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离心式压缩机设计-离心压缩机气动及结构设计.docx
毕业论文离心式压缩机的设计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指导致师职称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学生承诺书本毕业设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没有抄袭别人的结果。毕业设计所采用的数据及原理除小部分是通过杳找相关文献资料得到,其余数据都是来自计算,绝对没有捏造成分。本人郑重承诺:木人愿对文章负全部货任!本人卷名:摘要31 前言51.1 离心式压缩机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51.2 离心式压缩机发展方向72.需心压缩机气动参数计算132.1 原始数据132.2 进气道参数132.3 压缩机叶轮参数152.4 无叶扩压器段参数202.5 叶片扩压潺参数222.6 蜗壳参数242.7 压缩机参数校核242.8 轴的强度校核252.9 轴承和段的选择262.10 轴承蕊的参数计算263结论26参考文献27致谢29摘要离心式压缩机的用途很广。例如公化肥生产中的城、氢,气体的离心压缩机,空气分腐工程、炼油和石化工业中普遍使用的各种压缩机,天然气输送和制冷等场合的各种压缩机.在动力工程中,离心式压缩机主耍用于小功率的燃气轮机、内燃机增压以及动力风源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设计一台离心式压缩机。叶轮和扩压器是离心式压缩机的关键部件,叶轮设计制造的好坏及其与扩压泯的匹配将对压缩机的性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关键词:进气道叶轮扩压器英文摘要TheDesignofCentrifuga1.CompressorbstractZCcntrifugaIcompressorisVCryversati1.e.Avarietyofoccasionssuchasnitrogen,hydrogen,ammoniaferti1.izerp11pressor,airseparationengineering,common1.yusedintherefiningandPeIroCbemiCa1.industries,compressors,natura1.gastransportationandrefrigerationcompressors.Inpowerengineering,pressorismain1.yusedforIoW-POWergasturbines,bustionengineSUPerehargedanddynamicwindsource.Tpressor.Impe1.1.eranddifFpressorimpe1.1.erdesignandmanufactureofthegoodorbadadecisiveimpactonthematchwi1.1.bethecompressordiffuserperformance.KeyWordsjnIetdmpeIIenDfffuser1前言1.1 离心式压缩机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18世纪初期Papin给出了最早的离心式叶轮机械的设计方法,在他出版的著作中介绍J'离心泵的设计方法.从那以后,离心式叶轮机械开始逐步得到发展.19世纪,离心式压缩机伴随着叶轮机械理论的发展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时期,1.eonhardEUIar建立了叶轮机械中的基本能量方程:1.aZareCarnot指出在叶轮进口流体应光滑顺利的流入叶轮,即零攻角状态,他还指出为了获得富效率应减小叶轮出口动能。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是离心压缩机中开始使用有叶扩压器。从20世纪开始至今是离心压缩机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对离心压缩机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和方法。正是这些理论和方法的诞生,使得离心压缩机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f极为广泛的应用。1930年,FrankwhittIe申请了他的第一项专利,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了双向进气单级离心压缩机,这个离心压缩机由轴向透平驱动,果用双向进气不但可以避免在转子进口叶尖产生超音速流动,而且可以减小轴向推力。从那时开始,FrankRhi1.1.Ie就将目标畸准单级压比达到4,而此前单级压比最高值只达到2.5。