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域生态基础分区.docx
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试行)一、总体要求2(一)指导思想2(二)基本原则2二、分区方案3(一)一级生态区3(二)二级生态区5(三)三级生态区11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统筹考虑生态特征、生态禀赋、生态机理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开展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为科学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监测评价预警工作等提供技术性基础框架和参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助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二)基本原则1 .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分区立足我国自然地理格局、遵循生态系统演替内在规律,借鉴国内外生态区划理念,根据生态区域内相似性、区域间分异性,保持自然地理单元的相对完整性、连续性。2 .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从满足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需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出发,一体化考量地上、地表、地下自然各要素,进行不同区域尺度综合分区。3 .实用性与协调性相结合。分区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等,作为分区分类科学开展生态修复、生态监测评价预警的基础框架和参考。分区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4 .空间化与现势性相结合。分区与国家土地利用现状相衔接,分区边界利用空间分析与遥感技术手段,根据生态综合特征和地理边界确定,随着技术水平和监测能力的提高,分区边界的确定将更加精细化。二、分区方案(一)一级生态区一级生态区共6个(图1),旨在为国家宏观尺度生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框架,划分依据主要考虑季风气候影响程度及温度水分差异、现代地势轮廓及大地构造格局、生态系统景观差异,并与“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自然格局相衔接。分区命名方式为大地理位置+生态区,分为东北生态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及川滇重点生态区、东南生态区、青藏高原生态区、西北生态区。一级区编号一级区名称一级区基本特征与主要保护修复方向1东北生态区属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位于天山一兴蒙造山系东段,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貌类型构成。区内自然生态系统占比63%,自然植被类型以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为主。本区生态问题主要为森林带屏障功能需要提升,长期受高强度采伐利用或自然灾害形成的次生林结构不合理、稳定性较弱,冻土区沼泽湿地退化较严重,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占黑土地总面积19.86%、土层变瘠薄,土地沙化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存在矿产资源开采破坏生态系统等问题。本区着眼于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以区域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物多样性恢复,保护黑土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我国东北生态安全屏障。一级区编号一级区名称一级区基本特征与主要保护修复方向2黄河重点生态区1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和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位于华北陆块区,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貌类型构成,黄土和第四系冲洪积物广泛分布,生态基质不稳定。本区自然生态系统现状占比为51%,自然植被类型以阔叶林和草原为主。区内生态本底脆弱、水资源短缺、水源涵养能力低,生态系统不稳定,土地沙化程度较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约23万平方千米,下游生态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湿地萎缩,矿山开采对生态系统破坏程度高、治理难度大。本区着眼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区域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提升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3长江及川滇重点生态区属东部湿润季风气候,主体位于扬子陆块区,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貌类型构成,岩溶地貌广泛分布。本区森林生态系统现状占比57%,自然植被类型以阔叶林为主。区内生态问题主要为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退化,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退化,水土流失问题较严重,石漠化土地面积近10万平方千米,矿山开发对生态破坏较严重。本区着眼于提升长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区域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巩固和增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功能,推动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和矿山生态修复,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4东南生态区属东部湿润季风气候,位于武夷一云开造山系,主要由山地和丘陵地貌类型构成。本区森林生态系统占比65%,自然植被类型以阔叶林为主。本区生态保护修复空间与利用空间矛盾较为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突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足,人工林占比接近50%,红壤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矿山开采对山体和植被破坏较为严重。