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芜湖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是本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实现科学发展、赶超进位的5年;是全面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期的5年;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市、统筹城乡、开放合作、和谐发展''发展战略的5年。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推进本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根据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十一五”科技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本市把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摆在十分突出重要位置,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为本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9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74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31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8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93项;提交专利申请17787件,其中发明专利4078件;授权848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65件;获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52项,其中获国家级奖5项。本市分别被国家授予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技术产权交易十分活跃,累计实现技术交易额30亿元,促进了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和产学研资源的有效激活,提高了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本市科技创新意识明显提高,政策体系日趣完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若干意见、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和芜湖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了对科技进步的扶持和奖励力度。截止2010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各类研发机构226个,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106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2家。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汽车试验技术中心和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十一五”期间本市7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都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累计开展合作项目1000多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00多项,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在本市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芜湖分中心,有力推动了本市企业和高校的有机互动,实现了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在本市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已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6年的301亿元到2010年IlOO.8亿元,年均增长3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72.6亿元到2010年287.8亿元,年均增长3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35%上升到44%,占全市GDP比重从15.1%上升到25.7%o截止2010年,本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66家;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47个。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省内唯一的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产业园区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均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已达16万平方米。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芜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芜湖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成为首批“中国创新驿站基层站点试点”、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被列为“省部共建现代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大浦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以“两园(留学生园、软件园)、两库(十大科技数据库、知网数据库)、四中心(创业中心、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展示交易中心)、一代理(科技中介代理)、一群发(“三农”科技短信群发平台)、一路通(科技创新路路通)”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科技经费投入稳步持续增加。“十一五”期间,本市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7.9亿元至IJ2010年的26.16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65%上升至U2.36%,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大中型企业中,R&D活动的经费支出占全部R&D活动经费支出90%以上,在2010年全市R&D活动支出26.16亿元的经费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的R&D经费支出占23.5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全面启动。“十一五”期间,本市根据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围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领域,实施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和一批产业调整振兴科技项目,电子信息、文化创意和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全面启动。获批建设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安徽省节能装备制造基地和安徽省机床制造基地。为本市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创新平台。(二)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本市科技发展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还不高。全市在核心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还不多,科技对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仍显不足,科技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改革与创新意识、形势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科技投入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总量与需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企业的科技投入水平较低,民营资本的科技投入规模较小。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企业投入的机制还不完善。科技资源合理配置还不尽合理,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待加强。科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领军人物数量不足,新兴产业和新兴经济领域技术人才偏少,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产业实用型人才不多,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本市重要的目标任务。要实现“十二五”战略发展目标,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才能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才能保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才能推进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快速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不断完善社会公共事业,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发展机遇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全面展开。