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产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
十五五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一节基础优势“十四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繁重艰巨的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发展“1339”战略,锚定”重塑产业辉煌”目标要求,聚焦“高质量”“高增长”两个关键,以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为先导,以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初具成效,区域竞争实力不断增强,进入了以发展促转型、以转型谋发展,由省会地区中心向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加速升级,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的新阶段。一'整体发展情况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全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564.6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招商引资初具成效,“十四五”期间,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完成52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完成3亿美元,较“十二五”期间提升50%。对外贸易平稳运行,2020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4.86亿元。财政实力稳步增强,2020年,全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12亿元,年均增长6.8%。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三产结构调整为0.2:35.4:64.4,二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源。工业逐步升级。作为传统工业强区,工业基因深厚,2020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4.96亿元,较2016年增长15.3%。工业企业规模效应逐步增强,“十四五”末,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7%,其中亿元以上工业企业21家,实现营业收入89.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收入的71.9%,支撑作用明显。传统工业占据重要地位,2020年,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等装备制造业作为规上工业的重点行业领域,共实现营业收入79.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收入的64.1%。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依托新材料产业园区、药山都市工业园等产业载体,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势头强劲,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4.4%,较2016年提升28.4个百分点。服务业稳步发展。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363.61亿元,年均增长4.1%。商务环境逐步完善,滨河商务中心、K88名泉广场等一批商业商务综合体项目投入使用。科创服务初显成效,成果转移转化更加顺畅,全区吸引集聚“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交通产业中心”等各类成果转移转化机构5家,2018-2020年共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交易额150亿元,获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首批“省技术转移先进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二、特色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在工业、服务业整体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细分产业领域特色初步凸显,逐步形成新材料、智能制造、现代商贸三大特色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园区作为省唯一的专业新材料产业园区,吸引集聚了富通光导、天诺光电、建邦胶体、银丰纳米、东方雨虹等多家新材料企业,在光电信息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已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拥有新材料产业园区和药山都市工业园两大产业载体,集聚了绿洲清洗设备、天鹅棉机、重汽考格尔、兰光机电、德晟机器人等多家制造业企业,初步奠定了机械设备制造、专用车零部件制造以及工业机器人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基础。现代商贸产业集群。商贸规模稳步扩大,202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53.87亿元,较2016年增长11%。专业市场类型丰富,全区拥有泳口服装城、通讯城、齐鲁鞋都国际品牌港等60余处专业市场,占比超全市总量的1/3,“家居之都”“服饰之都”享誉全省,其中源口服装城、中恒商城被评为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百强。电子商务领跑全市,拥有全省最大的电商直播基地黄台电商直播产业园、齐鲁云商两大核心电商园区与凤凰山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建筑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集聚了三际电子、掌视界、康舜等千余家电商企业,2020年,全区实现电商网络零售额200.16亿元,占全市约23.5%,保持全市领先。生活商业便利,便民商圈建设初具成效,北徐幸福里被授予“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工程”。第二节问题挑战“十四五”期间,区的产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一、经济增长动力不足2020年区GDP总量仅占全市GDP总量的5.6%,经济总量位列各区县第8位,处于全市中游位置,在中心城区中排名靠后。产业结构和产业能级对经济的带动能力较弱,难以支撑经济增长实现新突破。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尽管近几年区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高级化趋势,但在产业项目的引进上,“四少”现象明显,即重大项目少、高科技项目少、特色项目少、外资项目少,存在着产业结构“虚高度化”的问题。