应、确定反应、儿童进入执行自己选择的反应阶段。4、儿童欺压的特点包括未受激惹性(有意性)、重复发生性、欺压者和被欺压者之间力气的不均衡性35、男孩习惯用身体欺压同伴,女孩习惯用_言语和心理欺压同伴。6、影响儿童欺压的因素一家庭_、_学校_、_同伴群体三、名词说明:1、工具性攻击: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的抢夺、推操等动作。(P340)2、敌意性攻击:是以人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打击、损害他人。(P340)3、攻击意图归因:指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对他人意图、动机的认知和理解。(P364)4、欺压:欺压行为是指有意的造成接受者号体的或心理的损害。通常实行打、推、勒索钱物等方式,也包括讲卜流的故事或社会拒斥等。(P366)5、冷认知:具有较高的认知实力但却缺乏移情实力的现象称为“冷认知”。(P372)四、简答题:1、简述四种代表性的攻击理论。(P341)答:1.习性学理论。劳伦兹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2.挫折一攻击假说。多拉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由挫折所致。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是种习得的社会行为。4.认知理论。攻击的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对攻击行为的调整作用。2、攻击定义的四种取向。(P338)答:1.解剖学定义:攻击是指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损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2.前提条件定义:强调共计发生的前提条件一即损害意图或损害的有意性。3.行为后果定义:强调要以个体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性结果作为攻击的界定标准。4.社会推断定义:攻击事实上是人们依据行为者和行为本身的特性而对某些损害性行为作出的一种推断。五、论述题1、试论述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攻击的机制。(P345)答: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性的社会行为。依据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儿童对攻击的社会社会学习过程由4个子过程或机制构成。1.获得机制: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视察学习(也叫仿照),由4个相互联系的子过程组成:留意过程、记忆重现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程。二是干脆学习,这种干脆学习的显著特点是行为的后果对儿童产生即时强化。2.启动机制: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决于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启动儿童攻击行为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消极事务启动、诱发性启动、榜样性启动。3.保持机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保持机制包括以下3个方面:外部强化、不恰当的惩处、替代性强化。4.自我调整机制:儿童攻击行为的自我调整机制由3个子过程组成:自我视察、推断、自我反应。第九章儿童自我的发展一、选择题:I、提出利用点红试验探讨自我的心理学家是(B)0A、詹姆斯B、刘易斯C、谢弗尔森D、布朗芬布伦纳2、最早提出自我概念的心理学家是(A)A、瘩姆斯B、刘易斯C、谢弗尔森D、布朗芬布伦纳3、探讨自我的心理学家库利和米德提出下列哪个理论(A)0A、镜我理论B、攻击理论C、挫折假说D、信息加工理论4、下列不属于自尊结构模型的是(C)。A、单维结构B、二维结构C、七维结构D、八维结构5、儿童大约在(A)产生自我意识。A、1岁B、2岁C、3岁D、4岁二、填空题I、自我包括两个特征分别感、一“稳定的同一感”一。2、儿童自我发展依据依次包括自我相识_、_自我命名_、_自我评价3、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样性_、_确定个体对阅历的说明一、确定个体的期望。4、_詹姆斯一提出自尊的定义,认为自尊=胜利/志向水平。5、将自我限制分为6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洛文格三、名词说明:1、自我:自我是由知、情、意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知”即自我相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情”指自我的心情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意”指自我限制和调整,包括自我限制和自我驾驭等。(378)2、自我概念: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觉。,它所表达的是人们关于自己身心特点的主观学问,所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P382)四、简答题:【、儿童自我发展的趋势。(P381)答:1.自我认知的内容从反映外部的、可视察的、具体体的、有明确参照系统的自我特点到反映内部的、不能干脆视察的、抽象的、参照系统模糊地自我特点。2.儿童自我的结构从简洁的结构到分化的、多重的结构,并渐渐出现层次性,最终形成困难的。整合的自我结构系统。3.儿童的自我评价一方面从以他人评价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儿童又在不断脱离自我中心,自我评价的客观化程度渐渐提高。4.从自我的功能来看,社会适应性渐渐提高,区格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实力渐渐增加,儿童慢慢能够比较实际地推断社会交往情境,并依据这些推断而表现出困难的社会自我。