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总体建设工作方案.docx
新型智慧城市总体建设工作方案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背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陆续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以新型智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转型升级发展方向。市相继发布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192022年)等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抓手、强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强民生福祉。区作为主城都市区四个重要战略支点城市之一,于2014年在全市率先开启智慧城市建设序幕,以“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目标,按“一平台多系统”的模式,建立了智慧医疗、智慧交通及智慧教育等信息化系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新型智慧城市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智慧社会的发展基础,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数字经济、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载体。(四)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年)(五)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六)市全面推进“云长制”实施方案(七)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192022年)(八)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九)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十)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十一)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十二)关于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的意见(十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十四)新型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十五)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十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章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远程医疗、双向转诊、智慧健康小屋等智慧医疗建设已实现推广应用,全区医疗系统信息共享与应用水平不断增强。4.智慧教育夯实基础。区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利用教育视频云平台、教师招聘报名系统等多个智慧教育服务管理平台,积极探索智慧校园环境建设、智慧教学课堂构建、智慧教育管理体系、智慧师生培养模式和策略,推动智慧教室、网络教研、数字化图书馆等多种智能化应用。推进完成全区“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工程,实现200余所学校光缆接入、160余所学校校园内网络改造。依托“优质资源班班通”工程,大幅提升教育硬件配置,累计配备“班班通”3000余套、计算机约1万台、教师笔记本电脑近7000台,网上阅卷、电子期刊、电子图书馆、校园电视台等应用已经投入使用,实现全区教育信息装备水平居于同类区县前列。中学、瑞山中学、巴蜀小学、区高阳小学、区凉亭子小学等5所校园成功获批“市第一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称号,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二、面临问题与短板(一)建设发展制约因素多,重点领域推进缓慢。现阶段,区智慧城市发展仍受多种因素制约。资金方面,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投入来源过于单一,缺乏可持续的投资运营模式。技术方面,新技术应用论证不充分、标准规范体系不统一,后续二次开发应用门槛较高。安全方面,网络安全感知、控制手段欠缺,数据和应用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网络安全系统性风险有所增加。智慧应用方面,一阶段所实施的智慧综治、智慧交通等应用,仍存在数据资源闲置的问题,政府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数据治理、智慧化水平不l三J。(二)数据碎片化难以消除,信息共享方式落后。全区90%以上的部门存在跨部门数据获取难、数据质量不高、数据规范缺失、数据共享力度不够、敏感或涉密信息难整合等问题。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受限,数据资源分散,获取需层层审批,“数据烟囱”现象较为突出。公共安全、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领域数据管理机制不健全、界限不明确、共享接口不统一,对后期推动数据接入、整合造成较大压力。政策差别、前期系统建设独立分散等原因导致数据管理分散、数据权属、职责及共享开放范围和流程不清晰等问题。(三)信息化水平两极分化,智慧化发展不均衡。各部门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市场监管局、区卫生健康委、区财政局等部门已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区水利局等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较薄弱,缺乏自身内部的OA系统,差距较为明显,亟需提升。电子政务、交通出行等市民应用广泛的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较快,林业、水利、农业等领域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起步较晚,对本单位、本行业信息化发展路径缺乏系统化统筹,智慧化应用需进一步深入谋划。三、发展形势(一)“新基建”助力智能化基础提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领域,也是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2020年以来,各级政府部门主动规划布局,超前部署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加速万物互联、全感知全连接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推动全区数字化转型、数据治理进程,催生智慧应用新场景,对夯实智慧城市数字底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数字政府加快现代化治理进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从政府信息数字化传播到政府系统数字化建设、政府服务数字化供给再到政府体系数字化创新,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地位和重点作用越发凸显。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将在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国家战略部署下,通过构建全面精准的新机制、开放共享的新平台、多元简便的新渠道,全方位支撑数字治理、数字服务及数字经济发展,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三)民生服务提出时代发展新要求。