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docx

    • 资源ID:1823074       资源大小:33.76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docx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关于颁布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出(2018)13号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XXX: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5月28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精选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客观现实认知不足,或无法处理个人事务的精神障碍。为加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现、治疗、管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重新融入社会,充分发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包括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科,以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中的作用,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和工作流程,提高防治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计划(2015-2020年)的相关要求,制定了本工作规范。本规范的服务对象为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六种严重精神障碍的确诊患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并经诊断、病情评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限于上述六种疾病。1 .机构、职责及保障条件1.1 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主动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或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每年至少召开2次例会,研究制定辖区精神卫生政策和相关制度,统筹协调解决综合管理、救治救助、人才培养、机构运行、保障等问题,负责组织辖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与督导。探索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社会组织和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康复服务模式,完善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相衔接的服务机制。结合辖区实际建立“对口帮扶”等工作制度,在辖区组织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现、治疗和康复工作。精选神卫生科普宣传、患者诊断复核、病情评估、调整治疗方案等。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该当主动与同级政法部门协调,将严峻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服药率纳入当地安然建设的考核指标,提高患者救治管理水平。县级及乡镇(街道)卫生健康部门要与政法、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XXX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定期交流患者相关信息。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要主动配合当地政府建立由政法、卫生健康、公安、民政、司法行政、XXX等单位参与的精神T1.生综合管理小组,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建立由网格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精神疾病防治的工作人员(以下简称精防人员)、派出所民警、民政干事、残疾人专职委员、家属、志愿者等组成的患者关爱帮扶小组,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例会,各部门根据工作实际通报重点工作情况。综合管理小组、关爱帮扶小组成员之间要加强协作,熟悉各自联系方式,及时保持沟通,协同随访患者,共同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筛查和登记,交换患者信息,全面了解辖区内在册患者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解决患者管理、治疗、康复和生活中的难题,工作中注意保护患者个人隐私,避免将信息泄露给无关人员。1.2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职责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辖区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XXX等有关部门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与当地财政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负责辖区精神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及维护。组织开展辖区精神卫生工作督导、考核、评估及培训等。统筹辖区内精神卫生资源,对技术力量薄弱地区组织开展对口帮扶。对辖区内发生的精神障碍患者壁事肇祸案(事)件,应当积极组织开展相关调查,并上报调查结果。成立由精神卫生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技术指导组,负责技精选术指导、疑难患者诊治、质量控制和培训等。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辖区精神卫生工作计划、方案并组织实施,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统筹安排辖区精神卫生资源,组织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辖区县(市、区)开展对IJ帮扶。负责辖区精神卫生信息系统的管理。组织开展辖区精神卫生工作督导、考核、评估及培训等。对辖区内发生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应当积极组织开展调查,并逐级上报调查结果。成立由精神卫生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技术指导组,负责技术指导、疑难患者诊治、质量控制和培训等。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辖区精神卫生工作计划、方案并组织实施,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统筹协调落实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组织开展辖区精神卫生工作督导、考核、评估及培训等。负责与有关部门协调,推动区域内精神障碍康复体系建设。