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力量教学对大学生肌力的影响 论文.docx
增力量教学对大学生肌力的影响摘要:研究的目的:探讨增力量教学对大学生肌力的影响,以期为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随机抽取安庆师范学院非体育学院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分析,根据力量测试结果将力量等级4以下的得到实验组,其余同学为对照组。采用16周增力量教学实验:每次课程安排力量训练内容4-5组,每组3分钟,间隔2分钟,每周一次体育课+两次锻炼课。研究结果:实验后实验组的男女最大力量、相对最大力量、最大功率、相对最大功率、平均力量、平均功率、平均最大功率指标均显著性增加(p<0.05)o对照组最大力量、相对最大力量、最大功率、相对最大功率、平均力量、平均功率、平均最大功率指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教学模式组男生实验后最大力量变化率、相对最大力量的变化率指标显著增加(p<0.05).不同教学模式女生实验后最大功率、相对最大功率指标显著增加(p<0.05).两种教学模式中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最好。结论:增力量教学对大学生肌力显著性提高。关键词:增力量教学,大学生,肌力1刖S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运动能力,人的一切随意运动,无论日常生活,还是生产劳动、军事训练或体育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实现肌肉的收缩力量,它维持着人类的生活能力。2000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耐力素质等均有所下降。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指标水平,19-22岁的大学生平均下降了2.3cm;反映上肢力量的引体向上(男生)及反映腰腹力量的仰卧起做(女生)等指标水平与1995年相比,9-22岁大学男生的引体向上平均下降1.9次,女生仰卧起做平均下降0.7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时代的呼唤,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有关增力量对于肌力的影响鲜见报道。本研究对于在校大学生在增力量教学前后的肌力方面的数据进行测试,探究增力量教学对于大学生肌力的影响,以此来作为对大学生肌力的提高手段提供一定的参考。2.研究对象和方法2.1研究对象安庆师范大学随机抽取的学生,根据实验前俯卧撑和仰卧起做测试,男生成绩大于15个,女生成绩大于10个随机分为个性化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验教学,学生除去正常每周一次体育课外,每周安排23次课余体育锻炼,学期初始锻炼者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学期后半段锻炼者运动时间在4060分钟以上,具体情况详见表1。2.2研究方法2.2.1文献法借助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HighWire等电子资源数据库,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增力量训练、等速肌力测试及无氧和有氧运动能力测试等方面的相关资料,积极认真翻译并下载相关方面的外文资料,从而在论文的选题、设计及实验研究等方面提出多方位的全面的理论支持。2.2.2数理统计法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利用Excel表建立原始数据库并核实无误后,全部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试验数据以平均值(X)±标准差(三)表示,实验前后数据差异用pair-T检验分析,组间数据差异用组间差异用ANOVA的检验分析,实验前有显著差异的以实验前数值作为协变量做协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用P<0.05表示。2.2.3增力量教学方法以增强肌肉力量,增强体质;促进脂肪代谢,控制体重;美化身体,改进姿态;增肌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预防损伤为目标。运动方式:根据学生的体质和爱好选择负重抗阻力练习(负重抗阻力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负荷的重量及练习的重复次数可随时调整,它是身体素质练习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对抗性练习(这种练习的双方力量相当,依靠对方不同肌肉群的互相对抗,以短暂的静力性等长收缩来发展力量素质。如双人顶、双人推、拉等。对抗性练习几乎不需要任何器械及设备,也容易引起练习者的兴趣。)、克服弹性物体阻力的练习(这是依靠弹性物体变形而产生阻力发展力量素质,如使用弹簧拉力器、拉橡皮带等。)、利用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如在沙地、草地、水中的跑、跳等。做这种练习要求轻快用力,所用的力量往往在动作结束时较大。)、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这种练习主要是由人体四肢的远端支撑完成的练习,迫使机体的局部部位来承受体重,促使该局部部位的力量得到发展。例如引体向上、倒立推进、纵跳等。)。