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的时代要求。医疗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群体增速加快、医疗资源供需严重失衡等社会问题的持续发酵,打造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的医疗服务卫生体系刻不容缓。交通方面,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道路交通运载工具更加自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衍生出以自动驾驶、车联网为代表的交通新变革。(四)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提档升级。当前,城市管理面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矛盾纠纷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城市公共卫生防控体制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强化对城市照明设施维护、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和园林绿化管护,促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未来城市管理将进一步向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创新城市综合管理新模式,实现高效、动态、实时管理。(五)融合应用创造产业发展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融合,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将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产业融合向更高层次推进,呈现出多个产业交叉互融的“大融合”趋势。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将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以第三方物流、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发展壮大,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不断创新,产业链整体效率大幅提高。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将实现产业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无人经济”将推动自动驾驶、自动装卸堆存、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仍是产业融合重要战场,智能工厂逐步普及,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智能化、工厂运营管理现代化。(六)生态文明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现阶段,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成发展共识。拓宽走实“绿色+”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产业、绿色产业,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发挥区区位、产业、生态等优势,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大力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产城一体、城景互动,有利于推动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打造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周边的战略支点。第三章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和对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区作为主城都市区支点城市建设的新发展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化应用场景为主线,以更高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全面提升“智慧”特色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周边的战略支点作用,为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智慧名城”建设提供支撑。二、基本原则(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整体设计,强化全局思维、需求导向及机制保障,统筹城乡、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全区新型智慧城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实现市区两级数据连接,业务管理横向到边、职能落实纵向到底。重点围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等智慧应用场景,明确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分阶段目标进行谋划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滚动推进实施,不断促进设施完善、应用渗透和产业协同发展。(二)集约建设,共建共享。秉承集约高效、整合协同的基本原则,各部门、各行业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数据资源、网络设施及业务系统,并加强对视频监控系统监管,统一由公安机关进行审核。构建全区信息化业务应用支撑体系,实现建设模式由分散建设向共建共享转变,避免单独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与全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保持一致,上下衔接,大力推进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的资源整合共享,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民生便捷化服务为突破口,分阶段推进各领域智慧应用实施,促进“设施共连、平台共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三)创新引领,安全可控。以创新驱动为牵引,加快技术创新迭代,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丰富拓展应用场景,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充分释放城市发展潜力,激发产业创新活力。采用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安全可控水平,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确保信息共享和数据使用的安全。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开展好等级保护定级、备案工作。(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开放合作理念,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和力量,发挥平台载体、要素资源等叠加效应,有序探索数据要素价值化,构建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参与的推进体系和长效运营机制,形成有形抓手、无形边界、立体互动的多元推进格局。