本区着眼于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以区域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推进山系、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承载力。5青藏高原生态区属高原高寒气候,位于西藏一三江造山系和秦祁昆造山系,主要由山地和高原等地貌类型构成,冰川和多年冻土广泛发育。本区自然生态系统现状占比约为99%,自然植被类型以高寒草原、草甸为主。受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双重驱动下造成的生态风险加剧,40年来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增加趋势,沙化土地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局部地区矿山开发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本区着眼于青藏高原草原、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以区域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加强草原黑土滩化和沙化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加大冰川雪山、水源涵养林封禁保护,加强冰川、雪线、冻土动态监测,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生态服务功能。1黄河重点生态区包含黄淮海平原一级区编号一级区名称一级区基本特征与主要保护修复方向6西北生态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位于天山一兴蒙造山系西段和塔里木陆块区,主要由高原、山地和盆地等地貌类型构成,第四系风积物、冲洪积物等松散堆积物广泛分布,生态基质不稳定。本区自然生态系统占比为93%,自然植被呈地带性分布,由东至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区内生态系统敏感脆弱,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广阔,沙化土地面积约11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68%,部分河流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甚至干涸,矿产资源开采对生态系统破坏较突出。本区着眼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区域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加强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防治,统筹开展退化草原修复、河湖湿地修复、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二)二级生态区二级生态区47个(图2),是一级生态区的进一步划分,主要面向区域景观尺度生态问题与风险监测评价,以及生态结构、格局、质量、功能等方面的生态修复成效评价。划分依据主要考虑大地貌组合类型特征、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区域断裂及成土母岩(质)型特征。分区命名方式为大地貌类型+生态区,并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进行分级编号,如1.1.大兴安岭生态区。二级区编号所属一级区二级区名称二级区基本特征1.1东北生态区大兴安岭生态区属寒温带湿润和中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330560毫米。地貌类型以中山和低山地貌为主。土壤以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为主,多年冻土广泛分布,成土母岩以中等风化型为主。本区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针叶林区,是黑龙江、嫩江等水系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1.2小兴安岭生态区属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500720毫米。地貌类型以低山和丘陵地貌为主。土壤以暗棕壤为主,不连续岛状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成土母岩以中等风化型、难风化型为主。本区是我国阔叶红松林主要分布区,也是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的水源涵养区,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林产品提供功能。二级区编号所属一级区二级区名称二级区基本特征1.3东北生态区三江平原生态区属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520800毫米。地貌类型以平原地貌为主。土壤以黑土、白浆土、暗棕壤为主,成土母质以松散堆积型为主。本区是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流形成的冲积平原,是我国东北重要的粮食产区,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区和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具有重要的农产品提供、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1.4长白山生态区属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5001100毫米。地貌类型以中山和低山地貌为主。土壤以暗棕壤、棕壤为主,成土母岩以易风化型、中等风化型为主。本区具有完整的森林垂直带谱,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也是鸭绿江、图们江和松花江的水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1.5松嫩平原生态区属中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380760毫米。地貌类型以平原地貌为主。土壤以黑土、暗棕壤、黑钙土、栗钙土等为主,成土母质以松散堆积型为主。本区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之一,具有重要的农产品提供和水土保持功能。1.6辽河生态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和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330790毫米。地貌类型以平原、丘陵和中低山地貌为主。土壤以栗钙土、栗褐土、风沙土等为主,成土母岩(质)以松散堆积型、中等风化型为主。