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篇镇中心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docx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伤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异常反应、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一、工作目标L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2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3 .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发生及在校园蔓延。二、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检测,发现病例及时防制,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2 .依法管理、统一领导。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3 .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三、组织管理(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应急领导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XXX、XXX组员:XXX、XXX、XXX(二)学校职责1 .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3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4 .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5 .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6 .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7 .及时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红色学校发生的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消灭传染病等达到卫生部确定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级)橙色1 .学校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2 .学校发生鼠疫、肺炭疽、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3 .学校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4 .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5 .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市以外的学校。6 .因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服药造成人员死亡。7 .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在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8 .因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各类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9 .发生在学校的,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I级)黄色1 .学校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2 .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3 .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疫情局限在市域内的学校,发病人数达到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4 .在一个市域内的学校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5 .发生在学校的因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造成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6 .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7 .因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8 .发生在学校的,经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V级)蓝色1 .学校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3099人,无死亡病例。2 .学校发生鼠疫、霍乱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3 .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9人以下,无死亡病例。4 .因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一次中毒师生人数在9人以下,无死亡病例。5 .发生在学校的,经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 .鉴于学校公共卫生事件涉及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安全,社会关注度较高,未达到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公共卫生事件,均按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急反应。五、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1 .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报告程序,学校一旦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暴发、以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相关知情教师或部门应立即向学校医务室报告,学校医务室在第一时间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在2小时内用书面传真形式(或电话)向市教育局报告,并同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向卫生监督所报告)。2 .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3 .在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并确保信息畅通。六、应急处置措施1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现场的教职员工应立即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及学校领导报告。学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将有关情况报告当地教育、卫生行政部门;拨打120急救电话,对中毒或患病人员进行救治;追回已出售的可疑食品或物品,或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停止使用可疑的中毒物品。2 .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可疑的中毒食品和物品;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3 .与中毒或患病人员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4 .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样留验,对相关场所、人员进行致病因素的排查,对中毒现场、可疑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与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或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察工作。5 .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和教育、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当地政府,并请求支持和帮助;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6 .严格执行进出入校门的管理制度。7 .按照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落实其他相应的应急措施。七、联络报告后勤保障等应急响应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八、信息公布准确客观宣传卫生事件情况及防控进展情况,争取家长和学生的支持配合,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准确把握宣传导向,避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九、保障措施学校要安排必要的经费,用于增添相关设备,配备所需药品,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确保学校公共卫生防控措施的落实。十、善后与恢复工作1 .会同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2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做好受害人员的善后工作。3 .总结经验,进行整改。加强宣传教育,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4 .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校内公共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复课;因传染病暂时停学的学生,经卫生部门确定康复后方可复学;污染水源必须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H"一、责任追究学校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对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刖百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二、工作目标1 .