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26-2030年).docx
-
资源ID:1846921
资源大小:15.4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十五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26-2030年).docx
十五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26-2030年)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26-2030年)的通知,构建现代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打造健康城市实际,围绕城市发展建设的目标要求,依托医疗卫生事业的优势,坚持市场驱动、改革创新、中医药特色和产业融合,在切实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着力发挥市场在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完善政策和机制,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加快市场培育,加快中医药对健康服务促进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推动构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为核心,提高中医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完善基本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开展中医药医疗、医养结合服务。积极发展非基本中医药健康服务,着重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特需医疗、健康养生和安享养老的需求。坚持整体推进。结合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进程,发挥各方积极性,全面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发展任务。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际,围绕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重点发展中医药医疗服务、养生保健、康复养老等。支持中医药技术开发中药新药、诊疗设备和其他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的产业发展。坚持服务创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市场在健康服务业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加快科技转化,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促进中医药技术、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更好更广泛地传播。(三)发展目标围绕打造中医药强城战略,坚持以中医药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和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共同发展为重点,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知名品牌和融合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到2030年,中医药成为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优势领域,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总规模明显上升,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医药健康服务网更加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网,涵盖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功能。中医类医院床位数提升到每万常住人口8张以上冲医类执业医师数提升到每万常住人口6人;确保85%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甲及以上水平。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8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更加丰富。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品研发、制造与规模不断壮大。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和相关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多数具有院内制剂,能够开展特色治疗。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以中医药学为主体,融合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拓展服务领域,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技术、新手段,创新中医药健康技术服务包,丰富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环境优化。中医药健康服务政策更加健全,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引导社会进入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作用更加突出,群众使用中医中药的意愿更加强烈,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良好氛围。二、重点任务(一)促进中药材种植业提质增效1 .优化空间布局。以道地优势中药材为重点优化布局,引导错位差异化发展,加强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支持打造道地中药材示范带,推动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持续提升中药材产地加工水平。科学合理布局规划道地中药材种植区,着力构建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区域性良繁基地,打造扩繁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2 .推动规范化种植。规范种植标准,制(修)订良种繁育、种子种苗、种植、养殖等全过程规范技术标准,构建优质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体系。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优质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推进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3 .加强资源保护利用。强化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支持良种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鼓励药品生产企业积极开展自主研发。推动药物种植所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储备基地,建立完善多维种质资源保存体系。支持高校、企业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加强中药资源体系建设,推动全产业链加快发展。(二)促进现代中药产业振兴发展1 .打造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大力推动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产业基地等中医药产业集群建设。支持打造一批中药炮制、煎制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引育中药特医食品、保健食品、日化品、中医药设备制造等市场主体,建设特色产业集群。支持根据特色推进中药材加工、中成药、中药饮片生产。支持园区建设技术服务、产业孵化、活配套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2 .加快开展中药企业培育。支持中药龙头企业建设大基地,深入实施单项冠军培育行动、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健全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鼓励企业重组,推动中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以自研、合作等方式丰富产品管线。大力引进中成药企业布局,开展“一企一策”精准辅导与服务。支持企业深化数字化改造,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3 .积极培育中药产业品牌。支持以特色药材为主要原料,遴选一批优势领域的中药大品种,推广应用中药领域首台(套)产品和制造精品,培育一批具有响力的中药产业品牌。支持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推动现有优势中成药大品种实施改良优化、挖掘新适应症新用途等二次开发。支持临床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好的成长性中成药拓展应用市场。4 .推动中药制剂创新发展。推动药品工业园区协同发展,鼓励开展中药制剂研发工作。支持主动对接中医药创新和产业项目,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中药制药格局。建立中药制剂研发转化模式,支持产学研医结合,构建中药创新发展路径。推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全城范围内调剂使用,支持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和项目医院间调剂使用。(三)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1 .加快布局食药物质发展。探索建设食药物质目录,推动中药材进入食药物质目录。开发一批特色中药材为原料的食药物质产品,建设一批食药物质产业基地,打造一系列特色产品。支持将具有长期食用习惯、属于按照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内品种且尚无食品标准的道地药材,按程序纳入特色食品管理,鼓励开展药膳、食疗等研究和运用。