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隧道与地下工程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标准.docx

    • 资源ID:1848559       资源大小:133.18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隧道与地下工程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标准.docx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SJGSJG144-2023隧道与地下工程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标准Standardforthree-dimensionallaserscanningsurveyingtechnologyintunnelandundergroundengineering2023-11-15发布2024-02-15实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隧道与地下工程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标准Standardforthree-dimensionallaserscanningsurveyingtechnologyintunnelandundergroundengineeringSJG144-20232023深圳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发布2020年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深建标20202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结合深圳市的实际,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技术准备;5.架站式外业扫描及数据处理;6.移动式外业扫描及数据处理;7.成果编制;8.成果质量控制;9.成果移交与存储。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批准发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业务归口并组织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编制单位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笋岗西路3007号市政设计大厦,邮编518029),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地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地铁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深圳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交通公用设施管理处深圳市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中心武汉大学深圳大学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质量检测鉴定中心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测绘中心深圳市勘察测绘院(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武汉天宝耐特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欧徐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电建南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测绘标准化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孙波刘树亚傅晓珊贺彬潘健英李围李源潮郭桃明梅文胜朱家松黄庆彬银霞禹良刘辉喜陈灯李衍航叶飞万小聪尉永平黄鸿伟段景川刘站科马聪丽邵勇李雷生乔芷兮李中洲陈远鸿汪旭伟吴礼程贾磊徐剑敏陈卫东周才文武鸿印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王双龙陈鸿曾联斌陈伟张东升付仁俊王维林本标准主要指导人员:宋延李伟雄1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31.1 1空间与时间参考系31.2 仪器选择与校准31.3 数据安全及保密34技术准备44.1 资料收集及分析44.2 技术设计44.3 3控制测量44.4 扫描作业前检查75架站式外业扫描及数据处理85.1 仪器要求85.2 外业扫描85.3 数据处理106移动式外业扫描及数据处理111.1 仪器要求111.2 外业扫描111.3 数据处理127 成果编制147.1三维激光扫描竣工成果编制147.2形变检测成果编制157.3限界检测成果编制157.4结构病害检测成果编制158 成果质量控制168.1 成果质量检查168.2 成果验收168.3 质量要求179 成果移交与存储189. 1移交内容189.2 数据格式要求189.3 数据存储189.4 成果归档18附录A成果的质量元素、权重、错漏分类表19附录B三维扫描成果样表25本标准用词说明26引用标准名录27附:条文说明28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andSymbols23 BasicRequirement33. 