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2 .完善监测报告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3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形成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2 .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3 .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组织管理(一)领导小组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组长:XXX(学校传染病工作第一责任人)副组长:XXX、XXX成员:XXX、XXX、XXX及各班班主任(二)主要职责1 .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3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4 .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午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督促其及时就医。5 .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6 .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7 .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等工作。五、突发事件的分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严重程度分为四个级别:(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包括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新传染病和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等达到卫生部门确定的标准。(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级)1 .学校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2 .学校发生鼠疫、肺炭疽、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3 .学校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4 .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发病人数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5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市以外的学校。6 .因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用药造成人员死亡。7 .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在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三)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n级)1 .学校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30至100人,无死亡病例。2 .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3 .乙类、丙类传染病在短期内爆发流行,疫情局限在县(市)域内的学校,发病人数达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四)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V级)1 .学校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至30人,无死亡病例。2 .学校发生鼠疫、霍乱病例,发病人数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3 .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人员急性中毒,一次中毒人数在9人以下,无死亡病例。六、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一)监测系统1 .缺勤登记制度: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2 .健康状况监测: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二)报告制度1 .报告程序: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2 .突发事件报告:学校一旦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暴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相关知情教师或部门应立即向校医室报告。校医室在第一时间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领导小组应在2小时内向市教育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三)信息畅通在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七、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别,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一)传染病1 .一般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进行控制。2 .重大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3 .特大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二)食物中毒1 .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如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2 .病人救治: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3 .现场处理:保留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卫生部门处理。4 .调查配合: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三)预防接种反应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1 .迅速报告: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2 .及时救治:及时将患病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3 .消除危害: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4 .总结教训: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八、保障措施(一)组织机构保障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日常防控工作,学校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卫生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二)人力资源保障学校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齐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三)财力和物资保障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九、善后与恢复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1 .调查与责任追究:会同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依法追究责任。2 .善后处理: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学校应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受害人员的善后工作。3 .整改措施:对突发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卫生隐患问题及有关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逐一落实。4 .恢复教学秩序:对因传染病流行而致暂时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教室、阅览室、厕所等公共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复课;因传染病暂时停学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并经有关卫生医疗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后方可复学。本应急预案旨在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应对提供系统的指导和保障,确保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保障师生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学校将定期对本预案进行评估与修订,以适应新的挑战与需求。通过不断强化防控意识,提高师生的公共卫生素养,确保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工作目标1 .普及防治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2 .完善信息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3 .建立应急机制: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突发事件在校园内蔓延。二、组织结构(一)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XXX(学校传染病工作第一责任人)副组长:XXX、XXX组员:XXX、XXX、XXX及各班班主任(二)职责分工组长和副组长:全面负责防控工作的组织与协调。