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自行车专用道设计标准.docx

    • 资源ID:1848623       资源大小:190.37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行车专用道设计标准.docx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SJGSJG106-2022自行车专用道设计标准Standardforbicyclelanesdesign2022-03-02发布2022-05-01实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发布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自行车专用道设计标准StandardforbicyclelanesdesignSJG106-20222022深圳为适应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规范全市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统一建设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提高精细化设计水平,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在立足国家和行业既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国内外已建成或在建的自行车专用道建设经验,反复论证后形成。本标准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总体设计;5.路基路面设计;6.配套设施设计;7.景观绿化设计;8.排水设计。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联合批准发布,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业务归口并组织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编制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有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建议寄送深圳市综合交通与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北路1006号公路大厦邮编:518000)o本标准主编单位:深圳市综合交通与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叶思华唐伟严建财谢勇利赵发科卢燕青冯羽陈福斌孔祥岁刘辉喜胡昌文彭坤刘晓华刘浅居袁海燕臧金萍杨阳吴春燕熊宝李俊尧徐立杰吴华勋曹诗定何晖宇王步高黄飞孔令旗裘连毅连晓民许薇洪颖徐金义周倩茹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徐波刘小生孙鹏袁兴无丁志荣陈竹崔飞本标准业务归口单位主要指导人员:贾丽巍蔡鑫王学坤吴东强马凌宇1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34总体设计44.1 一般规定44.2 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44.3 横断面设计54.4 平面设计54.5 纵断面设计64.6 线形组合设计74.7 交叉设计74.8 接驳设计85路基路面95.1 一般规定95.2 路基95.3 路面类型与材料95.4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105.5 路面铺装设计106配套设施设计116.1 一般规定116.2 交通标志和标线116.3 照明系统设计156.4 风雨连廊166.5 分隔设施166.6 停车设施设计176.8 其他配套设施设计187景观绿化设计197.1 一般规定197.2 景观设计197.3 绿化设计198排水设计208.1 一般规定208.2 排水设施20本标准用词说明22引用规范及标准23参考资料及文献24附:条文说明25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Requirements34 GeneralDesign44.1 GeneralRequirements44.2 CapacityandLevelofService44.3 CrossSection54.4 HorizontalAlignment54.5 VerticalAlignment64.6 CombinationOfRoadAlignment74.7 IntersectionDesign74.8 FeederServiceDesign85 SubgradeandPavementDesign95.1 GeneralRequirements95.2 Subgrade95.3 PavementTypeandMaterial95.4 CombinationOfPavementStructure105.5 RoadPavementDesign106 AncillaryFacilitiesDesign116.1 GeneralRequirements116.2 TrafficSignsandMarkings116.3 LightingSystemDesign156.4 Corridor166.5 PartitonFacility166.6 