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采众家兼出独见深切民事——论徐光启《农政全书》的创作 论文.docx
-
资源ID:1857631
资源大小:14.2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杂采众家兼出独见深切民事——论徐光启《农政全书》的创作 论文.docx
杂采众家兼出独见深切民事论徐光启农政全书的创作摘要:农业是传统中国的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农政全书是生活在明朝末年的徐光启所编写的一部农书,在我国农学史上影响深远。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徐光启把治国理民的农政思想贯穿于书中,强调农业在国家统治中的重要性,把农业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以应对国家统治危机。关键词:徐光启;农政全书;重农;富国引言:明末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徐光启面对明王朝的统治危机,希望从“技”与道两方面来拯救王朝危机。提出富国并以本业的思想,同时,他所生活的时代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思潮,他甚至提出西学救国论,在农政全书中除了收集、整理历代创造的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和方法,还绍了西方的水利科学。该书既体现了我国古代农学的高度成就,又彰显出一代学者浓浓的家国情怀。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末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万历进士,崇祯时官至礼部尚书。玄扈即夏扈,本是一种与农时季节有关的灰色雀类,在中国古代,把昭示时令、督促农事的候鸟称为扈,有劝农意味。徐光启以玄扈为号显示了他对农业的关注和兴趣,寓意对农桑的重视。徐光启生活的晚明,国家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内有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外有瓦剌、鞍粗的侵袭,边境部落的冲突,海盗、倭寇的骚扰;资源压力以及气候变迁导致叛乱四起,国家疲弱,边境告急;民生和军饷开支使国家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徐光启和许多同时代人一样,致力于寻求解决国家危机的方案。这一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已经有所削弱,但重农贵粟依然是国家的经济重心。农政全书是徐光启为官期间“杂采众家,兼出独见,深切民事”而完成的主要著作。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和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农书。全书约70多万字,引用文献近230种,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和明代在农业科学方面的成就,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和农业科学家发展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和农业科技理论。农政全书大致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延续了采据经传、著录前人文献的传统,大量转引前人与时人的农学论著;自北魏贾思勰确立了采据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成事”的农书写作体例,历代农书大都延续这一传统。这一部分在农政全书中占较大篇幅。二是博采众长,兼出独见,徐光启对所辑文献、前人实践得失的评判之语,是徐光启自己的实践体会和思想见解。在征引以往文献时,徐光启通过“玄扈先生日这一特定的评论范式,借文献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徐光启自少年时期便忧国忧民。“少尝感愤倭寇揉践,梓里丘墟”,“时时窃念国势衰弱,十倍季宋。每为人言富强之术,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足兵,二十多年来,逢人便说,而闻之者,以谓非迂即狂。徐光启认为要强兵就要治赋,要治赋就要明农。他指出,古之强兵者,未有不从农事者,强调富国强兵根本之计在于本业,主张以农治本悬方救病。只有发展农业生产,驱民归农才能使国家摆脱贫困,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是徐光启农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他写农政全书的指导思想。古代社会中,粮食与布帛最能体现财富的本质。古代农家主张农业是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发展社会财富才会增加,国库才有可靠的财富来源。农业关系到国家兴衰和社会稳定。农业不但是富国的根本,更是强国的大计。徐光启在晚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总体目标,即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足兵,古之强兵者,上如周公太公,下至管夷吾商戟之属,各能建功于世,彼未有不从农事起者,如周礼略管子开塞耕战书,详哉其言之也”。徐光启把社会财富的内容归结为食人之粟和衣人之帛,他认为社会财富源于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才是富国强兵的必然途径。在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明代,面对明王朝的统治危机,徐光启以“食人之粟,衣人之帛的财富观为基础阐述了他富国必以本业的农本思想,主张技术救世尚用务实的技术价值观。他希望从“技”与“道”两方面来拯救王朝危机。徐光启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稳定。富国强兵是徐光启政治思想的核心。如何改变晚明出现的农业不兴局面,实现他的"富强之策,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以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对农业做了全方位的布局,把复杂的农业生产体系作了高度的概括,首先确定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徐光启开篇引经据典,阐述农业的重要性,并对明朝早期的重农措施作了梳理;然后是对农业生产得以进行的基本要素进行论述,包括土地制度、季节时令、水利灌溉和农具;分论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还有食品、制造等农副业;最后是针对晚明农业灾害频发的情况重点阐述了荒政。在农政全书中,徐光启将屯田、水利、救荒三项作为全书主要的内容。这三项不是农业生产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措施,而是探讨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相关农业政策问题。