组员:具体负责信息报送、电话回访、晨检指导、疑似病例复检等工作。各班班主任:负责宣传和日常检查工作。三、传染病预防措施(一)卫生健康教育1 .开展常见传染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的预防知识和措施的宣传教育。2 .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二)环境卫生管理1 .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2 .对饮用水进行严格管理,确保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3 .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三)食品安全管理1 .教育学生不要食用“三无”食品,防止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2 .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用水卫生条件。四、传染病疫情报告(一)监测报告制度1 .全体学生应关注自己每天的健康状况,一有情况及时向家长及班主任报告。2 .家长在家发现子女有流感等类似症状时,立即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并通知班主任。(二)健康查检制度L学校全面实行学生健康查检制度,做到每天两次不漏。3 .做好因病缺课登记工作,若在校发现有流感等类似症状者,须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带到正规医院治疗。4 .确保在同一学校短期内学生因病缺席异常增多或累计发现多例流感病例时,学校应及时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县疾控机构报告。五、传染病控制措施(一)隔离治疗1 .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2 .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观察,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二)健康检查制度1.建立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三)消毒处理1 .对传染病人的活动环境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全校范围内的消毒工作。(四)缺勤排查登记2 .各班班主任每天做好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统计,并及时报告校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五)电话回访L做好已发病学生的电话回访工作,掌握已发病学生的病情,协同医院做好防止并发症相关工作。3 .对治愈可复学的学生明确复学要求:康复后凭卫生院证明,方可返校复学。(六)环境卫生管理1 .做好学校的环境卫生,消除疾病传染源。注重教室卫生,及时通风换气。对教室等公共场所严格按规范要求消毒,对发病较严重的班级用漂白粉液喷洒和过氧乙酸熏蒸双重消毒。(七)疫情登记报告L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制度。2 .本校区内教职员工和学生如发现短时间内出现多例有头痛、发热、咳嗽症状的病人时,立即上报校长,按有关规定上报市疾病控制中心、有关医院进行紧急处置。六、宣传教育(一)健康教育课L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要求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二)宣传途径1.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三)食品卫生教育1.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四)体育锻炼1.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五)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1.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各部门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六)信息透明1.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七、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前言为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XX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XX省食品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二、工作原则(一)预防为主加强对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及时发现可疑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二)分级控制传染性疾病根据卫生部的控制要求,按疫情波及的区域范围,分为一般事件、重大事件、特大事件。具体的疫情预防控制措施应根据疾病的实际流行强度,实施分级控制措施,以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效果。(三)分类处置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如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及其他传染病),制定相应的分类处置方案,确保早期发现疫情,提升疫情的早期预警和预报工作。(四)及时处置为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根据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时,对疑似病例和临床确诊病例实行隔离治疗;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三、预防控制指挥系统为确保预防和控制工作正常运作,学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组织指挥系统,设立由学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管理的综合协调组、信息组、疫情调查组、消毒组、宣传组和后勤组。工作制度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消毒制度、传染病宣传制度、晨检制度等,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四、预防控制网络及职责(一)班主任老师1 .负责每天对本班学生健康状况的动态观察,发现与传染性疾病相关的症状或因病缺课情况,应询问学生健康状况并做好相应记录,如病例数超过正常值时,及时报告校医。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提供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当时的身体状况。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对本班学生的发病情况进行动态了解,每天2次报告校医。(二)医务室1 .负责每天接受班主任晨检情况报告,并记录归档。2 .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将事件发生地点、时间、主要病征、发病人数、发病班级、可能原因、采取措施、现状和趋势,向学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3 .负责对出现症状的学生进行暂时隔离,必要时护送至相关医院就诊。4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负责每天2次接受班主任的各班发病情况报告,并统计后上报学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5 .对病愈返校的学生,返校当天必须先到学校医务室,经校医检查(卫生部门出具的返校证明)后,方可进入教室上课。(三)学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1 .学校组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明确分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领导和职能处室,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应急工作。2 .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根据疫情波及范围和流行情况,停止进行集体性活动,避免发病班级学生进入集体活动场所,对发病较多班级的学生限制活动区域,必要时使用备用教室,防止交叉感染。疫情严重时,报请相关部门考虑全校停课。3 .学校加强同疾控中心的联系,保持信息通畅,密切关注学生的发病状况。4 .学校正常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利用健康教育课、晨会、班会、广播、电视、板报等多种形式,保持正面宣传,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能力。5 .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时,对发病班级教室进行彻底消毒,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消毒,以切断传播途径。6 .学校发现传染病疫情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疫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五、个人防护与消毒工作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时,接触可疑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一)防护设备接触病人后,工作人员应穿戴工作服、隔离衣、工作帽和防护口罩,接触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二)消毒措施1 .地面、墙壁、门窗:使用O.2%0.5%过氧乙酸、500mgL1000mgL二氧化氯、有效氯或有效澳含量为1000mgL2000mgL的消毒液喷雾。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作用时间不少于60分钟。2 .空气:房屋密闭后,使用18%20%过氧乙酸溶液进行熏蒸,熏蒸消毒时注意防火,并在消毒后开窗通风。3 .衣物、被褥、书报、纸张:对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用流通蒸汽消毒;不耐热的物品可进行过氧乙酸薰蒸消毒。4 .