对辖区内发生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应当积极组织开展调查,并逐级上报调查结果。与政法、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XXX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1.3 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职责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在辖区内指定一所具备条件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为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精防机构),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负责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的业务管理。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委托同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有关机构承担管理任务,并应当同时指定一所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承担技术指导任务。各级精防机构设立防治办公室,具体负责精神卫生工作组织实施与日常管理。国家、省、地市、县级精防机构组成业务技术管理网络。精选国家级精防机构协助国家T1.生健康委员会研究编制精神卫生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参与有关政策的研究,编制技术规范和有关标准等。指导下级精防机构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培训、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等。负责国家严峻精神障碍信息系统(以下筒称信息系统)日常管理,定期编制信息简报,定期调查、阐发、敷陈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组织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和宣传。承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交办的各项任务。省、地市级精防机构协助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草拟精神卫生有关工作计划、计划、实施方案。指导下级精防机构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培训、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负责本级信息系统日常管理及信息上报工作,定期编制信息简报。组织开展精神T1.生宜传和健康教育。承担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下级精防机构交办的各项任务。承担对辖区技术力量薄弱的市(地、州)、县(市、区)的技术帮扶工作。县级精防机构协助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起草精神卫生有关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确诊患者登记报告、随访管理等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培训、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负责本级信息系统日常管理、信息上报及患者信息流转管理。定期调查、分析和报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管理的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开展精神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承担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上级精防机构交办的各项任务。1.4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职责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包括精神专科医院、有精神专科特长的综合医院(含中医院等)。在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中承担职责包括:提供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联络会诊等诊疗服务。及时向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诊疑难重症和病情不稳精选定患者,对符合出院条件的患者及时办理出院并将患者信息转回社区。将本机构门诊和出院确诊的六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患者的相关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对口帮扶,提供随访技术指导。指导基层开展患者应急处置,承担应急医疗处置任务。开展院内康复并对社区康复提供技术指导。在精神卫生健康教育中提供专业技术支持。1.5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职责: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内容,包括登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信息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患者进行随访管理、分类干预、健康体检等;配合政法、公安部门开展严重精神障碍疑似患者筛查,将筛查结果报告县级精防机构:接受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技术指导,及时转诊病情不稳定患者;在上级精防机构的指导下开展辖区患者应急处置,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应急医疗处置;组织开展辖区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政策宣传活动;优先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家庭医师签约服务。1.6 人员保障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与当地工作相适应、业务能力强的精神科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及康复、心理治疗、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从事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等工作。要采取措施,保持人员队伍稳定,所有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专业培训,每年参加地市级及以上举办的相关培训I,使其临床诊疗能力和知识不断得到更新。精防机构该当指定人员担负医疗质管员、业务管理员、数据质控员,划分负责组织协调社区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信息系精选统用户、审核分析数据等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该当肯定适当数目的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公卫医师专职或兼职开展严峻精神障碍防治工作,要采取步伐,保持人员不乱,确保其每一年接受专业培训。