“注重从政策层面考虑发展农业以富国的问题,是农政全书区别以往农书的最大特点。徐光启敏锐地认识到,面对水、旱灾害及其造成的粮食歉收的结果,人民背景离乡,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农政全书的一个中心题目是,农民要接受多样化的作物品种,种植那些在荒年能给人救命,在好年景能用作其他用途的作物。徐光启的农学著作是他要重建国家之热忱的一部分,而这一任务当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保护民众免受饥僮和困苦,这不仅因为它们能引发造反和叛乱,也因为这样的痛苦不应该发生。农政全书全文著录了朱楠救荒本草和鲍山野菜谱,二书提供了在灾荒之年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名录及其图谱,极具救荒价值。徐光启认为是灾荒导致百姓贫困,激化社会问题。赞同“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的观点,因此国家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使民众摆脱贫困,民富国家才能安定。国家的赋税政策也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价而卖,亡者取被称之息,于是又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可见,徐光启把农业生产凋敝,统治者横征暴敛、剥削严重所导致的民生多艰看成是促发灾荒的社会原因。徐光启与以往撰写农书的作者不同,徐光启所生活的时代,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思潮,他在儒学之外寻找拯救晚明道德的思想信仰,因此徐光启较早接受西方思想,他信奉天主教,受洗为天主教徒。他的学术思想兼采理学、心学、实学、西学。徐光启坚守经世思想,认为以天主教补儒易佛才能振兴国家,教化民众。徐光启甚至提出了西学救国论”,“若崇信天主,必使数年之间,人尽为贤人君子,世道视唐虞三代且远胜之,而国家更千万年永安无危,长治无乱。徐光启学习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农政全书专辟两卷介绍西方水法。他认为西方水利科学在很多方面比中国先进,中国应该学习。徐光启重农,但和统治阶级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同,徐光启不否定商品交换,他认为工与贾则农之自出,即手工业和商业都来自于农业生产,是为农业服务的,不应该否定。他看到了国家财政对工商业的依赖性在日益增强,重视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在重农的同时也不主张抑商。徐光启为了实现他的以农为政,“食为政首”的主张,不惜亲身事农,破除农业上的保守思想,既提倡在北方开辟水田种稻,并改良灌溉工具,又非常重视对高产作物的研究及其在可能范围内的推广,将传统的农事经验和自己的体验结合在一起,劝民教民业农,所以在农政全书中提出了一整套对农业生产的见解,目的是为了引导农民从事农业从而使人民摆脱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而起来造反的局面,以松缓阶级矛盾,挽救明王朝的灭亡。在农政全书中,他从三个层面,指出政的含义:政,即国家政策、社会经济组织和改革技术能力的社会运动。他在每个层面都提到顾全大局的思想,同时指出,应该根据各地的“土地之宜,草木之饶”劝农力耕。徐光启认为农业是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这继承和发展了历代的农本思想,认为农业是政治之本,是国家富强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把农业看成是富国强兵、社会安定、百姓衣食无忧的本业,他一生致力于农学,他把农业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强调农业生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徐光启主张“技术救世”,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来救治当时所处时代的混乱,解决社会不安定因素。农政全书是中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中国传统农学的最高水平。徐光启写作农政全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收集、整理历代创造的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和方法,并加以传播,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陈子龙在凡例中对徐光启农政全书评论说“其平生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至于农事,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故尝躬执耒相之器,亲尝草木之味,随时采集,兼之访问,缀而成书。生活在晚明的徐光启,目睹了国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认识到社会的根基因为当时的种种危机而遭到动摇,明王朝已处于失控的边缘。受传统重农思想和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徐光启在农业生产领域寻找救国之策,提出“富国并以本业”,编订农政全书。该书是徐光启集前人和时人农业科技著作之大成,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果进入总结与整理阶段的丰硕果实,标志着明代农学的高度成就,也是一部强调和阐述徐光11启农本思想的著作。更体现出一代学者的家国情怀。参考文献: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华书局,2009年,第12页。2(明)徐光启:复太史焦座师,徐光启集,中华书局,1963年,第454页。3(明)徐光启:拟上安边御虏疏,徐光启集,中华书局,1963年,第8页。4陈卫平、李春勇:徐光启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2-113页。5英白馥兰:技术性别历史:重新审视帝制中国的大转型,吴秀杰、白岚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249-250页。6(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食货志,汉书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62年。刀马非百撰:国蓄,管子轻重篇新诠,中华书局,1979年。8(明)徐光启:徐文定公集第1卷,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上海慈母堂影印本。9英白馥兰:跨文化中国农学,董晓萍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年,第67-68页。10石声汉校注:凡例,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11刘明:徐光启农本思想成因探微,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