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docx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L知识目标:学生能阐述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说明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基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图片、模型等资料,提高归纳与概括能力,学会构建生物学概念模型。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L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基因。4 .教学难点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构建染色体、DNA.基因等抽象概念的逻辑体系。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核心知识,保障知识传授的准确性。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动画、模型展示微观结构,化抽象为直观。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培养合作与探究精神。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展示亲子照片或动植物亲子代性状对比图,如猫妈妈与小猫毛色各异,提问:“为什么亲子代间既有相似性状,又存在差异?性状究竟由什么决定,又是如何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引发学生好奇心,导入新课。(二)基因、DNA和染色体的概念讲解(12分钟)1 .染色体展示人类染色体组型图,介绍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正常人体细胞含23对染色体,引导观察其形态、大小不同。提问:“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有哪些?”讲解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2 .DNA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介绍其外形似螺旋楼梯,由两条链盘旋而成,解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两条链稳固连接,讲述沃森和克里克构建模型的科学故事,激发兴趣。组织小组讨论:“DNA结构蕴含怎样的信息传递奥秘?”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观点。3 .基因结合教材插图,指出基因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就像DNA长链上的特定“编码区”,不同基因携带不同遗传信息,决定生物不同性状,如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由不同基因决定。(三)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梳理(10分钟)分发细铁丝、塑料片、彩色小珠子材料,让学生模拟构建染色体、DNA,基因模型,铁丝为骨架代表染色体,塑料片缠绕铁丝模拟DNA双螺旋,彩色珠子代表基因串在塑料片特定位置,教师巡视指导。请小组展示模型,讲解构建思路,全班共同完善对三者关系理解:基因是DNA片段,众多基因与蛋白质结合构成DNA,DNA经缠绕、折叠等与蛋白质包装成染色体,染色体是基因载体,存在于细胞核,保障遗传信息稳定传递。(四)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探究(10分钟)1 .回顾性状概念,列举常见人或动植物性状,如人单眼皮双眼皮、耳垂有无,提问:“这些性状如何通过基因遗传?”2 .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为例,简单讲解实验过程: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全是高茎,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高茎矮茎3分离比,引导分析:基因有显性隐性之分,高茎基因(用A表示)相对矮茎基因(用a表示)为显性,纯种高茎(AA)与纯种矮茎(aa)杂交,子代(Aa)表现高茎,说明显性基因能掩盖隐性基因表达,体现基因对性状控制。子一代(Aa)自交,雌雄配子结合机会均等,产生AA、Aa.aa三种基因组合,比例1:2:1,其中AA、Aa表现高茎,aa表现矮茎,呈现3:1性状分离比,揭示基因在亲子代传递遵循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决定性状遗传。(五)课堂小结(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染色体位于细胞核,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基因是DNA有遗传效应片段,基因决定生物性状,通过生殖细胞传递,在亲子代间遵循特定规律,使子代继承亲代性状同时产生变异。提问学生关键知识点,强化记忆,如:“基因位于细胞什么结构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如何影响性状表现?”(六)课堂练习(8分钟)展示5-6道选择题、2-3道简答题,如:“人体细胞中染色体、DNA,基因数量从多到少排序”“已知双眼皮(八)对单眼皮(八)显性,父母均双眼皮,孩子单眼皮,写出父母基因组成并解释遗传过程“,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评,教师针对错题重点讲解,巩固知识。五、教学资源L教材、教参、课程标准,精准把握教学方向与深度。3 .多媒体课件:含高清染色体组型图、精美的DNA结构动画、生动的基因控制性状示意视频,将微观抽象知识可视化。4 .实物模型:染色体、DNA结构模型,供学生直观触摸、拆解组合,辅助理解复杂结构关系。5 .自制卡片:写有基因、DNA,染色体特点、功能关键词及孟德尔实验步骤、结果卡片,用于小组讨论梳理知识线索。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概念抽象复杂,学生理解基因、DNA,染色体层次关系及遗传规律难度大。讲授时虽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实例,但部分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仍吃力,小组讨论深度不均,部分学生参与度待提高。后续教学需优化问题引导,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小组讨论细化分工,确保全员参与;设计更多联系生活的拓展活动,如家族性状调查分析,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基础的理解与应用,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