离心压缩机因为受旋转、曲率及粘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而使其内部流动表现为相当复杂的非定常、有粘性的三维湍流流动.但在早期,因为三元理论及计算手段的缺乏,使得离心压缩机的设计主要采用几何设计或二维气动设计方法进行。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吴仲华教授提出J'对离心压缩机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簇潦面理论,奠定了叶轮机械内部三元流场求解的基础。他首先提出叶轮机械叶片通道内的三元流动可以看作是两类相交的流面(SKS2流面,S1.流面为是从一个叶片到相邻叶片之间的周向扭曲流面,S2流面是从轮教导轮盖的径向扭曲流面)之和,这样就可以把一个更杂的三元问题转化为两个二元问题,从而使计尊简化.随着吴氏三元理论的提出,离心压缩机的设计方法开始由几何设计或二维气动设计向准三维气动设计及全三维气动设i方法转变,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利用这理论对离心压缩机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8离心式空气压缩机属于速度式压缩机,在用气负荷稳定时离心式空气压缩机工作和定、可靠。优点是结构紧凑、重量轻,排气量范圉大:易损件少,运转可靠、寿命长:持气不受润滑油污染,供气品质离:大排量时效率高、且有利于节能。目前离心式压缩机发展趋势是:容显不断增大,以满足石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型气体密封、磁力轴承和无润滑联轴器的出现,不断开发高压压缩机和小流量压缩机产品进一步研究三元流动理论,不仅应用到叶轮设计,还发展到叶片扩压器静止元件设计中,以期达到最高的机组效率低噪声化,采用噪声防护以改善操作环境,国内可以生产石化用离心压缩机的制造企业主要有沈阳鼓风机厂、上海鼓风机厂、陕西鼓风机厂等。他们引进国外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可以生产石化用大型离心压缩机。沈阳鼓风机厂从意大利新比隆公司引进rMC1.、BC1.sPC1.三个离心压缩机系列的全套设计制造专利技术从日本H立公司引进了DH型离心压缩机、HS型工业冷冻机设计制造专利技术,从美国费城齿轮公司引进了MHS,HS、HSS.HSD四个系列的高速齿轮变速器的设计制造专利技术从德国馆马格公司引进VK8型组装式离心压缩机设计制造专利技术和从日木川崎重工株式会社引进了GM型污水处理鼓风机技术。沈阳鼓风机厂生产的离心压缩机在国内石化企业已经应用200多台,市场占有率已达8()以上。沈鼓厂生产的300万MI催化裂化装置富气压缩机进口流量达到81600Nm3小,功率达到7166kW离心式循环氢压缩机流量达到250O(X)Nm3h.功率达到I600kW,出口压力达到8MPa,已经应用于120万t/a加翅裂化装置沈鼓厂自行设计、制造的裂解气压缩机流量达到120OOONm3力,功率达到1800OkW同国外合作设计、制造的丙烯压缩机流量达到58O(X)Nm3h,功率达到750OkW乙烯压缩机流量达到74OOONm3h.功率达到55OOkW,已经应用到3050万Ua乙烯裂解装置.沈鼓厂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大化肥装置的空气压缩机、天然气压缩机、氮压缩机、二氧化碳压缩机已应用于2O3O万t/a化肥装置沈鼓设计制造的空气压缩机流量达到22()000Nm3,h功率达到17580kW,已经应用于40OOONm3空分装网1.口前国内高心压缩机在富技术、1.参数、海质量和特殊产品方面还不能满足国内需要。另外在技术水平、痂量、成套性上和国外还石差距。随着石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离心压缩机大型化方面面临新的课腮.100万Va乙烯三机中的裂解气压缩机,进口流是达到403OoOkgh,出口压力达到389MPa,轴功率达到45770kW045万的PTA装践原料空气压缩机带尾气透平进口流量162413Nm3,h进出口压力0.11.46MPa,轴功率22OookW.国内在设计制造这些大型气体压缩机上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因此,对离心式压缩机的设计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从而设计出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离心式压缩机.1.2离心式压缩机发展方向大型离心压缩机组属技术密集型、高难度产品,必须拥有先进的专业设计制造技术.由于化工和石油化工装巴不断向大型化发展,用户对压缩机组的能耗、可靠性、配套水平等技术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二氧化碳压缩机方面,过去出现/一些压缩机性能与工艺条件不匹配的事故.