工业驱动能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未形成产业生态、新兴产业成长不够快、大型龙头企业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较少等问题仍然突出。产业能级提升程度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上下游产业链不完整、经济效益较低。新材料领域,主要聚焦光电信息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方向,以上游原材料为主,未能向下延伸并抢占前沿技术热点;智能制造领域,主要聚焦机器人组装、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集中于中低端产品、应用市场较为局限。现代商贸产业仍以家居、服饰等传统批发零售业为主,业态陈旧,缺少中高端、体验式商业等新兴业态,现有平台和企业“小、散、舌L”问题较为突出,税收贡献较小,亟待转型升级。二、产业载体匮乏园区配套有待优化。新材料产业园区及药山都市工业园作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仍存在园区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在产业配套方面,缺乏公共技术创新、园区企业信息交流等为区内企业提供创新协作的共享平台,难以满足优质制造业企业发展诉求;在生活配套方面,周边交通不便、配套设施老旧,整体生活环境质量欠佳,难以吸引优质人才集聚。商务办公楼亟待完善。区可用于引进商贸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办公楼匮乏,现有写字楼档次普遍较低。在主城区,区政府或区属平台公司持有的有产权办公楼少,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对产业进行主导和引导的难度较大,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商引资受到限制。三、城区品质有待提升高端城市服务资源不足。全区普遍缺乏高品质文化设施与休闲娱乐配套等高能级服务资源。药山片区、北湖片区等未来重点打造的功能区仍然存在基础资源供应滞后的问题,优质学校、医院、文化设施等基础公共服务资源配套尚未完善,难以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区域发展严重失衡。黄河南北城区发展差距明显,城市功能主要集中于黄河南区域,黄河北区域多为农村形态,城市化进程较为滞后,存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不完善与城市管理缺位等问题,难以吸引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集聚,城乡融合一体化亟待加速,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四、科创支撑力有待增强科创赋能不足。区科技引擎有待增强,全区科技型企业较少,2020年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6家,仅占全市总量的5.8%o科技产出有待提升,2020年全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1件,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科创生态尚未完善,创新创业活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仍显不足,2020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7.6亿元,与头部区县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产业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匮乏。2020年,全区拥有高层次人才117人,特别是省级及以上重点工程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少,仅占全区高层次人才19.6%o招才引智政策有待完善,尤其在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亟需强化产业引才力度,加大对关键技术人才等紧缺人才的政策扶持。第三节发展环境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等前沿新兴产业,并不断强化科技战略布局。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重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从全国环境看,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加快构建,经济发展韧性强劲。“十五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其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五五”期间的重要战略部署,将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从我区发展环境看,“十五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强省会”等多种战略的利好叠加,将极大推动传统动能转型升级。区作为唯一地跨黄河两岸的中心城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地,黄河北72平方公里全部位于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规划范围内,黄河南72平方公里全部位于“中优”范围内,市委市政府赋予我区打造连接“中优”“北起”城市新地标的使命,全区发展能级和中心城区地位将明显跃升,创新资源要素将加速集聚。总体来看,“十五五”时期,区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激烈竞争局面,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攻坚期、转型升级加速期、城市能级提升突破期的关键发展节点,将准确把握发展新形势,深度融入国家及省市重大战略,围绕重塑产业辉煌目标,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第二章总体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强省会”等国家和区域战略机遇,作为省会新一轮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构建“一轴两园六大功能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兴区”“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打造以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为支柱、以现代商贸和电子商务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为名片、以高端商贸物流为载体、以生物医药和科创服务为延伸、以都市生态新型农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塑成强省会的战略引领高地、产业支撑高地、动能策源高地、城市隆起高地,助力建设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双高”发展。