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谈文言文教学.docx
文言阅读方法及进程张中行学文言,怎样问读,先要看我们想达到什么目的。“五四1以前学文言,至少目的的一半是学会写,因为通用的书面语言是文吉.现在.通用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当然就不必再要求学会写.但也要承认.学多了,钻深了,比能读更进一步,栽能写,兴之所至,写几首诗词,或者写札记、H记,玲也通文言的亲友写信,用文言,也无可原"。这自然是少数人的事,可以不管。说一般人的,在目前日趋电子化的时代,学文吉当然不是作此不可,甚至由正而说是可有可无.应学不附学是大问题.这里可以不谈.因为这是为想学的人看的“学,目的有程度浅i条的不同。浅的是“欣窝”,即能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如£秋兴八首£永州八记之类,不只一般选本上常见,而且有详注,甚至加解说,中的是“会”,即能读一般的文言作品不过于小深的.非专业的,靠注解或不靠注解.有标点或没有标点.深的是“通”,通也有等级之别,难于详说,大致说是像旧时代读书人那样,经史子集,都熟悉.此外还有专业性的,如中医理论、历法沿革之类,也许宜于尊作中和深之间的。欣赏,会,通,还有目的,分别说过于繁琐,可以总括说,是增加一线文化教养的资本。这里说阅读,主要是针对中间那种.就是既不“iAJK志,乂不当过于好高要远.现在学文吉的人不少,因为中学的语文教材里有文吉课文,将来怎样,不好狡方,就目前和前一段说,大家都承认,是学会的人非常少。原因是,校门内的,为分数所制,捏若头皮死记硬背,考完,挥手告别:校门外的,卜之九为科技、外语奔忙,根本想不到还有文.与文言比较亲近的,绝大部分是意在“欣赏”,浅尝.念几首讲词.似懂非懂.未移到先一处,面很生,不懒,总之,事实跄没有学会.学文言是不是很难呢?应该说,也玳也不碓,关键在方法。方法取其广义,包括选择读物、阅读方式以及时间安排等.说难,意思主要是,要的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想用一年半载,速战速决.办不到.说不难.意思主要是,只要有决心.路f对,按部就班,楔而不舍.可以功到自然成.这里提到“跖子”,在学习方法方面,跖子是原则何时,要先说说。的是有些人看不起的老路,就是以“多读”为基础求会求通.这老路虽然要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保证的通路.我们都有学说话的经验.儿时,不会查词典.也不知道什么是谱法.只是随着大人哪卿,慢慢也就会了,这其中的诀窍很简单,不过是熟能生巧.这情况也可以提到“理论”的高度说,学会语言靠熟,是以语言的性质为依据的,这性质就是“约定俗成约是大家认可,俗是大家都这样说。显然,你要想学会说,就必须拿握.“约”和“俗”常握是“印”在脑子里,自然只能用“熟”的办法.不错谙才是有规律的,就是说表示某种性肪的意思,般是用某种性质的模式,如主调、动宾、偏正等等.但这规律都是极括的,而且容许例外,因而真到用,须以具体面目出现的时候,就不能不旅约定俗成。举例说,活动触及或影响某一物这类意思,汉语是用动宾的模式表示,如读书、看戏、听报告等等,可是机械地用这个模式.不说“我醉酒”.而说“酒醉我”.那就惜了.这是句法范围内的情况.词法就更灵活了,比如用文吉,称老朋友为“故人”可以,称为“故交”也可以,却不得类推而称为“故友”,因为故友的意义是死去的朋友。谁定的?不知道,反正约定俗成了,我们就得照办。照办,照什么?显然只有“熟”才能知遒。熟的要求,或说熟的结果是把谙吉的表达习惯印在脑子里.脑子里有这个表达习惯.或说有各式各样的表达模式,说到新的,自然就容易了解这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思想我达,也自然就知道用什么词语,照什么样的模式安排.求脑子里印上种种模式,除熟以外没有别的办法。