1.7 经费投入等保障条件各地要按照中华群众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根据精神卫生工作需求,加大财务投入力度,保障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务预算,并加强对任务完成情况和财务资金利用绩效的考核,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制定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培养、引进和激励政策。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切实做好承担精神卫生工作机构的房屋、人员、设备以及经费的落实:加大对精防机构承担工作所需经费的保障。2 .患者的发现、诊断、登记和报告2.1 患者早期发现2.1.1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居民自行到各级各类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或咨询时,对疑似严重精神障碍者,接诊医师应当尽可能明确诊断。非患者本人到医院咨询时,接诊医师应当建议患者本人来院进行精神检查与诊断。2.1.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合政法、公安等部门,每季度与村(居)民委员会联系,了解辖区常住人口中重点人群的情况,参考精神行为异常识别清单,开展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精神行为异常识别清单包括:(1)曾在精神科住院治疗;(2)因精神异常而被家人关锁;(3)无故冲动,伤人、毁物,或无故离家出走:(4)行为举止古怪,在公共场合蓬头垢而或赤身露体:(5)经常无故自语自笑,或说一些不合常理的话;(6)变得XXX,认为周围人都针对他或者迫害他;(7)变得过分精选兴奋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爱惹事、到处乱跑等;(8)变得冷漠、孤僻、懒散,无法正常研究、工作和生活;(9)有过自杀行为或企图。对于符合上述清单中一项或以上症状的,该当进一步了解该人的姓名、住址等信息、,填写精神行为异常线索调查复核登记表,将发现的疑似患者报县级精防机构,并发起其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诊断。2.1.3 层多部门疑似患者发现县级精防机构参考精神行为异常识别清单,对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政法、公安、民政、XXX等部门人员开展疑似患者筛查培训I,培训内容包括上述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疑似患者,及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联系,进行信息交换共享等。2.1.4 其他途径转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非精神科医师在接诊中,心理援助热线或网络平台人员在咨询时,应当根据咨询者提供的线索进行初步筛查,如属疑似患者应当建议其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诊断。监管场所内发现疑似患者可请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派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检查和诊断。2.2 患者诊断精神科执业医师对符合诊断标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当及时明确诊断。对连续就诊半年以上仍未明确诊断者,应当请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或复核诊断。不具备诊断条件的地区,可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精神科执业医师协助当地开展疑似患者诊断。2.3 登记敷陈与建档2.4 .i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门诊治疗的严重精神障碍确诊患者,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精选应当及时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卡;对住院治疗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确诊后应当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卡,出院时补充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院信息单。填表后10个工作日内录入信息系统,并转至患者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确定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转至患者所属县级精防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当主动向患者本人和监护人告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内容、权益和义务等,征求患者本人和(或)监护人意见并签署参加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治疗服务知情同意书。2.3.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接收由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来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卡或出院信息单。对本辖区患者,及时建立或补充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含个人基本信息表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IO个工作日内录入信息系统。对于住址不明确或有误的患者,5个工作日内联系辖区派出所民警协助查找,仍无法明确住址者将信息转至县级精防机构。对于辖区筛查确诊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该当及时建立或补充住民个人健康档案,10个工作日内录入信息系统。2.3.3 县级精防机构县级精防机构在接到严峻精神障碍患者敷XXX或出院信息单后的5个工作日内接收。10个工作日内落实患者现住址,将信息转至患者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时请县级公安机关协助,仍无法明白住址者将信息转至下级精防机构和公安部门。2.3.4 其他情况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敷陈单位,可由地点地的县级精防机构代报。若网络、信息系统故障,无法经由过程信息系统完成信息流转时,该当经由过程传真、快递等方式在规定时限内完精选成患者信息流转,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精防机构记录纸质档案转出及接收时间。待网络、信息系统恢复正常时及时完成信息补报。3 .随访管理与指导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相结合,由基层医疗R生机构精防人员或签约家庭医师在精神科医师的指导下,对辖区内有固定居所并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的患者开展随访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承担辖区患者社区随访服务。