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征求意见稿).docx
-
资源ID:1804853
资源大小:16.3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征求意见稿).docx
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征求意见稿)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与先立后破、因地制宜与统筹发展、分类施策与精准发力相结合,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能级跃升两条主题主线,构建“一核一带三组团”发展格局,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健全产业升级发展投入增长机制,实施制造业强链补链拓链、科技创新能力突破、现代服务业品质升级、高质量产业招商和人口人才集聚五大提升行动,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引领、贸工消联动发展、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滨水新城活力万江”,形成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集聚的生动局面,现结合万江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实施制造业强链补链拓链提升行动(一)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壮大,以新村、大汾、新谷涌等社区为重点,组建智能装备组团,重点发展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设备、绿色环保装备、新能源和半导体装备、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争创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以潜联、谷涌、小享等社区为重点,组建新能源组团,重点发展新型电池、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储能系统集成、充换电、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细分领域。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提升发展能级,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先进封测、精密结构件、光学元器件等产业领域。推动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大力实施低碳化改造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责任部门:经济发展局、投资促进中心、各社区(二)推动小微企业升级上规。以上年度营业收入100O-2000万元的高成长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每年建立不少于50家“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鼓励小微企业提升发展效益,对规模以下工业样本企业年度营业收入增量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最高奖励5万元,对首次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的企业,年度升规的给予奖励3万元,月度升规奖励的给予奖励5万元,到2026年实现I(X)家以上小微企业升级上规。责任部门:经济发展局、财政分局、各社区(三)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提质增效。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年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3亿元、5亿元、10亿元的规上工业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3()万元、50万元、100万元。年产值大于1亿元且同比增速20%以上的,给予奖励6万元,年产值小于1亿元且同比增速30%,给予奖励3万元。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合作研发等方式,对机器设备及智能装备主机和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进行研发,经认定为东莞市首台(套)并在市场推广应用的机器设备,一次性奖励5万元。到2026年实现年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55家、3亿元以上企业18家、5亿元以上企业12家、10亿元以上企业7家。责任部门:经济发展局、财政分局、各社区(四)开展新一轮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支持规上工业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当年设备购置纳统达500万以上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按新设备购置额的2%给予奖励。对产值排名靠前的企业,按照最高上浮50%标准给予奖励,对智能装备、新能源行业企业,按照上浮20%标准给予奖励,同时满足上述上浮要求的,可进行叠加计算,单个项目最高奖励100万元。技改投资达到1亿元以上的,“一事一议”给予扶持奖励。责任部门:经济发展局、财政分局(五)支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建设。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遴选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鼓励企业对研发设计、生产管控、采购供应、营销管理、产品服务等业务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对获评市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项目的,以及纳入市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库并通过验收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到2026年推动21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责任部门:经济发展局、财政分局(六)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对首次纳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首次纳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力争到2026年实现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20家。责任部门:经济发展局、财政分局二、实施科技创新能力突破提升行动(七)推动高成长企业持续涌现。对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首次认定的最高奖励8万元,重新认定的最高奖励5万元。通过政府主导、校地联动、企业自建、市场运营等模式,建设一批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对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以上智能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到2026年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0家。责任部门:经济发展局、财政分局、各社区(八)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对新认定的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的企业,最高奖励10万元。对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额高于200万元(含)的企业,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额的0.2%给予奖励,最高奖励20万元。力争到2026年企业建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45个。责任部门:经济发展局、财政分局(九)鼓励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奖的企业,分别给予5、3个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指标。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有关部门给予立项资助的科技计划项目,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责任部门:经济发展局、教育管理中心、财政分局(十)增强科技人才荣誉感贵任感。支持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先行先试,营造致敬工程师、学习先进标杆的浓厚氛围,积极推荐人才参评市“最美工程师最美科技工作者”,对获评个人奖励I万元。组织街道“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每年评选10名,获评个人奖励5000元。对获评市级、街道级荣誉的个人,由街道选聘为公民办中小学科普副校长,定期邀请开展科学专题讲座、科学实践指导等活动。责任部门:经济发展局、教育管理中心、财政分局)三、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品质提升行动(十一)推动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能级。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检验检测认证和人力资源等行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向品质化、高端化转型,对首次纳入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统计的企业,绐予奖励3万元,对首次升规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再给予3万元叠加奖励,力争到2026年实现18家服务业企业升级上规。