1SpatialReferenceSystem34. 2TimeReferenceSystem35. 3InstrumentCalibrationandSelection34TechnicalPreparation44. 1DocumentCollectionandAnalysis44. 2TechnicalDesign46. 3ControlSurvey44.4Pre-checking75StationFieldScanningandDataProcessing87. 1InstrumentRequirements88. 2FieldScanning89. 3DataProcessing106MobileFieldScanningandDataProcessing116. 1InstrumentRequirements117. 2FieldScanning118. 3DataProcessing127ResultsCompilation147. 13DScanningCompletionResultsCompilation147. 2DeformationDetectionResultsCompilation157. 3LimitationBoundDetectionResultsCompilation159. 4StructualBiseaseDetectionResultsCompilation158QualityControl168. 1QualityInspection168. 2ResultAcceptance1610. 3QualityRequirementsandItemQualityElements179ResultsSubmissionandStorage189. 1SubmissionContents189. 2DataFormatandRequirements189. 3DataStorage1811. 4ResultArchiving18Appendix A QualityElements,Weights,ErrorsandOmissionsClassficationTableoftheResults.19Appendix B 3DScanningResultsSampleTable25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26ListofQuotedStandards27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281. o.1为了适应深圳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等地下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对三维测量数据的迫切需求,规范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在深圳市隧道与地下工程测量和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经济合理,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行政区内的交通、水务、电力、综合管廊等隧道与地下工程的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和变形监测工程。1.0.3深圳市隧道与地下工程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满足行业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0.1点云pointcloud以离散、不规则方式分布在三维空间中的点的集合。2. 0.2点云酉己准pointcloudregistration把测量获取的点云数据转换到同一坐标系的过程。2. 0.3附合扫描路线connectingscanningroute从一个已知点开始,到另一个已知点结束,所完成的扫描路线叫附合扫描路线。2. 0.4点云抽稀pointcloudthinning按照一定的规则,尽量保留原有点云特征信息,对过密的点云数据进行精简以减少数据量。2. 0.5隧道椭圆度tunnelovality圆形隧道管片衬砌拼装成环后,隧道最大与最小内直径的差值与隧道设计内直径的比值,以千分比表示。2. 0.6断面收敛crosssectionconvergence同一隧道断面结构壁上两点间在该直线方向上距离的相对变化。2.0.7错台step相邻管片接缝处的偏差。2. 0.8噪点noisepoint点云中非规定设施相关的异常点和脱离扫描目标物的异常点、孤立点。2.0.9降噪denoise去除点云中由于外界因素以及三维激光扫描仪本身因素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粗差点的过程。2. 0.10特征点featurepoint在点云中便于识别选取的地物角点、线状地物交叉点等。2.0.11限界gauge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限定车辆断面尺寸、限制沿线设备安装尺寸以及确定建筑结构有效净空尺寸的图形和相应定位坐标参数称为限界。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三类。2. 0.12架站式扫描stationscanning将三维激光扫描仪安置在固定架上进行静态扫描的作业方式。2. 0.13移动式扫描mobilescanning以移动作业平台为载体,搭载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动态扫描的作业方式。2. 