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公共管理前沿文献综述(DOC).docx

    • 资源ID:1804449       资源大小:68.63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公共管理前沿文献综述(DOC).docx

    中国公共管理探讨前沿报告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众所周知的缘由,现代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探讨和教化直至20世纪80年头才得以复原和重建。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确定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这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制度化建设迈出r一大步。六、七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发挥“后发”优势,获得了较快、较大的发展”。本报告以中国大陆发表的公共管理探讨文献为探讨对象,哲不包括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同类文献:在公共管理探讨文献的选取上,多与常用的“公共行政”相类,而不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行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包含的二级学科完全一样: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中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范围大致相同,不包括“三农问题”、“公共卫去与社会保障”、“社区治理”以及“公共平安与危机管理”等专业领域,尽管这些象域在近儿年已成为公共管理的热点问题,考察年限以2006年为主,但鉴F我国还没有发表过类似的探讨报告,本报告也回溯了此前的一些更要文献,因此,本报告也可以看作为近年来中国公共管理探讨的前沿报告。一、主题的确定除期刊数据库以外,公共管理学的盘要文献主要集中在£公共行政(中国人民高校及印报刊资料)、£中国行政管理h公共管理学报以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学报”中,部分分布在政治类(如政治学探讨、管理类(如管理世界)、综合类(如学术月刊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文摘类(如新华文摘和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期刊上。此外,电子刊物也拓展了中国公共管理探讨的阵地,如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2006年底创刊了£中国公共管理评论(英文版)和*中国公共管理等两种电子刊物。基丁以上分析,我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考察公共管理探讨的主题:第一,统计2006年公共行政机6公共管理学报B和中国行政管理所载文献的关键词"。之所以选取这三种刊物是因为£公共行政涵盖面广,信息量大,筛选严谨,结构合理完备,成为国内最有权威的专题文献资料选编:公共管理学报的论文选题前沿,探讨深化,具有高起点、而质量的显著特征和较强的新奇性':中国行政管理是“管理学类第一位、中国政治类第三位”的核心期刊,选登论文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这三种期刊Uf以集中反映公共管理学领域的基本发展态势。其次,在第步析出的关键词的基础上,参考2001年以来陈庆云、陈振明、液克用、胡伟、蓝志勇、林尚立、王乐夫、薛澜、张康之、朱侪涧对此有过只体药宗.每她一公共首理。中N发展I公共行理学科的14顷与前Bir.管理批界32002年第2期.H叁见国家门然科学坐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家的管理科学发收战珞:轮管理科学“卜一五”优先赞助领O(科学出版社,2006年)E中对“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的分类,同时,该H对1994年至2003年期间“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各专业疑歧的发展态势作了统计分析.1依据关使词的旗进行统计,把相像的关键词纳入一旗,如“公共治理”族包拈I治理理论.善治、地方治理、杜K治理等.同Gi文中有个以上的相像关钺词,只计算次.所碇定的关设词悔应R有理论和实际内涵.例如在实际关健词线计中,"改革"、"例新"与"体Ir等关健词出现嫉数也多.但我们没仃把它收戏在内.但在电结公共管理学的探讨特点时.我们会考虑这一数据.'¥A1.EMit.肖湘:“公共管理学报2082005年/文统计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3期.立言等关于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文章,确定一系列关键词,然后利用这些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获得近5年来的文献数量,以此来反映被检索领域在整个公共管理学科的探讨状况。除上述两种途径以外,本文在数据搜集与文献分析过程中还应用“中国引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以及一些期刊的年终“总出H”进行了补充性检索。