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材料10篇(最新版).docx
关于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材料(共10篇)目录篇一'关于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材料2篇二'2024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3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6篇四'市委领导班子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发言材料19篇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23篇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25篇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发言讲稿26篇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体会31篇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总结35篇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38篇一、关于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此次讲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高校共青团干部,是最贴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引导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的责任任重道远,工作中要切实将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大学生将“五个认同”的理念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高校青年各民族学生是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重视民族团结,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鼓励和培育他们自信自强。一、树立民族学生正确的三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专题教育,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加强民族学生的团建、党建工作。二、通过团课、团日活动、各民族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在思想上加深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三、注重各民族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积极宣传各民族学生优秀代表和先进事迹,树立模范典型,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情感共鸣,引导广大学生向先进学习靠拢。下一步,我将结合中西医结合学院各民族学生多、民族分布广的特点,以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月和二十大学民族文化艺术节为契机,通过团支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增强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理念,为共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添砖加瓦。篇二、2024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7日下午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淡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各民族平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就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称谓全部予以禁止、更改、封存或收管。旧中国,瑶族被称作“摇”,被蔑称为“动物”;解放了,被称作“徭”,变成了“人”;民族识别后,被称作“瑶”,变成了“玉”。共产党让瑶族实现了从“动物”到“人”再到“宝”的转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选举法明确规定了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自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少数民族代表所占代表总数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所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上述举措,无不体现着各民族一律平等,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五十六朵同根并蒂花”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淡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各民族团结。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正如红军长征途经大凉山时,当地的彝民对汉人充满了猜忌和敌视,中央红军虽屡遭袭击和堵截,但始终耐心给彝族同胞作解释,并严格遵守不准开枪的纪律,获得彝族同胞支持,在同胞护送下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族聚居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正是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为红军主力保存了有生力量,也为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宝贵时间,留下“彝海结盟”的美谈。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2018年底,独龙族又一次“一步跨千年”整族脱贫。”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都要全面实现小康!”这句话表明,真正的全面小康,需要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历史的时针,指向新的刻度;伟大的梦想,开启新的征程。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繁荣,深刻认识民族命运共同体,各族人民同心同向同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任务。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围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等核心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此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提法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多,党和国家有关文件与会议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频频出现。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文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指出,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历史规律,正确指明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下面,结合本次专题学习,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为什么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融合,由多元到一体、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统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就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峭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融洽的民族情感的形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根本原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党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在地域上、人群上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理解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强调多民疑的大一线各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客观事实,历史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历史演进的特点也是这样。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毛泽东主席曾讲过:“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这条长河中,中华民族发展“合”是主流、是大势,“分”只是浪花。习近平总书记就此讲了“四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从我们*来看,各民族发展同样也是这么走过来的,自古以来就有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女人真、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早在战国时期,燕、赵、秦等图的领土就已拓展到这里,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内蒙古*南部定居;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云中郡等都是边防重镇;汉朝设立了五原等郡县,在整个汉朝及其后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匈奴人和东胡人逐渐和华夏民族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内蒙古*地区既有北方民族政权全面开拓治理的时候,也有中原王朝全面管辖治理的时候;既有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清朝全面管辖治理的时候,也有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分别或交叉管辖治理的时候,无论哪个政权都把这里视作中国的组成部分,无论哪个民族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相较于其他民族地区,我们*多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更为鲜明,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西汉时期的昭君出塞,北魏时期的汉化运动,宋辽时期汉族人口的北迁和辽文化对唐文化的继承,清朝时期的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最好牧场为航天、各族人民建包钢等等,都是*二十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也就是说,*地区历来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拥有的地方,蒙古族也是经过长期迁徙、民族融合形成的。正如乌兰夫同志指出的“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各民族团结的结果”。*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始终和中华各民族关系的演变紧密相连。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内忧外患和共同抗争把各民族命运空前团结在一起,使各民族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党作为“两个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此讲得十分深刻: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就是说,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在也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才得以实现“。在我国革命进程中,*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乌兰夫同志为代表的*民族解放运动先驱,排除干扰,消除分歧,引导和带领*人民作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抉择,为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理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但要看到各民族差异性逐步缩小、共同性不断增多的历史趋势,同时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也是客观现实。一方面,不能笼统地把“同”和“异”放到一个层面看待,“同”是方向、是前提、是根本,共同性是统领差异性的,没有共同性就谈不上共同体意识,不能本末倒置。“异”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丰富多彩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用差异性取代共同性,也不能用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取代其他民族的多样性。增进共同性,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是要清灭哪个民疑,不是“汉化”也不是“同化”,而是要共同走向现代化。尊重差异性,是要包容多样,但不能强化固化差异、不能人为添加扩大差异,不能用差异性消减共同性,不能把差异性变成“隔离墙”,更不能让差异性成为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绊脚石。中华文化是备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们*历来就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去粗存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坚持“同”的基础上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O另一方面,要理清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认同,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也不能有差异二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专题学习格等方面,不同民族可以有差异,在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绽放光彩。总的来讲就是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也要正视共性、增进一体,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必须把握好界限、拿捏好分寸。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厚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尊重民族历史文化、骨肉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个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要时刻胸怀祖国,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斗争。要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二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打牢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盛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三是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突出精神内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巩固。