现在西安交大、沈阳鼓风机厂都有自己的二氧化碳闭式试验台,问题已得到解决。因此,对大型化肥和石油化工压缩机的改进已基本上集中在*缩机性能本身的改进上。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压缩机制造厂家都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在压缩机的气动性能设计上使用的程序,能够适用于几百个大气压,在近临界区域条件卜适用于几十种发杂气体,大大提高J'计算精度:在转子稔定性研究上,己经研制出超二阶、三阶的离柔性转子.并已成功使用;还在部件成套技术上有了很大发展,如在密封、轴承、调节系统、辅机配套水平等方面。因此,如何跟踪世界上先进的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是当务之急。大型离心压缩机组的改进,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研究1 .三维工程设计C八D开发。采用三维工程设计可以优化设计机组布置,使机组布置美观,且具有自动进行干涉检查的功能,避免设计缺陷。能够自动进行结构分析,提高设计精度和设计效率。CAD的主要开发内容有:建立三维实体造型设计模型,建立三维实体设备图库、数据库等。2 .转子一轴承系统动力特性设计专家系统的开发.在设计过程中,当转子一轴承系统动力特性不能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或己经制造出来的机组出现振动过大、运行不稳定等情况时,就必须修改原机组的结构参数、物性参数值。但是影晌转子一轴承系统动力特性的结构参数有很多,修改哪一个或几个结构参数最有效,能立竿见影地解决设汁和机组桎定运行问题,是建立该专家系统软件的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有:各种转子结构、轴承结构参数对转子一轴承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建立智能型专家系统设计计算软件包等。3 .智能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开发。目前世界上已广泛采用了微机控制的三重冗余、容钳控制器、多功能防喘振、性能调节、安全保护粽合控制系统,使离心压缩机控制由传统的模拟仪表控制变为多功能的专家控制系统。主要研究内容有:研制大化肥装置用离心压缩机组专用的、具有防喘振、性能调节、安全保护的数字式微机综合控制系统德国宇航院(DFV1.R)Krain博士基于准三维气动设计方法,通过计卯机辅助设计完成了离心压缩机后向三元叶轮的设计,并应用激光测试技术对该叶轮内都流场进行了非常详细地测地9。迄今为止,Krain叶轮仍然是许多研究人员校验自己设计方法的对象.国内在离心压缩机三元叶轮的各类反命题设计方法中,以用动量的不同分布来控制叶片几何型线的方法应用较广10。角动员的分布规律直接决定叶片载荷的大小并影响流动方向、跨就盖方向的速度分布,而速度分布对叶轮二次潦的强度及叶片表面边界层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必然影响到对叶轮边界层损失、分离损失和二次流损失的控制,因此合适的角动量分布是设计高性能叶轮最有效的手段。席光等人以上文提到的德国宇航院(DFV1.R)Krain博士设计并试脸的后向三元叶轮为研究对缴,对其内部潦动及气动性能进行了计算,在保留子午型线的前提下,改变角动量分布,对叶片重新设计,以研究角动fit分布对叶轮内部三维流场及总体性能的影响,发展了一种以三维粘性分析为参考准则的实用设计方法,并利用CFD软件F1.IENT5.4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籁结果表明:角动量的不同分布对离心压缩机叶轮的压比和效率有明显的影响。在发展以三维粘性分析为参考准则的离心压缩机三元叶轮的实用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王晓峰等人又探讨了将离心叶轮内部的三维粘性流动求解与试验设计技术以及响应面方法相结合的优化设计方法。响应面方法是试脸设计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优化方法,在试验测量、经验公式或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对指定的设计点集合进行连续的试验,并在设计空间构造测定量的全局逼近,这样便可以全面观察响应变量在设计空间的变化12,在详细探讨响应面优化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他们以某工业离心压缩机中间级叶轮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方怯对其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与原始叶轮相比,性能有较大改进。