有些补充性的结论由此途径得出,下面不再一一注明。第种途径的考察结果显示,在公共行政中,“公共管理”、“公共治理”与“公共行政”三个关键词频数最高而且比较均衡:在中国行政管理中,“绩效评估”、“人力资源”与“地方政府”备受关注;在K公共管理学报B中,“公共管理”、“公共治理”与“非政府组织”等主题得到了最多论述。这种状况反映出前述三种期刊的不同特点。从公共行政3的统计数据来看,公共管理学科中还存在不同的“范式”之争,但“治理”与“善治”理念已得到普遍认同,作为重要治理主体的“非政府组织”受到关注: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也受到关注,公共性、公允、正义等主题成为人们探讨的重点:同时,作为善治与公共价值实现工具和程序的“绩效评估”、“电了政府”和“民生参加”等主题也占据了重要位置。(见表1)公共行政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关词演次排序关词演次排序知词次排序公共管理22I绩效评估261公共管理15I公共治理162人力资源222公共治理82公共行政153地方政府193公共Ii策82非政府组织153公共治理154等政府坦织74公共利益135公共政策145地方政府55公共产品126民主参加136民主参加55公共政策107眼务型政府127政府规制47绩效评估88公共产品118公共利益38电子政府88公共利益I1.8公共服务38民主参加710公共管理1010公共行政38表12006年三种刊物前卜位关键词频次在其次种途径中,采纳的关键词包括:“公共管理”、“治理理论”、“公共政策”、“公共利益”、“公共财政”、“公共产品”、“民主参加”、“服芬型政府”、“政府绩效”、“政府间关系”与“非政府组织”等.从考察结果来看,“公共管理”;“公共产品”“公共利益”'“非政府组织"Z与“公共政策”成为近五年来检索路径是I采纳i双检索,选择“经济政湎与法律”书目中的“中国政治、国际政治"IHMU改曾理“普理科学”宪法、行政法I,坳方法刖”数据库中的植心期刊”.采纳“关at词-的Mmkc进行检察.在R体检率中采纳多轮检索.选择其中的锻件愉震战略并以此确定命中的文献耳目.另外.由丁臂络数据昨与纸货出版物仃时间整(检索时间为2(107珏I月4日).因此2006年的相关数幅比实际要小.;2006年由(学术月FO摘辑部与文汇读书周H3摘辑部联介发起的“2005什:改中W卜而校术热点”评比中,“非政府组织探讨”名列第六.这一探讨方兴未艾,妗头强劲,1在“电子政府”.“电子政务”与“数字治理”等探讨领域,江王配、徐晓林、张成福券的探讨成果被引推断依抠U”中引攵效抠;的噌索数据,F依据的卑性AMM的时间取向80,本结论只作参考.下网.,关于公共管理范式“S3陈振明.陈庆公、季明明、王乐夫.王忠沿、赵景来、张家之争的探讨成果统引痂率抬高.对于“公共产品”“的黄志冲、绘柄强.林万龙、闷!、王国华、是士健、脑线、叶兴庆、张军等人探讨的热点。(见图1)“治理理论”、“服务型政府”、“政府绩效”、“公共财政二“民主参加”等探讨领域广受关注。同时,“政府间关系”这一论题在核心期刊中的文献相对较少,但除“中心与地方”外,“省管县”、“县乡关系”和“乡村关系”在一般学术期刊中,己成为探讨的焦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关键词检索数据200公共管理治理理论公共政策公共利益T-公共财政T-民主参与T-服务型政府公共产品政府绩效政府间关系XGO图1中国期刊向关键词检索数据依据以上两种途径为主的统计数据以及文献分析,我们认为2006年中国公共管理探讨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公共管理学界常论常新的议题.上述图表中没有体现“体制(制度、机制)”、“(政府)改革”和“(政府)创新”等关键词的须数,但在关键词统计与数据库检索中,这类关键词的频数很高,在中国行政管理B和“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远远超过其他关键词。这反映了学者们对我国正不断进行者的社会变迁与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度关注。其次,在公共管理探讨范式的探讨中,争论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公共治理等概念的异同仍是重要话题,但论者的着眼点已不再停留于概念上而,而是更多地转向思索公共管理的本侦、使命与定位以及学科资源整合等问题,第三,“治理理论”日益成为人们探讨的前沿与热点.在关键词统计中,我们发觉“民营化二“市场化”等词汇仍旧频频出现,但“多中心体制”与“多元主体”已经成为热点话语。关于“非政府组织”、“公共产品”、“社区治理"与''乡的探讨成果被引寂率较高,而且涉及到农M公共品怏应的校多这些学者多数具有统济学行Sb对于“公共料瓶”与'公共性"等句越,姨、工霹、麻宝斌,李春成、孙柏瑛,王乐夫、王成桂*兆隙之、张庆东、周上忍等人的探讨成果被引领率较舟.,时J-拿政府蛆织“与-公民社会一等问题.何程科.费西津、康晓光.李景弟'店上共、王名,俞可平、郁建兴、出挈讨等人的探讨或果械引然率校高.,对治理理论何城科、胴仙芝'孙柏瑛.徐勇、俞可平、郁建兴、赵景来等人的探讨成果被引屈;较高,时广-公共强务”和眼务型政府”等问题.陈振明,迟福林、胡象明.李军酹、刘俊生、刘探瑞、宋世明*沈荣华,川帙汉、王乐夫、杨团、谢庆全.周苕赵、朱光法等人的探讨成果被引顿车较高,,对于“绩效评估-门鹿.爆*愿、马宝成,彭田甫、馀邦友,收乃康、张博、张定安.周志忍、卓越等人的探讨成果被引狭率较高.对“政时间关系一向的.健MK薄贵利、最均良、华伟.费雪峰、金太军、刘7才偿、刘小康、潘小娟、孙学玉、唐兴霹、汪宇明、王佃和、王健、伍开昌、徐勇、于呜靖、周抵的国人的探讨成果被出领与较高.村治理”的探讨也占了更大的亚量,这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较快的态势以及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反映出农村公共产品供应需求剧烈与城乡社区建设蓬勃发展的现实。