0.14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measuringunit由3个正交安装的单轴陀螺仪或2个正交安装的双轴陀螺、3个正交安装的加速度计、相关辅助电路及结构体等部分构成,用于测量运动载体的三维角速度和非引力加速度(比力)的装置。3基本规定2.1 空间与时间参考系2.1.1 隧道与地下工程三维激光扫描作业的平面坐标系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当确有必要采用其他坐标系时,应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联系。2.1.2 隧道与地下工程三维激光扫描作业的高程基准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2.1.3 隧道与地下工程三维激光扫描作业的日期应采用公元纪年,时间应采用北京时间。2.2 仪器选择与校准3. 2.1仪器设备应在检校合格有效期内,采用的软件应经过测试。3. 2.2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按国家计量规范地面激光扫描仪校准规范JJFl406有关规定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1新仪器启用前;2遭受严重撞击或其他损害;3仪器原因导致数据异常时;4其他异常情况。3. 2.3作业人员应根据工程要求的扫描精度等级选择仪器。3.3数据安全及保密3.3.1扫描成果生产应对生产过程中数据进行安全管理,对作业人员、要害部门部位、计算机和网络、存储载体等管理进行明确规定。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复制、拷贝或通过公开网络传输扫描成果数据。3.3.2扫描成果生产和使用应严格实行登记管理制度,在扫描成果保管、领用、复制、销毁等各环节应建立登记台账,定期清查、核对。3.3.3扫描成果存储介质不得在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上交叉使用。处理、存储扫描成果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照国家要求采取安全防控措施。4技术准备4.1资料收集及分析4. 1.1作业人员在三维激光扫描作业前宜收集下列资料:1扫描对象的设计资料及竣工资料;2扫描对象附近已有的平面、高程控制点、地形图等资料;3扫描对象的前期变形监测成果;4与扫描对象相关的其他资料;5已有的三维激光扫描成果。4.1.2作业人员应对本标准第4.1.1条规定的收集到的资料的现势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4.2技术设计4. 2.1技术设计书应包括下列内容:1项目概况;2扫描对象的现状及周边情况;3已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4作业依据及技术要求;5仪器及扫描方式的选择;6作业流程;7数据采集;8数据处理;9成果编绘;10进度计划、质量要求、安全控制;11成果提交;12应急预案;13巡查记录表。4.2.2技术设计书应通过编制单位审核,可通过建设单位、项目委托单位等审批。4.3控制测量4.3.1作业人员进行控制测量时,应利用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期间设置的控制点,并对其进行检核,确认其稳定可靠后方可使用,如有破坏应进行补测或重测。4.3.2地面平面控制网应分为二等线路控制网、三等线路加密控制网两个等级,应分别采用卫星定位、精密导线方法,并应分级布设、逐级控制。4.3.3地面高程控制网布设范围应与地面平面控制网相适应,并应按二等线路控制网等级施测。4.3.4二等线路控制网应采用卫星定位方法进行测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卫星定位控制测量应符合表4.3.4的规定:表4.3.4卫星定位控制测量技术要求控制网等级平均边长(km)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b(mm/km)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m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二等255XIOF+101/100000注:平均边长统计不包含已知点与待测点的连接边。2卫星定位控制网设计、选点、测量技术要求、外业测量及内业数据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08和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T8的有关规定;3卫星定位控制网基线长度精度宜按下式计算:=Va2+(bd)2(4.3.4)式中:基线长度中误差(mm);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mm/km);d相邻点间距(km)。4.3.5三等线路加密控制网应沿建设线路两侧布设,并应采用精密导线网测量方法施测。精密导线网应采用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4.3.6精密导线网测量、观测技术要求、数据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08的有关规定。