为减小离心压缩机叶轮进口的冲击损失,降低叶片厚度对进气的阻疮,避免叶轮出口圆周上相邻两叶片间距过大等,目前国内外的高效率离心压缩机叶轮广泛采用了长、短叶片(分流叶片)的形式.刘瑞韬等人运用三维粘性潦动数值计算程序Fin”TUrb。对含分流叶片的离心压缩机级内三维粘性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为该类叶轮的优化设计及改进研究打下了基础14。在此基础上,刘瑞韬等人乂对分流叶片位置对高转速离心压缩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亚点分析了分潦叶片不同起始位置及不同周向位置.对压缩机内二.维粘性流场及整级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分流叶片在进口处会减少叶片阻塞:不同分流叶片起始位置时长叶片进口流场具有相同的分布规律:分流叶片越短,长叶片压力面无量纲静压载荷越大:当分流叶片长度达到某数值后,长叶片数荷变化趋下平缓;就文献15中研究的叶轮来说,分流叶片起始位置位于图2所示In位置,分流叶片与长叶片吸力面夹角为22.5°时的叶轮模型级效率最高,压缩机性能最好15。初雷竹、杜建等人果用CFD软件对微型燃机的离心叶轮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了叶片数及分流叶片位以对叶轮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流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叶片数增加使得性能曲线左移,单个叶片载荷减小,损失增加,叶轮效率F降,但是增压效果得到改善:分流叶片位置季近主叶片压力面时,性能曲线右移,流通能力提而,同时会使分流叶片的载荷增大,当分潦叶片位置靠近主叶片吸力面时,情况正好相反16。杨策等人开发了套将初步设计、性能优化计算、性能预测、叶片成型和叶轮应力分析包含在内的离心式叶轮辅助设计系统,并用其设计出一种小型高转速离心压缩机,然后对其性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杨策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进口条件和转速相同情况下,后向叶轮*比小于径向叶轮,效率高于径向叶轮,后向叶轮的流星特性曲线的斜率大于径向叶轮的流量特性曲线的斜率,后向叶轮的流量特性更接近轴流压缩机的特性;顶部间隙增大时,离心压缩机压比减小,效率卜.降:对于小流量的离心压缩机,叶轮进口弯曲对叶轮在设计点的绝热效率影响不大,叶轮出口弯曲对离心压缩机在设计点的效率影响很小:叶轮正弯时存在一个最高效率点,当叶轮正弯度大于或小于这个数值时效率均下降:采用前便叶轮可以提高压缩机的效率,但降低了压缩机的年比:在较低转速下,前倾叶轮在大部分工作范围内效率高丁普通叶轮,在较高转速下,前倾叶轮在全工况范围内效率都高于普通叶轮:前候叶轮比普通叶轮有更大的喘振裕度,工作范用更宽广:前帧叶轮改善了出口的气流分离现皴,能够减少掺混损失。经过研究人员的长期努力,对离心压缩机的研究,无论是设计理论、方法还是试验手段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因为三维流场本身的发杂性及相关技术发展的限制,使得仍有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和解决。叶轮和扩压落是离心压缩机的关键部件,叶轮设计与制造的好坏及其与扩压器的匹配情况将对压缩机的性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作为整个压缩机来说,轴承的性能及润滑、密封情况也将会对压缩机性能产生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发展,相维出现了一批可以应用于离心压缩机研窕的CFD应用软件.目前市场上较常见的有:F1.UENT,MMECA.NREC.CFX,STAR-CD等,这些软件一般都集中了造型、网格生成、流场计兑及后处理功能。这些软件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三元叶轮的设计手段,提高了工程设计的效率,为设计性能优良的三元叶轮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用三元理论设计的叶轮叶片形状一般为空间曲面,叶片及叶轮的加工成里是制造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三元叶轮,常用的加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三体焊形式,也即对轮盘、叶片、轮盖分别加工然后再焊装:貉体铳制,也就是轮盘和叶片在一起利用多坐标设备进行整体铳制而得到一个半开式叶轮,为避免干涉,目前国际上对这种叶轮的加工大都是利用价格很高的五坐标加工中心进行。