第四,探讨者起先将相当的留意力从“行政效率”转向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工“公共性二“公共利益”与“公民参加”等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强调“公共性”与“公共利益”,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公共管理学合法性的重要支柱,其现实意义则在于它回应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来的社会问题,对矫正片面追求微观效率给社会带来的严峻后果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失地农夫、拆迁、医疗、就业、贫宫差距、腐败、环境等问题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上升,政府的公共性与政府实力不断受到关注。第五,在政府创新探讨方面,探讨者较多关注服务型政府与资任政府以及作为其实现程序的公民参加和作为工具的绩效评估。在政府绩效评估探讨中,探讨者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政府绩效评估的体系建构与评估方法上。在这些领域中,理论界与公共管理实际部门之间的相晓推动作用表现得尤为显著。第六,公共管理的社会维度日益凸现。它既体现为人们日益重视社会组织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体现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参加,也体现在“医疗丑生二“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与“弱势群体”等方面的社会政策越来越成为公共管理关注的对象。第七,行政区划与政府间关系成为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其关注点土要集中在“省管县”、“县乡关系”与“乡村关系”的改革与处理.基U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成为探讨者关注的亮点。这也可看作是新农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公共管理学界的一种反映。基于以上分析,本报告将上述主题中最具有普遍性、理论性,争论性的四个方面进行报道:公共管理学的范式之争与理论体系的整合、治理理论的引入及其本土化、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政府间关系,在这四个前沿主巡的报道过程中,“公共利益”、“公共性”、“公共产品供应”、“服务里政府”、“公民参加”与“绩效评估”等论题都将在相关的位置得到阐述。二、公共管理学的范式之争与理论体系的整合对于一个发展时间不长、学问更新很快并且始终面临学科内部整合的综合性学科而言,公共管理探讨中始终存在的个核心议题就是理论范式问题:它是否存在学问核心?是否能称为一门科学?蓝志揖曾在AdministrationandSOCiety杂志2000年第2期发表“AParadigmaticViewofPub1.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Empirica1.Test”一文,其中引用了两位公共管理领域知名学科的对话。人问:“拥有个指导公共管理探讨的范式很重要吗?我们是否正在形成一个范式?若存在范式,哪一个是最有前途的?”另一人的回答分别是:“不是很重要”,“没有形成”,“我提出的范式最重要工作为对这一对话的持续与回应,就分析了1993-1995年间发表在美国8种公共管理权威期刊上的634篇论文,勾画出了指导当代美国公共管理探讨的范大规,并建立了包括三个U级的公共管理范式模型他认为,一级范式的假定是,公共管理区分于一般性管理:探讨内容是,公共性质的地位;问网是,如何改进公共部门工作。基于这种分析,蓝认为有关公共管理领域是否具有传统上所认可的学科范式的争论正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共管理学看具仃醒悟的学科自我张康之:“论公共性及其之公共行收中的实现”,东网学术)2005年第I期.意识以及对学科学间核心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更为清楚的把握。2005年,歌的这篇文章译成中文在公共管理学报第3期上发表。之所以引用蓝的这篇文堂,是因为近年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界好像而临着美国学者几年前的问题.近年来,在中国公共管理探讨中,“传统行政”、“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等“能式”不断被提出。有人认为这些“位式”可以同时共存,也有人认为这些“范式”是替代性的。多种“范式”共存导致了人们运用的概念体系上的差异。与公共管理探讨范式之争干脆相联系的问题就是公共管理学的性质、使命与定位。对此,林尚立认为,公共管理是有明确管理对象、管理主体和管理原则的管理活动:对象是公共资源,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所形成的政府、市场社会多元统的公共治理体系:原则是公共性、公正性和效益性的有机统王乐夫则把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归纳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基珈的社公化、管理结果的责任性及管理过程的互动性等四个方面,认为治理是公共管理实现的最佳形式。