我省作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标志着我省技术创新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本市科技创新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本市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在示范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分布格局中,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双核”之一的中心城市,芜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依托本市现有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基础,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必将有力推进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纳入国家建设层面。随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我省对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科研力量、资金投入、项目引导等多项扶持政策的有效落实,将极大地推动本市科技进步。泛长三角区域深度融合。“十二五”期间,随着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全面深入,“南京都市圈”规划付诸实施,长三角地区资本、人力和技术资源的不断流入,无疑将给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跨江联动发展新格局。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江北地区成为芜湖科学发展新的战略空间,满足了本市经济发展对经济腹地的需求,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了发展的整体竞争能力。本市体量扩大后,在全国、中部地区以及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为建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大城市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撑。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构筑跨江发展的新机制、新平台、新载体,真正形成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跨江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市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二)面临挑战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集中表现出来的低附加值的产业化比重过大、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后金融危机时代要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任务将十分艰巨。科技资源争夺日趋激烈。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凭借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科技资源的集聚和垄断,特别对高新技术项目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而本市地处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关键位置,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对科技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但与长三角地区和周边发达地区争夺科技资源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区域间竞争呈复杂态势。中部地区区域之间从招商引资的“让利竞争'响改善综合环境的“服务竞争”转变,是区域竞争不断深化、走向成熟的趋势和要求。随着西部大开发及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区等建设的深入,国内吸引投资的空间流向呈现“北上西进”趋势,区域间竞争呈现复杂态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形势下,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仍是本市面临的主要矛盾,土地、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及生产要素上升,传统的外延式扩张和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仍相当艰巨。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方针,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动本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围绕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继续聚焦核心区域、核心产业、核心项目“三个核心”,强力推进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三体建设“,着力扩大科技、产业、改革、人才“四大成果:全面提升本市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三个注重”:在不断扩大科技产业化规模的基础上,注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彰显科技的优势;在不断增加创新产出数量的基础上,注重提高产出的质量和效益,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在不断拓宽科技项目及科技工作覆盖面的基础上,注重培育重大创新项目,打造特色,扩大影响。(二)基本原则坚持高端引领。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适度超前部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取得一批有影响力的原始性创新成果。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培育经济增长点,引领产业结构向高端攀升。坚持统筹协调。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贝L实现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提高再创新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坚持新兴和传统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改造步伐,支持引导传统产业通过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延伸产业链条进入新兴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坚持创新和承接有机结合。围绕皖江示范区和技术创新试点省两大平台建设,一手抓创新驱动,一手抓开放合作,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实现自主创新、承接转移与技术升级的有机统一。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用足用活试验区的优惠政策,重点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在发展理念、要素保障、市场培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形成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体系。在“三体建设”(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上为全省提供示范引领,在科技金融结合、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方面率先试点突破。(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政策环境明显优化,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全省自主创新的动力源和示范区,打造成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创新品牌,立足全省次中心城市定位,成为支撑安徽区域发展的重要创新经济体,建成在中部地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到2015年,科技发展实现的主要目标:科技进步和创新水平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位居全省科技强市(区、县)前列,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同类城市领先水平。主导产业技术竞争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500家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6件;参与起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10-20个。创新型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培育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到2015年,培植形成3-5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基本形成大型创新企业为支柱,中小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实现新突破。围绕本市主导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求,依托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技术创新链上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推进产业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和整合。到2015年。以本市主导产业为核心组建3-5个在业界有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跨越。引导企业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及有关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抓住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向中国转移高端产业环节,包括建立区域性研发中心的有利时机,鼓励跨国公司在高新区建立研发中心。集中力量抓好具有战略性、集成性、牵动性的大项目,以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园区、一个链条,形成一个爆发性增长源。到2015年,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力争达200家左右。