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名词解释(题).docx
公共政策名词说明(100f1.)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2)、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干脆或者间接的确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3)、公共政策主体实力公共政策主体实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胜利地适应环境挑战与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与取得胜利的程度。4)、决策权力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5)、公共决策体制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安排,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6)政策执行资源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需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爱护。7)、政策执行矫正政策执行矫正:是指政策主体实行肯定的订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退不良后果的过程。8)、政策均衡政策均衡:指的是全部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肯定的最好状况的状态,政策供应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支配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足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变更现行政策。9)、政策宣示: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确定,如记者款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10)、政策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限制的机构。11)、公共政策评价公共政策评价:依据肯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与价值进行推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确定政策变更、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12X正式评价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13)、非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终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依据自J驾驭的状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14)、政策执行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实行说明、宣扬、试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活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15)、政策执行再决策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以与公共政策执行任务完成以后,依据信息反馈对原政策所作的必要补充或修正。16)、公共政策试验政策试验主要是指党政机关为了验证其决策的正确性、可行性,并取得实施决策的详细方案,而在其辖区内的若干单位进行的局部性决策实施活动。17)、政策议程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与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探讨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18)、元政策元政策:也叫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总的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动身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肯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指针。19)、公共决策体制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安排,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20)、公共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21)、公共政策探讨组织公共政策探讨组织,乂叫“思想库"、"脑库",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政策分析和政策探讨机构,由具有不同学科学问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的政策实践阅历的实际工作者(如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组织。22X政策制定的民主化:政策制定的民主化是指在作出公共政策尤其是重大政策过程中要经过询问、论证、协商、听证、审议与集体探讨等环节。23)、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用科学的观点、程序、方法、工具、与手段进行决策。24)、政策协调协调是指调整协同公共政策执行的各种耍索,使它们之间相互协作,从而高效率地实现政策目标。25)、政策监控监控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依据支配标准衡量支配完成状况,订正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支配执行和目标实现的一种活动过程。26) .公共政策监控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过程进行的监督和限制。27) .公共政策监控机制所谓公共政策监控机制就是政策监控主体与政策监控客体的构成与其相互关系。28) .政策目标可行性分析政策目标可行性分析:政策目标要素中的指标与其标准是否在特定的政策目标约束下,能否成为现实,能否为社会所接受。29)、执行评估执行评估:是对政策执行行为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评价,重点是对执行条件和执行实力的评估。30).预估政策目标的可能效果预估政策目标的可能效果:针对所分析的政策目标体系实施后可能产生的主动和消极作用的预料。31)、哥顿法哥顿法:利用会议形式由参与会议的人员提出创新方案的方法32)、对演法对演法:将参与制定争夺方案的人员,依据对方案设想的看法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制定各自的方案,然后放在一起进行辩论,相互进行指责和指责,以求充分暴露方案的不足,增加所确定的备选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33)、价值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探讨,力图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必要的功能,以提高政策价值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34).边界分析法边界分析法:就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35)、政策诉求: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干脆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府对某一社会问题实行行动或不实行行动以与实行何种行动的主见。36)、政策调整政策调整:是指对实施过程中的政策作出某些必要的补充或删减,修订或修改,调整或更新,使其更加完善和科学。37)、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头提出并运用的,是指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究可能实行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状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供应牢靠的依据.38).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把政策问题看成个动态系统,并且将其放到社会大系统中去考察,确定其位置、所起的作用、独有的特征以与和其他社会的相互关系。39)、政策目标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殊是政府为了解决关公共政策问题而实行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40)、政策终结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实行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41)、公共政策预料公共政策预料:就是政策探讨人员运用预料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已有的信息,对将来各个政策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的需求的状况、发展趋势以与变更规律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对将来产生影响的过程。42)、政策规划政策规划也称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r实现肯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气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43).公共政策的干脆主体公共政策的干脆主体:即公共政策的干脆生产者,也就是那获得法律授权享有权威和公共资源,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安排,并充当政策产品法定生产者的机关或职位(个人),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组织以与某些领袖人物。44)、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即那些虽不干脆参与政策产品的生产,但由于获得了国家法律的爱护或认可,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等方式和渠道,主动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能够产生肯定影响的组织或个人,主要有在野党(民主党派)、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和选民。45)、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政策执行机关与其执行者为完成肯定政策任务、达到肯定政策目标而实行的各种措施与方法。46)、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政策执行者依靠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威,依法采纳行政吩咐、指示、规章制度以与行政惩罚、行政强制执行等措施和行为,依据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系统、层次和行政区划规范有序地执行各项公共政策。47)、法律手段法律手段: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殊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48)、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整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促进政策顺当实施的方法。49)、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政策执行者在实施过程中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失真现象。50)、替代性政策执行偏差替代性政策执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被换上与原政策衣面上一样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其政策内容、目标、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更。51).观曳性政策执行偏差观望性政策执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通过视察上级的看法、措施以与同级部门的行动再确定反应,因此错失执行的良机。52)、公共政策监控公共政策监控:为了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和政策结果的有效性而对政策过程进行的监督和限制53)、公共政策终结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主体在进行评估后,实行必要的措施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者无效的公共政策与其相关内容。