在较早时候,张康之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认为,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与转变打破了行政管理主体的体性、政府存在的唯一性和公共产品供应的垄断性:把行政管理的主体中心主义转变为客体中心主义;从强调权力中心转变到强调支配与项目的有效性,强调服务中心;把效率中心主义转变为成本中心主义:把个体利益主义转变为公共利益中心主义公共管理学的性质、使命与定位是与某种价值推断相关联的,这种价值推断就是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公共性为使命的吗?什么是公共性?公共利益是否存:在?这些问题的争论主要表现为经济学与政治学理论预设之间的对决。林尚立认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都在政治学。这种血缘关系确定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价值和现实使命与政治学具有内在一样性,犹如工商管理学的核心价值和现实使命与经济学具有内在一样性一样。经济学解决的是创建财宝的行动:政治学解决的是创建有序的公共生活行动。经济学的理论与价值观在于激励人们追求“实际利益其使命是如何使财宝增长成为可能:政治学的理论与价值观要求人们维护公共利益,其使命是如何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创建使人们的无限欲求得到最大满足的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学者回溯了人们对公共利益内涵的探究,指出洛克在£政府论中否定了政府的基础在于君权神授或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提出人类为摆脱“自然状态”和“斗争状态”而选择“共同体状态:这种“共同体状态”就是公共利益的合法性基础,用微观效益理论替代国家层面上公共利益的宏观相识的做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后遗症、经济学家对是否存在“公共利益”这一问题的探讨是从“效率”动身的。经济学中所谓效率,是指经由个自由市场选择过程,每个个体的福利都能够得到改进的状态。在这样一个定义中,“效率''与“公正”是融为一体的,所谓公正就是每个个体的自由选择。这种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使得他们不认可超越每个个体的所谓“公共利益工肯尼思阿罗认为,不存在一个志向的规则,能使社会或任何个集体,从个人的序数偏好得出社会的偏好与选择,即不存在集体决策的志向方式.这即是阿罗“不行能性定理”.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林尚立公共甘理学I定位与使命”,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就2期,i王乐夫,.从公,与共的异同而公共管理的携本特征及我实现形式内能古财经学陵学tt(绿台版*2006年第2期.s张康之:“公共许电治灯中的一场革命(上北京行政学院学猴,2004年:第1期.'就茬毋:"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何IS-,t中国行政管理),XXK年第7期.则进一步提出了“帕累托自由不行能定理”,他强调在社会选择层面,个人自由与帕累托状态是不相容的。那么,社会集体行动何以可能呢?在经济学视角内,公共选择理论好像提出了个退而求其次的解决思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存在两类行为选择,对规则的选择和规则之下的行为选择.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达成一个包涵全部人利益的集体行动是不行能的,但假如能首先确认一个规则,这个规则规定了实行集体行动必需满足的条件和程序,假如这个规则得到了样同意,那么执行这个规则而形成的任何决议逻辑上也就是样同意的结果.但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形成臾体行动规则的立论基础只是''总成本最小化”,依据这一原则,仍旧无法避开集体行动可能对个体利益形成实质性根害。作为对上述经济学与政治学理论假设之间惊慌关系的解决,有学者引入了哈贝马斯程序主义的协商民主政治理论。哈贝马斯指出,个民主国家的理性宪法体现f一种预先确立的、抽象化的原则性社会契约,它是一切具体共识和妥协的战础,在多元冲突的社会中,宪法代表一种形式的共识。宪法规定了每个人的公民身份,在宪法之上公民们就集体事物在公共领域之内绽开自由的探讨,以形成主体间的共识。由此形成的共识体现的是种实质性的公共利益,其合法性来自丁形成共识的过程本身的合法性0与卢梭相比较,哈贝马斯同样强调人民主权是政治的合法性来源,不同之处是哈贝马斯强调了形成公共点:志必需经由公民参加公共领域之内明达理性的探讨这一程序性原则。而与公共选择理论相比,后者的立论基点是集体行动的经济效率,哈贝马斯的立论基点是集体行动的政治合法性,二者同样强调惟有经过合理的程序才能形成合理的公共利益,不同之处在于,哈贝马斯强调了公民在公共领域之内对政治的干脆参加,从而给予了程序主义民主更强的合法性。基于此,有学者指出,询认公共利益合法性的必要条件是:认定公共利益须有程序的合法性、须有公众广泛参加下形成的共识、须对可能的受损者进行合理补偿0公共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整合的其次个途径就是对公共管理主体的整合。在今日,伴随着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公共管理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更。