然,就学文言说,来自“多读”,也是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近些年来,似乎有不少人不愿意走这条以多说求会求通的老路.理由有多种.其一.老一套,没什么新鲜的.我二,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可以算作学会文古的一种办法,总不是好办法.其三,多读,于热中求会,是旧时学桑的老框框;时至今I,要讲科学,讲效率.另求多快好省的学习规律。这第三种理由值得型视,因为不只不赞成旧法,而且另有新法.这所谓科学的新办法是什么呢?是以了解文吉的词汇语法的情况或说结构规律为纲.以“知"代"熟;由认识一“点”而通晓金“面,这种看法或设想的学文言的办法,明显地表现在语文教学的方式上和语文刊物的版面上。表现在教学方式上的是,详细介绍词的性质和用法,以及句子结构的模式和分析法.等等知识:为学生布置作业也是这样.大多是指出各个词的身份和作用,析句甚至图解之类”语文刊物自然也不能不曲波逐流,于是也是连篇累眈的词类活用、长句分析之类.这样乞灵于知识,究竟有什么效果呢?旦不说“果就是果之前,足不是可以一帆风顺,如身以祭呢?很可疑。举个突出的例,前两年.有个女百年来求助,是为她解决作业时的困难.感目是分析一或文吉课文中每一句的结构,是某一个补习学校语文教师出的.问她老师为什么出这样的巴她说,老师说,这样可以深入理解,摸清规律,然后就通百通,我只得帮助她分析,多数句子比较容易.但有少数不好办,有个别词语,简百难定它应该蚱作什么成分,原因是,一则句子结构不平常,二则不知道这位教师属于语法的哪一派.以“亭午两霁”为例,“亭午”是什么成分呢?为了认我负说,我只好告诉她,依照缭福熙先生的看法是修饰语(黎先生称为附加语,依照赵元任先生的看法是主语。她追向究竟哪种说法对.我当然只能说不知道“其实,就是二者择了其一,勉强过了析句的关.此后她读到“夜分雨雪”,就能一通口通.了解是什么意思吗?多读的办法是“多”费了精力.这是“白”费了精力.收妖呢?我问她感觉这样学怎么样,她说.每天累得要死即也作不完,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后见文言就头疼,想不再去学了,两条路,是对于“熟与“知”,处理办法有分别.多读的办法是以读为主,以知为辅;主要出大.先行.辅可以量小后随.哥布望于规律的办法是以知为纲,统读的目.知可以和读并行,甚至先行.如果这后一条路行得通,那好处就太大了,是既省时间,又省精力.可惜的是,这条省力的跖相当难走,而努力跋涉的结果,常常是规律术语记得不少,而看到没读过的作晶却感到茫然。假定我们有决心走前一条路.接受多读的办法,其次应该考虑的何麴:一是读什么:二是怎样读”先说读什么.选定读物,原则主要是两个:一是读好的:是读程度合适的。如果还要照顾不同的个人,那就不妨加个附带的原则:合于自己需要或塔兴趣的.一、读好的表面看,这个原则问遨最少.因为我们总不能多说坏的:其实是问将生多,因为好坏是个抽象的标准,到具体指实,加就人各有见,说法不一.比如4论语孟子h旧时代人I三经h当然是上好的,新时代,多种选本收,当然也算好的,可是批林批孔时期,那就只能“供枇判用”.不得已.我们大概只能规定一些推想会为多数人接受的原则,如内容方面,健康,有进步性,能使人奋发、向上,至少能与人以有用的知识之类,发达方面,平实自然,简练流利,优美生动之类,算作一种刻度不很明细的尺,留待选定的人随机应变。其实,选定不易,这是从理论方面说.至于事实,那就有方便的车可以搭乘.一种是传统的评价,如4史记h杜诗之类,几乎人人都承认是上好的,这就可以当作正确的看法接受下来。这类评价的意见,系统地成堆地写在文学史类著作里,可以说是翎即得。种是,初学,很少到文言典格的树林里去乱班,而是读选本“选本是由树林里送来的,-俄说.所选都是好的或比较好的.选本不只有注,还要解说,这解说如果做得好.就能与读者以眼光或见识,就是说,直接告诉读者,所选玷根据什么标准,间接告诉读拧,用此标准,还有哪些作品可以找来读。这两种方便的车都属于公用一类。还有自用的,也应该新重建冏门用的,那就是锻炼、培养自己的辨别能力。俗语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读多了.