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使用漂白粉或有效氯含量的消毒液处理,并放置2小时后再处理。5 .餐具:优先采用煮沸消毒或流通蒸汽消毒,亦可用消毒液浸泡。6 .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有效氯含量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确保消毒液漫过容器。六、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广泛开展SARS.禽流感、霍乱、感染性腹泻、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病毒性肝炎等防治知识的宣传。宣传普及卫生科普常识,指导学生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本应急预案旨在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应对提供系统的指导和保障,确保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保障师生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学校将定期对本预案进行评估与修订,以适应新的挑战与需求。通过不断强化防控意识,提高师生的公共卫生素养,确保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为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特制定本预案。一、工作原则(一)预防为主加强对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及时发现可疑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二)分级控制根据卫生部的控制要求,按疫情波及的区域范围,分为一般事件、重大事件、特大事件。在具体的疫情预防控制措施上,根据疾病的实际流行强度,实施分级控制措施,以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效果。本县的分级控制以疾病是否发生或传入、是否形成传播链、是否发展为暴发或流行为基本特征,实施动态管理和控制。(三)分类处置对呼吸道传染病(SARS、禽流感、类流感)、肠道传染病(霍乱、感染性腹泻)、其他传染病(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病毒性肝炎等)病例,在于早期发现疫情,提高对疫情的早期预警和预报工作。SARS早期预警病例分类标准、禽流感、类流感、霍乱病例分类标准、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病毒性肝炎等病例分类标准,按江苏省卫生厅规定的病例分类标准执行。(四)及时处置为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根据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时,对疑似病例、临床确诊病人实行隔离治疗;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实行(隔离)医学观察。二、预防控制指挥系统为确保预防和控制工作正常运作,学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组织指挥系统,相应建立由学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管理下的综合协调组、信息组、疫情调查组、消毒组、宣传组和后勤组。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消毒制度、传染病宣传制度、晨检制度等。三、预防控制网络及职责(一)班主任老师1 .负责每天对本班学生健康状况的动态观察,发现与某些传染性疾病相关的症状或因病缺课情况,应询问学生健康状况并做好相应记录,如病例数超过正常值时,应及时报告校医。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提供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当时的身体状况。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对本班学生的发病情况作动态了解后,每天2次报告校医。(二)校医1 .负责每天接受班主任晨检情况的报告并汇总。2 .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负责立即向学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事件发生地点、时间、主要病征、发病人数、发病原因、已采取的措施与发展趋势等。3 .负责对出现症状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给予相关治疗,必要时护送相关病人到医疗机构就诊。4 .负责每天接受各班主任报告的班级学生发病情况,并进行统计汇总后向学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5 .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对学生采取临时隔离措施,必要时护送至当地卫生院就诊,同时通知家长并做好病人的隔离以及防治工作。6 .返校复学的学生,必须经校医检查(必要时进行有关化验检查),证明已痊愈并不再具有传染性后,方可恢复上学。(三)学校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1 .学校成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分管副校长具体抓,成员由学校工会主席、教务处、政教处主任、总务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组长组成。2 .根据疫情发生的情况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停止学校集体性活动和进入食堂、微机室等公共场所,必要时报请上级部门同意后全校停课。3 .加强同疾控中心的联系,保持信息通畅,密切关注学生的发病及诊治情况。4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能力。5 .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厕所等场所定期进行消毒,通风换气。6 .疫情发生时,及时向全体师生公布疫情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四、个人防护与消毒工作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时,接触可疑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一)防护设备上述人员应穿戴工作服、隔离衣、工作帽和防护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二)各种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1 .地面、墙壁、门窗:用O.2%0.5%过氧乙酸、500mgL1000mgL二氧化氯、有效氯或有效溟含量为1000mgL2000mgL的消毒液喷雾。水泥墙、石灰墙为100mlm2o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2 .空气:房屋经密闭后,每立方米用18%20%过氧乙酸溶液5611l(即每立方米用纯过氧乙酸1克),使用过氧乙酸熏蒸器进行消毒,也可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底部用装有适量酒精的酒精灯加热蒸发,薰蒸2小时,即可开门窗通风。熏蒸消毒时要注意防火,还要注意过氧乙酸有较强的腐蚀性。对于体积较大的房屋,密闭后应用0.3%0.5%过氧乙酸、3%过氧化氢、500mgL二氧化氯或有效氯含量为1500mgL的消毒溶液,用气溶胶喷雾,2030ml113作用12小时。消毒后即可开门窗通风。3 .衣服、被褥、书报、纸张: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或用有效氯或有效澳含量为250mgL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不耐热的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和书报、纸张等,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薰蒸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室内(勿堆集一处),密闭门窗,糊好缝隙,每立方米用18%20%过氧乙酸56InI(I克1131,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1小时2小时。或将被消毒物品置环氧乙烷消毒柜中,在温度为542,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用环氧乙烷气体(800毫克/升)消毒4小时6小时;或用压力蒸汽进行消毒。4 .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100O毫升可加漂白粉50克或有效氯含量为20000mgL的消毒液2000毫升,搅匀放置2小时。无粪的尿液每1000毫升加入干漂白粉5克或次氯酸钙1.5克或有效氯为100OOmgZ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100毫升混匀放置2小时。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或有效氯含量为50000mgL的消毒液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小时。5 .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30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也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含量为250mgL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6 .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有效氯含量2000mgL5000mgmgL的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五、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广泛开展SARS.禽流感、霍乱、感染性腹泻、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病毒性肝炎等防治知识的宣传,宣传普及卫生科普常识,指导学生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SARS、禽流感、霍乱、感染性腹泻的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病毒性肝炎等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目的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