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优化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形成多渠道的经费筹集模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体制。到2015年R&D经费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以上,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实施。提高专利数量,优化专利结构,明显提升专利质量。促进专利产业化水平,形成若干专利优势产业和一批优势企业,促进创新主体进一步掌握和运用专利制度与资源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强专利技术运用转化平台、专利产业化基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技术标准转化。争取国家专利技术(芜湖)展示交易中心获批建设。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显著。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技术创新,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科技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用日益显著,着力打造魅力芜湖、和谐芜湖。加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模式研究,在节能、降耗和减排等技术上取得突破。提高对重大灾害天气和地震等监测预报与减灾技术水平,研发公共安全监测监控、预测预警、指挥决策与处置等核心技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大力推进本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快本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全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基地的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科技园区5-8个。四、“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与重点任务(-)战略部署面向本市发展战略需求,结合本市发展实际,统筹规划本市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即紧紧围绕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一目标,明确两大抓手,建设四大工程,以推动本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两大抓手:一是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优化自主创新体系。以推进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等“三体”建设为突破口,从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通过深化改革,努力消除阻碍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障碍,不断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以政策创新为战略基点,通过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改革措施,鼓励和引导创新机构、创新人才大力开展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以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抓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本市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使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本市具有优势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成果转化步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四大工程:“十二五”期间,全面开展四大创新工程:一是积极开展培育创新型企业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为培育主体,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制度为培育内容,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将扶持企业创新与发展的科技计划、科技创新条件建设、科技融资担保、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对企业的培育工作,引导和提升本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与开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缩短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距离,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一流科技人才和成果向企业集聚。二是积极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程,增强产业优化升级的内生动力。全力推动产学研在战略层面的紧密合作,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集成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环节,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培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核心技术标准,推进产业链与价值链向高端提升,支撑引领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三是积极开展高端创新平台工程,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国家级大院大所、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突出服务功能、强化共建共享。建立健全以综合服务为基础、专业研发为支撑,企业市场化运作与政府主导相互补充,并与高端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产学研合作协同推进,将平台建设作为推动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共建,以新的体制机制来建设和运营创新平台。四是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团队工程,加快创新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培养。强化引领未来发展的智力储备,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专业技术带头人为基础,加快创新团队建设。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建立企业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二)重点任务1.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节能环保领域节能技术。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技术;重点生产工艺节能技术;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利用技术;节能新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交通节能技术;城市与民用节能技术;农业及农村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发太阳能光伏硅材料的生产技术,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争取在能量储存、充放电控制器、直流节能灯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以污染物减排、清洁生产、工业废水回用的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攻克高浓度、高毒性、高盐份、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专栏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发展: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的超高亮度蓝色功率型LED外延和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芜湖德豪润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PSS衬底的高亮度功率型LED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信义光伏产业(安徽)控股有限公司的光伏薄膜导电玻璃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功率LED驱动电源及保护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芜湖明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研发的项目安徽海螺川崎节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备及污水处理设备研发项目安徽叁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电网质量监测与谐波治理研发项目安徽欧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功率变频调速器项目安徽科瑞克保温材料有限公司的A级防火外墙保温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无为中俊公司的超白光伏玻璃项目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围绕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以汽车制造和与检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水泥成套和机电设备、起重运输设备、数控机床设备等现代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积极应用网络化、数字化制造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集成,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大力引导开发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等技术设备,重点攻关解决高精度、高效率、数字化控制、虚拟制造等机电一体化装备的关键技术,重点围绕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设备、冶金行业余热锅炉、垃圾焚烧锅炉、电站锅炉、节能型变压器等新型环保设备进行技术研发,整体提升本市节能装备制造基地的技术水平。