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docx

    • 资源ID:1806966       资源大小:60.19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docx

    第一单无赦号强计第!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数学设计放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知道所有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到好奇一一为什么仃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物体在水中却下沉?他们也许会想到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可能与其31量有关,有些人也可能推断物体的大小抹至液体的类型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三年级材料比元有£材料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个重要物理性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这些,设计了这课,操作起来也是挺简单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症: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k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和会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侦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教酊演示实验:水槽I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脚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婚写。1、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布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由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加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3、小组领小刀,实脸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5、收回小刀、萝卜和椽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8、小结:才叫叫才切分和段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谋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数学设计数学导航【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它由四部分组成: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三、用小瓶子研究沉浮:四、潜水艇的原理。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学情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本课延续上一课的研究内容,继续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自身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沉浮的情况不变。但是根据经验和预测,学生们仍然会认为物体的沉浮会与他们的重量和体积有关。对学生来说,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本课的探索就从物体的重量和体枳切入。如果学生能意识到重量和体积正在同时影响着沉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相助学生通过变量控制的实验来探索其中的秘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2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枳小的物体容易沉。3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2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险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3 .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4 .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5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教学准备】小蛆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组实哙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布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冉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r两套特殊的材科,希里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fit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埴写在实验报衿单上。“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相同体积不同质觉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小球Iv2',',3号-1;3我们:预测结果3、小组领材料,实脸观察,记录分析。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的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乐鼓能,打开进水管道,往压板舱里装满海水,潜罐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址11R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顺责: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数学设计数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擦皮泥作为研窕材料,观察实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思考并探索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原闪,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帔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知道如何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以及概念。【学情分析】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1、川刻度杯测量像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椽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K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教学准备】水槽I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三、比较橡皮泥扫圻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枳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喳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教科版小学一年级卜册科学教学设计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地,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我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择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教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板书设计】3、橡皮泥在水中的新浮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造一敖小粕数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I、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枳。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椽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r.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Kkiix【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布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咬,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地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5、让几个装载盘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逅羊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2,学生补充介绍自已收集的关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三、造个船: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里它Tr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1)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2)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3)改进和完成1 .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 .演示、介绍我的小船。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 、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汴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拓展活动: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板书设计】4、造一艘小船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造个性船£我的造船计划【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浮力数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五课内容,教材中一共安排了三块的内容: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后两个观测活动是建立在第一个感受活动的基础上,且第三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思维上的递进。