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docx

    • 资源ID:1834448       资源大小:46.05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docx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目的、原则、对象、步骤、方法、指标和成果要求等。本文件适用于各级行政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231土地基本术语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32722土壤质量土壤样品长期和短期保存指南GB/T33469耕地质量等级GB/T36197土壤质量土壤采样技术指南HJ871固体废物22种金属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NY/T1221.1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NY/T1221.2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TD/T1054土地整治术语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1057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耕地后备资源reservedIandresourceforcu1.tivation在现有自然及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开发、复垦或整理等土地整治措施能够转化为耕地的土地资源。3.2农用地farm1.and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3.3建设用地constructionIand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3.4未利用地unusedIand目前尚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来源:GB/T192312003,4.2.53.5土地整治IandconsoIidation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需要,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及相关规划,对未利用、低效和闲置利用、损毁和退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的活动;是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修复的统称。来源:TD/T1054-2018,3.1.13.6土地开发IanddeveIopment对未利用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措施,使其达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包括开发为农用地和开发为建设用地。来源:TD/T1054-2018,3.1.23.7土地整理IandconsoIidation在一定区域内,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工程和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提高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来源:TD/T1054-2018,3.1.33.8土地复垦IandrecIamation对生产建设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综合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来源:TD/T1054-2018,3.1.43.9地类图斑parceIofsing1.eIandtype单一地类地块,或被行政区界线、权属界线以及单一线状地物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来源:TD/T10552019,10.2.1.13. 10限制性因子评价法IimitedfactorevaIuationmethod在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的评价指标中,任意一项评价指标不满足宜耕条件,确定为不宜耕后备资源;当所有评价指标均满足宜耕条件时,评价为宜耕后备资源。这种方法即为限制性因子评价法。4总则4. 1.1目的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和分布状况,形成补充耕地潜力数据库,为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提供依据。5. 1.2任务以最新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确定调查评价对象,从生态、立地和区位条件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逐图斑开展调查评价,建立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数据库,并编制相关成果报告和图件。6. 2调查评价原则7. 2.1生态优先原则综合考虑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生态合理性,贯彻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严格保护生态环境。8. 2.2限制性原则限制农作物正常生长,且在当前经济、技术和环境条件下难以改变的影响因素,应作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限制性因素。9. 2.3科学性原则选取科学、客观的调查评价指标,采取严格的工作步骤,保证评价结果能够合理反映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真实情况。同时确保资料收集的全面性、准确性及真实性,以及外业调查的科学性。10. .4可持续性原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利用应遵循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承受性原则,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3调查评价对象4.3.1 可开发的未利用地指通过采取整治措施可转化为耕地的未利用地。