三、发展定位基于区智慧城市一期建设阶段性成效,结合全区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围绕建设打造以网络安全产业为特色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通过高站位谋划、高水平组织、高效率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新要素集聚、新动能培育、新设施部署、新城市治理,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与生态宜居等领域实现与市级智慧城市建设联动交互,将区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区。四、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26年,全区城市大数据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建成涵盖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等领域的智慧城市综合应用体系,实现全域“六个一”建设目标,即城市运行“一图感知"公共服务“一码通行”,决策支撑“一键获取",城市治理“一体联动”,数据红利“一站直达”,品质生活“一屏智享”。(二)分项目标。城市运行“一图感知”。利用GIS、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对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通过各个“神经末梢”收集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城市发展数据,获取城市运行状态,勾画城市运行“一张图”。公共服务“一码通行”。聚焦市民公共服务事项,推进一码通用、无感通行,建成电子公共服务体系,个人通过身份证号+生物识别、企业通过社会信用代码+数字证书,基本形成生活缴费、停车、医疗卫生、交通违法、就业、医保、养老、银行办理等各类公共服务事项“一码通城”“一触即达”。决策支撑“一键获取"。通过城市大脑建设,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加强数据治理,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一键获取各领域数据,形成各类定制化报告,为全区决策指挥提供数据支撑。城市治理“一体联动”。构建数字挛生城市,链接智慧泛在的城市神经网络,提升城市可感知、可判断、快速反应的能力,聚合城管、交通、公安、生态环境、应急、消防等领域相关资源,强化数据推演为城市治理赋能,以数据驱动部门业务流程优化,完善实时监测、远程调度、指挥决策功能,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管理体系,实现城市运行治理“一体联动”。数据红利“一站直达”。通过城市大脑汇聚商用、民用、政用数据资源,强化数据治理和数据要素价值化,带动物流、农业、旅游等产业从线下向线上转移,为企业、市民提供精细化运营服务,推动数据创新和交易,全面提升数字政府和城市数字化转型水平。品质生活“一屏智享”。聚焦医疗、社区、旅游、交通等重点领域,推动智能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通过移动终端为市民提供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一屏享用政务服务、健康医疗、公交出行、旅游支付等应用便利,为品质生活添彩。表1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规划表序号领域核心指标2022年2024年2026年指标属性1城市大脑云资源规(TB)260036004400预期性2信息资源部门间共享率(%)7597>99预期性3AAPP注册用户量(万人)30100130预期性4累计数据调用量(亿条)53550预期性5信息系统计划接入率(%)4080100预期性6城市建成区城市信息模型(CIM)覆盖率(%)3060100预期性7民生服务社区医院及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普及率()8090100预期性8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08895预期性9智慧医院累计建设数量(个)21111预期性10智慧校园累计建设数量(个)284080预期性11城市治理城市重点公共区域高清视频监控覆盖(%)9095100预期性12城市重点公共区域视频联网率(%)8090>95预期性13公交车来车信息实时预报率(%)9095100预期性14交通信息服务准确率(%)9095100预期性15城市拥堵指数下降率(%)101520预期性16产业融合农业智能化示范点数量(个)146预期性17防汛监测(个)2225>25预期性五、架构设计(一)总体架构。按照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要求,结合全区发展实际,立足“六个一”发展目标,基于全区新型智慧城市“1135”总体架构,着力推进数据资源“聚通用”,强化数据治理,打造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未来智慧之城。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赋能全区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五奥”由用旧景安全暗境ra三n图1“智慧”总体架构一个城市大脑。包括数字云平台、数据资源中心、综合赋能平台和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即“两中心两平台”。利用现有数据云资源,建设数字云平台;通过区数据资源中心,打破各部门和行业间壁垒,强化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区级数据共享平台与市级互联互通;建设综合赋能平台和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支撑应用系统集成和各部门业务协同,有效提升城市态势感知、应急响应、综合管理、决策支撑等能力。一套精细运营管理体系。包括系统运行维护、安全防控管理、项目运营管理、数据资产管理,通过完善对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系统运行维护以及相关的安全防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投资,促进信息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加强系统建设、部门数据资源池:以区级政府部门为主,汇聚打通各业务数据,形成区级政务数据资源池;以互联网企业、工业企业、基础电信运营商等企业为主,形成行业数据资源池;以市政设施、交通设施、能源设施等城市基础数据为主,形成城市感知数据资源池;以区内及周边地区市民生活应用数据为主,形成社会数据资源池。主题数据库:基于汇聚全区部门数据资源池,结合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需求,重点围绕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医疗健康等领域建成行政审批、社会治理、城市管理3大主题数据库,建成交通管理、信用信息、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公共安全5大主题库。数据资源目录:通过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等接入方式,经质量校验和对比校验后形成政务服务数据资源目录、公共服务数据资源目录、社会应用数据资源目录,为政用、民用、商用提供数据资源基础。数据服务与应用平台:通过区级共享交换系统,按照数据基本属性,制定数据流通、使用权限,探索制定数据权属、交易规则,向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及社会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智慧应用场景:面向政用、民用、商用场景,通过数据授权和数据交易为各类应用提供数据服务,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效共享流通;各类应用产生的数据通过共享交换系统,重新归入数据资源池,持续丰富全区数据能效,助力提升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水平。图2“智慧”数据架构(三)实施架构。按照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明确区级统筹建设内容、各部门职责分工以及镇街沿用的系统和平台,针对智慧城市大脑、支撑体系和业务应用,采取不同的实施方式。