通过两个观察活动,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交流,使学生能够明白,物体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的体积大小育关,即:物体浸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教学背景】第一课到第四课,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实际上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浮力的存在。本课开始,学生将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来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不管物体是下沉还是漂浮,它们都受到水的浮力。如果向上的浮力大于向下的一重力,物体将上浮;如果向上的浮力小于向下的重力,则物体下沉。当学生将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受到的重力进行比较时,他们会发现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寻找到物体为什么在水中上浮的原因。学生通过测量比较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会发现,不同大小的泡沫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i1.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他们就此也会明白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水的体积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I、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I、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课时安排】I课时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地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5、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TT什么共同的性质?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氏液体的热胀冷缩)拓展:出示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板书设计】液体的热胀冷缩水醋受热体积膨胀一热胀果汁.酱油I受冷体枳缩小=冷缩牛奶I液体热胀冷缩【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双缩数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液体热胀冷缩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并为学好固体的热胀冷缩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川。教材只从这一个实脸就得出结论,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基于这种情况,我特意设计r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液体热胀冷缩,那空气呢?学生很容易想到,但是微粒运动层面可能比较难以接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3、尝试用“模型”解择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枳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张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1.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枳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5、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当学生有了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初步认识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回忆还知道有哪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举例会加深学生对两个新概念的认识。)(2)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k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方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需要控制的因素,还要强调如何做到安全地实验。对于这个导热比赛的实验活动,要给予较多时间,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条件自主研究)3、学生实验活动。4、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1、教师演示教科书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2,说说视察到的现象和想法。(通过多次实验,学生们会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板书设计】传热比赛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热能力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金屈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木头【教学反思】科学概念: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过程与方法: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教学重点】经历很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不锈钢杯、陶费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不同材料的杯子数个,相同材料的杯子五个,配套的蛊子:泡沫塑料、毛巾、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1、今天老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4、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河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想法。如果学生能用热的良导体和热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诃的不良导体进行解释,是我们所期里的,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让他们阅读资料库中的有关资料。)5、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二、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1、你们仃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些?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5,学生实验。(应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哪些变成必须保持相同,如倒入杯内的水晶和温度:什么时候测水温:至少需要几个温度计:温度计的原始温度是不相同等相关因素。)6、交流实验结果。三、做一个保温杯1、利用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3,学生分组实险。4,交流实验结果,汇报哪种保温方法最为有效。5、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6、小组讨论7,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8、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四、保减冰块比赛1、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2、课外进行保藏冰块的比赛,看看哪组的保温效果最好。【板书设计】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3、揭题:我的水钟。(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二、设1+'水钝':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三、做一个“水钟”: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2、标出时间刻度。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四、用水钟计时: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4、实践尝试、改进。【板书设计】我的水钟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制作水钟:滴漏?刻度?使用水钟:准确吗?改进水钟:哪些因素?【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科版小学一年级卜册科学教学设计第5课机械摆钟数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机械摆钟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址3第五课,是对时间精确计Js进行认识学习的一课。本课的学习建立在人类认识时间、计量时间的历史(日林、水钟、沙漏等简易的计时工具)基础之上进行的。以更加准确而持续地计量时间为问题导向,通过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灯壶摆动现象的研究,认识了摆的等时性运动规律,从而促使人们思考,发明了机械摆钟。本课的揖点在对摆动规律的探究,建立摆动于时间的联系,从而得出摆动等时性的结论.本课所涉及的科学人物制利略,是科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于人物故事的了解,同样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不惧权威、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对人类进行时间计量的探索历程中,培养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在探究认识了日馨、水钟、沙漏等一些简易计时工具的计时原理后,已经能够感觉到这些占老计时工具在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环境因素的影响,计时的短暂性,计时不够准确等,如何更加准确而持续的计量时间,是本课引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导向。五年级的学生,在思维及认知发展中已经具备通过教师引导进行观察现象、设计实验、收柒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交流与表达等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建立对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本课的学习重点在于通过相同时间内对摆运动次数的统计,了解投的等时性原理。