ParkingFacilityDesign176.7 RestingPlaceSetting186.8 OtherAncillaryFacilityDesign187 VegetationandLandscape197.1 GeneralRequirements197.2 LandscapeDesign197.3 VegetationDesign198 DrainageDesign208.1 GeneralRequirements208.2 DrainageFacility20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22ListofQuotedStandards23ReferenceMaterialsandLiterature24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25i.o.1为适应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规范全市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统一建设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提高精细化设计水平,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区域范围内的新建和改建自行车专用道设计。1.0.3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可靠、低碳环保和经济美观的原则。1. 0.4自行车专用道设计除符合此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深圳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0.1自行车专用道bicyclelane指具有独立路权,仅供自行车行驶的专用道路。3. 0.2设计速度designspeed自行车专用道几何设计(包括平曲线半径、纵坡、视距等)所采用的骑行速度。4. 0.3骑行速度ridingspeed骑手骑行过程中所采用的速度。5. 0.4潮汐车道tidallane潮汐现象明显时配合车道指示灯变化可调整行驶方向的车道,供早晚高峰期间通勤自行车交通使用,一般设置于道路中间,单车道宽度不宜小于1.25mo6. 0.5主通道mainchannel主通道主要承担骑行单元内或相邻骑行单元间居住区与商业办公区之间的高频率短距离出行,是构成自行车交通网络的主骨架。7. 0.6连通道channel连通道主要承担骑行单元内居住区与学校、轨道站点或公交枢纽间的自行车短途出行及接驳交通,以及向主通道集散的自行车交通,是构成自行车交通网络的次级自行车专用道。2. 0.7休闲道leisurechannel休闲道主要满足休闲健身和兼顾串联各骑行单元的功能,是连接全市区域绿地、主要公园、风景旅游区,同时兼顾串联各骑行单元的弱交通性自行车道。3基本规定3. 0.1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应符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3. 0.2自行车专用道根据功能分类,可分为主通道、连通道和休闲道。8. 0.3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速度应符合表3.0.3的规定:表3.0.3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速度自行车专用道功能主通道连通道休闲道设计速度(km/h)25202015153.0.4本标准中自行车设计车辆及其外轮廓尺寸参数应符合表3.0.4的规定:表3.0.4自行车设计车辆及其外轮廓尺寸参数车辆类型总长(m)总宽(m)总高(m)自行车1.930.62.253.0.5自行车专用道建筑限界几何形状应为自行车专用道上净高线和两侧侧向净宽边线组成的空间限界(图3.0.5),专用道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自行车专用道的最小净高HZ应不低于2.5m。当有施工、养护等车辆通行时,净高应满足其通行要求。图3.0.5自行车专用道建筑限界(单位:m)3.0.6自行车专用道路面结构应按轻交通荷载确定。3. 0.7自行车专用道设计宜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宜加强建筑废弃物再生材料在自行车专用道工程中的应用。3.0.8高架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荷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的有关规定。4总体设计4. 1一般规定4. 1.1自行车专用道总体设计应贯穿自行车专用道设计的各阶段,全面系统地协调各专业的关系,确定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和设计方案。4. 1.2自行车专用道路线线位应符合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要求。4. 1.3自行车专用道选址应结合周边自然景观和环境设计,充分考虑与生态敏感地区的空间协调关系。4. 1.4自行车专用道的车道数规模应根据交通量预测、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确定。4. 1.5自行车专用道应根据使用要求、交通运行特征、控制条件、社会经济效益及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布设长度、横断面布置、出入口位置及间距、结构型式。