依托数字云平台,由区大数据发展局统筹建设数字云平台,有序推进非涉密信息系统向数字云平台迁移,并加快建设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与市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互联互通,除现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不共享的以外,其他政务信息系统一律接入共享系统。全区统一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并实现与市级协同联动。结合区实际需求,统一建设全区智能视频融合平台、物联网开放平台、数据智能平台、数字挛生等综合赋能平台,实现对上层业务应用的全面支撑。进一步完善全区数据资源,全区各部门按要求形成可在区内共享交换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和区主题数据库,建设相关的特色业务应用系统,区各镇街沿用区级相关信息系统。域而运首计理中心敬*曾源中心数据货源平台依托致7政府/1点等应用帔加依托“数*介Jir云华日依礼木雄敛*典京交换iTC城市大*植础瞬保障修凡市版债W相X修”唾筋据杵X第M砒敢砒&a皆然Z用板班,HfcW.NlVtt*11MXHl做”,市得(4人数密发N/吊W口衣WSikawawm*,*1.M*M仪7rt<lW»hJr押r力智普机L介川M政务救出贡改长享&锻平台图3“智慧”实施架构(四)网络架构。基于区级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充分利旧,在保证网络层次化体系结构的同时采用扁平化架构,整个网络划分为统一安全出口区、核心交换区、接入区、存储计算区、安全管理区等五个安全域。通过统一安全出口区实现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两端安全隔离,通过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的接入,实现政务外网与互联网网络出口互连,核心交换区通过光纤互联实现双机热备,保障“智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接入区通过部署面向不同业务的交换设备,实现上下区域的有序连接,计算存储区通过集群及资源虚拟化部署方式,保证智慧城市的智能高效运转,安全管理区按等保2.O三级防护要求,通过完善日志审计、数据库审计、漏洞扫描、安全准入等安全设施,保障各个系统与网络安全。图4“智慧”网络架构(五)技术架构。智慧城市按技术架构为“五横三纵”的分层架构模型,由应用层、支撑平台层、数据服务层、基础设施层,物联感知层组成,在标准规范体系、网络安全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下(三纵),通过城市大脑,为政务内部提供统一信息化支撑,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服务。感知层主要提供对城市环境的智能感知能力,通过各种信息采集设备、各类传感器、监控摄像机、GPS终端等实现合,推动企业云接入云平台,形成全区“一云承载”的共享共用共连的云服务体系。专栏1数字云平台重点工程数字云平台。依托数字云平台,建设数字云平台,实现网络、计算、存储资源动态分配,提供弹性计算、负载均衡、动态迁移、按需供给、自动化部署和网络安全防护等服务。建立健全政务云平台资源申请、运维管理、服务保障等管理机制,打造数字云平台重要节点。建立完善的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持续加强信息系统集约建设与统筹部署,加快推动使用年限较久、运行成本高、支撑能力弱的机房和小型数据中心向数字云平台数据中心归并整合。到2022年,初步建成数字云平台,实现与数字云平台互联互通,满足政府类信息化常备应用存储、计算服务能力;2024年,融合社会与企业信息资源,形成政府一社会一企业服务为一体云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二)数据资源中心。依托市级基础数据库,加快各部门及相关单位布设传感设施采集数据、业务系统数据接入,打造集政务数据、社会数据为一体、全区统一的部门数据资源池,为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支撑。通过数据清洗、关联、比对、校验、更新,构建在市级层面按要求交换,在全区范围内按职能共享的数据资源目录。按照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资源共数据资源池,推动区内各部门数据资源接入,形成政务数据、视频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物联网前端感知数据等资源汇聚。制定全区统一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建设标准,涵盖数据筛选标准、清洗标准、建池方式、容量和地址分配规则等方面,加快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建设。2022年,全区各部门按照统一标准要求,基本完成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建设。(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主题数据库建设。基于汇聚全区政务、社会数据的区数据资源池,结合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需求,重点围绕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医疗健康等领域逐步建设一批主题数据库,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开展多元校对和数据更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2023年,建成行政审批、社会治理、城市管理3大主题数据库;2024年,建成交通管理、信用信息、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公共安全5大主题库;2026年,建成招商引资、企业信息2大主题库。(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数据治理系统。强化建设提供跨部门、多维度、全流程的数据治理能力,通过对数据的清洗、转换以及分析建模,形成包括数据标准、主数据、元数据、数据质量、规则模型等数据资产的应用功能,提升数据获取效率、保障数据安全合规、持续释放和挖掘数据价值。2024年,完成对系统功能的开发,项目进行试运行。(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智能视频融合平台。依托已建成的视频监控系统,利用人脸识别、机器视觉、深度学习、视频结构化处理等技术,对视频图像进行目标检测识别、行为特征提取、画面增强优化、轨迹跟踪分析,通过对海量视频数据进行智能关联分析,提升视频精准识别能力。2022年,智能视频融合平台基本建设完成。2022年,平台能支撑一批智能化应用。(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物联网开放平台。建设区级统一的城市物联网开放平台,面向各领域、各类型感知识别设施,提供集中管理、智能控制、设备互联、远程监控与诊断等所需的各类服务,构建标准、便捷的物联网应用开发环境。支持城市管理、交通等相关部门接入已建物联网应用和感知数据,基于物联网平台快速开发部署智慧应用,为实时掌控城市运行情况,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应用展现。2022年,基本建成城市物联网平台;2024年,城市物联网平台应用支撑能力全面提升。(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数据智能平台。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区数据智能平台,面向全区各类应用提供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以及各类大数据基础组件、共性应用、基础工具和模型算法,开放人工智能应用服务接口,为区级各部门提供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等能力,支持在线分析、运算一键完成、多终端自适应等功能,提升各部门智能化应用水平。2022年,数据智能平台完成重点组件和服务开发。2024年,平台功能基本完善,支撑一批业务应用的开发运行。(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数字李生平台。深化新型测绘、标识感知、协同计算等技术应用,在整合已有城市空间数据基础上建设内容完善、结构合理、规范高效、数据统一城市信息服务体系。