4.3.7地面高程控制网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施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准测量作业前检查应符合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的有关规定,对所使用的水准仪和标尺进行常规检查与校正;2二等水准测量应符合表4.3.7的规定:表4.3.7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mm)环线或附合水准路线最大长度(km)水准仪等级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二等+2+440DSl锢瓦尺或条码尺往返测各一次往返测各一次+8L注: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度(单位km)。4.3.8联系测量应包括地面近井导线测量、近井水准测量以及通过竖井、平帽、钻孔的定向测量和传递高程测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工程竣工后,宜在车站、风井等位置预留2个以上联系测量孔,孔上方的地面位置应方便与精密导线点联测,并设永久性保护井与保护盖,孔下方应可铅直投影至隧道中线附近位置;2地面近井点包括平面和高程近井点,应埋设在井口附近便于观测和保护的位置,并有显著标识;3地面平面近井点可利用精密导线点测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进行导线点加密时,地面平面近井点与精密导线点应构成附合或闭合导线;2)平面近井点应按本标准第4.3.6中精密导线网测量的规定施测,最短边长应大于50m,近井点的点位中误差允许范围应为土IOmm;3)高程近井点应利用二等水准点测定,并应构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高程近井点应按本标准第4.3.7中二等水准测量的规定施测。4 采用一井定向、两井定向、陀螺全站仪和铅垂仪组合定向、导线直接传递测量和投点定向法时,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08的有关规定;5 高程传递测量可采用悬挂钢尺法、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法、水准测量法和电磁波测距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悬挂钢尺法进行高程传递测量时,每次应独立观测三测回,测回间应变动仪器高,三测回测得地上、地下水准点间的高差较差应小于3mm;2)电磁波测距法传递高程时,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08的有关规定;3)当明挖施工或暗挖施工通过斜井进行高程传递测量时,可采用水准测量方法。4.3.9地下控制测量应包括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和地下高程控制测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直接从地面通过联系测量传递到地下的测量成果应作为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起算点;2每次进行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前应对地下平面和高程起算点进行检测。4. 3.10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曲线隧道控制点间距不应小于60m,隧道内控制点间平均边长宜为120m;2 控制点应避开强光源、热源、淋水等地方,控制点间视线距隧道壁或设施应大于0.5m;3 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08中基标、加密基标的施测有关规定。4.3.11地下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其精度等级可根据项目需要分为二等、三等和四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并应起算于地下近井水准点;2地下高程控制点应构成附合水准路线,单独埋设时宜每200m埋设一个,也可利用地下导线点;3地下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和精度,应符合本标准第4.3.7条中二等水准测量的规定。4.3.12任意设站控制网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准确识别和使用。控制点沿线路宜成对布设,各对控制点间距根据通视情况宜在30m60m之内,分别埋设于地下隧道侧墙上、站台廊檐侧面、高架桥面两侧防撞墙上、地面段接触网杆内侧等,埋设高度应根据设备布置情况确定。控制点应设置在稳固、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宜位于轨道面以上0.3m处;2 同一条线路应采用统一的控制点标志;3 控制网水平方向应采用边角交会观测法进行观测。分组观测时,应采用同一归零方向,并应重复观测一个方向;4 任意设站平面控制网观测时,每个任意测站观测不宜少于4对控制点,其中重复观测控制点不宜少于3对。任意测站间距宜为30m60m,任意测站到控制点的最远观测距离不宜大于120m,每个控制点应有3个任意测站的方向和距离观测值;5 在高架段和地面段,任意设站高程控制网控制应符合本标准第4.3.7条中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规定;在地下隧道段,宜采用自由测站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与平面测量同时进行。4.4扫描作业前检查4. 