4.3.2 可复垦的建设用地指因生产建设活动或自然灾害损毁,通过采取整治措施可转化为耕地的建设用地。4. 3.3可整理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指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通过采取整治措施可转化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4.4 调查评价单元国土调查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4.5 数学基础4.5.1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4 .5.2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5 .5.3投影方式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1:2000、1:5000、1:10000比例尺标准分幅或数据按3°分带。4.6其他相关技术要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调查精度要求、面积量算、计量单位等技术要求按照TD/T10552019执行。4. 7工作步骤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步骤如下:a)准备工作;b)内业处理;c)外业补充调查;d)宜耕性评价;e)数据库建设;f)成果编制;g)成果检查;h)成果资料归档;i)成果应用与更新。5准备工作5.1制定实施方案根据工作实际需求编制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实施方案。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调查评价区域概况、目标任务、工作流程与技术路线、准备工作、内业处理、外业补充调查、数据库建设、预期成果、成果质量控制、进度安排、组织实施及经费预算等。5. 2资料收集与整理5. 2.1资料收集5.2. 1.1基础资料包括行政区域界线、最新遥感影像、地形图、气象资料等。5. 2.1.2各类调查资料包括最新国土调查、历史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地质调查、农业普查、土壤普查、森林资源调查、草原资源调查、湿地资源调查以及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各类调查相关的图件、表格、文本和数据库等。5. 2.1.3其他资料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等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成果,以及水利、农业、林草、生态环境、交通等部门的专项资料、统计年鉴及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5. 2.2资料整理5. 2.2.1资料核实核实收集资料的来源、格式等,对不符合工作要求的资料进行校正或剔除。5. 2.2.2资料整理对收集到的资料按以下要求进行整理:a)对收集到的矢量数据,按4.5要求进行转换,并与国土调查数据库进行空间匹配。b)对收集到的纸质图件、文字描述和表格数据等资料,以国土调查数据库为基准进行矢量化。6内业处理6.1确定调查评价对象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按照4.3确定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6. 2提取调查评价对象图层根据最新年度国土调查成果数据库,提取调查评价对象图斑,建立调查评价对象矢量图层。6. 3建立调查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选取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具体调查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见附录Ao各地区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增加其他指标,但不能低于本文件的要求。6.4获取调查评价指标数据通过收集现有资料获取调查评价指标数据,整理制作指标矢量图层。指标获取方法见附录A.30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调查评价工作要求时,应开展外业补充调查(具体要求见7)o7外业补充调查现有资料不足、不详、陈旧时,应开展外业补充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外业调查要求按照附录D、附录E的规定。8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8.1 调查评价方法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8.2 宜耕性评价宜耕性评价过程如下:a)根据内业处理和外业补充调查结果,按照数据库建设要求,建立指标字段,标注指标属性值。b)将调查评价对象矢量图层与各指标矢量图层叠加分析,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图斑赋予指标属性值;c)依据指标属性值,逐图斑判断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标注评价结果。9数据库建设9.1基本内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主要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调查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等信息,数据库要求参考TD/T1057等相关标准。9.2总体要求9.2.1 以完整县级行政辖区为单元,依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9.2.2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数据库应与国土调查数据库保持衔接,纳入其数据库管理系统。1.1.1 3数据库建设1.1.2 3.1图形数据采集图形数据采集要求如下:a)根据内业处理和外业补充调查结果,以各类调查界线为控制,形成区域所有调查要素的数字化成果;外业调查要素在导入数据库的过程中不应有要素丢漏和位置偏移等情况;b)要素采集界线与调查界线的移位不应大于图上0.2mm;c)数据应分层采集,并保持各层要素叠加后协调一致。