依托区5G网络建设,强化5G技术与城市信息模型(CIM)融合,将城市各类智能终端、感知设备进行空间关联映射和有序管理,构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映射关系,形成从城市规划到建设、从地下到地上、从时间到空间虚实交互的数字挛生城市,推动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全状态实时化、可视化,实现城市各类智能终端空间关联映射和有序管理。2022年,初步建成数字挛生平台,具备地理空间信息获取、查询、关联分析、可视化展示等功能和服务;2024年,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建设,城市建成区城市信息模型(ClM)覆盖率达到100九(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四)运营管理中心。基于数字挛生城市理念,以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服务数据为基本要素,打造具备高弹性、高扩容性的新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支撑全区非涉密系统的统一部署和管理,有效推进全区综合赋能平台调用和系统迁移上云。加快推进全区各部门应用系统与新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对接,推动全区应用数据纵横互通,提高空间数据资源、5G+应用场景,提升区医疗信息化水平。2026年,充分利用前阶段的建设成果,加快5G智能感知设备在全区的部署,实现5G+物联网覆盖全区,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使平台达到互联互通5级甲等,医院达到互联互通4级甲等水平,实现医疗资源人财物统一管理。专栏5智能医疗重点工程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工程。统一功能规范、技术标准和接口标准,整合区域内的信息资源,构建医疗大数据资源,建成对接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以及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和有关垂直业务应用系统的区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链接“智慧城市”平台,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交换通道,实现区内基础医疗卫生数据资源的跨部门、跨区域共享,推动医疗、医药、医保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建立区级综合业务协同应用体系,强化数据交互共享,支撑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和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应用,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到2022年,完成平台搭建,集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品管理、医疗保障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绩效考核、运营监管、业务运营服务业务管理功能,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的业务协同;到2026年,完成智能穿戴设备建设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基本实现平台业务系统互联互通。(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甲医院、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组建的具备电子健康卡互联网应用、智能导诊、就诊提醒、诊后随访、在线咨询服务、在线复诊服务、病历管理、处方流转、检验检查单流转、历史病历调阅、患者管理、智慧医养、统一在线支付平台、患者回访系统、掌上云医院等内容的线上医共体达到80%。(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基层医疗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以五大中心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建立健全心脑血管疾病、重度创伤、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的分级诊疗体系和机制。加快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建设,开展智能辅助诊断、基层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家庭健康管理等服务。推进医疗、妇幼、疾控、医保等纵向信息系统在基层的功能整合,着重解决“条块融合”应用。到2024年,实现公共卫生及健康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智能化公共卫生服务、基层Hl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升级、EMR电子病历管理信息系统、LIS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RIS/PACS放射及医学影像管理信息系统、PEIS体检管理信息系统、医疗排队叫号系统、医疗卫生决策支持与分析系统、医疗卫生决策支持与分析系统等建设。(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数字健康协同治理。以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医疗卫生全流程智能服务为指引,对区域内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协同类平台,建立“人口家庭、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理等内容的建设。(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医疗卫生科研服务平台。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临床和科研应用,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存储工作机制,打通数据资源共享通道,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医疗应用支撑和运维保障。建设临床医学数据中心,集成大数据资源,加强医疗科学研究,发展精准医疗。探索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启动全区我区医疗卫生科研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临床医学成果转化。到2026年,完成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科研辅助转化系统、医院教学管理系统、科研大数据搜索系统、专科科研管理系统、临床应用数据分析平台、医学文本分析系统、医学考试管理系统、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建设。(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医共体协同应用工程。加快推进全区医共体服务协同共享,实现区域医共体一体化管理。2022年底,启动全区“五大中心”建设完成运营管理相关系统建设;2024年完成全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的信息系统建设;2026年基本建成全区“五大中心”建设的全部信息系统,包括运营管理系统、监控中心系统、综合统计分析系统、远程教育系统、预约诊疗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区域检验中心系统、区域病理中心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区域消毒供应中心系统、远程门诊服务、临床会诊服务、远程示教系统、人财物统一管理系统、区级医院精细化运营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基层医疗机构精细化运营管理案”个性化教学。