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材料+职业教育思政课建设专题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docx
-
资源ID:1829973
资源大小:14.4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材料+职业教育思政课建设专题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docx
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材料在全市职业教育思政课建设专题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材料近年来,我县聚焦深入实施“人才赋能”工程,充分依托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资源优势,强举措、优机制、激活力、强保障、重实效,着力破解县域教育事业发展困境难题,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一、强化组织领导,激活提速发展“主引擎”。县委坚持把深化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作为提升全县教育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抓手。县委、县政府坚持效果导向,及时召开东西部协作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东西部协作工作推进会、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推进会议等9次,常态掌握情况、协调解决问题、推动责任落实。统筹帮扶团队和相关部门学校制定我县教育”组团式”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和“一校一案”等,聚力为“组团式”帮扶搭牢工作框架、形成体系支撑。坚持量才授权,提升帮扶专家担当能力,先后任命2名专家担任帮扶学校校长,10名教师担任学科备课组长,5名教师担任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确保人岗相适、才尽其用。二突出靶向施策,夯实精准帮扶“硬支撑”。聚焦从“输血”向“造血”功能转换,促进管理创新、制度迭代、文化融合,实现全方位植入、全链条更新、全过程改变。把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放在首位,县第一中学确定“规范落实年”、“品质课堂建设年”发展思路,制定我县一中年级管理团队工作职责。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构建“一体两翼五聚焦”育人管理模式,制定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三年(20222025)发展规划等制度规划。同时,“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为县第一中学募集青岛及社会各界捐款和电脑、食品等捐助物资共计XX万元,为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募集青岛合作院校及爱心企业物资资金XX万元,全面改善帮扶学校办学条件。二、聚合优势资源,打好人才培育“组合拳”。围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人才培养形成以才带才、以才育才、以才聚才的良性循环。县第一中学创新“XX工程”,开设帮扶示范课XX节,组建师徒队XX个,开设徒弟汇报课XX节,组建英语、数学、物理、政治四个帮扶团队,累计组织XX余名教师赴教育发达地区参观学习,体验先进教学理念,促进专业技能发展。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青岛市启动“XX”战略协作框架协议,与XX所职业院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省内外XX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开展合作项目XX余项,XX家企业挂牌为校外实训基地,为13个专业申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师生XX余人,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底座。三、拓宽帮扶路径,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坚持受援所需、帮扶所能,赋能发展提质增效。县第一中学结合“优生率、双优率”数据落实“一生一策”,2023年高考一本上线率%,本科上线率xx%,600分及以上人数8人,2人清华北大录取,985高校录取XX人。2024年特殊线达线率xx%,本科达线率xx%,600分以上XX人。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依托“xx”联合培养,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荣获中职组全国三等奖,为全省中职学校唯一获奖单位。2024年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班主任能力大赛中综合成绩名列第一。12门微课被定为省学科德育微课,XX名教师被评为省技术能手,XX名教师被评为省技术标兵,“头雁”效应、“雁阵”格局辐射形成。四、注重关心关爱,架起服务保障“暖心桥”。始终做到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用好人才,对“组团式”帮扶人才做到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待遇上保障。将帮扶专家人才纳入党委联系服务专家范围,按照级别标准严格落实艰边津贴12万余元,组织开展慰问联谊活动15场次60余人次,发放暖心礼品60余份。从县级人才基金列支专项经费55万元,妥善解决帮扶人才住宿、办公问题。将“组团式”帮扶人才纳入各类评先选优范围,推荐1名帮扶教师为东部援甘单位先进个人,11人被评为市级“组团式”帮扶先进工作者,表彰11名帮扶优秀教师。在“我县组工”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帮扶工作信息47期,努力让帮扶专家人才工作生活舒心顺心安心。在全市职业教育思政课建设专题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持续加强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职业教育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既发挥好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和显性教育作用,又充分彰显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和隐性育人功能,不断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一'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富有时代性'引领性的课程体系坚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迭代升级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职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统一。以强化历史教育涵养家国情怀。把加强历史教育和思政课建设结合起来,以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为基点,通过主题电影课、研讨、辩论等多种形式,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实践启示。教育引导学生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深化对历史进程的认识、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对历史智慧的运用,激发起自觉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信心和决心。以强化理论教育夯实学理支撑。始终把政治性作为思政课的“生命线”,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做好教材内容的科学衔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与热点话题,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以强化文化教育筑牢力量根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坚持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抽象概念与生动案例相结合、显性表述与隐性渗透相结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坚持“两个结合”,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涵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彰显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伟大革命精神的时代诠释,提升革命文化资源铸魂育人的实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学生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坚定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勇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二'推动“人格力量和真理力量”协同并重,构建师德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时代在发展变化,新一代青年人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广阔的国际视野,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提升“谁来讲思政课”的基本盘。在严格按照师生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的基础上,制定好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和选聘办法,灵活实施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制度。在相关学科或优势学科遴选优秀教师,聘任为思政课教师,鼓励学校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等任思政课教师,邀请校外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专家、劳动模范、先进代表等讲授思政课。关心青年教师和新晋教师成长,通过结对帮扶带动新入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快速适应角色,支持思政课教师参加教学项目、讲课竞赛等,尽可能提供学习机会和成长平台,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职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入钻研“怎样讲好思课”的大课题。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通过课程开发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等形式,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理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行业发展情况等思政元素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形成“理实一体”的育人模式,增强课程的思政育人实效。着力形成“以讲好思政课为荣”的好氛围。完善发展规划,将职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职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工作总体布局,科学制定规划,严格核定编制,使整个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为思政课教师排忧解难,营造创新有平台、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协作有团队的事业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规范考核评价,从教学准备、实践过程、教育成效等方面,将用人单位、社会公众、毕业生等评价主体加入到学校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质量评价中,建立健全思政、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协同效应。三、推动“文化元素与职业场景”交融互动,构建沉浸式体验'多元化参与的育人生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育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文化熏陶的作用不可忽视。丰富学生文化供给。充分利用校园迎新、创客空间、“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契机,将历史文化、传统文化、青年文化有机结合,注重学校、学生、社团三方面的互动,开展多样化、时代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用好“优秀校友”这一重要资源,举办“榜样面对面”“对话零距离”等宣传教育活动,找准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平衡点,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高尚品德、职业道德。推动校企文化衔接。学习借鉴企业文化特点,把创新、诚信、质量、服务等理念以及敬业创业精神等融入到职业院校的校训I、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理念中,在校园里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长廊”,用企业理念、精神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和塑造人,使在校学生提前感受就业氛围,有效促进德育、专业双提升。开发利用企业资源。完善党建统领工作机制,强化党对非公领域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组织、群团组织等联系发动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倡导企业坚持守正创新,建立健全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理念,为广大职校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文化氛围,实现“校园一社会”一体化协同育人。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