1.1.3 拓扑关系构建检查要素在图层内、图层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拓扑处理,建立拓扑结构。1.1.4 属性数据采集按规定的数据结构输入属性数据,并进行校验和逻辑错误检查,耕地后备资源属性结构描述表及指标数据属性值代码表见附录Bo1.1.5 数据库质量检查与汇总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完成后,按照数据库质量检查规则,开展数据库质量检查(具体要求见11.2)。数据库质量检查通过后,按照汇总规则输出数据汇总表。10成果编制调查评价成果主要包括数据库、统计表、文字报告、图件和基础资料汇编等;统计表、文字报告和图件应包括电子文件及相应的纸质文件。10.2 统计汇总按照行政区划、耕地后备资源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形成统计表格。成果数据统计表格式和要求见附录Co10.3 图件绘制图件成果绘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绘制要求可参考TD/T10552019等相关标准。10.4 报告编制文字成果包括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10.5 4.1工作报告工作报告内容至少应包括:调查评价目的与意义、任务与内容、工作依据、组织领导和人员构成、工作方案、工作进度与经费使用情况、工作成果、成果检查情况、成果应用建议和其他必要说明等。10.6 4.2技术报告技术报告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a)调查评价对象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概况;b)调查评价技术路线与方法、评价原则、调查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选取、基础数据收集与整理、其他需要说明的技术问题;c)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d)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e)不宜耕后备资源限制因素分析;f)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议。10.5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应包括以下内容:原始资料、核实整理后的评价资料、外业补充调查数据、指标技术处理过程数据以及与评价相关的工作文件和技术文件等。11成果检查11.1 基本要求11.1.1 承担单位应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质量进行100%全面自检。11.1.2 主管单位自行或委托第三方进行调查评价成果质量检查。11.1.3 成果检查采取内业全面检查与外业抽样核查的方法;成果检查应由专职质量检查人员开展;各项检查都必须形成检查记录,进行质量评价;检查工作结束后提交成果检查报告。11.1.4 成果检查内容包括数据库质量检查、汇总表格及文字成果检查、外业抽样核查等内容。1.1.1 1总体要求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开展质量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完整性、行政范围符合性检查、地类一致性检查、逻辑一致性、拓扑正确性、属性数据准确性、汇总数据正确性等方面。1.1.2 2检查内容数据库质量检查内容如下:a)数据完整性检查。检查数据覆盖范围、图层、数据表等成果是否存在多余、遗漏内容;并检查数据有效性,能否正常打开、浏览、查询。b)行政范围符合性检查。以县区为单位,检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是否在该县国土调查县级行政界线范围内。c)地类一致性检查。检查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地类与国土调查数据库地类是否一致。d)逻辑一致性检查。检查数据图形和属性表达的一致性,包括图层内图形和属性描述的一致性,以及图层间数据图形和属性描述的一致性等。e)拓扑正确性检查。检查要素图形空间位置的正确性,以及图层内和图层间是否存在重叠、相交、缝隙等拓扑错误。f)属性数据准确性检查。检查评价结果为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的评价指标属性与评价结果的一致性。g)汇总数据正确性检查。检查由数据库汇总所得各类汇总表内的数据逻辑、表间汇总逻辑,以及表格汇总面积和数据库汇总面积的一致性。1.1.3 3检查方法使用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按照数据库质检规则,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进行质量检查,不合格的数据,逐条修改完善,直至检查合格。11.3 汇总表格及文字成果检查检查数据统计汇总表格和文字成果的齐全性,报告是否按照编制要求完成及内容的完整性等。11.4 外业核查内容随机抽取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图斑总数的10%开展外业核查,实地评估调查评价指标与评价结果的合理性。11.5 质量控制内业全面检查内容合格率应达98%以上,外业抽样核查内容合格率应达95%以上,为检查合格;否则为检查不合格。对不合格的进行重新调查评价,直至检查评定合格。12成果资料归档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对调查评价全过程中形成的图、表、文档、数据库等成果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归档,保证档案完整性。13成果应用与更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主要应用于耕地占补平衡、耕地进出平衡与国土综合整治等。为保持调查评价成果的现势性,耕地后备资源影响因素发生变化后,可按照本文件规定的程序对成果进行更新。附录A(规范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A.