2022年,基本完善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加强网络课堂、名师课堂、远程同步智能课堂等线上资源整合,接入渝教云平台,充分对接市级资源,整合、汇聚精品课程资源。2024年,构造线上品牌,推广微课堂智能学习应用,打造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创客空间和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智能教学环境,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平台、智能终端,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探索混合式教学、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教学新方式。2026年,逐步构建具备特色的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专栏6智慧教育重点工程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对区教育网络进行“万兆主干、千兆到点”升级和IPv6改造,深化5G网络覆盖,构建以专线网、无线网、物联网、移动网络为基础的可靠网络系统。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R/VR等新兴技术为基础,建设一批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创客空间和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智能教学环境;加强校园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建设,提升校园安全工作智能化水平。加强师生智能化教学终端推广应用,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多途径为师生配备智能教学终端。深入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扩大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范围,支撑各类学习终端在校园泛在互联。到2022年,”宽带网络校校通”建成率达到100%,带宽网络不低于IOGo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到100%,中小学学生学习终端完成23所学校“未来课堂”试点建设;2026年,扩大试点建设面,力争实现全区各学校100%覆盖。(责任单位:区教委)智慧校园。推进实施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工作,探索5G+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构建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在线交互为特征的智慧教学环境。推进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与综治系统、公安视频联网系统进行信息共享,及时处理学校安全事故。2022年,完成智慧校园应用系统、智慧学习系统、精准化教学系统等系统建设;完成硬件设施含电子书包教室、智慧音乐、美术、书法室等、创新实验室、录播教室、远程互动教室、AR/VR功能室等建设;推动4所学校成为第二批智慧校园示范校;2024年,深化教育互联网平台应用功能,实现在线教育普及应用,并建成10所以上智慧校园,力争成为市级教育应用示范区县;2026年,完成15所智慧校园建设全区覆盖。(责任单位:区教委)(二)城市治理。1.智慧综治。建设目标:扎实推进平安社区建设,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立“全域感知、动态调度、实时智能、多维融合”的社会综合治理平台,形成区、街道、社区(村)三级联动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实现提前防控危险事故和突发事件、增强危机事件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能力,提升城市与社区的治理管理水平,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平安。后一公里”。(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构建社会组织培育、人才培养、社会组织宣传、购买社会服务交易中心和社会组织孵化研究板块,将其打造成为“全市一流、全国领先”的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集引导、培训、研究、交流、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到2022年,基本建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信息平台。(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局)“看家天眼”工程。推动社会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和联网整合,实现看家天眼视频数据与“应指”平台对接,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国家标准和市级资源信息管理办法要求,对视频数据调用采取严格管理措施,确保数据安全。到2022年,建成“看家天眼”视频监控镜头5万个,实现“应指”等平台有机融合、高度共享和深度应用;到2023年,全区拟建“看家天眼”视频监控镜头5万个,实现与“应指”平台等有机融合、高度共享和深度应用。(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局)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工程。充分融合视频大数据侦测感知、智能关联、深度研判等能力,实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升级项目,对全区内的重点区域、背街小巷、铁路沿线、政府投资安置房、小区及单体楼等区域进行视频监控和前端感知,形成“深度分析、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全面应用”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格局。交通行业智能化水平;建成功能全面的便民服务系统,提升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有效提高公众出行服务质量。到2026年,实现政府及社会民众对于人、车、路、船、场、航道、车位、环境等交通信息实时交互,提高区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专栏8智慧交通重点工程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升级套感知服务设施,采用市级平台复用、现有平台升级完善、结合需求建设等方式,配合相关部门推进先进技术的行业应用,补充建设包括公路感知设备、水路感知设备、城市交通感知设备、执法应急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接入前端监测设备采集的数据,对接市交通局数据中心及市各个业务部门数据中心数据,对及周边地区数据进行切片,形成交通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提升信息资源采集强度和扩大资源采集范围提高信息处理水平,实现数据共享交换、数据开放、数据比对以及数据深度挖掘和分析应用等服务,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服务管理能力。打造智慧公路、智慧港航、智慧运管、智慧执法等应用场景系统,实施公交人脸识别及支付系统、交通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系统扩容、危岩边坡监测系统、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水上通航智慧监管平台、货运物流平台建设,升级完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公交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