有学界从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三种主体间的关系演化的视角,提出了政府管理向社公治理演化的''两阶段说",同时将公共管理划分为“政府管理的集权化”、“政府管理的民主化”、“政府管理的社会化”和“社会治理的自主化”、“社会治理的多中心”等五个不同模式,从而“不但使公共管理的全貌得以昭然,澄清了政府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同时打通了政府管理、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等概念间的隔阂,整合了有关行政改革、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公民社会的探讨,理清了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脉络”1.从“管理主体”视角整合公共管理理论就必定涉及公共管理主体性质的假设。有学者认为,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与其所反对的“公共人”假设样,都是一种极点式人性假设,它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必定存在限度“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来看,人性介于确定自利与确定他利两个极点之间,是确定条件卜的“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相统一的“线段式人性依据"线段式人性论公共管理中的人应是对多种利益权衡的“比较利益人”、作为这一思苏振华.解世兴:一公众参加.印序正值性与主体间共识:讹公共利春的合法性来源”,析学探讨:2005年第11期.1陈庆云等:“公共管理理的探讨:族急、诋用叮模式”.中国行政管理加05件第3期.,碌庆云等:“比较利益人:公共管理探讨的一种人性假设猊评纤济人假设的他用性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6期.索的绽开,陈庆云等在6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11期上连续发表了£论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6论公共管理中的政府利益、论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利益、再论”公共管理社会化”和£论公共管理中效率与公允的关系及其实现机制等系列文章,广泛深化地探讨了公共管理的主体与价值问题.对管理主体性质的全新假设对于缩小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之间的理论鸿沟、照合两个学科的重要理论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主体性质的假设并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必需在其基础上建立起整套理论。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这样的系统理论.公共管理学理论发展与学科整合的第三个途径就是对公共管理客体的整合。对此,有学者认为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有学者认为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公共资源",也有的认为是“社会公共事务”1.通过争论假如能够取得较为一样的看法,将有利于形成公共管理学科共同的话语基础,也有利了整合经济学当中关于集体行动与公共物品等较为成熟的理论资源。从上可见,在中国,关于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已经达成了较多共识:人们普遍地将公共管理学定位于公共性(公益性、公正性):不再将公共管理主体局限r政府,而更多理解为由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甚至公民组成的多元主体;聘公共管理客体指向公共资源或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但在中国,还远未形成一个融价值体系、主客体以及相关学科的有用理论资源于一体、具有完整、单一设辑的公共管理理论。马骏对公共管理探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表述。他认为,公共管理学是一个“没有发展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行政理论”的学科,而且中国公共行政学普遍缺乏理论上的对话与争论,没有关于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反思,具体表现在:探讨中心的非中国化(将探讨的重点放在美国和史他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学理论和实践)、探讨方法的非规范化(没有遵循实证探讨、诠释探讨和批判探讨各自的探讨方法)、缺乏对其实世界的了解(理论没有事实支持,也不能从事实得到理论)以及缺乏指导实践的实力对于探讨中心的非中国化问题,探讨者并不完全持反对看法。有学拧认为,由丁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特别年轻,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理论、范式、方法、术语以及学科建设的阅历必不行少。