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表A.1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序号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宜耕不宜耕1生态条件生态保护红线外生态保护红线内或开发会导致土地退化、引发地质灾害2地形坡度<25°>25°310°C年积温1800°C<1800oC4年均降水量和灌溉条件400mm或<40Omm有灌溉条件<400mm且无灌溉条件5排水条件有排水体系或具备建设排水设施条件无排水体系且不具备建设排水设施条件6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限制因素无限制有限制7土壤质地壤质、粘质或砂质土壤砾质土或更粗质地8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无污染或轻度污染中度污染或重度污染9盐渍化程度无、轻度盐化和中度盐化或重度盐化有灌溉排水条件重度盐渍化以上且无灌溉排水条件10土壤PH值4.0S土壤PH值09.5土壤PH值V4.0或>9.511土层厚度60cm或V60Cm有客土土源<60cm且无客土土源序号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宜耕不宜耕12土源保障有土源保障无土源保障13地下水埋深0.2m<0.2m14地表岩石露头度<2%>2%15耕作便利度方便到达不方便到达A.2评价指标说明A.2.1生态条件耕地后备资源地块是否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外,或其开发是否会导致土地退化、引发地质灾害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将生态条件划分为如下三级:a)生态保护红线外;b)生态保护红线内;c)开发会导致土地退化或引发地质灾害。A.2.2地形坡度耕地后备资源地块的地形坡度是否大于25oo将地形坡度划分为如下两级:a)地形坡度325。;b)地形坡度25。A.2.310°C年积温耕地后备资源所属区域10°C年积温近10年均值是否大于等于1800oCo将10°C年平均积温划分为如下两级:a) 1800oC;b) 1800°CoA.2.4年均降水量和灌溉条件耕地后备资源地块所属区域近10年年均降水量是否大于等于400mm,或年均降水量小于400mm但有灌溉条件。将年均降水量划分为如下三级:a) 年均降水量400mm;b)年均降水量40OnInI有灌溉条件;c)年均降水量V40OmnI无灌溉条件。注:年均降水量(40On1.nI有灌溉条件,需说明区域水资源状况,灌溉水源是来自于地上水或地下水灌溉,地上水灌溉的需标明水源地名称及年可用水量。A.2.5排水条件排水条件指受地形和排水体系共同影响的雨后(或灌溉后)地表积水情况。将排水条件划分为如下两级:a)有排水体系,或具备建设排水设施条件;b)无排水体系,且不具备建设排水设施条件。A.2.6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限制因素耕地后备资源地块是否处于国土空间规划限制范围内,如城镇开发边界等,或处于农业、林草、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规划限制范围内,如河道管理范围等。将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限制因素划分为如下两级:a)无限制因素;b)有限制因素。A.2.7土壤质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的土壤质地是否属于砾质土或更粗质地土壤。将土壤质地划分为如下两级:a)壤质、粘质或砂质土壤;b)砾质或更粗质土壤。A.2.8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耕地后备资源地块的土壤是否遭受污染。将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划分为如下两级:a)无污染或轻度污染;b)中度污染或重度污染。A.2.9盐渍化程度耕地后备资源地块的土壤盐渍化程度是否在重度以下且有灌溉排水条件。将盐渍化程度划分为如下三级:a)无、轻度盐化和中度盐化;b)重度盐化有灌溉排水条件;c)重度盐化无灌溉排水条件。A.2.10土壤PH值耕地后备资源地块的土壤PH值是否在4.0到9.5之间。将土壤PH值划分为如下两级:a) 4.0S±壤PH值S9.5;b) 土壤PH值V4.0或9.5oA.2.11土层厚度耕地后备资源地块的土层厚度是否小于60Cm且无客±±源。将土层厚度划分为如下两级:a) 60cm;b) V60cm有客±±源;c) V60cm且无客±±源。注:客土土源要求符合经济效益合理、生态效益可行的原则,应依法利用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或河道沟渠清淤等符合耕作条件的土壤,不得破坏生态环境。A.2.12土源保障耕地后备资源地块是否有土源保障。将土源保障划分为如下两级:a)有土源保障;b)无土源保障。注:土源要求符合经济效益合理、生态效益可行的原则,应依法利用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或河道沟渠清淤等符合耕作条件的土壤,不得破坏生态环境。A.2.13地下水埋深耕地后备资源的地下水水位,将地下水埋深划分为如下两级:a)0.2m;b) <0.2moA.2.14地表岩石露头度地表岩石露头度指基岩出露地面占地面的百分比。根据地表岩石露头度对耕作的干扰程度划分分为如下两级:a)地表岩石露头度32%;b)地表岩石露头度>2%。A.2.15耕作便利度耕地后备资源耕种是否方便到达。将耕作便利度划分为如下两级:a)方便到达;b)不方便到达。A.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指标获取方法表A.3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选择要求及获取方法表序号评价指标选择要求获取方式及数据来源可开发的未利用地可复垦的建设用地可整治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1生态条件000收集生态保护红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成果,获取禁止开发区域、其他各类保护地、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等2地形坡度团00收集最新国土调查数据成果,或结合实地调查确定310°C年积温00团收集气象资料4年均降水量和灌溉条件00团收集气象资料、最新国土调查数据、水利资料图件等成果,或结合实地调查确定5排水条件00团收集排水体系、地形坡度等有关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访问确定6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限制因素团收集国土空间规划及最新农业