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docx
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贵州省普查办贵州省应急管理厅2024年10月贵州省基于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和森林火灾等5大类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构建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模型,完成了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区划,客观认识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在综合风险区划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主要灾害类型灾害防治区划成果、综合减灾能力评估成果等编制了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为省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一、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遵循“危险性一脆弱性一暴露度”三维度准则,基于5大类15种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和风险评估结果,人口、经济、公路、房屋、农作物7个承灾体调查数据、历史灾情调查数据等开展。评估结果表达了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的相对高低,分为高、中高、中、中低、低等5个等级。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总体呈现“中、西部高、东、南部低”的格局。全省自然灾害高、中高风险区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12.55%,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方县、纳雍县,六盘水市水城区、钟山区,贵阳市主城区、遵义市红花岗区、播州区,黔东南州凯里市和榕江县,黔南州都匀市,安顺市西秀区,黔西南州晴隆县和贞丰县(图1)。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贵州省综合风险等级分布图.2JJ10015020q,米图1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等级图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基于孕灾环境、历史灾情、主要承灾体综合风险及区域差异划分得到,为两级区划(图2):一级区划主要依据全省地形地貌,以及5大类自然灾害的类型组合特征和专家咨询调整,划分为7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一级区,分别为I北部洪水、地质、干旱灾害为主区,11东南部洪涝、地质、森林火灾灾害为主区,In西北部地质、低温冷冻、干旱灾害为主区,IV西部地质、低温冷冻、地震灾害为主区,V中部洪水、风雹灾害为主区,Vl西南部地质、洪水、风雹、地震灾害为主区,Vll南部地质、洪水、森林火灾、地震灾害为主区。二级区划主要依据全省主导灾种风险和受灾人口、死亡(失踪)人口以及经济损失综合风险等级的区域差异,在7个一级区划基础上细化为25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包括高、中高、中、中低和低风险区等5类区域,占全省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0.90%、18.84%、44.47%、23.40%、2.32%。100贵州省综合风险区划图2550图2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二'全省综合减灾能力本次普查从政府、社会、基层3个方面开展了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共获取约13万条调查数据,第一次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家庭”的全省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通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估单元,在政府、社会、基层减灾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得到综合减灾能力。评估结果表达了综合减灾能力的相对高低,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弱5个等级。从全省看,综合减灾能力总体上呈现出东北部、南部强,中部及北部较弱的格局,区域综合减灾能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密切相关。分区域看,综合减灾能力为强、较强、中等、较弱、弱的县级行政区数量占总数量的比例分别为10.23%、20.45%、50.00%、14.77%、4.55%o从各项减灾能力评估结果来看,政府减灾能力对综合减灾能力评估影响最大,政府减灾能力等级为强和较强的县占综合减灾能力等级为强和较强的县总数的70.37%,表明省内各级综合减灾能力强弱与当地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投入程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投入水平等有密切关系。说明:1 .自然灾害(自然现象造成的损害):暴雨、地震等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等,就形成了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形成有三要素:孕灾环境(孕育灾害的环境)、致灾因子(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承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如果致灾因子强度较大,但时空上和承灾体不重叠,或因承灾体设防水平高而未形成损失,则一般称为自然因素而不是自然灾害。2 .孕灾环境(孕育灾害的环境):孕育自然灾害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是由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冰冻圈和人类社会圈所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孕灾环境的区域差异,决定了致灾因子和承灾体时空分布特征的背景。孕灾环境稳定性越高,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越低。孕灾环境的改善,能有效减轻灾害风险。3 .致灾因子(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资源环境或各种人类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并达到造成灾害程度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暴雨、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等。4 .致灾危险性(致灾因子的强度):暴雨、地震等致灾因子发生的范围、频率和强度。致灾因子发生频率越高,致灾范围越广,致灾强度越大,则致灾危险性就越高。5 .承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直接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和损害的人类社会对象及资源环境,包括人类本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能源、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各种减灾工程设施及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人们所积累起来的各类财富,以及资源环境等。6 .承灾体暴露度(人、财、物等承灾体的集中程度):致灾因子可能影响范围内的人、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经济及资源环境等承灾体的数量。承灾体暴露度越高,越容易形成更大的灾害损失。7 .承灾体脆弱性(承灾体在致灾因子作用下易于形成损失的敏感程度):表达承灾体的状态或性能受到致灾因子不利影响的倾向、敏感性和易损性,一般体现为致灾危险性大小与承灾体损失程度之间的关系。在致灾危险性相同的情况下,承灾体脆弱性越大,则承灾体损失程度越高。8 .自然灾害风险(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潜在损失):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潜在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是对自然灾害损失的客观可能性进行的主观评价。自然灾害风险高低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有关,致灾危险性越大,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越高,自然灾害风险则越高。9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多种致灾因子形成的风险):多种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综合作用形成的自然灾害风险的总量。各类自然灾害事件的可能性越高,潜在灾害损失越大,综合风险就越高。10 .综合减灾能力(各类减灾能力的总和):防灾减灾救灾中各种工程能力与非工程能力的总和。综合减灾能力越强,自然灾害风险越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越小。本次普查中的综合减灾能力是在政府、社会、基层减灾能力评估的基础上综合得到的,其中,政府减灾能力综合反映了省、市、县各级政府在灾害管理、工程设防、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应急救援、转移安置等6个方面的能力;社会减灾能力由企业、社会组织2个方面构成,企业减灾能力包括大型工程建设等相关企业应急救援能力、保险与再保险企业减灾能力,社会组织减灾能力包括物资储备能力、应急运输能力、应急救援能力、科普宣传能力;基层减灾能力由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家庭3个方面构成,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减灾能力包括灾害风险隐患识别评估能力、备灾能力,家庭减灾能力包括家庭韧性、灾害认知、备灾能力、自救互救能力等。11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自然灾害风险空间格局的展示):基于自然灾害所致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损失的严重程度,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主导灾害种类所致的不同风险程度的多个区域。12 .本次普查的5大类灾害指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15种灾害指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暴雨、气象干旱、大风、冰雹、雪灾、低温、高温、雷电、洪水、干旱、森林火灾。13 .本公报中地图的界线均为普查界线,不作为行政区划划界依据。14 .本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20年12月31日。15 .本公报中的地图均已通过审核批准,审图号:黔S(202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