对首次随访和出院患者,应当在获取知情同意或获得医院转介信息后的10个工作日内进行面访。3.1 知情同意对已建档患者,精防人员该当向患者本人和监护人宣传参与严峻精神障碍管理治疗服务的好处,讲授服务内容、患者及家属的权益和任务等,征求患者本人和(或)监护人意见并签署参加严峻精神障碍管理治疗服务知情同意书。对于同意参加社区服务管理者,由精防人员定期开展随访服务。对于分歧意参加社区服务管理的患者,精防人员该当敷陈关爱帮扶小组给予重点存眷并记录;关爱帮扶小组该当对患者信息予以失密。符合中华群众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的患者,告知后直接纳入社区管理。首次随访及病情需求时,由精防人员与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民警等关爱帮扶小构成员配合进行,充裕告知患者本人和监护人关于严峻精神障碍管理治疗服务的内容、权益和任务等。3.2 随访形式随访形式包括而访(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家庭访视等)和电话随访。精防人员应当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社会功能、家庭监护能力等情况选择随访形式,因精神障碍评估缺乏客观检精选查指标,面见患者才能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估,原则上要求当面随访患者本人。随访要在安全地点进行,注意保护自身安全,同时注意随访时的方式方法,保护患者及家庭隐私。3.3 随访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估、精神症状、服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社会功能、康复步伐、躯体情况、糊口事件等。随访竣事后及时填写严峻精神障碍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于IO个工作日内录入信息系统。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I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2级:打砸行为,范围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4级:延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5级:持械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每年对患者进行1-2次健康体检,必要时增加体检次数。3.4 分歧类别患者随访要求根据患者危险性评估分级、社会功能状况、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开展分类干预,依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随访周期。341病情稳定患者病情不乱患者,指危险性评估为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峻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不乱,无其他异常的患者。要求:继续执行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34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病情基本不乱患者,指危险性评估为1-2级,或精神症状、精选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的患者。要求:首先,了解患者是否按医嘱规律服药,有无停药、断药现象。其次,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精防人员应当联系精神科医师,在其指导下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2周时随访,若处理后病情趋于稳定者,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未达到稳定者,应当建议其到精神更生医疗机构复诊或请精神科医师结合"精防H''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访患者,对精防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并调整治疗方案,1个月时随访。343病情不稳定患者病情不稳定患者,指危险性评估为3-5级或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要求:精防人员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对患者紧急处理后立即转诊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机关和关爱帮扶小组,2周内随访解其治疗情况。对于未能住院或转诊的患者,联系精神科医师进行应急医疗处置,并在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至少每2周随访1次。如患者既往有暴力史、有滥用酒精(药物)、被害妄想、威胁过他人、表达过伤害他人的想法、有反社会行为、情绪明显不稳或处在重大压力之下等情况,精防人员应当在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开展联合随访,并增加随访频次。3.5 失访患者断定及处理失访患者包括:走失患者,因搬家他处、外出打工等不知去向的患者,家属拒绝告知信息的患者,般随访时连续3次未随访到的患者(根据分歧类别患者的随访要求,在规定工夫范围内经由过程面访或电话随访未随访到患者或家属,2周内该当精选再进行1次随访,超过1个月的工夫内连续3次随访均未随访到)。对失访患者,精防人员应当立即书而报告政法、公安等综合管理小组协助查找,同时报告上级精防机构,并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中记录上报。在得知危险性评估3级以上和病情不稳定患者离开属地时,精防人员应当立刻通知公安机关并报告上级精防机构。3.6 随访常见问题及处置所有患者每半年至少面访一次。电话随访时,要按照随访服务记录表要求,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了解患者精神症状、服药依从性、不良反应、躯体情况、危险行为、病情是否稳定等情况,如发现患者病情有波动时要尽早面访,并请精神科医师给予技术指导。精防人员要定期与村(居)民委员会成员、网格员、派出所民警等关爱帮扶小构成员交流信息,做好工作记录,非凡情况时随时交流信息。对于有暴力风险、家庭监护本领弱或无监护、病情重复、不配合治疗等情况的患者,该当书面敷陈关爱帮扶小组。属于公安机关列管对象,或既往有严峻伤害行为、自杀行为等情况的患者,精防人员需与民警配合随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防人员要及时汇总辖区严峻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信息,并填写乡镇(街道)患者管理信息交流表,在召开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例会时与相关部门人员交流信息,并配合签字盖章。对于分歧意接受社区管理或无正当理由半年以上未接受面访的患者,精防人员该当敷陈关爱帮扶小组,协同宣传有关政策和服务内容,并加强社区存眷和监护。对于精神病性症状延续存在或不平药、连续服药的患者,精防人员该当清精神科医师配合对患者进行当面随访,需要时精选调整治疗方案,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宣传坚持服药对于患者病情不乱、恢复健康和社会功能的严重性。对于家庭贫困、无监护或弱监护的患者,在常规随访的根蒂根基上,关爱帮扶小组该当每半年至少配合随访1次,了解患者在治疗、监护、糊口等方面艰巨及需求,协调当地相关部门帮助患者及家属解决问题。