2、自我概念发展的一般趋势。(P389)答:I.从简洁到分化。2.儿童一般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变更的。3.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困难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4.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3、简答三种自尊分类内容。(P396)答:1.现实自尊和志向自尊。2.总体自尊和分化自尊。3.内部自尊和外部自尊。4、简答自我限制与自我调整发展的五个阶段。(P4()6)答:第阶段为神经生理调整阶段;其次阶段属于知觉运动调整阶段;第三阶段属于外部限制阶段;第四阶段属于自我限制阶段;第五阶段属于自我调整阶段。五、论述题:【、例试论述如何培育儿童的自尊。(P399-403)答:从主体特点、家庭因素、同伴关系、老师、学业成就、限制源这6个方面说明。第十章儿童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发展一、单项选择题:【、最早探讨自我概念的心理学家是(A)。A、詹姆斯B,华生C、谢弗尔森D、马什2、(A)理论认为,在另一性别不在场时,性别分化的行为削减.A、群体社会化理论B、相识理论C、性别图式理论D、生物学理论3、儿童性别概念的认知发展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B)。A、性别认同B、性别角色C、性别稳定性D、性别恒常性4、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主要由(B)提出。A,詹姆斯B,柯尔伯格C、谢弗尔森D、马什5、下列内容中发展最早的是(A)。A、性别认同B、性别角色C、性别稳定性D、性别恒常性二、填空题1、探讨表明,我国男性_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_高于女性,女性一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动机高于男性。2、利用图片测试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心理学家是一爱莫勒西一。3、探讨认为儿童的性别角色成见发展呈现U趋措。4、儿童_2_岁就能说出自己的性别。5、父亲和母亲中,对儿童的性别行为发展更期重要作用的是一父亲三、名词说明1、性别恒常性: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更,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相识。(P431)2、性别稳定性:指儿童对自J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更而变更这一特征的相识。(P431)3、性别概念:关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的理解。(P427)4、性别角色行为: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义相一样的行为表现。(P427)5、性别图式:个体据以对有关性别的信息进行组织的认知结构。(P427)四、简答题:1、儿童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哪儿个方面。(P4I3)答:主要表现在:I.认知方面的性别差异:(1)数学与空间实力差异:(2)言语实力的差异:(3)分析实力的差异:(4)学业成就与成就动机的差异。2.特性与社会性方面的性别差异:(1)玩具偏好的差异;(2)嬉戏和玩伴选择中的差异:(3)抚养性方面的差异:(4)攻击的性别差异(包括攻击倾向差异和反应性差异):(5)亲子关系。2、简答儿童特性和社会性方面的性别差异。(P418)答:1.玩具偏好的差异。2.嬉戏和玩伴选择中的差异。3.抚养性方面的差异。4.攻击的性别差异(包括攻击倾向差异和反应性差异)。5.亲子关系。3、简答代表性的性别角色发展理论。(P436)答:1.生物学的说明。探讨者认为,男女良性之间的心理差异以及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发展主要是由两性在遗传及生物因素方面的差异所确定的。2.社会学习理论。重视父母对儿童“性别相宜性行为”的强化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中的作用,也认为儿童对同性别榜样的视察学习或仿照也起着重要作用。3.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只有首先形成关于其性别的认知结构之后,才会表现出性别化行为。而性别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性别恒常性儿童只有在相识到其性别将恒久恒定时,才会表现出一贯的性别化行为。4.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是指人们关于男性特点和女性特点的朴实理论观。该理论认为,性别图式具有以下功能:(1)引导行为的功能;(2)组织信息的功能;(3)推论功能。5.群体社会化理论。哈雷斯认为,同伴群体在儿童的角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双性化”方式教养的孩子其具有性别特征的行为和看法并不削减。五、论述题1、结合实例试论述父亲或者男老师对于儿童性别认知发展的主动影响。(P425)答:父母,特殊是父亲对男孩的行为与对女孩的行为有很大的差异。在塑造儿童的性别行为、完成性别社会化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由于父亲是家庭经济的支撑着,他们因而也希望男孩担当起这一角色,因此他们对男孩的行为与对女孩的行为差别较大,特殊是在家庭外部的活动中,父亲更留意通过强化、约束等方式发展男孩的自主实力和独立性,他们尽管也激励女孩的独立性,但更强调发展女孩的怜悯心和身体方面的魅力。父亲对儿子的严厉性、体罚和物资嘉奖都多于女儿,而母亲在这些方面不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