聚焦“高增长”,瞄准新兴产业热点领域及高附加值环节,加快优质项目导入。聚焦“高质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率,实现产业高效益、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双招双引”作为壮大企业总体势能的“第一战场”“一号工程”,积极吸纳和集聚国内外优质产业要素资源,提升区域产业能级。深化院企合作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支持驻区科研院所加大创新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强创新对产业的赋能作用。坚持数智赋能。顺应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服务业数字化等产业发展趋势,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作为产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创新的切入口,加速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工业强区建设,催生服务业创新模式,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协同融合。着力构建南北贯通、东西连接、两岸呼应的“三条天际线、六大标志区”发展格局,统筹各类优质资源要素,明确产业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打造科学有序的产业发展空间,推进全区产业错位协同发展。第三节发展定位“十五五”期间,坚持以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为核心目标,努力构建“都市经济新引擎、未来城市新典范、区域联动新枢纽、要素汇聚新高地、文化交融新窗口”五位一体新格局。创新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助力经济倍增,实现跨越发展。打造都市经济新引擎。坚持“打造千亿园区、谋划百亿产业、培育十亿企业、扶持中小企业”的工作思路,抢抓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潜力新领域,聚焦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都市工业产业新趋势,推动全区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成为省会区域经济中心重要增长极。树立未来城市新典范。加速推进棚户旧改、老旧工业载体升级等城市更新项目建设进程,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优化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区品质,焕发城市发展活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城市模板。建立区域联动新枢纽。作为唯一地跨黄河两岸的中心城区,充分发挥联动枢纽作用,衔接“中优”“北起”发展战略,构建黄河南北两岸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树立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新标杆。塑造要素汇聚新高地。借力“强省会”战略发展契机,发挥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打造高端要素强磁场,加速集聚人才、资本、技术、优质项目等关键资源,助推产业崛起,全面提升城区发展能级。构建文化交融新窗口。通过加快现代商贸提质增效,赋予商埠文化新内涵。加强沿黄城市联动,展现黄河文化内核与时代精神,构建国际开放交流新平台,扩大“天下黄河、桥通未来”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第四节发展目标到2030年,初步构建支柱坚实、特色显著、品牌鲜明、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同时围绕核心产业,培育壮大优质企业、骨干财源,“四上”企业纳统提质获得成效,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实力雄厚、中小企业“铺天盖地”活力无限的良好企业梯队。产业质效全面升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成果初显,加快企业链式集群发展,工业经济占比、“四新经济”占比、现代商贸占比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7%o产业载体全面提升。新材料产业园区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塑产业辉煌的龙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园区同类指标增幅,高于全区平均增幅两倍以上。药山都市工业园都市工业创新形态加快培育,逐步成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电商产业发展实现突破,依托电商产业园大力推进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十五五”期间,电商网络零售额持续保持全市领先,培育一批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电商平台型企业。第三章发展重点第一节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十五五”时期,聚焦扬起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龙头、激活药山都市工业园高质量发展引擎,重点推动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加快构建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共性平台支撑、上下游产业联动的集约集群发展格局,重塑工业强区辉煌。一新材料以新材料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聚焦光电信息材料、胶体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领航企业和知名品牌,打造新材料产业高地。打造光电信息材料产业集群。抢抓5G发展加速期,重点关注光纤光缆、电磁屏蔽材料、5G用导磁膜等领域,鼓励富通光导、天诺光电、环邦电子科技等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向高端、高附加值环节发展。联动都市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吸引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做大做强胶体材料产业。依托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有机硅材料、高结晶性银粉、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银浆等领域,扶持建邦胶体材料、银丰纳米做大做强。