对近期遭遇重大创伤事件的患者,关爱帮扶小组该当尽快配合随访。需要时可请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提供帮助。对于病情稳定、社会就业、家庭监护有力、自知力较好的患者,患者和家属不接受入户访问的,精防人员要以保护患者隐私、不干扰其正常工作和生活为原则,可预约患者到门诊随访或采用电话随访。对于搬家他处、外出务工等不在辖区内糊口且晓得去向的患者,精防人员该当经由过程信息系统将患者信息流转至患者现居住地基层医疗£生机构。患者现居住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该当及时接受患者信息,按照有关规定时患者进行随访管理。在患者信息未被接收前,患者原居住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防人员该当继续电话随访,与现居住地精防人员定期相同。3.7 对口帮扶与双向转诊省级、地市级、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统筹协调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帮扶制度、双向转诊制度,精神科医师与基层精防人员建立点对点技术指导。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每季度对帮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实行精神科医师与精防人员结对指导。技术指导和培训内容包括:辖区居民精神卫生科普知识讲座,患者症状识别及诊断,治疗药物调整,药物不良反应识别及处理,病情不稳定患者随访,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随访服务记录表填写及检查和指导等。精神科医师应当至少每季度与对口帮扶精选地区的精防人员召开座谈会,由精防人员划分介绍其随访患者情况,精神科医师给予指导,并配合面访重点患者。有条件地区可每月开展1次。精防人员随访发现病情不不乱或经社区初步处理无效需求转诊的患者,经患者或监护人同意后,填写社区至医院的转诊单,提交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该当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收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患者。患者病情不乱后,精神科医师该当填写医院至社区的转诊单,转回患者地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 .居家患者药物治疗4.1 药物使用原则严重精神障碍属于慢性疾病。精神科执业医师应当按照相关疾病治疗指南,遵循“安全、早期、适量、全程、有效、个体化”原则开具药物治疗处方。患者应当坚持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全程治疗,在巩固期和维持期坚持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降低病情复发风险具有重要价值。有条件地区推荐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以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对于治疗依从性差、家庭监护能力弱或无监护的、具有肇事肇祸风险的患者,推荐采用长效针剂治疗。4.2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不乱剂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咤爵、舒必利、五叙利多、氟哌噬醉癸酸酯注射液、棕桐酸哌普噫嗪注射液、氟奋乃静癸酸酯注射液、氟哌唾吨癸酸酯注射液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唾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畦、氨磺必利、帕利哌酮、注射用利培酮微球和棕柳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等。心境稳定剂包括碳酸锂、抗抽搐类药物(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托此酯、拉莫三嗪等)和具有心境稳定作用的抗精神病药精选物(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喳硫平等)。4.3 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常见不良反应:急性期治疗时常见过度镇静、体位性低血压、胃肠道反应、流涎、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泌乳、月经不调、抗胆碱能反应等。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时常见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异常,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和肝功能异常等。根据情况对症治疗,必要时减药、停药或换药。严峻不良反应:包括恶性综合征、癫痫发作、血液系统改变、剥脱性皮炎、严峻心电图改变、5-羟色胺综合征,药物过量中毒等。一旦发现必需及时转诊和处理。预防严峻不良反应发生,该当定期进行详细的体检、血常规、血糖、肝功能和心电图检查,需要时可增加其他相关检查,并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4.4 注意事项一般人群。按医嘱服药,服药时代勿饮酒、勿私自减药或停药。密切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老年人群。老年人药物代谢慢,常伴躯体疾病,可能合并服用多种药物,故治疗时应当谨慎,药物起始剂量低,加量要缓慢,尽量减少用药种类。怀胎期妇女。精神科药物对胎儿存在潜在的不良影响。但是,精神障碍本身对胎儿有较大的不良影响;停止治疗也会使患者病情更加复杂,面临复发的风险。因此,在怀胎期控制病情对母亲和胎儿都非常需要。该当由患者、家属和精神科医师慎重权衡利弊后,作出孕期继续用药或停药的决策。儿童。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持续发育过程中,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包括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敏感,应当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谎慎选择药物,起始量低,缓慢加量。5 .应急处置精选应急处置包括对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危险的疑似或确诊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复发、急性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紧急处置。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由精防人员、民警、村(居)民委员会成员、网格员等关爱帮扶小组成员和精神科医师、护士等组成的应急处置队伍,组织危险行为防范措施等相关培训,定期开展演练。患者家属、监护人也应当参与应急处置。承担应急处置任务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绿色通道,接收需紧急住院或门急诊留观的应急处置患者;设立有专人值守的应急处置专用电话,实行24小时轮班;配备快速起效药物、约束带等应急处置工具包。