、林草、水利、交通等部门相关规划,或采取座谈、专家论证等方式确定7土壤质地0团收集最新土壤普查成果、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等资料,或结合实地调查确定8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0团收集最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等资料,或结合实地调查确定9盐渍化程度团收集最新土壤普查成果,或结合实地调查确定序号评价指标选择要求获取方式及数据来源可开发的未利用地可复垦的建设用地可整治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10土壤PH值0收集最新土壤普查成果、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等资料,或结合实地调查确定11土层厚度00收集最新土壤普查及有关调查资料,或结合实地调查确定12土源保障0收集土地开发复垦等相关资料,或结合实地调查确定13地下水埋深0收集最新水利、地质部门相关资料,或结合实地调查确定14地表岩石露头度团收集最新土壤普查资料,或结合实地调查确定15耕作便利度收集农业生产交通状况及最新交通部门规划等资料,或结合实地调查确定注:标注团的是必选指标,未标注的是可选指标。表B.1给出了耕地后备资源属性结构描述表。表B.1耕地后备资源属性结构描述表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标识码BSMInt10M见本表注22要素代码YSDMChar10M见本表注24图斑编号TBBHChar15M见本表注25地类编码D1.BMChar4M见本表注26地类名称D1.MCChar60M见本表注27图斑地类面积TBD1.MJF1.oat152>0M见本表注2单位:平方米8权属性质QSXZChar2M见本表注29权属单位代码QSDWDMChar19M见本表注210权属单位名称QSD三CChar60M见本表注211座落单位代码Z1.DWDMChar19M见本表注212座落单位名称Z1.D三CChar60M见本表注213生态条件STTJChar2M见本表注314地形坡度NJWChar2M见本表注315三I(TC年积温Njs1.hggtjChar2M见本表注316年均降水量和灌溉条件TrzjswrzkChar2M见本表注317排水条件PSTJChar2M见本表注318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限制因素GtkjghxgxzYSChar2C见本表注319土壤质地TRZDChar2C见本表注320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TrzjswrzkChar2C见本表注321盐渍化程度YZHCDChar2C见本表注322土壤PH值TRPHZChar2C见本表注323土层厚度TCHDChar2C见本表注324土源保障SFYKTTYChar2C见本表注325地下水埋深DXSMSChar2C见本表注326地表岩石露头度DBYS1.TDChar2C见本表注327耕作便利度GZB1.DChar2C见本表注328水资源状况SZYZKChar2C见本表注429水源地名称SYDMCChar255C见本表注430年可用水量NKYS1.F1.oat152>0C见本表注4单位:立方米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31主要限制条件ZYXZTJChar30M见本表注532评价结果PJJGChar4M见本表注633备注BZVarCharC注1:根据不同类型调查评价对象的指标体系确定。约束条件取值:M(必选)、C(条件可选)。C(条件可选)表示数据内容存在则必选。注2:本表序号1-12号与提取评价对象图层的国土调查数据库保持一致,符合TD/T1057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要求。注3:序号13-27号填写调查评价指标值代码。调查评价指标值代码按照宜耕1*、不宜耕2*的2位数字规则进行编码。如生态条件指标,评价图斑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外代码为11,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内代码为21,开发会导致土地退化或引发地质灾害代码为22o注4:针对年均降水量V40Omm有灌溉条件的图斑,填写区域水资源状况、水源地名称及年可用水量。注5:填写所有不符合宜耕条件的指标代码,有多项指标不符合宜耕条件时,不符合宜耕条件的各指标代码间用“、”(顿号)分隔;注6:宜耕后备资源标注“GDHB”,不宜耕后备资源标注“FHB”。附录C(规范性)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型统计面积汇总表表C.1为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型统计面积汇总表。表C.1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型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0.00)或亩(0.00)第页共页行政区域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可开发的未利用地可复垦的鼠3设用地可整理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名称代码小计其他草地(0404)盐碱地(1204)沙地(1205)裸土地(1206)小计米矿用地(0601)农村宅基地(0702)小计果园(0201)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填表说明:1.“名称”栏填写行政区域名称,即:县或市(地)或省。2 .“代码”栏填写最新行政区域代码。3 .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应等于可开发的未利用地、可复垦的建设用地、可整理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之和。4 .可开发的未利用地、可复垦的建设用地、可整理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面积应分别等于各子项之和。各子项对应国土调查数据库中的二级类。附录D(规范性)耕地后备资源外业调查要求D.1总体要求D.1.1耕地后备资源外业调查包括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内业处理三个阶段。D.1.2外业调查人员的安全防护与防范应符合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相关标准。