加大对该领域企业的招引力度,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巨大的成长性胶体材料企业落户园区,助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丰富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产品品类。依托区城市更新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开发建设契机,重点聚焦建筑防水材料、保温材料、装饰材料、系统门窗等领域,并不断开拓新型建筑材料领域。全力推动东方雨虹绿色建材生产基地、万马新材料、卓高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提高城通保温材料、立邦新型材料产业能级,不断巩固强化本地优势产业基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配套布局3D打印前沿材料。关注新旧动能转化起步区先进制造业对柔性工厂、柔性生产线的需求,联动3D打印设备在工业制造、汽车等应用领域的专业材料发展契机,积极布局光敏树脂、ABS.PLA等3D打印材料新兴领域,重点关注光固化(SLA&DLP)、熔融沉积成型(FDM),选择性激光烧结(SLM)等工业级3D打印设备,完善产业配套生态,推动3D打印产业发展。二、智能制造以市场需求和重点项目为引领,打造具有特色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重点聚焦汽车零部件、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性强、先导性突出、成长性好的产业集群。推进汽车零部件业转型升级。抢抓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契机,依托考格尔、豪瑞通、修健等企业,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从基础零件生产,向下游高附加值的集成化、模块化部件领域转型,发展充换电系统、电机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积极对接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智能驾驶舱、高精度地图等配套领域。丰富机器人产业生态。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抢先集聚汽车、3C等领域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丰富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对机器人产业进行强链补链,以系统集成商吸引本体制造商,并向上游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拓展,做大做强机器人产业规模。推动区内两大园区有机联动,促进药山都市工业园内的服务机器人企业的制造环节在产业园落地。促进轨道交通装备业转化落地。积极推动高铁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依托国家级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交通产业中心、交通学院等院校资源,深化产业创新合作,以动车组轮对、高铁数字信号电缆等领域为切入点,向动力驱动设备等系统化解决方案拓展,融入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生态。三、生物医药做强医疗器械产业。依托中心城区康养、医疗等丰富应用场景,提升本地家用医疗器械产业能级,吸引高附加值家用医疗器械内外资龙头企业集聚。强化本地医药与医疗器械流通环节,以上药总部为示范项目,集聚医药与医疗器械流通等功能型总部,打通本地流通链条,全面构建“前服务、后生产、强流通”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做大体外诊断试剂领域。依托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安珀生物体外诊断试剂发展基础,加大针对感染性疾病、常见慢性病、心血管、癌症等重大疾病快速检测诊断试剂、检测配套试剂、诊断仪器设备等重大产品的研发生产。支持发展化学发光技术、高通量流式荧光技术等免疫诊断技术以及基因测序等分子诊断技术。发展壮大特医领域。立足增品种、提品质,依托佰萃生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有限公司,着重打造知名产业品牌,大力推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新型保健食品、高端食用产品的科技研发和应用,优化产品结构,促进行业规范化、品质化、规模化发展。协同发展现代康养产业。抢抓“康养”建设机遇,依托辖区高端优质医疗资源丰富、集聚优势,积极探索医疗、养老、度假、康复、护理一体化服务新模式,打造一批康养社区示范点,充分发挥扁鹊中医药历史文化特色优势和影响力,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第二节全面推进“商贸兴区”战略加快商贸业提档升级,推动优势专业市场升规纳统、提升对全区消费经济带动力,巩固电商产业发展优势、打造直播电商与跨境电商新引擎,同时利用城市更新契机,构建品牌商圈,形成商贸业发展高地,全面建成省会现代商贸核心区。一、现代商贸业全区专业市场多、类型丰富,坚持“政策推动、试点先行、分类实施”原则,鼓励本地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开展服务环节延拓、产品品类优化、业态载体升级,加快传统专业性市场提质增效、升规纳统,形成现代化展贸平台。全面提升市场服务能级。拓展服务链条,推动专业市场由单一销售功能逐步向创意设计、后市场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培育品牌孵化、商品外贸、会议会展等新型功能,提升专业市场经济效益。优化产品能级,引导专业市场接轨国际,引进前沿热点产品与潮流品牌,促进专业市场品牌升级。丰富新兴业态,发展首店经济、体验经济、夜间经济,引进品牌首店、休闲娱乐等体验式业态,提升专业市场人气,推动专业市场向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政策推动转型加速。加强政策激励,出台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实施意见,提供财政资金扶持等政策支持,推动服饰、家居、电子通讯等领域重点市场转型工作有序开展。鼓励集体土地入市,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创新模式,与房地产商、社会资本多方合作,推动片区载体全面提质升级。专栏重点类型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服饰专业性市场。以齐鲁鞋都国际品牌港开发建设项目为试点,推动源口服装城等传统服饰专业市场拓展高价值环节,发展原创服装设计、高级成衣定制,引进品牌首店、服饰直播、时装发布中心等新兴业态,构建集时尚、观光、购物为一体的国际化专业市场。家居专业性市场。推动黄台环球家居博览中心、万城高端建材智慧综合体等现有家居市场丰富家居零售业态,引进精品家居城市店、智能家居创新体验中心等,探索“展示体验化、服务定制化、产品智能化”的发展新模式。电子通讯专业性市场。促进以通讯城为代表的传统电子通讯城延伸服务链条,打造从个性化配件定制、整机销售到后端美容维保的一站式服务闭环。拓展多元客群,引进VR、AR等新潮科技品牌,布局电竞场馆、动漫影音等体验式娱乐业态。汽配专业性市场。推动以泉利重汽配件城为代表的传统汽配市场全面提升市场能级,包括提升现有产品能级,聚焦新能源非原厂配件、智能车载配件等热点产品品类。