4. 1.6自行车专用道线性设计应满足安全舒适性、便捷连续的原则,设计时应减少与其它道路的冲突。4. 1.7自行车专用道设计应避免与无障碍设施的冲突。4.2 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4. 2.1自行车专用道单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取1600(辆/小时)1800(辆/小时)。5. 2.2自行车专用道服务水平标准应符合表4.2.2的规定。表4.2.2自行车专用道服务水平标准务水平指标一级二级三级骑行速度(km/h)252020151510车头间距(m)977553交通量负荷系数0.40.550.550.70.70.854.2.3自行车专用道功能与服务水平应符合表4.2.3的规定。表4.2.3自行车专用道功能与服务水平匹配表功能分类主通道连通道休闲道服务水平一级一级、二级二级、三级4.3 横断面设计4. 3.1自行车专用道路面宽度应根据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及单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确定。横断面布置可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布置形式,宜根据使用功能及工程特点灵活选用。5. 3.2桥梁路段与通道路段的自行车专用道横断面型式、车道数及路缘带宽度应与相连接的路基段相同。6. 3.3自行车专用道宜按双向行驶设计,可在中间设置潮汐车道。4.3.4自行车专用道路面宽度应为自行车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之和。4.3.5自行车专用道路面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向车道宽不宜小于3.5m;当受条件限制时,单向车道最小宽度不应小于2.5m;2双向车道宽不宜小于4.5mo4.3.6自行车专用道路拱横坡度宜采用直线单面坡,横坡度宜为1.0%2.0%。4.3.7自行车专用道宜设置保护性路肩。路肩应符合下列规定:1路肩宽度应满足设置护栏、地上杆柱、交通标志基础的要求;2路肩最小宽度宜为0.5m;3路肩横坡度宜为3.0%o4.4平面设计4.4.1自行车专用道的平面设计应符合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的有关规定,并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4.4.2自行车专用道应与周边的居住区、办公区、公共交通站点、公园、景区、市政道路慢行系统等进行衔接设计。4.4.3当有驻足需求时,宜结合周围环境在自行车专用道附近设置休憩点或观景平台。4.4.4自行车专用道应依据交通组织设计及使用功能等因素,结合地形条件和实际需求合理布置出入口。相邻出入口间距宜为20Om600m。4.4.5自行车专用道平面线形应由直线和圆曲线两种要素组成。平面线形设计时应做好直线和平曲线的衔接,合理设置超高,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自行车专用道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445-1的规定;表4.4.5-1自行车专用道圆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一般最小半径(m)极限最小半径(m)151572020132530202超高与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445-2规定。表445-2超高与圆曲线最小半径(m)超高2%3%4%设计速度(Km/h)1598720151413252321204.4.6自行车专用道最小停车视距应符合表4.4.6的规定。由于地形及其他原因导致视距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骑行安全。表4.4.6自行车专用道最小停车视距设计速度(km/h)最小停车视距(m)1515202025254.5纵断面设计4.5.1自行车专用道的纵断面设计应符合城市竖向规划控制高程。4.5.2自行车专用道纵坡应符合下列规定:1自行车专用道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3%,困难时不应小于0.2%;2自行车专用道最大纵坡不应大于3.5%;3自行车专用道纵坡大于或等于2.5%时,自行车专用道最大坡长应符合表452的规定;表4.5.2自行车专用道最大坡长纵坡()最大坡长(m)3.51503.02002.53004自行车专用道纵坡坡长的最小长度不应小于65m4.5.3自行车专用道坡度大于等于2.5%且连续上坡或连续下坡时,应在限制坡长之间设置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纵坡度应小于2.5%,坡长不应小于最小纵坡坡长。4.5.4自行车专用道变坡点处应设竖曲线,其最小半径不宜小于150m。4.6线形组合设计4.6.1自行车专用道线形应协调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三者间的组合,合理采用技术指标,并应适合地形、地物和周边环境,满足骑行安全及排水畅通等要求。