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不少都是由海外特殊是西方引进的,国际学术界在公共管理学科的神也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方法、概念和范畴,仃些是带有确定的普适性的。在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基础还特别薄弱的状况下,国际化战略是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快速提升探讨水平和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一个费要杠杆。同时,公共管理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是并行不悖的,而且只有在国际化的视野卜我国公共管理学的木土化才能真正提升档次,才能真正在世界公共管理学科中占有席之地。.些具有国内外双重背班的学界更是基丁美国向外学习的历史阅历、美国公共管理发展历程以及中美两国的可比较性等方面,热忱激励中国正确地向美国等先发国家学习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乐夫试论公共管理的内涵演化。公共管理学的纵向学科体系南理世界320()51W6JB.林尚立:“公共管理学:定位与使命(公共砰理学报32006年第2期.陈庆云等:“公共管理理论探讨:奴念、视角与模式/中国行政饺理)2005年第3期,'杂见乌驳主轿的“公共行政学探讨方法的探完与胆饯”专题研讨1“中国公共行政学探讨的反思I面对同题的志气”,中山我校学报,2006年3期,类但薪法还可咨见朱立吉I“公裁管理学科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公共帝理学报不2006年第3期.胡伟:"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若干战略思索公共新理学报2006邠第3期.。见董志勇从公共管理视角"XiN的发联阀切和中国Im1.fe的挑P共淅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美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学科及其对中国的用地中中国行政笆理2006年第4期:“它山之必需指出,尽管人们对中国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探讨进展表示不满,但从1994到2003的十年时间里,“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己经成为国内宏观管理与政策科学领域年均成果增长速度最快的五个象域之;近期关于方法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对公共行政学实证探讨方法的介绍和强调,对定性探讨,、比较探讨方法'的介绍等。此外,国外关于案例探讨、访谈、问卷调研、实证调杳等方法也随着一系列译著的出版而被引入我国,其中2006年翻译出版的主要图书有:«政治学理论与方法、6政治科学探讨方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政治学探讨方法指南(北京离校出版社)、政治科学新手册(:联书店等.此前,重庆高校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万卷方法”丛书也收入了英国Sage出版社方法论丛书中的部分书目国外较为成熟探讨方法的引入对中国公共管理探讨具有重要意义,这点可能会在今后几年中显现出来。三、治理理论的引入及其本土化自世界银行1989年首次运用“治理危机”一词至今,已经有17年了。在今日,治理理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概念体系,并在英美等国产生了卓越的探讨机构,大量关乎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成果接连问世1998年,英国学者杰瑞斯托克(GcrryStokcr)在对各种流行的治理概念进行梳理后,提出了治理的五个核心观点:(1治理关注治理过程中在政府之外(但也包括政府的组织机构:(2)治理明确指出存在边界和贡任上的模糊:(3)治理支配使参加其中的行为主体和组织间产生困难的依靠关系:(4)网络是治理实践的主要形式;(5)治理探讨认为政府可以用许多除了利用其权威与立法实力之外的其他工具影响最终结果。:而就治理主体而言,治理理论不仅强调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等多元化治理主体,而I1.强调政府本身的结构也须要多元化。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陷入逆境的深层次缘由就在地方治理结构单一化.'治理的目标是善治,是使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状态。俞可平归纳了善治的六个要素:合法性、透亮性、货任性以及法治、回应和有效匕后来他乂加入“参加”、“稔定”、“廉洁”、“公正”等,将其扩展为十大要素二以“治理”代替“统治”或“管理”,源自于人们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既看石如何攻玉?”,公共管理学OU2Ooft年第4期,aB1.家自垓科学然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14管理科学发展成略.理科学“十Jr优先资助领域3F学出版社.2(XI6第176页.参*14验I:持的公共行政学探讨方法的探究。思索”专题研讨:“中国公共行政学探讨的反思I面对问咫的志4r.中山f校学报2006年3期.牛漂亮:"公共行政学观照下的定性探讨方法”,中山高校学报32006尔3期.