专栏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芜湖市金牛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的22OkV级节能、环保、高可靠性电力变压器产业化研发项目海螺集团的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安徽金鼎锅炉股份有限公司的垃圾焚锅炉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的项目芜湖恒升重型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规格、高精度重型数控金属切削机床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安徽叁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型高/低压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及高速铁路电器成套设备产业化项目等电子信息领域围绕调结构、转方式,精细化、规模化地推进各行业“两化融合”,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促进“智慧芜湖”建设。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核心基础产业,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围绕本市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园建设,引导和鼓励汽车电子领域的自主创新,重点发展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以及汽车安全系统、车身控制系统、车载应用电子等汽车电子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专栏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芜湖华强文化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的大型室内4D动感影像跟踪系统的文化创意产业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的多视点大屏幕自由立体显示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容式触摸屏玻璃的研制项目芜湖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过程可视化管理系统的开发芜湖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的汽车电子驻车控制器及电子稳定系统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埃泰克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的有行车电脑功能的汽车组合仪表的研发项目生物医药领域重点支持生物制药技术、中药新型制剂关键技术、创新化合药物研发。支持开发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传染病的预防型和治疗型疫苗与诊断试剂;支持中药新型制剂关键技术研究,研究解决中药制剂的物理改性技术、薄膜包囊技术、矫味技术等,研究发展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专栏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中加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海洋生物制药项目北科杉杉股份有限公司的生命健康城创新药物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安徽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奥硝嘎氯化钠注射液研发的项目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的尿酸康平片的临床研究项目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的血浆蛋白C活性诊断试剂的研发项目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药研发项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力推进奇瑞发展新能源汽车,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专栏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重点发展:奇瑞新能源轿车整车、锂离子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芜湖莫森泰克新能源汽车用车载智能DC-DC转换器等核心技术研发等2,增强重点领域研发能力,夯实支柱产业发展的优势基础一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领域以电驱动平台为重点。研究整车系统集成工程化技术、系统设计与性能匹配技术、可靠性与耐久性分析技术、整车控制智能化、小型化与轻量化技术,研究整车电气性能匹配技术、高压系统安全、碰撞安全等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技术;通过掌握整车集成技术,形成电驱动技术平台,实现技术平台的通用化、标准化与系列化。以汽车关键零部件为基础。按照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围绕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开展研发。大力开发零部件新型替代材料,实现汽车零部件轻量化。专栏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奇瑞汽车自动变速箱核心部件、缸内汽油直喷发动机研发杰锋汽车废气涡轮增压器研发瑞诺威汽车的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与增程器发电机研发恒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发及产业化世特瑞的电动汽车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瑞达科技的车用传感器及主动安全系统的研发等安徽华工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新型传感器项目等新材料领域纳米材料产业领域。重点突破荧光纳米晶材料及聚合物复合材料、提高LED灯发光效率和寿命的纳米涂层、取代多晶硅的纳米银及纳米晶光电转化材料、纳米催化剂材料、纳米墨水与纳米印刷材料、纳米声波表面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新型显示材料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大尺寸玻璃基板、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FT)、液晶料、偏光片、彩色滤光片等液晶显示材料;重点突破高性能液晶高分子的合成技术;重点培育等离子显示板(PDP)和OLED等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的荧光材料、介质材料、电极材料、载流子传输功能材料等制备技术。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韧性、高抗裂、高耐久等高性能混凝土的外加剂及制备技术,防火、防腐和保温隔热的功能性涂料制备技术,性能稳定、性价比高的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电磁屏蔽功能建筑材料制备技术。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基于高性能碳纤维、特种玻璃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醒、聚四氟乙烯和高性能陶瓷纤维等制备技术;重点突破纤维增强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关键技术、快速制备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技术、静电纺丝纳米复合功能高分子纤维技术;重点培育特种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聚丙烯酸酯、聚氨酯、玻纤增强热塑性片材、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等技术。大力发展风电、汽车、列车、飞机等设备用复合材料和产业链。专栏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安徽美佳新材料的新型铝银粉末涂料的研发安徽美诺建筑节能材料的纳米乳胶漆成果转移项目华东光电研究所的显示器和民用真空电子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航集团的LED背光源特种显示器的研发项目航天特缆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航空级线缆的研发科姣化学材料的高温阻燃弹性体研发及产业化君华科技非金属软磁材料的研发电线电缆产业重点抓好国家火炬计划无为特种电缆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步伐,控制发展工程配套用常规电缆产品,继续围绕“特种”和"超高压''发展方向,注重平台建设,大力开发新兴产业所需要的特种电缆品种,大力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超高压、特超高压电缆品种。专栏:电线电缆领域重点发展芜湖航天特种电缆厂的特种电缆研发项目安徽江淮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的海底光电复合电缆研发项目安徽新亚特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的石油电力与通信光缆研发项目安徽华海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的核电缆K3系列产品的研发家用电器抓住数字电视、第三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产品日趋成熟,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加速的发展机遇,加快数字音视频产品研发生产,引导传统家电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促进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相融合的数字家庭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家电,支持空气净化、正负离子群杀菌、水地源热泵等高档空调技术研发。支持模糊控制、新水流、超音波、电解水、蒸汽洗、空气洗等高档洗衣机技术的开发。