创新一体化运营模式,与知名平台合作,建设汽配M2B2C电商平台,整合供应与维修环节。拓展汽车后市场,引进汽车维修、汽车美容、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等汽车后市场热门业态。二、电子商务依托黄台、凤凰山、齐鲁云商等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优化电商产业生态,发挥好电商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和电商风险补偿池的刺激引领作用,扶持三际电子、掌视界、康舜等本地电商龙头做大做强,探索直播电商与跨境电商创新模式,打造电商产业新高地。探索直播电商热点模式。打造特色直播基地,优先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MCN机构,开展短视频拍摄制作、网红培训、营销运营及流量转化,对接业界知名主播,培育壮大本地电商主播力量。完善直播电商服务配套,集聚数据分析、电商代运营和整合营销等服务企业,为直播电商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本地市场联动,依托专业市场、生态农业等丰富应用场景,探索档口直播、原产地直播、大牌门店直播与搭景直播等多元直播场景,推动直播电商与本地商贸产业、生态农业的深度融合。抢抓跨境电商发展机遇。依托龙工场跨境电商产业园、象屿跨境电商产业平台项目,以“商贸+互联网”的创新举措,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跨境贸易新格局。重点引进跨境电商平台代运营、独立站企业,推动本地服饰、家居建材等传统商贸市场拓展跨境贸易,并促进生态农业、本地优势产业与跨境电商的融合联动,拓宽农产品、新材料等工业产品流通销售网络,以跨境电商带动农业、工业产值跃升。完善跨境电商支撑服务体系,发展海外仓服务、跨境金融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等跨境电商服务。积极把握RCEP机遇,在服装、电子等优势专业市场领域,探索与日韩的贸易合作,助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第三节擦亮现代服务业新名片推动服务业向“新、优、特”方向转型升级,突出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借力城市更新,优化存量载体、建设高端商业载体,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服务业企业,打造高端服务业发展高地。一'文化旅游围绕历史文化底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挖掘传承上实现新突破,依托黄河生态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业和其它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旅游、体验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打造精品历史文化游。深度挖掘商埠文化、黄河文化,开发建设古风街道,传承开放基因。开展民俗文化体验活动,集聚核雕、侯氏社火脸谱等非遗传承项目,开设非遗体验工坊,推介“黄河非遗娃”项目品牌,宣扬匠人精神。发展夜间消费热点,围绕黄河主题、商埠主题,打造艺术表演、光影秀等沉浸式演艺活动,集聚夜间人气,形成夜游特色品牌,带动夜经济发展。开发特色研学路线,串联黄河文化展览馆、源口九烈士纪念碑等载体,打造一批主题特色鲜明、展现形式多样的研学旅游产品,弘扬抗洪不畏难、不言弃的向河图强精神,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的红色精神。开发活力都市休闲游。丰富都市文旅业态,加快推进雪世界、水世界等代表性项目建设进程,引进数码游戏乐园、体育运动乐园等新兴娱乐业态。对接潮流人气活动,依托沿黄公共生态空间,举办户外音乐节、极限运动赛事等高影响力活动,打响城市知名度,助力成为都市休闲活力新地标。塑造舒心生态康养游。抢抓康养建设机遇,依托沿黄生态资源优势,有机整合百里黄河风景区、黄河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联动山大齐鲁医院等康复医学领域优质医疗资源,引进知名康复医疗集团,提供专业化运动康复等医疗康复服务,发展高品质康复疗养游与养生度假游,开发多元主题养生度假游,构建集旅游度假、健康体检、康体理疗等多业态融合的生态度假胜地。打造特色农业观光体验游。深入推进“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探索精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业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依托生态农业资源,引进精品民宿品牌,打造休闲农庄、田园度假、农耕体验、农业嘉年华、乡村艺术公社等特色农业观光、休闲体验业态,构建“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以农兴旅、以旅强农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激活文化创意设计活力。积极发展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创意设计,影视动漫、广告营销等文化传媒产业。深度开发特色文化IP,依托浮口古镇项目,打造特色IP与文创衍生周边,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变现。加快发展文创产业集群,依托成丰面粉厂、大易造纸厂、北山粮库等老旧工业载体更新改造项目,打造特色文创产业园,加速创意设计与文化传媒企业集聚。打响城市文化品牌,深度挖掘商埠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讲好故事,树立“天下黄河、桥通未来”的城市品牌。二、高端商贸物流以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为核心,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流通体系,重点聚焦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等高附加值的专业物流,推动本地物流智慧化升级,提高物流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多式联运与城市配送网络。建设公铁联运重要节点,充分发挥桑梓店物流枢纽作用,通过连接京沪高铁、胶济铁路,打造公铁联运网络。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服务。构建区域性物流枢纽,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物流对区内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商贸等产业的支撑作用,助力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完善专业物流配套支撑。为满足医疗器械、跨境电商等产业发展需求,依托普洛斯冷链及供应链管理等重点项目,做大冷链物流,推进冷库、冷藏车等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加大对医药、食品生鲜等产业的支撑。依托桑梓店物流枢纽,做强跨境电商物流,联动综合保税区,积极对接日韩等经贸市场,促进本地跨境电商和贸易的发展。创新发展智慧物流。