4.6.2平曲线与竖曲线宜相互对应,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曲线长度宜大于竖曲线长度;2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或反向平曲线;3长的平曲线内不宜包含多个短的竖曲线;短的平曲线不宜与短的竖曲线组合;4长直线不宜与陡坡或半径小且长度短的竖曲线组合;长的竖曲线不宜与半径小的平曲线组合。4.6.3当下坡平均纵坡度i大于或等于2.5%时,与长纵下坡相连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4.6.3的规定。表4.6.3与长纵下坡相连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平均纵坡度()2.5<i<3i3坡长与坡度之积的和<500>500一般最小圆曲线半径(m)303060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50502004.7交叉设计4.7.1自行车专用道的交叉形式应结合使用需求及现场条件设置,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自行车专用道与高速公路、快速路相交时应采用上跨或下穿的立体交叉形式;2自行车专用道与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慢行专用道等相交时宜采用平面交叉形式,并宜根据交通流量采用信号灯控制。4.7.2自行车专用道与其他自行车道的衔接应结合交通量进行设计。衔接部平面应按图4.7.2设计,具体参数应符合表4.7.2的规定。图4.7.2平面衔接ZF意图表4.7.2平面衔接参数表衔接部连接段展宽段宽度展宽段渐变段BlLlB2L2L3最小尺寸(m)2.54210满足最小停车视距的要求4. 8接驳设计4. 8.1自行车专用道宜与大型公交车站、地铁换乘站、交通枢纽、居住区、商业办公区、休闲娱乐区、口岸、码头等人流集中地方进行接驳,并应设置相应的自行车停放设施。5. 8.2自行车停放设施设置应遵循缩短步行换乘距离、降低地面交通的相互干扰、节约出行时间和出行成本的原则,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自行车停放设施应综合考虑公交接驳规划、周边用地、换乘需求量等条件进行设置。其规模应根据所服务的公共建筑性质、高峰日平均吸引车次总量、平均停放时间、场地有效周转次数及自行车停放不均匀性等因素确定;2自行车停放设施应根据服务对象位置就近布设,宜布设在自行车专用道出入口附近。5路基路面5. 1一般规定6. 1.1自行车专用道路基路面设计应根据自行车专用道的类型和等级,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及路用材料等条件进行设计。设计时应选用节能减排的路面形式,并应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方便施工的路基路面结构。5. 1.2自行车专用道路基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路面面层应满足平顺、抗滑、耐磨、环保与美观等表面特性的要求。5. 1.3自行车专用道路基路面应结合沿线水文、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并应形成合理、完整的排水系统。5. 1.4自行车专用道采用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应为10年;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应为20年。5. 1.5自行车专用道路面防滑性能指数BPN应大于或等于60o5.2路基5.2.1自行车专用道路基断面形式应与沿线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相协调,不宜高填、深挖。5.2.2自行车专用道特殊路基应根据工程地质、周边环境分析危害,结合工程所在地区成功经验确定处理方法。5.2.3自行车专用道路基应遵循节约、环保的原则,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和可再生材料。5.2.4自行车专用道路基防护应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措施,并应与景观相协调。5. 2.5自行车专用道路基支挡结构设计应满足各种荷载下支挡结构的稳定、安全和耐久性要求;支挡结构类型选择应符合安全、经济、美观及便于养护的设计原则。5.3 路面类型与材料5. 3.1自行车专用道路面类型与材料应根据使用要求、气候特点、交通流量与结构层功能要求等因素进行设计。6. 3.2自行车专用道路面类型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不宜采用砖材;路面材料宜采用透水型彩色材料。7. 3.3自行车专用道路面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应满足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8. 3.4自行车专用道路面材料宜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合理选用。5.4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5. 4.1自行车专用道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根据专用道的服务水平、气象与水文等自然因素确定,路面各结构层应满足技术经济要求。6. 4.2自行车专用道路面结构可由面层、基层(含底基层)、垫层等组成。