54)、公共政策周期公共政策周期:公共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阶段后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过程。55)、公共政策案例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5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觉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相识和探讨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探讨方法。57)、选择性执行偏差选择性执行:完整的政策在执行时只有部分被实行,其余则被遗弃,使政策内容残损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58)象征性执行偏差象征性执行:在政策执行中只作表面文章,没有详细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上都没有到位的执行活动,“阳奉阴违59)、政策持续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有原来的执行机构依据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接着得以实行。60)、政策评估政策评估: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分析和评判。从狭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则是依据肯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果与价值进行评判的一种政治行为。61)、公共政策限制公共政策限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觉与订正的行为。62)、政策诉求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干脆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府对某一社会问题实行行动或不实行行动以与实行何种行动的主见。63)、政策调整的内涵政策调整的内涵:在政策监督和限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实现预期政策效果的-种政策行为。64)、附加性执行附加性执行:在政策执行过程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和目标等超出了原政策的要求与范围。65)、参谋询问系统参谋询问系统:充分开发智力、帮助中枢系统决策的组织。66)、信息情报系统信息情报系统:决策过程中特地从事信息情报收集、贮存、加工和处理的系统。67)、公共政策时机公共政策时机:主要是指公共政策的时间支配与当时的公共政策条件。68)、问题诊断问题诊断:是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程序的第一步,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找出问题产生的缘由,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公共政策目标。69)、方案验证方案验证:依据若干最有希望的公共政策候选方案,选择一两个点,进行模拟试验。70)、政策变通政策变通:在政策执行中,将原则性、时效性和敏捷性辨证地统一起来,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要求,结合实际,创建性地贯彻、落实政策。71)、政策执行偏差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失真现象。72)、制定执行支配制定执行支配:依据政策内容的要求和实际状况,对公共政策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把公共政策规定详细化为一系列行动细微环节,并制定出可行的行动方案,使公共政策执行活动有支配、有组织、有步骤地执行。73)、公共政策试验公共政策试验:主要是指党政机关为了验证其决策的正确性、可行性,并取得实施决策的详细方案,而在其辖区内的若干单位进行的局部性决策实施活动。74)、政策内部评估政策内部评估:评估者置于系统内部,对整个过程全面了解,干脆参与政策过程,有条件依据自己的评估结果调整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75)、事前评估事前评估:是在政策执行前所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料性质的评估,主要包括:对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料、对政策可行性的预料、对政策效果的预料。政策预评估:规划阶段对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76)、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在政策分析中,一种对政策问题进行细致的纵向分析的方法。77)、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在政策分析中,一种找出对政策问题产生和发展起作用的要素的方法.78)、类比启发法类比启发法:在政策分析中,运用类比的创建性思维形式,通过肯定的步骤,获得政策方案的方法。79)、形态分析法形态分析法:在政策分析中,将所要探讨的问题视为一个系统,用系统方法论把该系统分成若干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形态特征,并加以重新组合,以产生新的观念的方法。80)、缺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在政策分析中,从列举事物的缺点入于r找出现有事物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再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81)、政策工具政策工具: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肯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纳的详细手段和方式。82)、投票悖论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即,在多数票规则卜.,可能,没有稳定一样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作投票悖论或孔多塞悻论。83)、公共政策调整公共政策调整:指在政策监督和限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美系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实现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84)、政策功能政策功能:政策所能发挥的功效和作用,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作用表现出来,总是在与某种社会目标的联系中得到判定。85).正式的政策活动者正式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驶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86)、非正式的政策活动者非正式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干脆行使刚刚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一级思想库等。87)、行动理论行动理论:一种政策分析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实行的广泛行动。88)、组织理论组织理论:一种政策分析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须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须要的快速精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实力。89)、公共政策监控机制公共政策监控机制就是政策监控主体与政策监控客体的构成与其相互关系。90)、管理理论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成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与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91)、交易理论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气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志向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92)、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愉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供应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93)、演化理论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事实上会产生冲突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94),公共选择理论20实际70年头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是政策探讨的经济学途径的典型,是一个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方法来探讨费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新的探讨领域,是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探讨领域,又被称为”政治的经济学"或"新政治经济学”。95).理性主义模型理性主义模型: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也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运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由这样一组假设构成的一个分析途径。95)、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性思维:存在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好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说明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备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全部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实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96)、渐进思维渐进思维:在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政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当心的变更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足就已经不错;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实力来猛烈地改造将来,主见走一步。98)、依次决策思维依次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学问和看法的一样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笫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相识和更为一样的看法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非常不确定的状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99)、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建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建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方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肯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5人之间)一道开会探讨,共同时某一问题做出集体推断。100)、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料技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探讨人员首先独创,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将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方法采纳函询调查的形式,向与预料问题有关领域的专家分别提出问题,使专家彼此不见面的状况下发表看法,沟通信息,而后招他们的答复看法进行整理和综合。经过多次的反复循环,对所得的看法进行技术处理,最终汇总得出一个比较一样的、牢靠的预料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