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区块链等技术的结合,实现实时跟踪、货物溯源、无人配送、路线优化,推动物流产业智慧化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物流企业资源,搭建物流企业信息库,将物流企业的运力、车辆和行业专精等信息入库,强化货物状态追踪、运输价格查询、车货供需动态匹配等智慧信息服务。完善智慧供应链管理服务,从运输环节切入,优先向上游采购、外包等环节延伸,提供一体化、数智化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并进行横向拓展,发展多元产业供应链管理。三、科创服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创新在重塑产业辉煌中的重要支撑地位,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精准聚焦科创方向。重点围绕空天信息、北斗产业、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探索产业创新应用,依托中科卫星科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特种结构研究所(637所)等科创企业与科研院所,承接上位规划,聚焦空天信息与北斗产业,探索遥感技术创新应用与民用航空业务发展。突破人工智能与区块链创新应用,加快建设创新中心,探索人工智能与区块链在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先进制造领域,以及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数字生活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第三方检验监测认证等科技服务领域。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成果转化机构示范效应,引导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技术转移服务,精准对接创新项目与市场需求,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优势,完善优化技术创新与交易环境。积极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大力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产业链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构建现代化专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与主导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会计税务、法律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咨询、会展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全面提升城市吸引力,通过城市更新,打造优质商务载体,创新发展政策和投融资环境。全力推动商务服务向专业化、高端化转变,引进高能级专业服务机构,为总部经济及都市工业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并发挥高端服务人才集聚效应,全面提升城市商务环境。第四节发展都市生态新型农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拓展都市农业多元业态、强化农业科技对都市农业的支撑作用,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做精现代都市农业。充分发挥近郊优势,建设一批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园、示范园,积极建设田园综合体,推进既有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提档升级。加快农业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创建现代都市农业品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化农业领域“产学研”合作,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互联网+农业”建设,打造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和高端农产品电商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第四章空间布局全面落实“中优北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战略实施为契机,以黄河生态文化旅游轴为轴线,围绕辖区黄河南北两大主体功能区,以新材料产业园和药山都市工业园为依托,合理布局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提升产业,加快发展“一轴两园六大功能区”的产业空间格局,推动形成产城融合、多业支撑的发展局面。第一,节一轴一轴,即黄河生态文化旅游轴。区横跨黄河两岸,独特的地理位置造成了产业空间布局必须考虑黄河发展带的影响,也造就该发展带作为区发展轴线的定位。围绕黄河南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黄河北加速产城融合崛起,促进黄河以“城中河”功能定位融入城市发展格局。黄河沿岸,突出生态文化。在确保黄河防洪安全前提下,讲好“黄河故事”,分段挖掘农耕文化、鹊山文化、医药文化、治水文化、红色文化,结合两岸生态林带,打造集生态建设、休闲旅游、水源调蓄、水质净化、风沙防治等功能于一体的黄河生态文化景观带。黄河以南,突出功能品质提升。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按照城市规划、产业定位,建设功能性项目和产业载体,提升产业层次和环境品位。依托小清河打造滨水生态发展带和人文商贸轴,将小清河打造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产业聚集、功能完善的滨河景观带和经济发展带,创建城市“外滩”,成为市地区中心之一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区。黄河以北,突出产城融合。加快培育产业,依托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基础,对接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努力打造新材料、智能制造、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基地;同时积极推进金融、物流、信息、污水处理、标准厂房等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保障性住房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第二节两园两园,即新材料产业园和药山都市工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着力打造产业隆起高地,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商贸物流、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形成百亿级产业规模,做好“扩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文章,加快构建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共性平台支撑、上下游产业联动的集约集群发展格局。