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认同和本民族文化认同是并育而不相悖的关系,中华文化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源于其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铸就了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要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四是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坚持领导核心。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五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持正确方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而坚定地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历经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的反复检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鲜活而极具生命力的具体实践形态,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和现今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内外形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篇章。三、担起使命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的是几千年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揭示的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彰显的是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信心决心。对于这个趋势和目标,社会各界高度认同,我们要加深对这一重要论述的全面理解,做好相关工作。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靠说,又要靠做。有人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落在“意识”,便觉得这完全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只要把道理讲清楚、把宣传做到位就可以,并不需要做其他工作。事实上,存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也反作用于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意识”,也实实在在影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涵盖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方面面,既应在思想上教育引导,讲清讲明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共同体;也应在实践中步步推进,积极营造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更好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更好交往交流交融。只有既说又做,既说得好又做得实力能达到预期效果。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工作主题主线,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都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人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是民族工作的任务,具体涉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城市民族工作等,只要完成了这些任务,就算是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实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到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工作所能涵盖,更不是民族工作部门一家的事。如同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而远远不仅限于政法部门的工作一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各个领域、各项工作都应体现这一点,而不能与此相背离。比如,在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时候,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确保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如果发展长期失衡,就容易造成民族关系失衡,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在出台一些具体帮扶政策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实际,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面向少数民族,也要面向汉族。有人认为,只有少数民族中才可能存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问题,汉族中不会存在。事实上,少数民族中可能存在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汉族中可能存在的“大汉族主义”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敌。少数民族如果只认同本民族而不认同中华民族是危害,汉族如果只认同汉族是中华民族而忽视其他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同样是危害。因此,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这就要注重广泛性,既包括少数民族,也包括汉族,就要引导各族群众都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民族团结大局。任何把本民族自外于中华民族或是将兄弟民族疏隔于中华民族之外的言行都要坚决反对。第四,立足*工作实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型行业,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至关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对于我们*民族地区来说,推动*=1C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促进自治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比如:我们推进“四好农村路”、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等建设,就是要加快推动各民族地区交通*与物流、旅游、新能源、产业等领域融合发展,就是要把服务产业发展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就是要着力提高,打造好党和政府连接各族农牧民的,*的发展,让我们有力量抵御各种自然灾害侵袭,保持社会稳定,保护人民安康,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更是与我们*行业密切相关,我们要结合X学习教育,注重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自觉站位民族工作大局,站位民族边疆地区发展需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填平各种*方式衔接不畅、协同不够、融合不深、共享不足等低效率洼地,实现系统效率最优。促进*发展从“有没有”“够不铲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努力实现*再发展、再提升、再跨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更好地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做出贡献。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交融互鉴。各民族同胞都是骨肉兄弟,都可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好享有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作为新时代中华儿女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一个具有无穷创造力和强大包容性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要人为取消民族特色、消除民族特点,而是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把中华各民族更好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更加团结一致地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篇四、市委领导班子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发言材料同志们:刚才,各位领导同志围绕学习主题,从不同角度作了很好的发言,讲得都很好,我完全赞同。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团结和凝聚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多元一体的国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动局面。实践证明,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保证党的民族政策贯彻实施的重要前提。党的民族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总方针和指导原则。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才能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才能确保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切实尊重和传承;才能确保各族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祖国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确保少数民族干部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信任的好干部。(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各族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破坏,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才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族群众的感情认同、心灵契合;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磅礴奋进动力。(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强柱石。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有效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才能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完全统一,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的有效途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儿女勤劳善良。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更好继承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激发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更好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共存互鉴、在情感上同心同德、在命运上休戚与共。二、扎实做好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一)运用好红色资源,康续红色血脉。“要用好红色资源,搞好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我市红色费源丰富多样,有贺龙烈士陵园等100多处革命文物遗址遗迹、200多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要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廖续精神血脉。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立德育人中的作用,把红色资源融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听党话、跟党走。切实推动红色基因传承,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我市要顺应各族群众的新期待,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要扎实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诚信建设,营造全社会讲道德重诚信的良好风尚。(三)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走向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决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我市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着力解决好城乡差距问题。要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并加快实施步伐,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从长远和根本上来看,我们必须致力于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共同建设一个属于所有民族的精神家园。这需要我们积极培养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每一个民族都能在共同的文化认同中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我市将继续努力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不断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治理民族事务方面,我们将依法行事,坚决防范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对民族工作的侵蚀和影响。同时,我们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得到有效执行。此外,我们还将坚持依法精准打击涉藏分裂活动和“三股势力”,坚决抵御境外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为了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我们将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确保这些措施能够落到实处、细处,为各族人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同志们,我们深知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我们的国家才能如此繁荣昌盛。在此,我要向大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为维护民族团结所做出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付出,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稳定。让我们继续携手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篇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作为从小沐浴在党的民族政策阳光下茁壮成长的一名藏族女孩,有幸通成为一名引以为豪的医学生。回眸历史,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中国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开创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通过最近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让我深受鼓舞,也一定会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的嘱托: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