4.1架站式扫描系统装备检查应包括一般检查、通电检查、功能检查三种检查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般检查时,应检查扫描仪主机及基座、标靶、磁性底座、三脚架等附件是否齐全、外观和性能是否完好;2 通电检查时,扫描仪应通电开机查看确定是否可正常工作;3 功能检查时,应校正扫描仪距离及角度参数、开启自动整平装置,并应及时检查扫描仪平整度是否在补偿范围之内。4. 4.2移动式扫描系统装备检查应包括一般检查、通电检查、功能检查三种检查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般检查时,应检查扫描仪主机外观和性能是否完好,系统各分解部件是否完整、连接是否稳固,行走部件是否平顺;2通电检查时,扫描仪应通电开机查看确定是否可正常工作;3功能检查时,应校正扫描头姿态,并应检查里程定位是否正确。5架站式外业扫描及数据处理5.1仪器要求5. 1.1作业人员应根据工程要求的扫描精度等级选择仪器。点云精度与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1.1的规定:表5.1.1扫描精度等级参数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类型扫描精度等级扫描仪标称精度特征点间距中误差(mm)点位相对于邻近控制点中误差(mm)最大点间距(mm)站式一等相对Wl8,2mm223绝对255一等相对21",3mm5101O绝对-1515全站式一等相对17,lmm+l.5ppm228绝对21O165.2外业扫描5.2.1外业扫描作业流程宜由装备检查、仪器架设、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和现场清理组成,详细作业流程宜符合本标准图5.2.1的规定。图5.2.1架站式外业扫描作业流程5.2.2扫描仪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扫描分辨率的设置应符合本标准表5.1.1中最大点间距的规定;2扫描仪应安置在稳固的区域,作业过程中应防止设备晃动;3外业扫描时,作业前仪器宜放置在作业环境中30分钟以上。5.2.3扫描仪设站应符合下列规定:1扫描精度等级为一等时,相邻两个测站位置的架设间距宜小于30m;2扫描精度等级为二等时,相邻两个测站位置的架设间距宜小于50m;3项目成果要求采用绝对坐标时,宜采用后方交会设站、附合扫描线路设站或扫描具有绝对坐标的标靶进行转换;4项目成果不要求采用绝对坐标时,宜优先选用后方交会或附合扫描路线设站,也可根据现场环境灵活进行设站。5.2.4标靶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扫描期间标靶应保持稳固,宜放置在固定装置或特制的磁性基座上;2 扫描精度等级为一等时,每个测站扫描标靶的数量应不少于4个,且相邻两个扫描测站的公共标靶数量应不少于3个;3 扫描标靶应在水平面上均匀布置且不在同一直线上,高程上宜错落分布。5.2.5标靶扫描应符合下列规定:1扫描精度等级为一等时,在依据现场实际情况扫描完成后可单独对标靶重新扫描。标靶应采用特制的球形靶或标靶板;2每站扫描结束前应检查标靶扫描点云数据,应确认标靶的扫描点云数据完整后再结束扫描并搬站。5. 2.6现场扫描应符合下列规定:1扫描作业时,扫描仪周围不应出现干扰扫描作业的移动物体;2 扫描间歇时,应在固定位置设置标靶用于间歇后的扫描点云配准。标靶设置应符合本标准第5.2.5条的规定;3 现场应记录扫描区间、起始里程或盾构隧道环号、设备编号、数据文件名、控制点使用情况等信息,系统报警、死机等非正常作业情况应详细记录;4扫描过程中出现断电、死机、仪器位置变动等异常情况,应重新进行设备检查。检查通过后,应进行初始化并重新扫描;5相邻两测站的点云重叠度不宜低于30%;6扫描作业结束后,宜对点云数据备份并检查。基本检查项目应包括标靶点云数据完整性、点云分辨率等,并应对异常数据及时补测。两测站之间的点云分辨率应符合本标准表5.1.1中规定的最大点间距要求。5.3数据处理5.3.1数据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未完成数据成果制作前,应保留扫描设备存储硬盘中的原始数据,并应备份原始数据文件;对于同一个项目的点云数据,宜采用同一个项目文件进行管理、查看、编辑和处理;2对已复核的控制点数据,应整理成已知控制点坐标文件,并通过软件拟合和配准,在点云数据中提取放置于控制点位置的标靶坐标;3应对外业扫描记录的日志文件进行检查,并结合扫描数据复核扫描日志文件。检查和复核正确后,应根据外业日志文件进行数据处理。5.3.2点云配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扫描精度为一等时,可使用已知控制点、标靶球、标靶板进行点云配准。当扫描精度为二等时,可采用控制点、标靶球、标靶板、公共特征点、重叠点云的方式进行点云配准;2扫描点云可选择控制点、标靶或地物特征点进行拼接,应采用不少于3个同名点,拼接后同名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低于本标准表5.1.1中特征点间距中误差的1/2;3采用特征点或标靶进行数据配准时,相邻两站的配准应采用不少于3个同名点进行配准转换,配准后同名点的配准残余中误差应不大于本标准表5.1.1中规定的精度等级要求中误差的1/2O5.3.3点云降噪和抽稀应符合下列规定:1点云降噪应根据项目成果要求,以不影响成果解算为参考,剔除无关点云数据,保留和成果相关的点云数据;2点云抽稀应不影响目标物特征识别与提取,且抽稀后的点云密度应符合本标准表5.1.1中对应精度等级的最大点间距要求。6移动式外业扫描及数据处理6.1 仪器要求6. 1.1采用移动式外业扫描的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符合下列规定:1有效测程内的径向距离标称精度不应大于2mm;2数据获取速率不宜小于50万点s,断面测量模式下的转速不宜低于50Hzo7. 