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端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加强园区研发机构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建成高端研发集聚地、成果转化示范地、创新创业策源地,扬起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龙头。药山都市工业园。发展都市新型工业,聚焦技术密集型、研究开发型和轻加工型等高附加值产业形态,重点关注电子信息、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医药康复、高端消费品制造等产业领域,实现转型升级、涅槃重生,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着力加快“腾笼换鸟”,对低端低效高能耗企业加快外迁,释放发展空间,大力引进和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实现“汰劣鸟、引靓鸟、育新鸟”的良性循环。着力实施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总部企业,扶持壮大园区既有优势企业,帮助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实施科技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全力做大做强。依托O健康肉预制菜产业园,抢抓产业发展红利,形成辐射全省、链接海内外的优势产业。第三节六大功能区六大功能区,即商务商贸集聚区、黄河文旅标志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集聚区、高端物流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商务商贸集聚区。聚焦北湖片区,大力发展高端商务、文化传媒等业态,为高端高效现代服务业集聚提供支撑;聚焦浮口片区,加快现有传统商业设施改造升级,丰富产业形态,引入服装设计、展示等新兴业态,打造区商贸中心核心区;聚焦工商河内圈及沿河周边,挖掘、传承、展现工商文化、水文化、开埠文化,打造省会独具特色的开埠文化标志区。黄河文旅标志区。依托丁太鲁片区开发,建设高档酒店集群、高端商业综合体、黄河文化展示中心,展现黄河历史文化内核,大力发展黄河文旅主体业态,融合发展文化创意设计、高端会展、休闲旅游等新兴业态,打造文旅标志区。新兴产业集聚区。以新材料产业园、药山都市工业园为依托,一方面,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同时布局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成为省内乃至全国有重要地区影响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另一方面,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智能制造业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集聚区。依托黄台、凤凰山、齐鲁云商等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优化电商产业生态,探索直播电商与跨境电商创新模式,打造电商产业新高地。高端物流集聚区。以普洛斯、巴夫洛等物流平台为依托,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服务”为特色的物流体系,建设以现代物流产业为主导、物流运输和智能仓储技术领先、物流文化氛围浓厚的高端物流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深度融入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桑梓组团一体规划建设引领产城融合、北部崛起,持续优化空间布局和基础配套,做大总量规模,提升城市品质,建成环境秀美、宜居宜业、现代时尚的现代化产城融合区,实现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共兴。第五章实施保障第一节强化管理责任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各职能部门要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明确行政责任主体意识,开展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空间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相关方面统筹工作,把好产业项目准入关、产业项目服务关和产业项目后续监管关。坚持开放创新驱动。围绕全区产业发展的需求,找准自身创新短板,大力推进开放创新,积极构建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创新发展支撑体系,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产业汇流集聚,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第二节加强双招双引创新“双招双引”方法。开展精准招商,聚焦重点产业体系,特别是世界500强和央企、省企、民企500强,成立产业招商组,形成重点产业招商参考目录,集中开展“链条式”招商和聚链、补链招商。推进多元化招商,统筹用好专业化招商、以商招商、载体招商、社会化招商等手段,多渠道对接、引进高端项目和人才。用好“双招双引”政策。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制定完善优惠招商政策,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政策体系。梳理各级在产业项目、土地供给、资金支持、人才集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区“双招双引”政策包,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洽谈对接的精准度。第三节完善要素保障保障用地需求。清理、调整低效能企业占地,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优先支持符合产业定位的重点项目用地,保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的用地指标,并根据需要积极向上级争取用地指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奖励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优势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自主创新及核心技术攻关,增强技术实力,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技改、节能等各类专项资金向政策支持的重点产业项目倾斜。探索多种投融资方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模式,调动各类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