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小衔接优秀案例县域幼小衔接.docx
幼儿园幼小衔接优秀案例县域幼小衔接一、活动背景:2021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教基(2021)4号),对如何做好及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从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儿入学准备工作和小学如何做好儿童入学适应教育等方面作了明确说明。此后,各地陆续制定幼小科学衔接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同年,我县被评为山东省幼小衔接实验区。我县一直高度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大力实施组织行政推动、先进理念牵动、精准教研拉动、家校一体促动“四轮驱动”方略,探索建立了“四个一”即:制定一个实施方案,建立一套工作制度,成立一支科研团队,构建一套课程体系工作机制,为全面提高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四应三最”即孩子应上尽上、教师应招尽招、学校应建尽建、待遇应保尽保,最好的位置建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最好的建筑是教学楼的引领下,我县通过多种方式扩大招聘总量,为各级各类幼儿园配备专任教师千余名,实现教师“应招尽招”。青年教师占比大幅增加,他们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敏感度和接受力,但教育教学经验缺乏,幼小科学衔接观念内化不足,研究不深入。所以,要让青年教师克服因知识技能断层而带来的幼小衔接推进阻力,亟需通过教研等形式完成以老带新、以新接老。(一)理论价值。教研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幼小衔接专题教研是树立教师幼小科学衔接理念、推动幼小科学衔接的有效路径,是最大限度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有力保障。(二)实践价值。县域大教研,是在找准幼小衔接普遍问题的基础上,致力于全县幼小衔接整体推进和幼儿园教师整体专业成长,着重于方向的指引和共性问题的解决。其引领下的层级教研,既有广域提升,又有个性指导,覆盖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学段,兼顾幼儿园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协同发展,为幼小衔接实验区推进提供适宜土壤。三、活动目标:01.提升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幼小科学衔接专业素养。02.突破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中的“瓶颈”问题,促进县域幼小科学衔接深度提升,推动我县“省级幼小衔接实验区”全面深入推进。03.探索形成“五体三级”教研模式,在全县形成共研共促、共同进步的教研氛围,推动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四、活动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1.探寻问题,明确主题。1 .在幼小衔接具体推进过程中,衔接活动存在浅表化现象,双向联动的融合点相对较少且不深。如何推动幼小衔接工作向深处推进,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2 .我县新入职老师占比增加,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前期调研发现,年轻教师普遍缺乏在幼小衔接教育观念、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引领,需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3 .教师队伍结构的变化,使整个县域幼小衔接工作重心及推进流程需相应调整。02.四个“一”机制,稳步推进。1 .成立一个教研工作推进小组。组长:张三,县政协党组成员,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负责全局统筹及全县域幼小衔接专题教研工作进程。副组长:张四,县教体局党组副书记;张五,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六,县教体局职成幼教股负责人。负责县域幼小衔接专题大教研具体方案的制定,幼儿园与小学双向协调工作。组员:各县直教集团园(校)长、乡镇学区主任。负责县域大教研方案的落实、各层级教研方案的制定,并持续跟进,调研反馈。2 .组建一个学前骨干研究团队。由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门兼职教研员、县直教育集团业务园(校)长、乡镇幼教委员及中心园(中心小学)园(校)长组成,负责各层级教研的专业指导。3 .确定一个教师专业化教研制度。全面落实县域大教研、教研指导责任区和园本教研制度,实现各类幼儿园教研指导全覆盖,逐渐探索全县域幼小衔接专题教研引领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层级主题教研体系。4 .明确一个教研思路。问题导向直切实际、县域引领统一推进、层级细化精准提升,上下循环联动,最终实现幼小衔接现实“瓶颈”问题解决、教师专业素养个体精进、群体共进,共同推动县域幼小衔接高质提升。第二阶段:实施阶段自上而下的“普适性”教研与自下而上的“扎根”教研穿插进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由县教体局牵头,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全部老师都参与各层级研讨活动。逐步探索出“五体三级”幼小衔接教研新模式。“五体”即五大教研共同体:一幼一小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二幼二小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三幼五小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四幼四小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五幼三小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三级”即三个层级:幼小衔接县域大教研、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动态)、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单元教研。