D.1.3土壤质地、土壤重金属、盐渍化程度、土壤PH等指标的外业调查需要采集、处理和保存土壤样品,按照GB/T32722、GB/T36197NY/T1221.1>NY/T1221.2中的规定要求并结合附录E开展。D.1.4有条件的地区充分采用遥感技术与外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D.2准备工作D.2.1组织专业队伍外业调查人员需要具备地理学、土壤学、测绘学、土地管理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D.2.2制定工作计划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任务要求及现有资料掌握情况制定外业调查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外业调查工作内容、布点方案、工作进度安排,组建调查队伍,准备所需仪器等。D.2.3外业调查培训对参与外业调查人员组织内业学习和外业培训,主要包括:学习调查区自然地理状况与基础土壤知识、熟悉外业调查工作流程、进行实操训练等。D.2.4准备仪器和设备外业调查开始前准备好必需的仪器、工具和设备。D.3外业调查D.3.1一般规定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限制因素指标数据主要通过相关部门收集资料的方式获取。地形坡度、土壤质地、排水条件、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土层厚度、土源保障、地下水埋深、地表岩石露头度及耕作便利度指标数据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实地调查或核实。D.3.2地形坡度调查地形坡度调查包括坡度坡向和地形部位调查。a)坡度坡向充分利用现有DEM数据,外业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激光雷达、航空摄影测量等方法综合获取。b)地形部位地形部位指中小地貌单元。通过专家经验知识,结合实地调查确定。D.3.3土壤质地调查土壤质地野外简易测定采用手测法,以湿测为主;实验室检测按照GB/T33469>NY/T1221.2中确定的方法。D.3.4排水条件调查排水条件调查主要是实地核实是否有排水设施,或是否具备建设排水设施的条件。D.3.5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按照HJ781等标准中确定的方法。D.3.6盐渍化程度调查盐渍化程度检测按照GB/T33469中确定的方法。D.3.7土壤PH调查土壤PH值检测按照GB/T33469NY/T1221.2中确定的方法。D.3.8土层厚度调查土层厚度调查采用野外人工测量方式,精度为厘米(cm)oD.3.9土源保障调查土源保障调查主要是实地核实和测量土方,精度为立方米(m3)。D.3.10地下水埋深调查地下水埋深调查主要针对塌陷土地调查,采用现场挖掘测量方式,精度为厘米(cm)oD.3.11地表岩石露头度调查地表岩石露头度调查主要是实地查看与核实。D.3.12耕种便利度调查耕作便利度调查主要是实地查看与核实,或实地询问。D.4外业后处理获取外业调查结果所有数据后,进行外业后处理,对现有调查评价指标数据进行补充完善,形成最终评价指标数据。附录E(规范性)土壤样品采集要求E.1总体要求E.1.1采样对象采集对象是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涉及地类图斑的土壤。E.1.2采样布点综合参考遥感影像图、地形地貌图等资料,设计样点的布局,确定样点数量,采样点数目根据地形地貌、采样区面积等确定。E.1.3采样方法在样点图斑内,采用对角线布点法、梅花形布点法、棋盘式布点法、蛇形布点法等采集15-20个取样点采土混匀。E.2样品采集E.2.1采样深度每个取样点取土深度与采样量应均匀一致,采样深度一般为15Cm左右。E.2.2土样样品将采集到土壤样品充分混合均匀、过筛后,采用“四分法”取1/4的土样装入干净密封袋等容器内保存,统一编号,填写采样信息标签,包括采样地点、日期、采样人、采样深度等信息。E.2.3测量土层厚度随机选取图斑内某一样点测量土层厚度,通过土钻或洛阳铲等工具取土100Cm左右,量算土层厚度。E.2.4判断土壤质地实地采用手测法(湿测法)判断土壤质地。E.3信息填报E.3.1采样信息填报采样信息填报需在采集过程中在手持终端APP上同步完成。主要填写行政区划、地理坐标、海拔高度、天气情况、采样日期时间、采样时点气温、调查人及所属单位等。E.3.2样点信息照片利用指南针确定正北方向,分别在样点图斑的正北、正南、正西、正东四个方向拍摄照片。E.3.3土层厚度信息拍摄反映其中某个样点的土层厚度打钻的取土过程以及反映土层厚度的测量过程和结果的视频,此项数据用于填写土层厚度指标。E.3.4土壤质地使用湿测法时上传反映土壤质地判断过程和结果的照片,如搓球、搓条、拧圈等过程,此项指标可直接作为评价指标使用,也可作为检测结果的参考。E.3.5样品编号为确保每个土壤样品具有唯一性,样品编号采用四层13位层次码结构,见表E.1.o表E.1土壤样品编号层次结构表层级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编号含义样品所在行政区域代码样品编号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地形坡度级别样品类型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1级2级3级4级检测样品质控样品编号值XXXXXXO1.99CDYJSD1.D.U2J3J4J12E.4样品检测土源样品采集完成后,寄送至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或实验室开展检测分析,出具检测报告。参考文献1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样品分析测试方法系列技术规定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171625号)2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发(2020)51号)3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4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与采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注意事项

    本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程.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