1.2移动平台应符合下列规定:1移动平台的行走部件应满足轨道绝缘要求,作业过程中应防止对计轴器、导电轨等轨道交通设施产生不良影响;2移动平台应根据分辨率要求,按配置的速度行进和扫描,保证螺旋线间隔及每个螺旋线的相邻点间距满足点云分辨率的要求;3移动平台宜具有里程计、360度棱镜等辅助定位设备。8. 1.3定位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绝对测量时,宜配备惯性测量单元(IMU)结合跟踪型全站仪、里程计、标靶点等组合定位;2采用相对测量时,宜采用里程计、标靶点组合定位。6.2外业扫描6. 2.1外业扫描作业流程宜由装备检查、系统组装、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和现场清理组成,详细作业流程宜符合本标准图6.2.1的规定。装备检查轨道车检查扫描仪检查相关配件检查移动扫描系统组装扫描参数设置移动扫描数据采集现场作业卜叱"'HP,»Ia停止扫描仪工况信息记录及数据导出图6.2.1移动式外业扫描作业流程7. 2.2标靶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标靶设置应满足点云数据配准的要求,宜成对布设。布设间距应根据设计方案的精度要求、惯性测量单元(IMU)精度性能等确定,相邻两对标靶的间距不宜大于150m;2标靶应便于全站仪坐标联测和从激光点云集中识别;3可利用现场明显特征点代替专用标靶。8. 2.3现场扫描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分辨率要求,应配置行进速度和扫描参数;2扫描作业过程中,应保证扫描头与待测对象通视,禁止任何物件靠近扫描头;3扫描结束后,应确认扫描数据的完整性;4 现场应记录扫描区间、起始和终点里程、名、控制点使用情况、移动平台运行参数等信息,常作业情况应重测并详细记录;5 扫描作业过程中,宜采用其他测量手段,6.3数:6.3.1点云配准应符合下列规定:起始和终点隧道环号、设备编号、数据文件扫描过程若出现死机、断电、系统报警等非正实测现场部分几何数据,供内业成果检校。据处理1点云应先根据惯导系统数据进行坐标计算和配准,再识别点云中的标靶,进行绝对定位;2双圆盾构隧道、有中隔墙的单洞双线隧道或大直径盾构隧道,应进行上、下行线扫描数据的配准;3点云配准后宜分区段、分区间或全线形成连续的三维点云模型。6. 3.2点云校正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利用收集到的断链数据进行里程校正;2双圆盾构隧道、有中隔墙的单洞双线隧道或大直径盾构隧道,应进行上、下行线扫描数据的里程校正。6. 3.3点云生成影像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建立影像与真实物纹理投影关系;2影像分辨率和对比度应满足病害识别的需要;3采用反射率强度生成灰度影像时,宜采用等面积投影。7成果编制7.1 三维激光扫描竣工成果编制7. 1.1隧道竣工成果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隧道土建完工后、隧道内完成铺轨和设备安装后竣工验收前分别进行各阶段的隧道竣工成果编制;2隧道土建竣工成果编制应包括隧道横断面线划图、隧道内轮廓水平投影线划图和隧道中心线坐标、高程成果;3铺轨及设备安装后竣工成果编制应包含下列内容:1)含有道床、轨道、接触网或接触轨、疏散平台及轨旁设备等设施的隧道横断面线划图;2)隧道内轮廓水平投影线划图;3)左右轨的轨面高程成果和轨道中心线的三维空间坐标成果;4)隧道中心线坐标、高程成果;5)各类设备以及应急疏散平台的空间位置信息。4利用配准后的点云成果编制隧道横断面线划图时,宜选取剖切平面两侧与剖切平面的垂距小于30mm的点集,将其投影在剖切平面上,并利用这些投影点进行横断面的拟合;5可根据隧道断面的形式选用适当的数学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等方法进行横断面拟合,盾构隧道可选用分块圆形拟合,矩形隧道可选用直线段组合模型,马蹄形隧道可选用样条曲线模型,横断面拟合残差应小于等于5mm;6隧道变断面处应分别绘制横断面;7编制隧道内轮廓投影线划图时,应将隧道的点云投影到水平面上,以投影点集的轮廓线作为隧道内轮廓的投影线;8隧道横断面图的剖切间距宜在lm6m之间。7. 1.2地下空间和附属结构竣工成果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土建竣工、铺轨和设备安装后的成果编制应包含各层平面线划图和剖面线划图,可增加包含地下空间及设备分布图、全景影像等数据;2地下空间剖面线划图编制应符合本标准第7.1.1条第4款、第5款的要求;3地下空间的横剖面间距,宜在lm6m之间,纵剖面宜位于地下空间建筑的主要轴线及线路中心线上;4各层平面线划图应以不同高度的水平面对点云成果进行剖切和投影,根据投影点集绘制墙体等结构。选择用于剖切的水平面的高度应能全面反映各层结构分布;5利用点云进行地下空间和设备细部的三维建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生产规范CH/T9016的规定;6应对出入口通道、风道、垂直升降电梯等工程部位分别编制竣工成果;7附属结构竣工成果应包括结构平面图和剖面图,编制方法可按地下空间和隧道竣工成果编制要求执行。7.2形变检测成果编制7.2.1断面收敛成果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隧道收敛成果编制应从点云成果中提取隧道横断面上指定方向的径向长度,与对应方向的设计值、竣工测量值、上一次测量值分别相减,获取隧道的收敛值及其变化量;2测线选取应能体现隧道水平和竖向变形情况,应选取不少于3条水平测线和1条竖直测线。7.2.2椭圆度成果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盾构隧道管片椭圆度成果编制时,应每环计算椭圆度,选取的断面应与管片轴向垂直,按7.1.1条第4、5款的要求进行横断面拟合,提取椭圆的长短轴,按下列公式计算管片椭圆度:(11)=100OCb-a;/d(7.2.2)式中:椭圆度(口);b长轴(m);a短轴(m);d设计管片内直径(m)。