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儿童过愉快、积极的生活 论文.docx
引导儿童过愉快、积极的生活摘要:本文以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学做快乐鸟”一课为例,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挖掘本校二年级学生负面情绪事件;并对统计数据分类、统计、整理等,初步探讨儿童负面情绪的来源,试图通过教师、学校、家长等多维度引导儿童认识负面情绪,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全面落实双减,提高育人水平。关键词:二年级学生,负面情绪,教养方式,学习压力。引言:学做快乐鸟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2课。本课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明白快乐与不快乐都是人生的必有内容,学习辨识快乐的正当性,掌握疏导消极情绪的简单方法,使学生成为一支积极向上的快乐鸟。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快乐门诊部的小活动。学生在标签纸上写下最近自己不开心的一件事,要求书写工整、表达完整、不署名,投递到老师的快乐百宝箱中;然后请同学担任快乐小医生,随机抽取一位学生不快乐的事,帮助她/他分析自己的不快乐,在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下初步掌握排解不快乐的方法。通过汇总数据,发现了二年级学生的不开心事件都一些共性。为了找到儿童负面情绪根源和解决办法,我将数据整理、分类等,进而为老师、家长、学校等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标,也为儿童情绪管理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一、调查背景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对于同学们不快乐的事无法一一解答,于是我把我所带的二年级7个班210名同学的不开心事件都回收到了百宝箱里,并将它们初步整理、分类,以了解二年级儿童的心理状态,为以后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参考资源。调查结果对教师、学校及家长把握学生动态,分析心理行为成因,寻找合适的教育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二、调查结果针对“我最近不开心的一件事”的调查中,实际回收190份记录,扣除表达不清晰等无效记录,共182份有效记录,约占二年级学生总数的87%,数据量大,具有一定代表性。从关注的领域来说,二年级儿童多关注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生活,有65份记录以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等为第一人称关键词;有88份记录以同学、朋友等为叙述关键词;约占总记录的48%,当下儿童生活的重心仍是以家庭、学校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学校、社会生活渐渐成为他们关注的主流,儿童关注的视野也在不断扩大。从关注的问题来说,记录显示二年级儿童的不开心事件集中表现在父母管教、二胎关系、学习困惑、朋友相处等方面,同时兼有个人健康、关爱动物、自然环境等话题。其中,突出表现在父母管教、学习困扰、朋友相处三方面,共135条记录,约占总记录的74%o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记录,二年级儿童关注的领域集中、关注的问题典型,如何引导儿童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疏导消极情绪的方法仍是教育教学中需要研究思考的。三、原因分析二年级儿童不快乐的事件是多方面的,造成不开心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家庭教养方式、个人身心特点、学习兴趣压力等。1.家庭教养方式打骂型:有14条记录显示爸爸妈妈动手打过自己,有4位同学提到家长的辱骂。其中让人震惊的是个别学生说自己每天都被打;自己没有犯错还被家长打骂。这18条记录占总记录数的10%,相当于每个班级里都有三四名学生处于紧张的家庭氛围之中。打属于武力解决,骂属于语言攻击,长此以往,会给儿童带来一定的心灵创伤,留下童年阴影。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使用言传身教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告诉孩子,怎么样做是正确的,怎么样做是错误的,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比一句臭骂、吼叫,一顿暴揍更有效果。约束型:有13条记录提到家长对自己的约束多,如不让出去玩、不吃垃圾食品等。所谓“不成规矩不成方圆”,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要学会约束孩子。约束孩子是以适当和正确的方法为前提,否则就是适得其反,让儿童更加具有逆反心理。比如没收所有的玩具、不让孩子吃垃圾食品可自己却吃等等。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保持严肃,什么事情都不能商量。孩子不愿意亲近这样的家长,慢慢地就会情感上疏远,距离上疏远,不利于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长期下来孩子会缺乏来自于父母某一方的爱。父母要保持做到有尺度的爱,要把严和爱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二孩关系:有22条记录提到与家庭中二胎孩子的关系,只有2条记录是积极正向的关系,一条是想要弟弟,二条关心生病的妹妹;剩下的20条不开心的事情都是与二胎孩子间发生的矛盾、争执等,如小打小闹、抢夺物品、不公正对待等。当下,二胎家庭日益增多,处理好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时,家长在二孩关系处理上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处理是关键。当然,这个问题也是时代留给现代二胎家庭的课题,值得探究。还有个别学生感到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不肯定,如冤枉、否定等,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家都是孩子内心最柔软的安全港。如果这个能够给予孩子一生支撑的安全地带里,充满了质疑否定,将来孩子的整个世界可能会走向一种错位或颠覆。亲子关系中,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成为孩子心中最值得信赖的人。总之,这65条记录提醒着我们二年级儿童关注家庭生活,更在意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家庭作为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不仅仅要让孩子成为家庭里的开心果,保持良好的情绪、稳定的情感;更应成为一只快乐鸟,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2 .个人身心特点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其中,二年级阶段的儿童处于第4阶段的学龄期(612岁)。