加强特色药膳开发,制定特色药膳目录和指南,打造特色药膳品牌,打造一批养生药膳街区和中医养生保健街,持续加强食药文化普及和产品宣传。2 .发展中医药+文旅康养。加强中医药文化保护,支持建设中医药创新发展区,鼓励中医人员特别是知名老中医在有条件的项目、旅游景区按规定开设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健康服务项目,构建“中医药+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设计打造一批以“中医药+康养”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持续打响康养品牌。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文化场馆建设,支持中药资源丰富地区建设集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工艺、中医药保健养生等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四)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1 .完善科研体系。整合优质资源,构建以大学、中医药学院为龙头,中成药企业为科研支撑的中医药科研融合发展体系。推进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中医领域协同创新。推动研究中心等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中药领域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培育一批中医药科技创新团队,充分利用中医药文化创新基地作用,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医疗机构等产学研用的合作。2 .强化人才引育。创新引进方式,多渠道多模式引进人才。鼓励中医药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人才单式培养,加大对中医药产业人才创业引进力度,高标准支持和建设工作站,引进“高精尖缺”创新型人才和团队。聚焦道地优势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建设一批中医药创新团队。支持企业引进中医药创新药物、健康食品、化妆品等领域“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创新型团队。支持高校深化科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中医药产教融合基地,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3 .推进中药配方研发生产。鼓励中医药龙头生产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中药配方基础研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综合考虑临床需要因素,根据统一安排,将中药饮片对应的中药配方纳入范围。鼓励使用“定制药园”中药材生产中药配方。鼓励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配方。对需开展中药配方的生产企业积极对接,为中药配方生产企业在标准提升方面给予技术支持。(五)大力健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1 .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继续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工程,完善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治未病”科建设。到2030年,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实现全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全覆盖。支持中医医院试点与社会结合,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中医“治未病”体制机制,推进中医“治未病”服务产业化发展。2 .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鼓励中医医院发挥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化发展提供支持。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和调理等服务。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示范区建设,整合区域内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养生保健产品企业以及文化推广、健康体检企业等资源,探索建立新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模式,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产业升级。3 .完善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拓展中医健康管理试点工作范畴,推动健康管理组织与中医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在试点社区促进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家庭、个人协调互动。积极开发与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以及各类医疗产品加强健康评估,提供预防、健康维护管理、养生保健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六)大力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大力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机构。支持各级中医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康复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开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探索建立中医社区康复服务模式,提升基层中医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七)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将中医药康复医疗、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理念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全面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服务。鼓励现有中医医院开展延伸服务,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可以通过联合、托管等形式直接运行管理养老机构。支持以中医健康养老为主的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八)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服务1 .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途径。大力宣传和普及中医药,提升中医药名医、名院、名药的知名度,营造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普遍提升群众中医药健康素养。发挥中医药在养生领域的带动效果,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走进学校、企业、社区和乡村,加快构建中医药文化公共服务体系。2 .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以中医药特色为主的医疗旅游、生态旅游、养生旅游,培育2-5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突出的中医药旅游品牌。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旅游服务机构、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合作,大力开发中医美容、中医药养生保健等健康旅游产品。引导社会力量开发集运动休闲、健康疗养、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医旅游项目,拓展中医药旅游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按规定发展潜力大、符合群众健康需求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展会。三、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中医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工作专班,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工作方案,制定工作计划,研究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建立扁平式运行调度机制,结合各自实际加快编制实施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谋划重点项目,制定推进措施,增强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二)强化政策支持。健全中医药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优强企业围绕大健康产品研发、中药智能装备、中医药技术创新等领域布局,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增加中药相关研发投入。支持区县将中药材纳入优势特色农产品范围,加大对中药材特色种植养殖力度。建立重点中药企业绿色通道,给予政策性保障。(三)强化宣传引导。切实加强品牌打造,充分利用媒介,大力开展中医养生保健、药膳食疗、文旅康养等宣传推广活动,增强辨识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动中医药进家庭、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营造全社会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广泛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健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