责任部11:经济发展局、财政分局(十二)培优扶强建筑业企业。推动优质建筑产业企业落户万江,对具有施工总承包、工程设计、工程勘察等资质的新迁入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落户奖励。增强建筑产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对首次提升建筑资质的,给予最高100万元的晋升奖励;对获评国家级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总承包单位,给予最高奖励25万元。推动建筑产业企业增量发展,对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0万元且超过前3年最高主营业务收入的,按照超出部分的1%。给予奖励,最高奖励25万元。优化工程招标投标制度,鼓励招标人自主选择采用“评定分离”方式,实现施工招标项目“评优定优”。责任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分局、招投标服务所(十三)拓展新型消费新业态新领域。大力发展以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潮流消费为主体的新型消费,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在万江街道开设独立法人企业,属于中国(内地)、广东、东莞、万江首店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5万元、10万元、5万元,并每年分别发放3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消费券给予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终端零售业,按新能源汽车销售企业销售额分档给予奖励,最高奖励60万元。责任部门:经济发展局、财政分局(十四)推进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以“三江六岸”片区、洛联、谷涌、小享、大汾、石美、拔蛟窝等区域为重点,打造“蓝湾绿网”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水经济”发展试验区。鼓励社会资本围绕龙舟、茶、美食、书画和新型文化等打造优质农文旅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超100O万元且建成运营满1年的重大农文旅项目,按投资额的2%给予奖励,最高奖励100万元。大力培育以精品民宿、文创产品、文艺演出等项目为重点农文旅品牌,对获得市级以上部门认定的旅游品牌项目,按照市级专项资金给予1:0.5配套奖励,最高奖励100万元。责任部门:经济发展局、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财政分局、各社区四、实施高质量产业招商提升行动(十五)构建“大招商”工作新格局。构建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行业主管部门联动、各社区高效协同的招商工作格局,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会议研究“大招商”工作。编制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文旅、生产性服务业等4大领域招商图谱,建立重点目标企业库。开展总部企业“大走访”行动,由街道领导班子,部门、社区组团联动,常态化“走出去”上门招商,考察洽谈市内外优质企业。责任单位:投资促进中心、经济发展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分局、农林水务局、统一战线办公室、万实公司、各社区(十六)加强产业空间招商。认真落实省市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政策,对于投资规模大、技术先进、带动作用强的优质项目,根据辖区内工业用地平均成交价和片区评估价,合理设置土地出让价格。三年内统筹30万平方米、租金10元11f的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发展,单个企业最高享受3年1万平方米租金优惠。出台街道厂房物业招商引资项目效益审查办法,明确各社区厂房物业产业招商方向和准入门槛,推动厂房物业招商引资提质增效。责任单位:自然资源分局、规划所、财政分局、投资促进中心(十七)推行“市场换投资”招商模式。全域开放新型基建设施应用场景,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三年行动方案,三年内建设69个充电站和1200条充电枪。支持用户侧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定期组织新型储能供需对接会,对投运总额超500万元的,按照储能设施装机规模给予项目投资方100元ZkW-h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3()万元。联合市属国企、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换电项目和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推进电动自行车充换电设施建设,以“市场换投资”招引一批相关领域优质企业。责任单位:交通分局、经济发展局、资产管理中心、万实公司、各社区(十八)推进产业基金“以投促引”。加快与市高质量发展产业基金联动合作,扩大现有街道产业基金扶持规模,组建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产业发展母基金,按照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原则,支持初创期、成长期优质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一批优质产业项目落地。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高水平发展,对在国内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成功上市的,最高奖励50万元。责任单位:万实公司、投资促进中心、经济发展局、财政分局(十九)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健全政企直通车服务机制,由街道班子成员、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社区书记担任服务专员,街道每月组织1次政企早餐会,各服务专员每月深入挂点服务企业1次以上、帮助企业解决一项困难。将”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纳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固定议题,每月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诉求。推行厂房代建、项目代办、拿地即动工、竣工即投产等服务模式,推动项目快审批、早建成、快投产。责任单位:经济发展局、投资促进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工程建设中心、各相关单位五、实施人口人才集聚提升行动(二十)建立人口集聚发展机制。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编制人口发展规划,完善人口发展工作机制,优化人口空间分布体系,做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城市品质、引才奖励等要素支撑。优化入户管理服务,落实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先入户后就业、放宽入户年龄等政策,优化人口入户申办流程,增加入户办理窗口数量和服务时长,对在万江购置新建商品住宅且办理入户的业主,每人奖励1万元,力争每年户籍人口增加5()(X)人,到2035年街道常住人口达到46万人。责任单位:公安分局、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分局、经济发展局、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分局、卫生健康局、教育管理中心、公共服务办公室、政务服务中心、工程建设中心、投资促进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社区(二十一)支持高层次、紧缺型人才引育。做好创新人才引育工作,对来万江工作的中级以上职称、高技能人才和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等创新人才,最高奖励3万元,属于智能装备、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按照上浮20%标准给予奖励,创新人才提升学位、职称、职业技能晋升的,最高奖励1.5万元。符合条件的企业机构引进创新人才的,按照100O元/人标准,给予企业引进具体经办人引才奖励。力争到2026年街道人才总量达到11.5万人。责任单位: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分局、经济发展局)(二十二)优化人才服务配套。加强人才子女入学保障,对街道优质重点企业,按照产值营收、产业领域分档提供义务教育入学指标,最高提供10个入学指标,对创新人才、特色人才的子女教育,由教育部门安排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享受东莞户籍学生同等待遇。加强人才安居保障,3年内统筹3000套人才安居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面向人才专项配租配售,符合市级认定标准和街道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的特色人才且在万江购房的,按照市级补贴标准的5%进行配套补贴,最高补贴50万元。打造“匠心优才”服务品牌,建立街道领导班子驻点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组建“人才管家”服务队伍,定期联系解决人才发展诉求,向符合条件的人才发放“万江优才卡”,为持卡人才政务服务、医疗保障、投资创业等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分局、经济发展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教育管理中心、各社区)本行动计划自印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三年。本行动计划涉及的奖励政策,由街道相关部门负责制定实施细则和申报指南,与街道相关政策文件相近或重复的,按照“就高不重复”原则实施。如与上级文件有冲突,街道将适时调整相关执行标准和预算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