2椭圆度成果宜采用环号-椭圆度柱状图,并按6%。,10%。,25%。分区间制作统计图表。7.2.3盾构隧道管片错台成果编制时,应包含环间、环内错台,在每个环缝两侧各5cm内提取点云,以管片轴向为基准,按等比例角度区间比较两断面的差值得到管片的环间错台数据和环内相邻管片错台数据,提取平均错台量,通过计算超限率标明错台量大于IOmm的管片并进行成果汇总。7.2.4多次形变检测的数据汇总可为阶段性监测成果提供依据。7.3限界检测成果编制7.3.1限界检测应以轨道中心线为基准,用设计的限界图叠加隧道横断面的点云切片成果。7.3.2限界检测应采用人工量取或程序识别方式,识别和提取侵限部位与侵限值。7. 3.3车辆、设备、建筑限界的检测应计算隧道横断面点云到车辆限界间有效净空,绘制限界检测断面图,以隧道中心为原点,按照10。间距分区标注出各区域最小净空,并应编制限界检测成果汇总表。7.4结构病害检测成果编制7. 4.1结构病害检测应采用点云灰度和空间信息判断渗漏水、破损、裂缝等结构病害。8. 4.2作业人员应对结构病害进行成果汇总,宜包含序号、中心里程、环向位置、类型、环号、面积/长度、病害灰度图。9. 4.3病害概览图宜采用灰度影像图为底图,各病害类型宜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注,标注内容宜包含序号、面积(长度)。10. 4.4结构权属单位宜建立结构病害数据库或信息管理系统,可对结构病害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8成果质量控制11. 1成果质量检查8. 1.1质量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控制点资料;2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或检验资料;3线路平纵断面图、限界图等设计资料;4点云外业数据采集记录、点云成果数据及内业处理计算资料;5测量成果图件及表格;6三维模型成果;7技术设计书;8技术总结报告;9其他资料。8.1.2质量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有关规定进行两级质量检查,其中过程检查应采用全数检查,最终检查的内业检查比例应为100%,外业检查比例应不低于20%;2检查过程中应留存检查记录;3测量成果最终检查应编写质量检查报告。8.2成果验收8.2.1激光扫描测量成果验收应采用抽样核查的方式进行,抽样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架站式扫描数据抽样时应随机抽取不少于10%的扫描长度作为样本;2移动式扫描数据宜以千米为单位划分单位成果,随机抽样的样本量应符合表8.2.1规定:表8.2.1批量与样本量对照表批量(km)样本量(km)<3全数检查320321405416076180981-100101011201112114012141160131611801418120015201分批次提交,批次数应最小,各批次的批量应均匀。注:当批量小于或等于3,样本量等于批量时,为全数检查。3内业应对抽取的样本进行全数检查;4外业应抽取不少于20%的样本进行检查。8.2.2激光扫描测量成果质量验收检查中,当需要使用仪器设备时,其精度应不低于项目作业时所采用仪器设备的精度。8.3质量要求8.3.1点云成果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点云成果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中误差应符合本标准表5.1.1的有关规定;2精度检测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中的数学精度检测方法的规定。绝对扫描官检测点云中易于测定的明显结构特征点,相对扫描官检测点云中易于测定及计算的结构特征位置处的空间距离。8.3.2模型成果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规则模型应与点云成果基本匹配,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CJJ/T157中其他三维模型质量检查要求;2非规则模型细节应表达合理,模型表面应完整,纹理映射后,图像与模型应无明显偏差。8.3.3图件成果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灰度影像图、彩色纹理照片等与配准后的点云成果应建立映射关系。灰度影像图应标注里程、隧道长短链等信息;2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图轮廓线应与点云数据符合,结构应完整,构件搭接关系应正确,文字描述、尺寸标注应齐全。8. 3.4扫描成果的主要质量元素应包含各质量元素的检查项、检查内容及错漏分类,见本标准附录Ao9成果移交与存储8.1 移交内容8.1.1 移交内容应包括测量成果图件及表格、技术总结报告、三维模型成果等。9. 1.2过程测量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扫描测量项目概况;2现场巡视信息,包括巡视照片、记录、具体时间等;3测量数据图表,包括测量项目的初始值、变化值、断面图、测量项目位置图等;4测量数据、巡视信息的分析与其他说明;5结论与建议。9.1.3总结报告在项目完成后提交,应包

    注意事项

    本文(隧道与地下工程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标准.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