他们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个性差别大、情绪不稳定、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二年级的儿童已初步适应校园生活,与同伴的交往日益密,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但由于自身个人身心特点不同他们的同伴交往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在意同伴间交往;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个性差别大,与人交往时自我意识较强,常常与同伴发生摩擦后一时无法妥善处理而难过,这说明他们十分在意与同伴间的关系。在42条同伴交往中的不开心事件有20条记录因此类原因而不开心,如同伴间的争吵、打闹、矛盾事件等较多。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11位同学提到自己希望和同伴交往,但是由于缺乏主动性、沟通技巧、内向性格等原因致使他们往往在班级里默默无闻。其实,在这些孩子的心里更需要得到同伴的肯定认同,获得同伴交往后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对他们的成长最有帮助。有的同学还会因为同伴的一时冷漠、忽视而郁郁寡欢或奔走相告。这些都是他们渴望得到同伴认同的心理造成的。3 .学习兴趣压力个性差别大:由于二年级儿童的情绪不够稳定、注意力易分散,他们的不快乐可能是随时随地,比如午餐没有自己喜欢的西红柿鸡蛋汤,下雨而导致计划取消等等,提到此类话题的有10位同学。有12位同学十分关注生命健康,如近视、受伤、睡眠等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健康问题,生命安全意识较强。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指出二年级儿童属于学龄期,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这里的学校不仅仅指的是学校教育,也指课外兴趣类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当下的儿童在学习中勤奋感的获得并不明显。有46条记录谈到了儿童的学校生活,约占总记录的1/4;有近40条(占比达86%)记录在表达学校学习的不开心,如不想写作业、考试没考好、兴趣班不想上等等,特别是对家长额外安排的作业、补习班、托管班等意见较大。他们这个时期渴望无忧无虑的玩耍,但又要面临学习的任务,在很多同学身上这个矛盾没有恰当地处理。也有几位同学能够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表示自己要在学习上下功夫。有班级因为老师临时请假,三位同学也表达了对老师的想念;还有两位同学认为老师过于严厉。这些都说明教师在他们的心目中渐渐占据重要地位,注意力逐步从家庭生活转向学习生活。四、建议措施快乐是一种情绪体验,愉快、积极地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一方面情绪情感的价值性,如同行为的价值性一样,是德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道德成长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德行作为实践智慧,是综合性的,价值的因素,在外充溢于生活的时间与空间之中,在内融合于认知、情感、意愿与动机之中。一、教师学会接纳、适时调节。卢梭曾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接纳儿童的情绪问题。吴非老师曾说:“你(教师)亮一点,他(学生)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就不得不徘徊。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善于学习儿童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在儿童情绪管理方面要能够让孩子正确认识到各种情绪,学会自己调节情绪并培养积极的情绪。主要的方法有多与儿童进行情感对话,培养其情绪情感的敏感性,而避免过度鼓励儿童竞争,这样会导致儿童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不利于其同理心的发展。二、学校落实双减、全面育人。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鉴于二年级儿童的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在作业、课程等学校层面,教师、学校、家长及社会等要全面推行课后服务,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全面禁止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学科类校外培训,开展托管服务试点。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强化基础性学习,加强作业辅导,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增加拓展学习空间;对部分学有困难学生,点对点提供辅导;借助整合多方资源,全面实施体育艺术素养等提升工程,提高学校全面育人的水平和能力。三、家长巧妙应对、终身学习。二胎关系中,家长应多强调大宝自身老大的道德责任感,对儿童树立道德责任感并不困难,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示范行为。最好的做法是在小宝出生前就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让大宝喜欢尚未出生的小宝,并树立其作为老大的责任感,让大宝了解父母对他的爱是不会因为一个小宝的出生减少,而他的生活只会越来越丰富多彩。而父母要给予同等分量的爱,积极用生活中的小事教会孩子爱和分享。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权威性、终身性,前苏联伟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校一一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父母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防止偏爱和盲目攀比,要懂得欣赏孩子闪光点,学会公平、民主对待孩子,让双子女家庭孩子更健康、更幸福地成长;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承担为人父母的重任,争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不做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儿童的情绪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唯有正视所有情绪表达的面貌,健康的情绪发展才有可能。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N北京:2021-7-242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37、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