在离心压缩机的设计过程中,叶轮与扩压器的匹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设计人员的难题之、影晌叶轮与扩压器匹配的主要因素有:有叶扩乐器的喉部面积,叶轮与扩压器之间的间隙,气动叶型扩压器的稠度,扩压器叶片前缘形状等。研究发现改变有叶犷压涔的喉部面枳可以改变叶轮与扩压器的甩配范围。当有叶扩乐器的喉部面积较大时,叶轮与扩用器在流量较大区域内匹配;当有叶扩压踞的喉部面积较小时,叶轮与扩压器在流量较小区域内匹配。低稠度的气动叶型扩压器具有较宽的工作范围,能明显改善端振边界限制。关于扩压渊叶片前缘的最佳位置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答案,只是估计扩压器叶片前缘所在的半径与叶轮半径之比在1.15以上.Kenny认为:在扩压器叶片前缘采用燕尾槽的方式可以使流出叶轮的涡破碎,从而使潦动更加稳定。总之,影响叶轮与扩压罂匹配问题的因素仍仃待进步发现和解决。离心式压缩机一般采用增速尚轮,转子转速一般都在5000rmin以上,目前一般采用滑动轴承,滑动轴承的设计也是研制离心压缩机的一个重点。压缩机转速的增大必然要求减小轴承和轴之间的摩擦。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多年,静压和动压空气轴承已在许多选平机械中得到应用。文献(18提出国外已有一种磁2.离心压缩机气动参数计算2.1 原始数据I)空气流量m:2.5kg2)压强比£:2.43)环境压强P“:I.0131.OSPa4)环境温度T1.1.:293K5)环境密度P“(一。=。/R7;):1.205kgm*6)空气气体常数R:287J(kg.K)7)空气绝热指数k:1.48)交流电机驱动2.2 进气道参数吸气室是为了把气体从进气管或中间冷却器引到工作叶轮中去。设计时应尽量减少气体的流动损失,避免出现气流局部降速和分离,吸气室的出口气流要均匀,不产生切向的旋绕,以保证叶轮进口有均匀的速度场与压力场。除了上述气动要求外,还要注意到加工制造的方便。吸气室的形式较多,常见的有:轴向进气的吸气管、径向进气的进气管、双支承轴承所采用的径向吸气室、水平进气所采用的进气室。本设计采用的是轴向进气的吸气管,如图1,这种进气管形状最简单,般用于单机悬普式鼓风机或增压器中“进气管可做成收敛状,以使气体能均匀进入后面的叶轮.这种进气管形状简堆,气流均匀,损失较小,故比其它形式的具有较好的性能。16)进气道出口空气密度0p1.=1.15kgnrT17)进气道出口面积。f1=-=21.7cm'C1P12.3 压缩机叶轮参数压气机叶轮一股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导风轮,后一部分叫工作轮。这是由于压气机叶片前缘部分弯曲较大,形状宓杂。大型的用气机为了便于制造把前后二部分分开制造,而形成两个轮子,尤其实对于径向直叶片的工作轮(如图2),前面设导风轮是必要的。因为叶轮进口处从轮毅到轮缘的半径是变化的,圆周速度也就是变化的,那么进口气流角是变化的.全进口叶片角为4a,那么A=A+,式U”为冲角,那么叶轮进口叶片角也是变化的.图2径向百叶片式的叶轮导风轮也是一个扩张性流道,出口速度大于进口速度,故气体静压有所提高。叶数的结构形式分为以下几种:(1)闭式叶轮,由于轮就、叶片、轮蛊三部分组成,由于轮盖的强度不够,使叶轮的转速受到限制,一般闭式叶轮的周图速度在320ms以|<D,=D,=336mm31D267)出口密度(取)p;=1.78kgm'68)出口气流速度G=G4=24911Vs69)出口气流温度TT:+(C7Y")=366K2kR70)马静数Me=-=0.65<0.95认可c71)取多变效率(%J“,=°608,取为06072)多变指数项含=占加J产73)出口空气压强Py=p>=1.86×10'Pa74)出口空气密度ps=-=1.77kgnRQ75)密度误差M=G,G=0.56%v2%Py76)出口宽度b3=b2=15.3mmrj=0.80.9,取r,=0.988)进口通道面积f1=iDi,sinCtm=56Cm*89)叶片数zo=16-30,取二“=2990)进口喉部宽度a3=-=12.6mmZ应91)设出口气流密度0:=2.0IkgZm'92)出口气流速度CC)Wsin/ACr,C4=t-=97nQMqSm它,A93)出口空气温度心.+心但)=392K94)多变效率(%z)m=0708,取为0.895)多变指数项=)=2.84-1Jt-IvM小96)出口空气压强='=2.25×i,Pw97)出口空气密度0=缁=2*后K/4M=T=0.49%<2%2.6蜗壳参数98)蜗壳出口气流速度C.