【设计特色】本课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STEAM课程教育理念,课堂学习引入以动画方式呈现,生动再现伽利略发现摆的过程(八).以问题为导向一摆是怎样指引人们发明更加准确的计时工具机械摆钟的呢?直指本课的研究目标:摆的运动规律。通过实验,在学生对已学习的路程(搜幅)、时间和速度关系的数学(M)知识的基础上,观察实验现象中“路程”(摆幅)的变化趋势,在时间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析速度的变化趋势(E),认识摆的等时性原理。对于计时的持续性,拱钟中的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齿轮及发条等机械结构,让学生认识了科学(三)技术(T)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最后,以伽利略典型人物故事结束木课,教育学生要有不惧权威、敢于质疑、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拐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过程与方法:蚕豆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总摆并观察和测量总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笈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撰动的次数,【教学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教学准备】摆钟一个或摆钟的录象、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镶帽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更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如:太阳钟、水钟等。同时指出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2、师:虽然计时方法很多,但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揭题:机械撰钟。(板书课题)二、观察钟摆:1、师出示摆钟,设疑: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2、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应时间的?3、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4、集体测量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5、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三、观察我们的钟摆:I、师:我也做了一个谶摆(出示单摆),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3、设疑:是不是所有的第摆每分钟按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4、老师给你提供铁架台、棉线、镶帽,你能做一个摆吗?5、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井开始测量固定时间内,单摆摆动的次数。(课本记录表上的时间间隔可以让各小组决定,只要相同间隔就可以了)6,反馈交流结果。7、讨论:你有什么发现?8,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指出:单探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利用这个特性,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四、延伸®考:师可结合学生汇报:虽然每个小组的垂摆都具有等时性,但不同的敢摆之闻摆动的速度确是不一样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我们维续研究。【板书设计】机械摆钟单搜:等时性A拐角/携绳摆锤【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笫6课摆的研究数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1 .单元知识背景分析自人类具有“时间”这概念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经年累月不断地寻求着准确测量时间的方法。最初,古人利用太阳和月亮计时,到后来用日辱、沙海、水钟计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慢慢地人们感到精确计算时间是必要的.17世纪以后,钟表工艺史发生了划时代的进步.根据伽利略发现的服搜的等时性,患更斯制造了第一个摆钟,使时仲的误差从每天15分钟减少到5分钟,后来他又第一个制造出了靠发条驱动的机械表“回械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钟的改进历史是与整个人类文明史同步的。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设备做实验,从太阳仲、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涔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2 .课时背景分析对于摆的概念,它有一个进阶路线.从生活中摆动的现象(如荡秋千)到课堂中机械摆钟中的钟摆,再到摆的摆动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研究,再到高中阶段单撰的周期研究等。这个概念进阶的过程就是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特别是高中摆的研究是在大量的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才得出提的周期与振幅无关这么一重要的近似性质,请注意是一个重要的近似性质。我想这一重要的近似性质对于我们小学阶段关于撰的研究及其研究结果的表述也仃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情分析】在上节课孩子们就发现:提钟的搓与自制的摆在】。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可能不一样。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问题:在相同时间内为什么不同的摆摆动的次数不一样呢?之前孩子们已经观察过搜钟的摆与自己的摆,他们会从接的构造这个角度联想到摆的快慢可能会与摆他重量、摆绳长度、摆幅大小等因素有关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情感、极、令: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笑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接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撰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童中轻生自各一等。【课时安排】I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2课人类认巩3t3U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知识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内容,本单元包括: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传、谁先迎来黎明、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在公转吗?为什么一年有四李、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本单元知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4种假说,知道“地心说”和“I心说”的观点,清楚地球是围绕地轴自传的,了解时区、时差,北极星“不动”的原因及地球公转的周期,四季的形成和极昼极夜现象。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的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的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望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大多十岁左右。心理特点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他们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思维方式已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接受能力:这个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接受能力强。他们具有简维的观察徒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教科版小学一年镒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想一想,这自行车的钢条模拟了什么?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地球模型”游戏,让同学们摆放地球模型与天花板上北极星的位置关系,使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地球模型上镭射笔照射的北极星位置不动。由此让学生们意识到地球在绕地轴自转时,不仅地球的地轴是始终对着北极星的,而且地球的地轴实际上是倾斜若指向北极星的。由这3个模拟实验最终验证了我们最初的猜测。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与3个因素有关:地球绕地轴自转。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星在地轴北向延长线上。此3个模拟实验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此解开事实的真相。四、北极星一年四季保持不动人们发现,不仅一天中北极星基本不动,而且一年四季中北极星也似乎不动,这又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渗透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并且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五、小结北极星不动的秘密。1 .通过刚才系列的探究活动,让我们现在来小结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白板出示北极星与地球的位置关系。)这是我们刚才对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的猜测,我们的猜测正确吗?(1)地球绕地轴自转。(2)地轴倾斜,方向不变.(3)北极星在地轴北端向延长线上。2 .那么,谁来说说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原来,地球是困绕一个假想的地轴在转动,北极星处在地轴的北向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因此北极星不动。)【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课的小结环节,学生们在经历了猜测和模拟实验验证的环节后,最终系统的得出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六、巩固

    注意事项

    本文(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