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
-
资源ID:1806967
资源大小:16.76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算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转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师出示泡沫塑料块放入水中,泡沫塑料块上浮问:上浮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吗?它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 .师出示一石块放入水中,石块下沉问:卜.沉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吗?二、实验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1 .实验猜测(D生自由回答上述问题(2)师追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2 .设计实验方案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实验方案研究的问题:所需的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1)生小组讨论,完成实验方案设计(2)生汇报,互评,完善实验方案3 .观看实验视频,后小结(1)通过刚才这个实验,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217115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这个石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呢?你能通过刚才的测限计兑出来吗?(浮力=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一物体在水中的重力)三、实验二: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1 .既然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而且刚才我们也测出了这个浮力是多大,那这个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索有关呢?(学生自由回答。预设:A,与物体的轻重有关:B.与物体的大小有关:C.与物体的体积仃关:D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e、与物体的材料钉关:1.与物体是否是空心有关)2 .提示:当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它的大小、体积和排开的水量指的是同一个意思.3 .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物体的轻重和排开的水量对浮力大小的影响。4 .设计实验方案浮力大小与物体关系实验方案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猜测:可改变的条件:不能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1)在物体的轻重和物体排开的水量两个因素中任选个完成实验方案。(2)生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3)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分组汇报,互评,完善两个实验方案。5 .分组实验(1)小组长领取相应的实验材料和实险记录表.(2)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表,师巡视指导。浮力大小与物体轻垂关系实验沉浮块1.沉浮块2(较沉浮块3(最记录表t型)重)重)在空气中的武力在水中的重力物体受到的浮力我们的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关系实验记录表沉浮块1(体积小)沉浮块2(体积较大)沉浮块3(体积最大)在空气中的重力在水中的重力排开的水量物体受到的浮力我们的结论(3)生汇报实验结论,小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气有关,物体排开的水fit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持开的水量越小,受到的浮力越小。四、用浮方和黛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1 .根据刚才的实验,试画出石块和泡沫塑料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2 .石块在水中也受到了水的浮力,为什么没有浮在水面上呢?试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五、总循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板书设计】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卜.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枳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小球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培养利川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观点是不容易马上理解和消化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憧。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解祥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学生通过解群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点,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软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认为正确的猜测,同时对于历史上科学家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产生共鸣。【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大多十岁左右。学生已经感受过模拟实验,具有简埴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片面,愿意相信科学家的全部观点,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不强。【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证据对于科学真理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阅读并分析历史上有关地球及火运动的假说,找出相应证据支持或批判我中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真理在证据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推动若人类历史的前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信息素养目标: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8谋极昼和极彼的解释数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处及昼和极夜的解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运动单元最后一课。本单元共有8课,前5课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格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因此,前面7课的学习是科学解群极昼极夜现象成因的基础,而本课又是引才学生重新梳理地球运动及其关联现象,形成,交完整的思维过程,能科学地解择现象,进行学习情况综合测评的最佳时机。【学情分析】通过前七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昼夜现象及四季的成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认识来源于观看电视记录片,对于成因的认识是非常粗浅和片面的,也许有学生感觉到了它成因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进行分析形成科学的解释。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强调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全面分析它的成因,在模拟实验中强调地轴指向北极星的位置,地球公转同时自转,观察点在南北极的昼夜变化等细节。【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D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3)全班交流。(4)小结。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Tr什么账响?2、交流。四、总绮国申:1、交流并记录:(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布"什么特点?(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2,延伸拓展: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板书设计】极昼和极夜的解棒地球白转公转地轴倾斜【教学反思】教学中为了鼓励引导学生安酵疗序、积极参与、较能步调致按时完成实验探究任务,老师采用语言或身体暗示的方式评价调控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纪律、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H积极性、有效性等,同时利用鼓励加分的方式评价每个小组的团体得分,最后在小结时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探究星小组。本节教学设计特色有以下几点:1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完成探究活动,面对探究中的困难发挥自主的创新、自主的活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克服困难按时完成探究任务,教师突出了教学过程的主导性。2 .最大的亮点是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计划,按照小组的探究计划,由小组长自己到实验材料准备区选取本小组的实验材料,这既能减轻老师的过度操劳安心教学,又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3 .开展的激励性小组间竞赛得分评价,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安解、高效、积极、按时完成探究任务。评价发挥了老师的指导性、调控学生模拟实验探究的有效性等。4让学生画图,用图示法解择极昼极夜,也许学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错漏之处,但是只要是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完成,这些“错误”也将是开启学生将来科学智蕊的美丽钥匙,鞭策学生科学研究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需要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