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技术的操作并发症及处理.docx
血液净化技术的操作并发症及处理血液,争化(b1.oodpurification)指各种连续性或间断清除体内过多水分、溶质方法的总称,该技术是在肾脏替代治疗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主要的血液净化方法有肾脏替代治疗、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腹膜透析等。其中将单词治疗时间V24h的肾脏替代治疗称为间断性肾脏替代治疗:而将治疗持续时间224h的肾脏替代治疗成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一.出血、渗血、血肿、动脉瘤及假性动脉瘤(一)发生原因1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过程中误伤动脉和穿破静脉可致出血、动脉瘤及假性动脉瘤,如股静脉穿刺造成腹膜后血肿,首发症状可能是血压降低。2 .患者自身因素如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肝功能障碍等致皮下血肿和穿刺部位渗血。3 .管路脱落。(二)临床表现临床上表现为出血、穿刺部位疼痛、贫血及休克等。(三)预防及处理1 .提高穿刺技术,术前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减少出血的发生。2 .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过程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及时调整肝素用量避免APTT过度延长,对于有出血倾向的重症患者,可采取局部枸椽酸化等技术以减少出血的风险。3 .密切注意患者血压等变化,注意患者穿刺部位体征变化。4 .如穿刺部位出血,给予压迫止血,必要时应用止血药物、输注血制品等对症治疗。二.血栓形成(一)发生原因1 .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导管材质不佳。2 .抗凝效果不佳。3 .穿刺部位的影响,股静脉发生栓塞的可能性更大。(二)临床表现留置导管栓塞可见透明管腔内有血凝块,不能抽出回血,推注有阻力:穿刺部位静脉血栓,穿刺侧肢体静脉回流障碍,出现肿胀、疼痛表现。(三)预防及处理1 .密切监测患者穿刺侧肢体表现,有条件者监测静脉乐变化,如肢体肿胀、疼痛或突然出现静脉压增高,应警惕血栓形成。2 .治疗过程中做好全身抗凝。3 .结束封管时,使用正确的冲封管技术。4 .出现穿刺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拔除该侧导管,按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方案对症治疗,如抗凝、溶栓、警惕肺栓塞。三.导管相关感染(一)发生原因1 .导管留置时间长,无菌技术操作不严。2 .患者自身抵抗力降低。(二)临床表现留置导管的穿刺部位红、肿、痛,有脓性分泌物,高热、寒战。(三)预防及处理1.关键是无菌操作,注意穿刺置管操作、导管的日常护理、经导管输液、配液、更换置换液、采血等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使用时导管接I处湿式护理,外包裹无菌硅胶膜,导管使用后立即消毒封管,减少管路开放时间,并使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当有渗液或出汗时应立即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换药。3 .一旦怀疑导管感染,应拔除导管,留取导管尖端及皮下段,留取经导管血及外周血标本送病原学培养。4 .确诊导管相关性感染,可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四.过敏反应<-)发生原因1.滤器膜材质问题,生物相容性不良。2 .血膜反应,泛指血液与生物膜接触后发生的一切不良反应,血液长时间与人工膜及型料导管接触,由于那料颗粒的碎裂和膜反应可产生不良反应。3 .激活多种细胞因子和补体系统,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也包括对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二)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血管性水肿、等麻疹、红斑,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血压降低、心跳加快等。(三)预防及处理1.使用高度生物相容性的生物膜。2 .抗过敏反应,应用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3 .出现休克表现时,积极抗休克治疗;五.低体温(一)发生原因进出机体的未充分加热的外界液体容量大,同时大量体内血液引出体外循环致热量散失,常引起患者体温过低。(二)临床表现表现为体温<35.5C,畏寒、寒战,四肢末梢凉。<三)预防及处理1.保证病房温度适宜。2 .加热置换液。3 .加热体外循环血路。六.失衡综合征(一)发生原因血液净化治疗剂量大、时间长,大量小分子物质,尤其是尿素氮、肌好丢失导致血渗透压迅速降低,而脑细胞中渗透压仍较高,导致脑细胞水肿加重。(二)临床表现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肌肉痉挛、定向障碍、扑翼样震颤、嗜睡、昏迷甚至死亡。(三)预防及处理1 .首次治疗采用小面积低通量滤器,尤其是尿素氮、肌好较高者,初始治疗剂量不宜过大。2 .轻者可继续治疗,减慢血流量,给予吸氧,静脉输入50舟葡萄糖或5%氯化钠溶液。工严重者应停止治疗.,给予镇静剂和甘露醇。七.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一)发生原因1 .置换液配制不当。2 .碳酸氢钠量未及时调整。(二)临床表现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肌肉抽搐、痉挛、意识障碍、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甚至死亡。(三)预防及处理密切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变化,对症纠正电解质紊乱,合理配比置换液,根据PH值及时调整碳酸氢钠量。八.低血压(一)发生原因1 .超滤量大。2 .出血。3 .过敏反应。4 .自身病情发生变化。(二)临床表现表现为头昏、眼花、面色苍白、呕吐、心律失常,甚至休克。(三)预防及处理1 .减少超滤量。2 .头低位,停止超滤,减慢血流速度,补充生理盐水或胶体等:如血压好转,则逐步恢复超滤,并监测血压变化;如血压仍无好转,再次予以扩容,必要时行高级血流动力学监测明确是否存在心脏功能障碍及外周血管阻力问题,对症治疗。3 .如为出血,给予止血,必要时输血。4 .如为过敏反应,积极抗过敏治疗。九.营养不良<-)发生原因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在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和毒素的同时,不可避免丢失一些营养物质,如较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双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等,长期治疗可造成或加重营养不良。(二)临床表现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肌肉萎缩。(三)预防及处理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增加能量供应,减少蛋白分解,给予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十.药物清除相关并发症(一)发生原因连续血液净化治疗会导致患者药代及药效动力学发生变化,其中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因素、患者因素、血液净化方式和相关参数等。药物因素如药物分子量、尿液中药物原型清除比率、药物表观分布容积、血浆蛋白结合率等;患者因素如残肾功能、容量状况、其他脏器功能,尤其是肝功能:不同血液净化方式,药物清除率不同,取决于透析液或置换液的流量、超滤率和血流量。(二)临床表现表现为抗感染效果不佳、需要更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等。(三)预防及处理监测抗菌药物血药浓度,结令临床表现调整药物应用剂量。对于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注意根据临床循环情况,依治疗目标调整药物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