7. 4.3自行车专用道路面结构层的厚度应根据自行车专用道功能、现状路基条件以及对应的交通流量进行确定。8. 4.4若原地面为现状水泥或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路面结构组合设计时应加强对现状路面的充分利用。5.5 路面铺装设计5. 5.1自行车专用道路面铺装设计应考虑铺装材料、铺装颜色以及铺装样式。自行车专用道路面铺装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视觉引导功能。6. 5.2自行车专用道路面铺装材料的选用宜以安全、经济、环保为原则。5.5.3自行车专用道路面铺装颜色应与周边建筑、城市景观协调统一。在跨区域路段宜选用合适的颜色进行过渡铺装。路面铺装颜色不应选用与标志、标线相同或相近的颜色。5. 5.4自行车专用道路面铺装可结合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理念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因素设置。在自行车专用道分叉段或与其他道路衔接段,宜设置提示类文字或图案。6配套设施设计6. 1一般规定6. 1.1配套设施设计应与自行车专用道功能定位相匹配,并应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6.1.2配套设施布局应统筹规划、协调布置,并应设置合理间距避免相互干扰。6.1.3配套设施不得侵入自行车专用道建筑限界范围内。6.1.4服务性配套设施应方便使用与操作,方便道路使用者获得相应服务。6.2交通标志和标线6.2.1自行车专用道应设置标志标线,其位置、形状、内容等方面应保持系统性、连续性、统一性。自行车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和深圳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6.2.2自行车专用道交通标志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交通标志的设置应整体布局,做到信息连贯一致,不应出现信息不足、不当或过载的现象;2指示标志应设置在自行车专用道起终点,自行车专用道交叉口前宜设置相应的提前预告标志;3警告标志应设置在需标明可能存在的危险路段,且宜在危险路段前30m处设置;4常用的自行车专用道交通标志版面颜色及图形应符合表6.2.2的规定;表6.2.2常用的自行车专用道交通标志版面颜色及图形序号类型名称版面颜色及图形示例含义和设置1指示标志自行车行驶表示该道路仅供自行车行驶,在自行车专用道起点及各交叉口入口前适当位置应设置自行车行驶标志2警告标志注意陡坡当自行车专用道坡度大于2.5%时,应设注意陡坡标志,设在上陡坡坡脚前/下陡坡的坡顶前;可采用辅助标志说明陡坡的坡度和坡长3易滑缸设在易滑路段前方,提醒骑行人员注意安全,减速慢行4路面积水设在路面积水路段,提醒骑行人员注意安全,减速慢行5注意潮汐车道应设在潮汐车道路段起点处6限制速度O自行车专用道入口处应设置限制速度标志7自行车专用道结束在自行车专用道结束处,宜设置专用路结束标志8指路标志地点距离标志学校1;School1图书馆九library体育馆应设在通往城市重要地区、旅游景点、重要交通枢纽等上游路段9出口、入口志梅龙大道BiontB3力自行车专用道由城市道路衔接段进出应在专用道出口处或衔接段入口处设置出口、入口标志10辅助标志驻足区驻足区;局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条件受限、部分自行车存在逆向行驶的单车道区域,设有自行车临时驻足区,此时应同步设置临时驻足区标志5自行车专用道标志支撑结构宜采用多功能智慧杆,与自行车专用道中其他服务功能(照明、基站、气候信息监测、前方路况信息等)配套使用。6.2.3自行车专用道交通标线主要分为指示标线、禁止标线和警告标线。常用的自行车专用道交通标线图例及含义应符合表6.2.3的规定。表6.2.3常用的自行车专用道交通标线图例及含义序号名称图例(除表明单位外,缺省单位为Cm)含义和设置1自行车道图案(M)表示该车道为自行车道,线宽5cm,图形尺寸可结合车道宽度进行同比例缩放,自行车道每隔不大于200m标绘一组,使用位置应符合GB5768.7规定2自行车行驶方向箭头ID应与自行车道图案共同使用,指示自行车行驶方向3可跨越对向自行车道分界线I使用条件应符合GB5768.7中6.1.6规定;设计速度02Okm/h,线宽可选用8cm4不可跨越对向自行车道使用条件应符合GB5768.7中6.1.5规定;分界线II设计速度20kmh,线宽可选用8cm5可跨越同向自行车道分界线-允许自行车短时越线行驶;设计速度W20kmh,线宽可选用8cm6不可跨越同向自行车道分界线/车道I禁止自行车变换车道;自行车道外边缘的界线;边线II设计速度02Okmh,线宽可选用8cm7自行车道潮汐车道线IB自行车道行驶方向可随交通管理需要进行变换8减速让行线自行车专用道与道路相交时,可享有优先权,机动车在交叉口应减速让交叉道路自行车先行自行车道在地面穿越道路主要交叉口、次干路及以上等级城市道路机动车道、铁路轨道前或其他不能满足安全通行条件的地段时,需设置“终点”,应配合结束标志使用6.3照明系统设计6.3.1自行车专用道的照明应符合下列规定:1自行车专用道位于城市道路衔接段的,宜利用现有道路照明灯具来提供所需照度;2照明指标中眩光限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的有关规定,其余照明指标应符合表631的规定。