01.县域大教研。针对准备阶段自下而上调研反馈的现实问题,经过学前骨干研究团队、教研员的研讨,提炼出普遍性问题:1 .幼小双向联动的融合点相对较少且不深;2 .幼小衔接课程缺乏共同开发与实施、跟踪与记录、反馈与调整、推广与应用;针对以上普适性问题,开展以现场论坛、分层讨论的方式,采用“线上+线下”形式,进行现场研讨。教研内容上,将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项目化,每月一主题,确定“四步走”步调并有序实施。第一步:幼小衔接热点内容主题研讨。邀请县直五园业务园长,精选幼儿园幼小衔接推进中的热点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第二步:幼小衔接集体教育活动研讨。陆续展播幼儿园与小学幼小衔接展示课,邀请县直园(校)长、乡镇园(校)长进行现场点评。各分会场同步线下点评并反馈。针对大家的建议,再次调整并录制,最终形成一批优质幼小衔接课程资源,并利用县教体局微信公众号进行全县域循环播放学习。第三步:幼小双向衔接典型经验梳理与分享。选取十大优秀幼小衔接联合体,对双方的幼小衔接进行及时梳理,并由园、校长联合主讲,在全县域层面进行典型经验分享。第四步: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专题教研。依托“五体三级”教研模式和“优质园+”三层面,选取十个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幼儿园与小学,举办现场会进行成果分享。县域大教研开展后,发放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本次教研存在问题、有关建议,下次教研主题的征求等,以便及时了解教研成效,不断完善,切实解决多数存在的关键问题。目前已开展31次县级研讨,“四步走”步调第三步已接近尾声,第四步已准备就绪。02.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原则上采用5个县直优质园辐射乡镇(街道)学区的方式,建立“优质县直园+教研指导责任区”的“县镇”联动教研模式。县直幼儿园和小学为领头联合体,15个乡镇(街道)学区各级各类幼儿园和小学为协同联合体,共组建五大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动态):针对每次县域大教研后的问题汇总及分析,梳理出存在同种问题的相关区域,动态融入五大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实现“五体”“总体稳定、动态调整”,以便针对性解决问题。五大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由教育集团业务园长、乡镇(街道)幼教委员、教研员组织,每周一次,协同联合体对标学习,领头联合体深入指导,相互建立深层联系。五大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就县域大教研内容,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通过专业引领、微主题论坛、跟岗体验等不同方式,给予不同区域的教师相互交流的平台,从问题分层处理、内容持续跟进、过程逐步细化三方面强化教研活动的指向性,剑指要害,联动探寻,进行“教研一一实践一一发现问题一一再次教研一一再次实践”循环模式,做到每次教研活动过程有记录,资源可共享,教师有成长。40余名教研员深入5大教研共同体,对其覆盖的20个区域进行专业引领。按照每周组织1次进园指导,每月开展1次集体性讨论,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共同体专题培训,结合实际,提出新问题、新情况,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03.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单元教研。全县166所幼儿园与小学均结成幼小衔接共同体,常态联动。在县域幼小衔接专题教研、区域教研引领下,各幼小衔接共同体形成各具特色的教研模式,解决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给予切实可行的专业提升策略,精准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每位教师专业成长。与此同时,我县畅通教研互通渠道,学前骨干研究团队、教研员扎根一线,不断了解幼小衔接最新进展及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汇总,自下而上逐步提炼,从而形成下一次全县大教研的主题。五、活动反思全县域幼小衔接专题教研引领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层级教研,实行行政推动、理念牵动、教研引领的幼小衔接长效协同机制,聚焦幼小衔接推进中的核心内容,如双向衔接、课程建设、联合教研、家园校社协同共育、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等问题,采用案例分析或研讨、经验分享与交流、听评课活动、现场观摩活动等形式开展,致力于幼小衔接广域提升和问题精准解决。“五体三级”模式引领下的教研互动,自上而下的“普适性”教研与自下而上的“扎根”教研的双线推进,幼儿园与小学联合发力,让我县幼小衔接工作一直秉承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也一直以“实践的应用”和“幼儿的发展”作为我县幼小衔接实验区工作成效的检验标准。在激发教师个体专业提升内驱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下一步,在层级教研的基础上,我县计划开展系列“幼小衔接赛评研融合推进项目”,进一步发挥教师参与深入研究的主观能动性,主动作为,完善幼小衔接专业提升内循环。未来的幼小衔接深度探索,甲地县幼教人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聚众、积久”之功力,阵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推动我县幼小科学衔接持续提升,助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