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精忠报国》观后感.docx
豫剧精忠报国观后感豫剧团上演了豫剧精忠报国,该剧作为省第十六届戏剧展演剧目,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这从提前2天售罄的戏票、座无虚席的现场和网络观看人次达125万之多可以得到印证,市豫剧团更是凭借着零失误赢得了49次的热烈掌声,演员、乐队和其他幕后工作人员百余人用他们默契的配合、精彩的演出对“看大戏,找深豫”这句话做出了最好的注解。该剧讲述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飞抗金的故事,南宋年间,金国四太子金兀术携带“拐子马”进犯中原,岳飞率领岳家军奋勇抵抗取得了邸城大捷,但“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岳家军也损兵折将,在小商桥牺牲掉了大将杨再兴。在战场上受到重创的金兀术,改变策略,开始从宋朝朝堂上打主意,让军师携带万两黄金去贿赂宋朝宰相秦桧,从而构陷岳飞。岳飞则趁歇兵罢战之际,回家探母,岳母为让儿子警钟长鸣,在其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宋朝连发12道金牌,招岳飞回京,岳飞不得不班师回朝,全剧在吟唱岳飞满江红的慷慨悲歌中戛然而止,恰到好处,一句“朝天阙”犹如“豹尾”简洁有力,让人回味。该场演出,最大一个亮点,就是在第一场升帐之后,第二场破阵之前,在场次交替之际,原本潜藏在乐池里的乐队,随着升降装置缓缓浮出到地面,亮相在观众面前。锣音铿锵,鼓点阵阵,晓钱声声,夹杂着战马嘶嘶悲鸣,五十弦翻塞外声,一段紧锣密鼓的打击乐演奏,先声夺人,烘托营造了刀兵麋战气氛,仿佛把观众带到了刀光剑影、杀声四起的古战场,让人有了沉浸式感受。观众应该也是第一次见这样的场面,显得有些小激动,叫好声,呐喊声不断。这是演出的一次成功创新,一台锣鼓半台戏,无曲不成戏,原本在幕后的乐队,值得露脸,值得被看见。该戏第二个亮点,就是舞美简单唯美。借助高科技,每一场戏都用一张高度匹配的画面作为舞台背景,比如第五场戏班师回朝的背景就是岳飞的手书“还我河山”,第六场戏拦道的背景就是潇洒遒劲的书法作品满江红,这些画面在渲染剧情的同时让人赏心悦目。该戏第三个亮点,就是12道金牌的巧妙处理。身穿黄马褂的小校,每4人一组,分3次先后出现,最终站成一排,围成一圈,将岳飞团团困在其中,口口声声齐催促岳飞速速回京,给人以压迫感和紧张感,把岳飞的无奈无力具象化的展现了出来。第二场戏破阵演出长达25分钟,占该戏总时长的五分之一左右,是一次集中的戏曲武打技艺展示。刀有刀路,枪有枪道。有一人一长枪对一人一长枪的单打,有一人一长枪对四人八刀的对打,有一人单独的耍枪技,有一人一长枪对五人五长枪的对打等等。除上述重点展示之外,还有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群打场面,真正做到了快而不慌动作清晰,慢而不懈神情贯注;人多不混乱如鹤立鸡群,人少不减色仍光照满台;整体上既炽热火爆又精炼干净,没有拖泥带水,让观众大呼过瘾。其中当三节棍和长枪对打时,乐队伴奏暂停,只听到棍棒击打之声,仿佛现实生活中的格斗出现在了舞台上,而这也是沙河调剧目武打表演常用的套路和手法。翻跟斗是武打场面中最经典最常见的,也是观众最能看懂最受欢迎的样式,几乎是武打中必不可少的,当晚演员像翻跟头虫一样来来回回翻跟斗自然赢得了长久不息的掌声。该戏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四功俱佳,整场演出无疑是圆满成功的,但笔者觉得有两点小瑕疵,在此提出,以供商榷。一是整体节奏稍显偏慢,现在是快节奏的生活,很多人看视频,使用的倍速播放,尤其是看抖音、快手之类的视频,如果前几秒不能吸引住人,人们很快就划走了。比如该戏在开场后的IOC)秒,在黑暗中没有任何画面,只有前奏的音乐声,会让某些观众不太舒服。二是感觉个别用词不太准确,比如金兵说要“夺回中原”,中原本来就不属于金朝,感觉用“夺取中原”会好些;岳飞的妻子唱到“又怎奈大宋朝奸相干政”,秦桧本属于名副其实的宰相理政,并不属于外戚、宦官和后宫之类的“干政”,感觉用“乱政”会好些。不过从实际唱腔效果来看,唱“奸相干政”比“奸相乱政”的效果要好些,这也可能是编剧选用“干政”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