表6.3.1自行车专用道照明指标道路类型(自行车车流量)路面平均照度Eh,av(IX)维持值路面最小照度Eh,min(Ix)维持值最小垂直照度Ev,min(IX)维持值Q>200010231000Q20007.51.52.5Q<1000511.5注:最小垂直照度的计算点或测量点均位于道路中心线上距路面1.5m高度处。最小垂直照度需计算或测量通过该点垂直于路轴的平面上两个方向上的最小照度。6.3.2自行车专用道路灯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布灯方式宜选用单侧布置或双侧交错布置。灯具的悬挑长度不宜超过安装高度的1/4,灯具安装间距不宜大于灯具安装高度的4.5倍,灯具仰角不宜超过15°2单侧布置时,灯具安装高度不宜小于路面有效宽度;双侧交错布置时,灯具安装高度与路面有效宽度之比不宜小于0.7。灯具安装高度宜控制在4m4.5m,且不应低于3.5m;3自行车专用道急转弯路段、桥梁、通道等特殊路段照明设计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中5.2节的有关要求。6.3.3自行车专用道光源与灯具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路灯设计应遵循节能环保、美观的原则;2同一路段的照明设施设计宜一致,在满足照明标准值的前提下,宜采用与道路环境相协调、功能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灯具。当采用装饰性灯具时,其上射光通比不应大于25%,其眩光控制值应满足规范要求,且机械强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灯具第1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GB7000.1和灯具第2-3部分:特殊要求道路与街路照明灯具GB7000.203的有关规定;3灯具宜选用LED灯具或太阳能灯具;4选用LED灯具时需满足现行国家标准LED城市道路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2和现行地方标准LED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SJG22的有关要求;5采用多杆合一的应设有智慧照明系统。对于交通信号、监控设施、景观照明等用电,应分别设置计量装置及专用出线回路,杆体内应分仓设计、分开走线。多杆合一管线布置应满足现行地方标准多功能杆智能系统技术与工程建设规范DB4403/T30的有关要求。6.3.4自行车专用道照明供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中6.1节照明供电的有关规定。若光源选用LED时,还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LED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SJG22-2011中4.1节供配电系统的有关规定。6.3.5自行车专用道照明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自行车专用道照明控制应设有时控和手控,时控宜采用经纬时控仪,手控应作为维护管理及调试之用;2有条件时应设遥控为主工作方式,遥控系统应满足现行地方标准LED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SJG22-2011中4.3.2条的要求。6.4 风雨连廊6. 4.1自行车专用道风雨连廊可分为接驳式风雨连廊和连续式风雨连廊,其设置宜满足下列要求:1接驳式风雨连廊宜设置在与大型居住小区、交通枢纽、地铁站、大中型商业广场、医院以及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等接驳路段;2连续式风雨连廊宜设置在存在坠落物或对防雨防晒具有特殊要求的路段。7. 4.2接驳式风雨连廊净空宜控制在2.5m3m,净宽宜根据交通流预测进行确定。无交通流预测数据时,接驳式风雨连廊净宽可与自行车专用道通行限界同宽。在交叉口设置驳式风雨连廊时宜覆盖交叉口自行车专用道停车线候车区,候车区规模应通过自行车交通量计算确定。8. 4.3连续式风雨连廊宜优先选用生态连廊。生态连廊采用的乔木应充分考虑阳光照射的方向。6.5 分隔设施6. 5.1自行车专用道分隔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自行车专用道应通过分隔保证自行车路权的独立性。自行车专用道分隔方式包括高差分隔及分隔设施分隔。自行车专用道分隔设施包括护栏隔离和绿化隔离;2紧急救援、日常维护等特殊车辆的出入口,应在专用道出入口设置可灵活管控的阻车设施,其余出入口可选用弹性柱,车止石等作为阻车设施;3自行车专用道分隔设施应在临水、桥梁、填方超过1.5m、长大下坡、视距不良以及城市道路衔接段等路段设置。分隔设施高度不宜低于1.2m;在桥梁段及临水段设置时,高度不应低于1.4m;4通道出入口应设置由连续护栏形成的骑行路径引导。引导距离不宜小于15m;5自行车专用道平面或纵断面指标受地形限制难以满足标准要求的路段应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加强自行车路径引导;6自行车专用道与相邻人行道高差不宜小于10cm。实施条件困难时,自行车专用道与相邻人行道高差不应小于7.5cm;7连续绿化带、行道树等绿化隔离措施宜应用于景观要求较高、其他交通方式较少且道路通透性较强的专用道路段;8自行车专用道与其他道路平面交叉时,应在交叉口圆弧转弯端部设置分隔设施。分隔设施可采用车止石或防护柱。防护设施净距宜为1.2m1.5m。交叉口内部宜设置独立的二次过街设施;若存在行人二次过街时,宜与行人安全岛共同设置。