参加应急处置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应当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精神科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5.1 应急处置工作流程5.1.1 伤害自身行为或危险的处置包括有明显的自杀观念,或既往有自杀行为者,可能呈现自伤或自杀行为者;已经呈现自伤或者自杀行为,对自身造成伤害者。获知患者呈现上述行为之时,精防人员该当立即协助家属联系公安机关、村(居)民委员会及下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由家属和(或)民警协助将患者送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有抢救本领的医院进行紧急处置,如系服药自杀,该当将药瓶等线索资料一同带至医院,协助判断所用药物名称及剂量。5.1.2 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安全的行为或危险的处置发现患者有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安全的行为或危险时,精防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应当立刻通知公安民警,并协助其进行处置。精防人员应当及时联系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放绿色精选通道,协助民警、家属或监护人将患者送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门急诊留观或住院。必要时,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可派出精神科医师和护士前往现场进行快速药物干预等应急医疗处置.5.1.3 病情复发且精神状况明显恶化的处置得知患者病情复发且精神状况明显恶化时,精防人员在进行言语安抚等般处置的同时,应当立即联系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现场医疗处置。必要时,协助家属(监护人)将患者送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门急诊留观或住院。5.1.4 与精神疾病药物相关的急性不良反应的处置发现患者呈现急性或严峻药物不良反应时,精防人员该当及时联系下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精神科医师,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进行相关处置或转诊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处置。5.2 常用处置措施5.2.1 心理危机干预根据现场情形判断现场人员的安全性,如果现场人员安全没有保障时,应当退至安全地带尽快寻求其他人员的帮助。处置时应当与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观察好安全撤离路线。使用安抚性言语,缓解患者紧张、恐惧和愤怒情绪;避免给患者过度地刺激,尊重、认可患者的感受:同时对现场其他人的焦虑、紧张、恐惧情绪给予必要的安慰性疏导。522保护性约束保护性约束是为及时控制和制止危害行为发生或者升级,而对患者实施的保护性措施。当患者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时,精防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协助民警使用有效的保护性约束手段对患者进行约束,对其所持危险物品及时全部搜缴、登记、暂存,将患者限制于相对安全的场所。5.23 快速药物干预精神科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以下药物进行紧急干预。精选氟哌混醉肌肉注射,可联合异内嗪注射,需要时可更复利用;或氯硝西泮肌肉注射,需要时可考虑重复利用;或齐拉西酮注射;或奥氮平口崩片口服。用药后,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5.24 4急性药物不良反应对症处理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施展阐发采取对症处理,如呈现急性肌张力障碍可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默坐不能可降落药物剂量或利用P受体拮抗剂,急性激越可利用抗焦虑药物缓解。5.3处置记录对患者实施应急处置前或应急处置过程中,参加处置人员该当与患者家属(监护人)签署严峻精神障碍应急处置知情同意书。患者家属(监护人)无法及时赶到现场时,该当由现场履行公务的民警或其他工作人员签字证实。执行应急处置任务的精防人员或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该当在应急处置完成后24小时内填写严峻精神障碍患者应急处置记录单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交本级精防机构,一份留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份留应急医疗处置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该当在5个工作H内经由过程信息系统上报处置记录。对未建档的患者,由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在确诊后的5个工作日内登记建档,并录入信息系统。对已建档但未纳入管理的患者,在征得本人和(或)监护人同意后纳入社区管理,符合中华群众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的患者直接纳入社区管理。6 .精神康复精神康复是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严重环节,包括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医院康复由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承担,精神科医师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同时该当制定康复计划。社区康复由民政、XXX等设立的社区康复机构(如日间康复中心、中途宿舍、职业康复机构等)承担,两精选者该当有机跟尾。6.1 人员由精神科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及康复、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等组成的医院康复团队为住院患者提供康复服务,为各类社区康复机构工作人员提供康复技术指导和培训。由社会工作者及心理咨询、康复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等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向社区康复患者提供康复服务。6.2 服务内容康复服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配合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开展康复技能训练。对住院患者,以帮助其精确熟悉疾病,学会按时按量服药和提高个人糊口自理本领为主。对居家患者开展服药、糊口技能、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相关康复训练,进一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复发先兆识别本领,逐步具备糊口、社交和职业技能,改善患者糊口质量,促进其回归社会。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建立患者个案管理团队,针对患者情况进行个案管理。康复服务内容包括:服药训练、复发先兆识别、躯体管理训练、糊口技能训练、社交本领训练、职业康复训练等。服药训练。