自己品尝,总会慢慢清楚了,哪段作品是好的.要多读勒读,哪些是平战的甚至坏的,可以不读.自己的眼光大多会与传统的评价吻合,这地相得益彩。少数不一致,怎么办?码时班分是非,可以存疑。存疑有好处,因为疑会促使思,结果是深入,深入之后仍不能一致,无妨新假定为自己对,因为人总不能信自己认为不可信的.二、读程度合适的再说程度合适这个原则,也是道理很时,实行不免有困玳.困旗至少有两种。是概括的难定,比如为初学设想,应该先读浅易的,于是规定,记叙的与议论的相比,时间兆后的与时间靠前的相比,都是前者比较浅易,后者比较耐深,所以应该先读前者.但例外不少.如左传与韩非子相比,是议论的比记叙的容易读:孟子与文心Bt龙相比,是时间前的比时间靠后的容易读,:是具体的也常用玳于断定,如4世说新语和£洛阳伽赫记都是南北朝作品,行文前者平实,后者藻饰,好像应该是后者难读,可是前者用了不少当时的俗语,词典查不到读时反会觉得疑点很多.不过与好坏相比,深浅的何区比较小,因为:其一,绝大多数可以从内容和表达方面比较,断定班易;其:,差别不明显或差别不大的,先读后读自然也就关系不大:其三,就是差别大的,颠倒次序读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甘人如苏东坡、师亭林等等,都是先读万.经、诸子和前四史,而学通了的.三、读合于自己雷要或,兴趣的再说那个冏带的原则,自己需要或感兴理的。这虽然是个附带的,对个人说力般却不小,因为难于抗拒,也用不薪抗拒,尤其初学之后的阶段,比如你是研究本国史中的经济史,当然就要先读各史的“食货志”:比如你只是欣赏文学作品诗词之间.特别喜欢“杨柳岸晓风残月”那种情调,就无妨先读宋词,后读唐诗.说起诗词,还要附带说种情况,有的人想“学会”文言,读书却愿意走欣货文学作品加条路,总是E唐诗三百计B白杏词i*3之类,跳到韵文之外,至多只是4小石潭记3项行轩志之类,这就不好因为不利于学会,诗词是只有这样才能多读.其二,学文之.到相当的程度,忌当到文言典例的大海里去游泳一下,这就只能靠博览,不能意精读.其三,博览的缺点虽然是钻得不深,可是能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由“多”而可以更熟悉文吉的表达习惯.其四,有利于培养阅读的兴原。其五,因为接触的面广,品杂,可以更多地获得文吉典籍的知识.与精读相比,博览有较多的自由权,如浅深的安排无妨活动一些,就是说,先着深一些的也未尝不可:览的幅度也可以随心所欲,部书,行点,觉得没有意味,扔开也可,有兴嫂,再看一遍也未去不可。当然,如果能有些目录学的知识,按图索驰,不碰见什么是什么,就更好.阅读的过程中,精读和睥览会有牵扯.这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初学,时间和精力的阵地几乎都由精读占领;以后是博览渐渐侵入,扩大地盆,并渐渐地超过耕读。二是博览时会遇见一些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不能百一物就扔开,因而这部分作晶就料为精读.总之,精读和博览像是鸟的两翼,必须共同推动才能升空.在精读和博览结合的过程中,读一些讲文古词句知识的书,有好处,这可以把零碎枳累的感性知识总括一下,成为有系统的,也就是不只知其当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理性知识。有了词句方面的理性知识,已知的可以更清楚,再向前走就轻年熟路,容易事半功倍。以上所说偏于阅读的道理.以下说说实行.这总括说是时间放长.排匀.循序渐进.先说.时间的安捧”.一殷人学文言,多数是自己专业以外的行有余力,因而不能用过多的集中的时间从事阅读。这可以细水长流,比如一天一次,或一周三四次.每次半小时至一小时.负担不算重.就是这样的小本钱,只要连续不断,时间长了就同样能膨做大生意,因为由生而熟,由慢而快,获得会随着时间的流过而成倍地增加。再说“循序渐进”这是1»读进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阶梯,大致有以下几种.