专栏家用电器领域重点发展:美的小家电、美的空调压缩机德尔电器股份的智能小家电芜湖美智空调等德尔科技智能小家电项目芜湖山野电器设备厂智能式自助洗衣机技术等项目煤化工以打造国家级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为目标,着力延伸产业化链条,规划实施一批煤化工产业深加工项目,逐步发展精细煤化工产业,使甲醇及下游产品、石油替代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成为煤化工产业新的核心产品体系,加快煤基多联产系统发展,实现煤化工产业综合利用的跨越式发展。专栏:煤化工领域重点发展:安徽华谊化工有限公司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项目3.强化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提升整体竞争优势以培植、扩张传统产业和骨干企业为目标,加大技改力度,集中推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关联作用强的项目,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能源、化工、船舶制造、纺织服装、烟草食品等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能源领域。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组织重大能源科技攻关,依托国家重大工程,推进能源重大装备自主化。化工领域。大力推广离子膜烧碱技术、废渣、废液综合利用技术。支持研发精对苯二甲酸、氯化聚乙烯等精细化工新产品,支持有机化工原料新产品、环保型粉末涂料专用聚脂的研发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船舶制造领域。支持新联、江东等船舶制造业发展,优化无为船舶制造业,抢抓国际船舶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注重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利用良好的工业基础、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鼓励并支持船舶产业向大型船舶专业、特种船舶等生产方向发展,形成错位经营的态势。在加快船舶制造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积极推进船舶配套基地的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甲板机械、船用电子电器、船用钢结构件等,促进产业集聚。加大船舶研发、设计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人才引进和职业培训的激励机制,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持。纺织服装、羽毛羽绒领域。全方位推动纺织服装、羽毛羽绒产业升级,拓展羽毛羽绒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鼓励并支持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烟草食品领域。实施卷烟生产线技术改造工程,推进双汇食品、同福碗粥、林锦记食品等技改项目建设。专栏传统产业改造领域重点发展:南陵凯迪绿色开发公司的生物质发电技术产业化项目芜湖融汇化工的离子膜烧碱及其下游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安徽神剑公司的高档粉末涂料专用树酯研发及产业化芜湖圣罗纺织实业有限公司的高档针织面料研发及产业化芜湖杉杉新明达的扩建技改项目安徽同福食品有限公司的乳饮料和八宝粥产业化项目无为东隆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家纺印染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专栏船舶制造专项技术重点发展: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的高强度铝合金氢瓠焊技术研发中国长航集团江东船厂的57000DWT多用途散货船研发4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发展新优势本市把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加快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掌握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交易、服务管理、服务集成等核心技术,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与创新发展能力,初步形成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和旅游等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服务外包。通过重点发展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动漫创意服务外包、研发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领域服务外包,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培育面向产品研发、创意设计、外包服务的新型服务业态,促进本市在服务外包领域的产业提升与跨越式发展。现代物流。以现阶段本市物流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为应用背景,以建立和提高物流产业的系统性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本市区位交通优势,打造现代物流企业聚集区。研究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引导企业以物流信息平台为支撑,实现供应链管理和智能化、自动化管理,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运输产业,推广条形码技术、电子定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货物跟踪系统、配送需求计划(DRP)、自动分拣系统(AS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ERP)、射频识别装置(RF)等先进的物流技术。文化创意领域。支持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品牌相结合,民族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创意内容与数字科技相结合,依托鸠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安徽国际影视文化基地等为载体,重点支持支撑动漫游戏业、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发展的技术研发。专栏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发展: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中软集团的软件开发和软件外包服务项目芜湖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研发项目安徽华娱动画影视有限公司的动画片制作监控系统安徽大唐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影视动漫特效技术研究等5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农业技术带动传统农业技术升级。突出粮食、棉花、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和蔬菜等特色农业,重点开展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和再创新,突出引进和培育农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保健栽培,健康养殖、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推广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等。加快承接农产品加工产业转移,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重点开发以健康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重点开发应用一批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等共性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积极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种苗农业、外向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和创意农业“八大农业”。专栏现代农业领域重点发展:芜湖旺龙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华倒剌宽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研究芜湖良金高效农业研究所的有机富硒稻安全高效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芜湖农技推广中心的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集成芜湖金果蓝莓有限公司的蓝莓标准化种植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南陵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的肉鸡繁育、饲养、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利用芜湖大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6 .发展民生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本市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重点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社会信息化、社会治安等领域,重点支持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惠民重要手段。支持发展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确保食品安全。加快低碳经济领域科技创新。以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重点,选择典型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低碳经济及关键技术研究,实施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形成相应的低碳经济技术应用与管理体系。加强为文化、体育事业服务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和管理平台。7.推进“三网”融合,打造“智慧城市”加快推进传感网、融合通信、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普及,构建与智慧城市相配套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应用支撑和智能服务体系。加快区域网络互联中心、公共数据中心、云计算技术服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