=60ms99)出口空气温度7;=7;+(七班"二)=395K2kR100)多变效率3限)=().50.65,取为0.60101)多变指数项Q=1.e2102)出口压强亿=U'=2421.0)"103)蜗壳出口密度=舍r=213kg11104)出口滞止温度7;=7>'*D=3968K'2kR105)出口滞止压强P;=O仔j'=2.46x10,Pa2.7 压缩机参数校核106)压强比£=&=2.39A)107) 滞止压强比108) 等烯压缩功109) 压强系数110) 绝热效率111) 功率="%=2431"=言"4(£廿一1卜83194JV/“=0.6950.7"V"-"Q-=262kWZMX1.032.8 轴的强度校核112)轴的材料选45钢,rr-2545轴的扭转强度条件为_9.55×10h-可得轴的直径/”钟SmmV2rr¼轴上有两个键槽,应增大10%15%min=25x1.15=28.75JW(取30三)2.9 轴承和键的选择杳阅机械设计手册,选用61806-2RZ型深沟球轴承,油润滑叶轮与轴采用双平键段接,键的规格为:键宽12,键高8,长度50.B型.代号B12×8×5O2.10 轴承盖的参数计算轴承盖采用透盖凸绿式,铸铁制造,无套杯,螺钉选用开槽盘头螺钉GBT67M41.2,材料为钢113) e=1.2dj=4.8mm,d轴承盖螺钉直径114) P,=D+2d.=5()nun115) D2=D0+2.5dy=60mm116) D4=(0.850.9)D,取为36mm117) D5=D0-3rf3=38mm3结论经过了几个月,我总算把毕业设计这个大难感攻克下来了。期间仃过不少的不眠之夜,还有到珠海盈德气体有限公司实习的经历。当初决定要做i离心式EK缩机的设计这课题就是因为被盈德录用,想做个跟自己以后工作相关的毕业设计。当初没有太多考虑做这个课题的难度,后来在资料晓乏的条件下才发现做起来步步维艰。特别是在绘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绘制叶轮,开始根本不知道计算出来的参数在模型上应该怎么表示,结果画出来的图总感觉不时劲.后来终丁画出一个自C1.觉得可以的,过了几天又感觉不对,又重画了一个。因为对PioE使用不熟悉,绘图很不顺利,比如想把个边界扫描加厚,往往不成功,后来去网上找方法,经过多次尝试才把问题给解决了。从一开始我不知道禹心式压缩机是什么,到我完成这个设计,我觉得自己实现r一个巨大的跨越.现在我己经对离心式压缩机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本设计由于制作时间及本人水平有限,部分细节.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件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参考文献(I不详.气体压缩机在石化工业的应用和发展EBfOIJht(p:/www.asiapumpxn/news/news_infb.asp?newsid=8872t2OO8-II2I(2不详.化工用离心压缩机现状分析(EB.''O1.h1.1.pwww.kongyaji.inf>,news-viewsp7id=86.20()9-11-24|3徐忠.离心式压缩机原理M.3版.北京:机械匚业出版社,1988.4B.里斯.离心压缩机械I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5朱报祯,郭涛.离心压缩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6T.B.弗格逊.离心压缩机的级M.1980.171吴玉林,陈庆光,刘树红,通风机和压缩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1吴克启.透平压缩机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防玉,冯立艳.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0|濮良贵,纪名刚,陈国定等.机械设计IM1.北京:我等教育出版社,2006.11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IMJ.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4.致谢本文是在刘江涛老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广博的专业知识、严肃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影响着我,这一切使我受益匪浅。他经常从仃忙中抽时间解答我们遇到的问题,并悉心指导我们下步的工作。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要感谢学校和学院四年的专业栽培,并给我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最后感谢所仃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同事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