一'由浅而深,或说由易而难这是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适用的原则,其为正确用不若说.作品深浅,有时难定,前面也己经说过.这里补充两点:一是初学,可以用自己的接受能力为尺度,先读自己感到比较容易的。二是过一个阶段,还要有不甘于原地踏步的精神,读些比较的力的。读物浅的可以为前进铺路:可是想登楼,就不能躲开深的.二、由好玩而实用好玩和实用,不一定不能调和,但常常会冲突.初学,读唐诗三百首3、仃W<志异之类,感到好玩,当然也不能说名无用处,但问读就不该总是诗词和小说,而不敢贷4吕氏春秋机文心雕龙人史通之类.这方面当然也该分先后.先无妨照顾一些好玩.靠后就要多读内容分量生、不怎么好玩的.三、由慢而快开始读、生疏,自然不能快;还要用精读打基础,也不应该快。有了相当坚实的基础以后,原则上说是快比慢好,因为只有快,才旎修在时间不很多的情况下,做到多说.当然,这块主要是指博览加部分,如唐语林为、,老学庵笔记22类,可以三五天甚至一两天读完-种。快之中还可以分快授,如拿到手的是汉级丛书之类,其中有些就可以翻翻而不通读。因为文言典籍浩如烟泡,多读,重效率,就不能不有取有台。四、由少而多这是由慢而快的必然结果.多有相关而不尽同的意义.一是字数增多,比如初学,精读,一个月也许只能读两三字;察后,博览部分大城增加,一个月也许能谯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二是篇幅埴多,也就是由单篇的诗文改为读整本书,第部书,旅至大部再,如文选机资治通鉴之类.三是门类增多就是阅读能力强/.不妨以目录学的知识为指导.到文古典SS的大海里漫游一下,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播可以翻开涉览一下,觉得哪些有意味,就读,没避味就扔开.五、由借助到自力初学文方而生,专兼自己.理解有困难,所以要借助他力,他力大致有三种.一是老师.可以仔细讲解,问答各种疑难问遨.老师的优点是无微不至:但有法点,是不能长在身边.为了能钙顺利问读,要练习尽快离开老师。:是注斛(注和斛说),这像是写在书本上的老师的话。注解的优点是可以长在身边:缺点是未必无微不至,更不能随同匐答。注解有今人的.有古人的,当然今人的比较容易,应该尽先利用.文论、诗话之类也是解说.一般是更深入,也应该利用.要不要练习离开注解?大致是,浅易的可以离开.应该高开:烟深的就不容易完全离开。三是工具书,由词典到索引、类书等,有各种门类。阅读,尤其没有注解和标点的,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不能不利用工具I九用工具书解决疑难,由表而看是借助他力,实质则是更深远地依被自力.六、由泛而专博览多了,对某方面的内容会感到特别有兴趣,那就可以集中力册,多读这方面的,某一方面的深入,起接的益处是多吸收,甚至有所建树:间接的益处是带动其他方面,也容易深入,以上谈的他序渐进,进到相当程度,获得的是“会”,再诳,就会超过会而走向“通,超过会,现在总是少数人的小,但并不是不可能的M,最后说说有没有办法保证学”会二答双是有,办法是坐在“习惯”和“兴趣的两轮车上往前走.先要“养成习惯”.初学文言,对诗诃或者会有点爱好.说史汉韩柳,一见做心的大概很少.这时候就不可随意.因为一造就会不再读.要像吃药那样,即使皱着媚头.到时候也吃,这样,少则三五个月,多则,年华软,养成习惯,也因为原来面生的渐渐变为面熟,褶皱的眉头就Ur以松开,翻开有本就不成为负担了.这是习惯的力地克服了困难。克服困难是消极的获得。还有枳极的茯褥,是“兴趣”渐渐萌芽,以至于成长,兴梗和习惯的关系有点怪:由习惯可以培养兴理方面说,习惯是兴趣的母亲:但兴趣可以反转来巩固习惯,这样,兴趣又成为习惯的母亲,我的经脸,在阅读的前期,应该多欤习惯:到后期,兴融己经出维展翅的时候,那就表现为手里没有文言读物会感到缺点什么,干是兴梃主宰了一切.“会”甚至“通”就可以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