每次课程安排力量训练内容4-5组,每组3分钟,间隔2分钟,共16周;频度为正常每周1次体育课外,每周还应该安排2次课余体育锻炼。针对学生个体特征,给学生提供一个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的建议。采用16周增力量教学实验:每次课程安排力量训练内容4-5组,每组3分钟,间隔2分钟,每周一次体育课+两次锻炼课。练习结束后要积极的放松,两人一组相互按摩,也可以自己把身上的肌肉部位轻拍或抖动。2.2.4力量测试方法力量测试主要通过磁控划船训练器来得出各项肌力的数据。划船器有叫划船机是一种模拟划船运动的器材,对腿部、腰部、上肢、胸部、背部的肌肉增强有较好的作用。每划一次,上肢、下肢、腰腹部、背部在过程中都会完成一次完整的收缩与伸展,通过划船器可以更为准确的得出人体肌力的变化。步骤是本研究由专业人员指导下利用划船器进行肌力的测量。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阻力,坐上倾斜座垫,手握船桨拉杆,脚踩防滑脚踏板,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测试,手用力拉动船桨拉杆,脚用力蹬,促使身体随着倾斜座垫后移动上身保持正直,手和腿全部伸展,手臂弯曲进一步拉伸船桨拉杆。开始测试,待到显示屏上显示数据,并传输到电脑体检管理系统。测量者离开器械,点击保存之后离开,进行下一位测量者测量,相同受试者的同一指标实验前后测试由同一人完成。3研究结果3.1实验后肌力变化实验组实验教学后男生肌力指标数据:maxforce、maxforcerelative、maxpower、maxpowerrelative、maxpowerlevel、avgforce、avgma×power、avgpower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前后学生的肌力有显著性差异。maxforce实验前为435.70实验后564.30,变化率29.51%、maxforcerelative实验前70.91实验后93.00,变化率3:LI5%、maxpower实验前665.88实验后806.08,变化率21.05%、maxpowerrelative实验前10,44实验后13.00,变化率24.52%、maxpowerlevel实验前3,95实验后3.57,变化率-9.61%、avgforce实验前205.59实验后279.05,变化率35.73%、avgmaXPoWer实验前441.73实验后613.73,变化率38.93%、avgpower实验前276.00实验后391.76,变化率41.94%(p<0.05)表示显著性增大。实验教学后女生的肌力指标数据:maxforce、maxforcerelative、maxpower>maxpowerrelative、maxpowerlevel、avgforce、avgmaxpower、avgpower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前后学生的肌力有显著性差异。maxforce实验前212.03实验后280.55,变化率32.32%、maxforcerelative实验前53.25实验后57.51,变化率32.97%、maxpower实验前197.78实验后298.30,变化率0.82%、maxpowerrelative实验前3.93实验后5.97,变化率51.90%、maxpowerlevel、avgforce实验前93.40实验后129.35,变化率38.49%、avgmaxpower实验前131,65实验后209.75,变化率59.32%、avgpower实验前83.40实验后131.80,变化率58.03%(p<0,05)表示显著性增大。对照组男生实验教学前后男生肌力指标数据:maxforcemaxforcerelativemaxpower>maxpowerrelative、maxpowerlevel、avgforce、avgmaxpower、avgpower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前后学生的肌力有显著性差异。maxforce实验前652.72实验后790.02,变化率21.03%、maxforcerelative实验前98.57实验后118.68,变化率20.40%、maxpower实验前1061.18实验后1434.52,变化率5.18%、maxpowerrelative实验前15.71实验后21.07,变化率34.11%,maxpowerlevel实验前3.20实验后2.55,变化率-20.31%、avgforce实验前311.12实验后410.88,变化率32.06%、avgmaxpower实验前784.53实验后1181.78,变化率50.63%、avgpower实验前491.08实验后728.80,变化率48.40%(p<0,05)表示显著性增大。对照组实验前后女生的肌力指标数据:maxforce、maxforcerelative、maxpower、maxpowerrelative,avgforce,avgma×power,avgpower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前后学生的肌力有显著性差异。maxforce实验前306.26实验后339.49,变化率10.85%>maxforcerelative实验前58.82实验后65.04,变化率IO.57%、maxpower实验前320.11实验后381.67,变化率9.23%、maxpowerrelative实验前6.04实验后7.17,变化率18.70%、avgforce实验前27.68实验后152.11,变化率19.13%、avgmaxpower实验前209.12实验后266.33,变化率27.35%、avgpower实验前129.49实验后163.58,变化率26.32%(p<0.05)表示显著性增大,maxpowerlevel(p>0.05)表示显著性减小。3. 