“阿伦行利普哈特:“比较政治学与比较方法”,蜂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3期;查尔斯C.我金:“使比较探讨可信,(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3期,书”包括案例探讨I设计用力法人窠例探讨方法的应用K(调花探讨方法,瑞衣编制,理论与应J1.h和探讨设计I定性.定量与潴合探讨方法等.“其中M为阿的足来自英国的"技、格里,斯托克和来自奖国的埃利诺奥斯特罗姆他们分刈。要从H治学I,济侪学利用网祥这一公共管理学的里安理论.代表再加仃斯托克生娴的姊妹书籍英国地方治理的新政治及英国地方治理的新管理以及埃利晤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及制度源WpJ可持线发展:,fi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3等,斯托克I“作为理论的治理I五个论点”,载为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4页.张紧m:”治理结构多元化:地方政Kf机构改革的新思路公共管理学报:,xx½年第2期.,命可平:“治理和善治:1种新的政治分析把架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俞可平:“於我暗创新的若干基本何甥(文史m2005年笫4期.到了市场的失灵,又看到了政府的失败,从这一点来说,治理理论超出了“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治理理论吸取了制度经济学中“多中心治理”与“集体行动”理论以及政治学中“第三条道路”和“社群共同体"思想,四合r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理论资源,从而缓解了经济学与政治学在理论预设上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两个学科资源的整合。从这一点来看,治理理论好像又超越了公共管理理论的范式。“治理”理论在西方出现,就快速引起了中国探讨者的关注,其引进、探讨几平与西方同步.国内最早介绍“治理”或者“治道”的文章,可能是发表在“公共论丛飞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3专辑(1995年)上署名知贤的论文:GOVERNANCE:现代''治道”新概念讥此外,徐勇的论文Governance:治理的闸糅(1997年)、毛寿龙的专著,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1998年)、俞可平的论文©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1999年)等,都相当刚好地介绍r治理理论的基本理念及其发展态势"假如说命可平主编的治理与善治(2000年)对治理理论的前期探讨成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的话,那么孙柏瑛的£当代地方治理:而对21世纪的挑战B<2004年)则是目前国内对治理与地方治理理论梳理得较为全面与系统的著作<孙的著作在阐述治理与地方治理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对地方治理的背景与动力、理论必础、H标与绩效导向以及其中的分权化改革、地方政府重组和公民参加等作了系统论述。治理理论传入中国并对中国公共管理探讨产生重大影响,有其深厚的社会基岫。中国改革开放28年来的一个根本变更是,国家渐渐退出对社会生活的全面限制,并且渐渐形成了由国家、市场和社会三个领域并存、成长、互动的新格局。犹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民间组织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1978年以来获得了“暴发式增长”。中国民间组织无论是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种类、结构上,都发生广前所未有的变更,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萨拉蒙所谓“全球结社革命”的一部分。民间组织的兴起与治理理论的传播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于:管理型、协调型、服务里民间组织担当了支持市场体制“自运行"的部分作用,使政府从微观、具体的行业管理的职能中脱离出来,从而转向宏观调控职能,并因此促进/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换:公益型、志愿型、专业服务型民间组织的出现,促进了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的转变,政府与民间组织以“共同的目标”而非“自然的垄断”为合作基础,共享社会空间的公共服务,共担公共事务的治理贡任。因为民间组织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多样性的公共品的需求,积盛了利丁合作的、区分于市场交换与政府强力的社会资本,而且能够通过自组织体系解决特定能国内的事务:基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中国学者起先了对各种社会组织的探讨。除了对社会组织的大量理论探讨外,引人注目的是对行业协会、商会、慈善组织等进行的实证探讨这些探讨涉及社会组织生长的环境特征'、合法性问题"、内部组织与自主治理-以及社会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同时,中国社会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对21世配的挑微,中国人Pi高校出版社,2004fp."