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教案.docx
罗斯福新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了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及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理解新政的特点与影响,培养分析归纳和史论结合能力。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史料、小组讨论,体会经济危机下美国面临的困境,探究罗斯福新政各项措施的目的与作用,提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罗斯福勇于改革的精神,理解新政对美国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面对危机积极改革创新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L重点: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影响;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与作用。4 .难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新”特点,认识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知识要点,如经济危机爆发原因、新政具体措施内涵,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2 .史料分析法:展示经济危机期间失业数据、工厂倒闭图片、罗斯福演讲原文等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培养论从史出能力。3 .小组讨论法:针对新政措施利弊、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碰撞,促进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20世纪20年代美国繁华都市、股票交易所热闹场景图片,与随后华尔街股市崩溃、银行挤兑、失业工人游行等图片对比,提问:美国社会为何在短时间内从繁荣跌入深渊?由此引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开启新课。(二)新课讲授1 .经济大危机(12分钟)原因剖析:结合教材,从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金融市场不稳定)、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分期付款消费模式隐患等)多维度讲解,用简单图表呈现各因素关联,助学生理解。特点归纳:展示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失业率、国际贸易额等数据变化图表,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危机特点一一波及范围广(从美国蔓延至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持续时间长(1929T933年,数年经济低迷)、破坏性强(大量企业破产、失业人口剧增、农业衰退)。影响探讨:组织小组讨论,从经济(各国经济严重衰退、世界贸易萎缩)、政治(社会动荡、法西斯势力抬头,如德国纳粹党趁势壮大)、国际关系(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关系紧张,如关税战)等方面分析,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补充。2 .罗斯福新政(20分钟)背景阐述:讲述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应对危机失败,美国民众渴望变革,罗斯福当选总统并承诺“新政”,展示罗斯福竞选海报、就职演说片段营造情境。内容详解:整顿金融:介绍银行停业整顿、紧急银行法通过、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保障存款等举措,以银行重新开业、民众存款回流数据说明成效。复兴工业:讲解全国工业复兴法核心内容,如规定企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建立公平竞争法规,展示蓝鹰标志,分析其对工业生产恢复、就业促进作用。调整农业:说明政府补贴减产农民、收购农产品稳定价格措施,以农产品价格走势、农民收入变化图表呈现效果。社会福利:阐述以工代赈项目(如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失业救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展示工程建设照片、救济物资发放场景,体会对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意义。特点明晰:对比胡佛自由放任与罗斯福政府主动干预,引导学生从手段(立法、行政手段并用)、主体(政府全面介入经济各领域)分析“新”,即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影响评估:从短期(经济逐步复苏,失业减少,人民生活改善)、长期(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为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借鉴;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遏制法西斯势力)两方面探讨,结合后续美国经济增长数据、他国效仿案例说明。(三)课堂小结(5分钟)以思维导图形式回顾经济大危机爆发、表现、影响及罗斯福新政背景、内容、特点、影响,强调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转折意义,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知识链。(四)课堂练习(8分钟)布置5-6道选择题、2道材料分析题,涵盖经济危机原因判断、新政措施细节、影响理解等考点,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批,教师针对错题集中讲解。(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500字小论文,探讨罗斯福新政对当下各国应对经济危机或社会发展难题的启示,培养知识迁移与深度思考能力,下节课分享交流。五、教学资源L教材、教参:九年级统编版历史教材、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提供基础教学框架与知识详解。2 .多媒体资料:制作包含经济危机前后图片、数据图表、罗斯福新政纪录片片段、政策文件原文等PPT,增强教学直观性、趣味性。3 .网络资源:利用历史教学专业网站,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下载拓展阅读资料、案例分析,丰富教学素材。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史料运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但部分复杂史料解读耗时较多,后续需精选更典型简洁史料。小组讨论环节活跃课堂,但小组间讨论深度不一,要加强引导,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概念讲解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较抽象,可多联系生活实例、通俗比喻,帮助学生吃透难点,提升教学效果,确保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感受历史与现实紧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