2不同教学模式效果分析不同模式教学男生实验教学后肌力变化的指标数据:最大力量变化率、相对最大力量变化率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教学模式学生肌力存在差异。不同教学模式最大力量变化率、相对最大力量的变化率(p<0.05)表示显著性增大,最大功率变化率、相对最大功率变化率、力量评价等级变化率、平均力量变化率、平均最大功率变化率、平均功率变化率P(>0,05)表示显著性减小。不同教学模式女生实验教学前后肌力变化率的指标数据:最大功率变化率、相对最大功率变化率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教学模式学生肌力存在差异。不同教学模式最大功率变化率、相对最大功率的变化率(p<0,05)表示显著性增大,最大力量变化率、相对最大力量变化率、力量评价等级变化率、平均力量变化率、平均最大功率变化率、平均功率变化率P(>0,05)表示显著性减小。4分析与讨论4. 1增力量教学对大学生最大力量的影响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影响最大力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肌肉的横断面积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性是影响最大力量的主要因素。我国大学生已步入成年阶段,所以属于成人群体。最大力量的高低与平常的饮食及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已经迈入到生长发育最后阶段他们的生活习惯对保持较好的力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次实验后研究结果可发现经过力量运动训练后最大力量的指数显著性提高实验组的男生最大力量指标对照组提高了32.32%,女生提高了10.85%,对照组实验后男生最大力量指标提高了21.03%,女生提高了10.85%o本次研究结果可看到力量训练对除实验组男生外最大力量指标有显著提高,长期力量训练可以影响到最大力量指标,所以通过运动训练提高力量,保持适当的力量对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饮食、训练方面得到加强,维持正常的力量保证体质健康。5. 2增力量教学对大学生相对最大力量的影响相对最大力量是指人体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常用最大力量与体重之比表示。影响因素包括最大力量和体重。在体重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发展最大力量可以提高相对力量的发展。在本次试验结果中男生女生的相对最大力量都有显著性提高,实验组男生的相对最大力量指标提高31.35%、女生提高32.97%,对照组男生的最大力量提高20.54%;女生的最大力量指标提高10.57%o随着最大力量的提升相对最大力量的数据在一直不断的增加,男生的相对最大力量变化比女生的明显,同时也说明了男生的相对最大力量较女生更容易变化,所以通过运动训练提高相对最大力量,适当的相对最大力量可以对身体的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在进行适当训练的同时,也要安排好饮食,从而是保持一个健康体魄。5结论实验教学结果得出本次研究两组教学实验对提升肌力有一定影响,实验后实验组的男女最大力量、相对最大力量、最大功率、相对最大功率、平均力量、平均功率、平均最大功率指标均显著性增加(p<0.05)°对照组最大力量、相对最大力量、最大功率、相对最大功率、平均力量、平均功率、平均最大功率指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教学模式组男生实验后最大力量变化率、相对最大力量的变化率指标显著增加(p<0.05)°不同教学模式女生实验后最大功率、相对最大功率指标显著增加(p<0.05)°两种教学模式中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最好。参考文献:邢振超.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信息,2012.13(1);17-7.22杨颖飞,安军.大理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12.15(4):106-108.3王锐,王宗平.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诠释与探究J.体育学刊,2004.17(1):99-102.4张春合,蔡端伟.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理性思考一一基于专项竞技能力形成的视角J.体育学刊,2013.16(1):53-56.5韩春远,赵晓雯,王卫星,宋绍兴.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J.体育学刊,2013.22(3):75-76.6于洪军.论同期力量和耐力训练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策略J.体育科学,2014.0(2):63-64.27于红妍,王虎,冯春辉,贾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一一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1(3)102-105.8余海涛.增强大学生力量素质运动处方的研制与实验几肇庆学院学报,2005.20(3):68-70.9赵竹光.肌肉的质和力量的关系J.体育科研,1982.17(3):79-81.10陈小平.力量训练的发展动向与趋势J.体育科学,2004.14(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