本区具有重要的农产品提供、水源涵养、水士保持和防风固沙功能。2.1黄河重点生态区鲁中一胶东丘陵生态区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600I(X)O毫米。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等地貌为主。土壤以粗骨土、棕壤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风化型、难风化型为主。本区具有重要的农产品提供、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2.2华北平原生态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和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为450-1000毫米。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土壤以潮土为主,成土母质以松散堆积型为主。本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具有重要的农产品提供和大都市群人居保障功能。2.3燕山一太行山生态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在370700毫米。本区位于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地貌类型以中山地貌为主。土壤以褐土、黄绵土为主,成土母岩以中等风化型、难风化型为主。本区是黄土高原森林草地与华北平原落叶阔叶林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海河及其他诸多河流的发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2.4汾渭盆地生态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450690毫米。地貌类型以平原地貌为主。土壤以褐土、黄绵土为主,成土母质以松散堆积型为主。本区是黄河中游光、热、水土条件匹配最好的区域,利于工农业开发,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城市群分布区,具有重要的农产品提供和重点城镇群人居保障功能。二级区编号所属一级区二级区名称二级区基本特征2.5黄河重点生态区黄土高原生态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200680毫米。地貌类型以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等黄土地貌为主。土壤主要以黄绵土为主,成土母质以松散堆积型为主,质地疏松,极易渗水,抗侵蚀能力弱,易产生水土流失。本区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2.6鄂尔多斯高原生态区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150400毫米。地貌类型以台地、平原地貌为主。土壤以棕钙土、风沙土为主,成土母岩(质)以松散堆积型、难风化型为主。本区是生态脆弱敏感区,具有重要的防风固沙功能。2.7贺兰山一河套平原生态区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140390毫米。地貌类型以中山、平原地貌为主。土壤以棕钙土、灌淤土为主,成土母岩(质)以松散堆积型、难风化型为主。本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交错带,生态脆弱敏感,具有重要的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和农产品提供功能。2.8秦岭北麓生态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为490830毫米。地貌类型以中山、低山地貌为主,整体山势呈西高东低。土壤以褐土为主,成土母岩以易风化、中等风化型为主。秦岭高大山体阻隔了南方水汽北移和北方冷空气南下,是我国重要的气候分界线,为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分水岭,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3.1长江及川滇重点生态区苏皖沿江长江三角洲平原生态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9001700毫米。地貌类型以平原地貌为主。土壤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成土母质以松散堆积型为主。本区为长三角城市群集中分布区,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产区,具有重要的农产品提供、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大都市群人居保障功能。3.2长江中下游平原生态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6902000毫米。地貌类型以平原地貌为主。土壤以水稻土、潮土为主,成土母质以松散堆积型为主。本区河网稠密、湖泊众多,具有重要的农产品提供、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3.3黄山生态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12002400毫米。地貌类型以中山和丘陵地貌为主。土壤以红壤为主,成土母岩以难风化型、易风化型为主。本区是新安江的重要水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3.4罗霄山生态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1400-2100毫米。地貌类型以中山和低山地貌为主。土壤以红壤为主,成土母岩以易风化型和难风化型为主。本区是湘江、赣江等水系发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功能。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长江及川滇重点生态区3长江及川滇重点生态区3.2.3长江下游平原农田和湿地生态区3.2.4鄱阳湖平原农田和湿地生态区3.2.5信江一抚州盆地农田生态区3.3黄山生态区3.3.1天目山一牯牛降中山森林生态区3.3.2钱塘江中上游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3.3.3怀玉山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3.4罗霄山生态区3.4.1幕阜山中低山森林生态区3.4.2九岭山中低山森林生态区3.4.3武功山中低山森林生态区3.5大另I山生态区3.5.1铜山一马保山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3.5.2大别山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3.5.3大洪山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3.6秦岭南麓一大巴山生态区3.6.1伏牛山中山森林生态区3.6.2秦岭南麓中段中山森