其他交叉口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7中6.2节及深圳其他现行有关标准规定;9自行车专用道单车道路段宜设置自行车临时驻足区。临时驻足区宽度宜为Im1.5m,且最小不应小于0.5m。临时驻足区应同时设置临时驻足区标志;10分隔设施应采用坚固、美观、环保、宜安装以及便于运营维护的材料。6.6停车设施设计6.6.1自行车停放区设置应符合深圳市自行车停放区(路侧带)设置指引、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和现行地方标准道路设计标准SJG69的有关规定。6.6.2单辆自行车停车空间长宜为2m,宽宜为0.6m0.8m。6.6.3自行车路侧停车设施形式分为标线式、车架式。其中,车架式停车设施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停车架设施必须能安全且方便提供车轮与车身上锁,且不应损坏车辆结构;2停车架支架间间距宜为1.2m,用于双侧停车。空间有限时,支架间距不应小于1m;3位于路缘带附近的车架与路缘带边缘间距不应小于0.6m。6.6.4对于深圳市重点片区和高密度开发区域,宜采用与周边地块复合的形式,设置地上、地下、半地下自行车停车库。6.7休憩点设置6.7.1自行车专用道休憩点的配备功能分级应符合表6.7.1的规定。表6.7.1自行车专用道休憩点的配备功能分级休息区卫生设施维修充电设施售卖餐饮点停车设施医疗急救设施游客管理中心一级OOOOO二级OOOO三级O四级备注:必须设置;:宜设置;O:不设置6. 7.2一级、二级休憩点可按照IOmin15min骑行距离进行布设。三级、四级休憩点根据自行车专用道等级及周边用地情况进行配置,宜在自行车专用道出入口就近设置。6.8其他配套设施设计6. 8.1自行车专用道应结合周边环境及特点,合理选择空间指示定位系统、骑行扶手设施、自主充气机维修系统、骑行牵引系统、喷雾降温设施、慢行智慧设施、监控设施等其他配套设施。7景观绿化设计7. 1一般规定7. 1.1自行车专用道景观绿化设计应遵循安全通透、人性化、经济、特色化、观赏、生态环保等设计原则,结合现状资源特点进行设计。7. 1.2自行车专用道绿化设计应满足自行车专用道的功能和服务需求。7. 1.3自行车专用道景观绿化设计应综合考虑交通功能、用地性质及施工方便等因素,融合城市景观,减少地块割裂,加强自行车专用道路网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7.2景观设计7. 2.1自行车专用道主通道景观设计应以骑行者视觉感受为主,主通道两侧应保持视野开阔。弯道处应以保障骑行者安全为主,并结合转弯半径进行设计。8. 2.2自行车专用道连通道景观设计应以骑行者和接驳地区步行者的视觉感受为主,依托连通道起终点的用地属性及周边环境,做好景观的过渡设计和精细化设计。9. 2.3自行车专用道休闲道景观设计应结合骑行者的骑行路径以及驻足后的步行路径进行设计,休闲区域设计宜体现地域特色,增加景观小品设计。7.3绿化设计7. 3.1自行车专用道绿化带种植应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视野通透、地域特色”的原则。8. 3.2自行车专用道绿化设计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现有自然及人工植被。绿化设计时应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本地植物指数应大于或等于0.7(本地植物指数指该区域内全部植物物种中本地物种所占比例)。绿化带内古树名木、珍稀植物应全部原地保留,并妥善保护。9. 3.3自行车专用道绿化设计应维护植物群落的稳定,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灾害。宜选用生态效益高、适应性强、景观好、低造价、低维护的植物种类。靠近游径的区域应避免选用有毒、有硬刺的植物。速生与慢长植物种类应合理搭配。10. 3.4自行车专用道出入口绿化设计应兼顾生态、景观、交通安全等需求。出入口植物的高度不应过高,其高度应根据不同功能自行车专用道对视距的要求进行确定。11. 3.5自行车专用道两侧的行道树设计应兼顾生态、景观、遮荫等需求,宜选择树形端正、枝叶茂密的树种。12. 3.6高架自行车专用道以及专用道两侧的边坡应进行立面的绿化设计。8排水设计13. 1一般规定10. 1.1自行车专用道排水方式应根据区域排水规划、专用道沿线地形环境条件确定。在满足自行车专用道功能的前提下,应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11. 1.2自行车专用道路面排水应遵循可靠、快速排水的原则。8.1.3排水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有关规定。8.1.4排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海绵型道路建设技术标准SJG66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规范及标准要求。8.2排水设施8.2.1路基段自行车专用道排水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与城市道路合建的自行车专用道应充分利用城市道路的雨水系统进行排水;2独立建设的自行车专用道排水设施设计应按城市道路标准设置,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有关规定。8

    注意事项

    本文(自行车专用道设计标准.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