这TI纳也大自何丁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治理模式变辽及区内在道辑:基丁淅江的个案探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班T2<X>5邠第6期,林尚立、王华创建治理:民间飙税与公共做分型政府”.(学术月刊)2006年外5期,*这方面的主要学名包括不正来.JT<'11何增科、王名、余薛、高内中,瞋晓光、陈刹叨、建兴等.,可平,“中国公民社会IH念、分类与IW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笫I期.高四中:社会团体的自法性同8:(中国社会科学3和00件第2期.'陈婀勇等:组织化、力主治理与民主:浙江Sf1.州民间Bj会探讨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M年.酰建兴券:在政府与企业之何:以温州我会为探讨对做,浙江人民出版社,2Og年;民间标会与地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深化研讨,有学者提出须要改善社会组织生长的制度环境“,也有学者提出社会组织自身应当优化内部治理、加强自律规范。基于组织形式的网络化,中国学者日渐重视社会资本的探讨.像布迪厄、科尔蚣、帕特南等学者的社会资本理论得到诸多解读.还有学者将社会资本看作是政府创新的基本变量基于治理实现方式的多元化,中国学者渐渐把关注点转向“交换,与“强力”之外的“合作”上来。张康之在其发表的系列文章中指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交往关系中,合作与协作是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丁合作建立在信任堰础之上,合作型的信任关系是与合作治理模式一道成长起来的;而协作建立在分工基础之上。在工业社会的去产和生活框架卜,所造就的是i种协作的行为模式,在行政领域与之相对应的是官僚制的分工协作:这种分工协作的模式无法容纳多元社会治理力气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在对工业社会历史阶段的超越过程中,我们须要确立的是合作的行为模式。人们的合作关系以及行为模式的建构,将意味着人们交往活动中出现一种更高形态的“差异互补”机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因此,在社会治理模式建构方面,须要依据合作社会的要求去建构一个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国内学者的实证探讨,治理理论起先了它的本土化历程。这种本土化主要在“非政府组织”、“社区治理”与“公共产品供应主体的多元化”等论题中进行。比如,陈剩勇在“利益组织化”视角下探讨了温州商会的角色定位、组织资源整合、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对温州民间商会进行了制度分析,倒糅了沿州商会的自主治理、制度支配及其与政府作用的互动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民间商会与地方民主发展的命题,从而实现了对治理理论蕴含的“自主治理”与“民主”的本土化阐择。郁建兴则干脆采纳“地方治理”分析框架,通过对修州商会与地方政府之间互动的基础、条件与具体途径的分析,从而为治理机制在中国的生长供应了本土的真实样态'。同时,郁还通过对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背景卜农村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应机制的考察,展示了中国农村地区地方政府与村级自治组织、村民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互动过程与制度支配。此外,在“多中心体制二''地方治理”、“社会资本”以及“公民参加”视角下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的大量实证探讨,以及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公共产品治理”视角卜.对于中外农村治理的大量探讨,都加快了治理理论的本土化进程。论者方政府I及于浙江行温州市的探讨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俞可平,.改善我国公民社会M收环境的若干思索二理论动态32005年”月(总笫188期).潘东华,“转室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畿失身构建;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I期.'H:.笛水:“政附创新:社会资本视角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2期.张康之:"正向分作治理的历史进程”,(湖南社会科学及2006年第4期:出作与合作'之辨异”,江海学刊3.2006针笫2期;“始于契约的社建治理及其裕越”,江界社会科学3XJOft年第3期:“论行政伦理探讨中的话语赋构“,(华东师范高校学报3,2006年第3期净,陈旧石邳I组织化、自主治理。民主I浙江温州民间商会探讨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年.,解建兴等I在政府与企业之间I以湖州商会为探讨对象:.淅江

    注意事项

    本文(公共管理前沿文献综述(DOC).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