林生态区3.6.3大巴山中部中山森林生态区3.6.4武当山低山森林生态区3.6.5大巴山东部中山森林生态区3.6.6大巴山中部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3.6.7大巴山西部低山森林生态区3.6.8汉江上游盆地森林和农田生态区3.6.9米仓山中低山森林生态区3.7武陵山生态区3.7.1武陵山西部岩溶中山森林生态区3.7.2武陵山中部岩溶中低山森林生态区3.7.3武陵山东部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3.8雪峰山生态区3.8.1雪峰山西部丘陵森林生态区3.8.2雪峰山东部中低山森林生态区3.9桂林一湘中盆地生态区3.9.1衡桂岩溶丘陵农田生态区3.9.2阳明山一都庞岭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3.10贵州高原生态区3.10.1大娄山岩溶中山森林生态区3.10.2苗岭岩溶低山森林生态区3.10.3黔东南低山森林生态区3.10.4河池岩溶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3.10.5桂西北岩溶中低山森林生态区3.10.6桂西南岩溶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3.10.7兴义一文山岩溶中低山森林生态区3.10.8乌蒙山岩溶中山森林生态区3.11四川盆地生态区3.11.1川渝溶蚀平行岭谷农田生态区3.11.2川中丘陵农田生态区3.11.3成都平原农田生态区3.12川西南一3.12.1大凉山中山森林生态区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滇中高原生态区3.12.2川西南中山森林生态区3.12.3滇东北中山森林生态区3.12.4滇中高原低山森林生态区3.12.5楚雄中山森林生态区3.12.6洱海一程海岩溶中山森林生态区3.13滇西南山地生态区3.13.1滇西南中山森林生态区3.13.2澜沧江下游中低山森林生态区3.13.3高黎贡山中山森林生态区4东南生态区4.1浙闽一赣东南丘陵山地生态区4.1.1浙闽滨海丘陵森林生态区4.1.2浙南闽东中低山森林生态区4.1.3武夷山东部一玳瑁山低山森林生态区4.1.4武夷山西部低山森林生态区4.1.5赣东南丘陵森林生态区4.2两广丘陵山地生态区4.2.1赣南山间盆地森林生态区4.2.2井冈山一诸广山低山森林生态区4.2.3大瑶山一大庾岭低山森林生态区4.2.4岭南低山森林生态区4.2.5桂粤沿海丘陵一平原城镇和农田生态区4.2.6雷州滨海平原农田生态区4.2.7桂中岩溶低山丘陵森林和农田生态区4.3海南岛生态区4.3.1海南岛低山丘陵农田生态区4.3.2海南岛滨海平原农田生态区5青藏高原生态区5.1喀喇昆仑山生态区5.1.1西昆仑极高山荒漠生态区5.1.2喀喇昆仑极高山荒漠生态区5.2东昆仑一阿尔金山生态区5.2.1阿尔金山高山荒漠生态区5.2.2祁曼塔格山高山荒漠生态区5.2.3东昆仑东部高山荒漠生态区5.2.4东昆仑中部高山荒漠生态区5.2.5东昆仑西部高山荒漠生态区5.3柴达木盆地生态区5.3.1柴达木盆地边缘中低山荒漠生态区5.3.2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5.3.3共和盆地草地生态区5.4祁连山生态区5.4.1祁连山北部高山草地生态区5.4.2大通河流域高山草地生态区5.4.3水中上游高山农田和草地生态区5.4.4青海湖流域高山一盆地草地生态区5.4.5党河南山高山荒漠和草地生态区5.4.6疏勒南山高山草地生态区三江源5.5.1黄南高山草地生态区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5青藏高原生态区5.5生态区5.5.2甘南高山草地生态区5.5.3黄河源草地生态区5.5.4长江源草地生态区5.5.5澜沧江源草地生态区5.5.6怒江源草地生态区5.6横断山生态区5.6.1岷山高山森林生态区5.6.2邛珠山高山森林生态区5.6.3龙门山高山森林生态区5.6.4大雪山一大渡河中游高山峡谷森林生态区5.6.5沙鲁里山一雅善江中上游高山峡谷森林生态区5.6.6芒康山一金沙江中游高山峡谷森林生态区5.6.7澜沧江中游高山峡谷森林生态区5.6.8他念他翁山一怒江中下游高山峡谷森林生态区5.7藏东南高原生态区5.7.1藏东南极高山森林和草地生态区5.7.2藏东南中高山森林生态区5.8喜马拉雅山生态区5.8.1雅鲁藏布江中游北部极高山峡谷草地生态区5.8.2喜马拉雅山中部极高山草地生态区5.8.3狮泉河流域南部极高山草地生态区5.9羌塘高原生态区5.9.1可可西里丘状高原草地生态区5.9.2北羌塘高原草地生态区5.9.3南羌塘山原草地生态区5.9.4冈底斯高山草地生态区6西北生态区6.1内蒙古高原东部生态区6.1.1呼伦贝尔高原西部草地生态区6.1.2呼伦贝尔高原东部草地和湿地生态区6.1.3锡林郭勒北部平原草地生态区6.1.4浑善达克沙地草地生态区6.1.5锡林郭勒中部台地草地生态区6.1.6锡林郭勒南部低山丘陵草地生态区6.1.7坝上高原农田和草地生态区6.1.8阴山南麓中山一盆地草地生态区6.1.9阴山南麓中低山农田和草地生态区6.1.10阴山北麓中山草地生态区6.1.11阴山北麓平原草地生态区6.2阿拉善一河西走廊生态区6.2.1阿拉善北部戈壁荒漠生态区6.2.2阿拉善北部低山草地生态区6.2.3乌兰布和沙漠荒漠生态区6.2.4腾格里沙漠荒漠生态区6.2.5巴丹吉林沙漠荒漠生态区6.2.6雅布赖山中山草地生态区6.2.7石羊河平原农田生态区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6西北生态区6.2.8黑河上游山前平原农田和草地生态区6.2.9黑河中下游平原农田和草地生态区6.2.10疏勒河平原草地生态区6.36.3北山生态区北山生态区6.3.1北山北部中山荒漠生态区6.3.2北山中部戈壁荒漠生态区6.3.3北山中部中山荒漠生态区6.3.4北山南部中山荒漠生态区6.3.5额济纳西部中山荒漠生态区6.4阿尔泰山生态区6.4.1阿尔泰山北部中山森林生态区6.4.2阿尔泰山北部低山森林和草地生态区6.4.3阿尔泰山南部中低山草地生态区6.4.4阿尔泰山南部山前平原荒漠生态区6.4.5阿尔泰山南部中山荒漠生态区6.4.6北塔山低山一山前平原荒漠生态区6.4.7北塔山东部低山荒漠生态区6.5准嚼尔盆地生态区6.5.1额尔齐斯一乌伦古河平原农田和草地生态区6.5.2准北低山草地生态区6.5.3准北丘陵草地生态区6.5.4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生态区6.5.5准东平原草地生态区6.5.6准东平原农田生态区6.5.7准西平原农田生态区6.5.8准北中低山草地生态区6.5.9阿拉套山中山森林和草地生态区6.5.10塔城盆地农田生态区6.6西天山伊犁河谷生态区6.6.1西天山北部高山森林和草地生态区6.6.2伊犁河谷农田生态区6.6.3乌孙山高山森林和草地生态区6.6.4西天山中部中山森林和草地生态区6.6.5尤尔都斯盆地湿地生态区6.6.6西天山中部高山草地生态区6.6.7西天山南部中山一山间盆地荒漠生态区6.6.8西天山南部高山草地生态区6.7东天山一吐哈盆地生态区6.7.1东天山高山草地生态区6.7.2巴里坤中山一盆地草地生态区6.7.3吐鲁番一哈密盆地荒漠生态区6.7.4东疆戈壁荒漠生态区6.7.5焉耆盆地农田和草地生态区6.86.8.1拜城盆地荒漠生态区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塔里木盆地生态区6.8.2塔里木盆地北部农田生态区6.8.3塔克拉玛干沙漠荒漠生态区6.8.4罗布泊荒漠生态区6.8.5塔里木盆地南部荒漠生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