目的是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养成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的惯。培训内容包括药物治疗重要性和复发严重性教育,熟悉所服的药物名称、剂量,r解药物不良反应及向医师求助的方法。住院患者应当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模拟训练,学会自觉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居家患者应当在社区精防人员指导和家属帮助下开展服药训练,逐步提高服药依从性,能按时复诊和取药,坚持按医嘱服药。复发先兆识别。目的是预防复发。由医护人员和社区精防人员经由过程组织专题讲座、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开展。内容包括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复发先兆施展阐发,以及如何寻求帮助。如患者精选病情平稳后又出现失眠,食欲减退,烦躁不安,敏感多疑,遇小事易发脾气,不愿与人沟通,不愿按时服药,近期有重大应激事件导致患者难以应对等。出现上述表现时,患者和家属应当及时与精防人员联系,或尽早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躯体管理训练。目的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躯体健康水平。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精神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影响,存在活动减少、体能下降、体重增加、血糖血脂升高等问翘。制定个体化的躯体管理计划,如对药物不良反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升服药依从性;对超重患者制定训练计划,控制体重等。生活技能训练。目的是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能力和家庭生活技能。通过模拟训练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家属应当积极参与和督促患者实施。个人生活能力包括个人卫生、规律作息、女性患者月经料理、家务劳动、乘坐交通工具、购物等。家庭生活技能包括履行相应的家庭职责,如与家人一起吃饭、聊天、看电视,参与家庭事情的讨论,关心和支持家人等。社交能力训练。目的是提高患者主动与人交往及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可通过角色扮演等模拟训练的方式,在社区康复机构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开展。包括主动问候,聊天,接打电话,遵守约会时间,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处理生活矛盾,学会如何面试等。职业康复训练。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研究和劳动能力,包括工作适应性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住院患者以工作适应性训练为主。居家患者应当在康复机构中以模拟形式进步开展职业技能训练。有条件地区可继续在保护性和过渡性就业场所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训练。7 .人员培训精选7.1 培训对象和目的各级政府和精神卫生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开展多层次多部门培训,使其了解开展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内容、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等。各级专业机构和防治机构业务骨干。通过开展精神卫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防治机构业务骨干具备指导下级工作人员的能力,形成分级指导的师资队伍。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等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通过开展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等,使其掌握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相关法规、工作要求、工作程序和诊疗规定,以及全程服务所需的治疗、康复、评估和健康教育技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由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康复、家属教育、社区宣传、大众健康教育等知识和技能、相关工作要求和规定,能够开展辖区内患者随访管理、康复指导等服务。10.1 信息管理10.1.1 信息上报各级各类信息报告机构应当按照本规范的要求,在时限范围内上报患者登记建档、随访管理、应急处置等信息。各级精防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整理、汇总本辖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年度工作情况(1月1日至12月31日),填写国家严重精神精选障碍信息系统中的年度报表。年度报表经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核后加盖公章留存备案。县、地市、省级精防机构分别于次年1月15日、1月20日、1月31日前将本年度工作报表逐级汇总录入信息系统。10.1.2 信息保护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注意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不得将患者信息泄露给此项工作无关的任何机构与个人,不在公共场所公开谈论患者隐私。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相关信息的使用和管理由专人负责,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执行,任何人不可随意修改、删除、导出数据,不可随意扩大数据使用范围。个人账号及密码不得泄露给他人。信息数据及时备份,不得泄露给无关人员。1().1.3肇事肇祸案(事)件报告各级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其他人员反映、微博、微信、各类新闻媒体APP、自媒体等)得知辖区精神障碍患者(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案(事)件的信息后,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精防机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配合公安部门在48小时内组织相关人员调查肇事肇祸人员是否为精神障碍患者及既往治疗、随访管理等情况,并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调查表和撰写调查报告,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省级精防机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48小时内审核调套表和调查报告,并上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级精防机构。10.2 资料管理10.2.1 资料分类资料包括政策文件资料、业务管理资料和患者个案资料等。政策文件指各级

    注意事项

    本文(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