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第19课 战略决战.docx

    • 资源ID:1857909       资源大小:17.51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9课 战略决战.docx

    第19课战略决战1 .三大战役从地理方位来看,从北到南依次是(C)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A.B.c.D.2 .人民解放军同国民D军队主力展开战略决战是从哪个战役开始的(A)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提示:辽沈战役发起的时间是1948年9月;淮海战役发起的时间是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发起的时间是1948年11月;渡江战役发起的时间是1949年4月。3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C)A.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淮海战役B.人民群众用小车参加淮海战役C.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D.人民群众就是淮海战役胜利的首要条件4 .下列哪一座城市是在解放战争中和平解放的(B)A.沈阳B.北平c.天津D.大连提示:由于ZG共产D的争取,北平国民D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5 .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解放的最大城市是(C)A.济南B.郑州C.徐州D.开封提示: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所以在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解放的最大城市是徐州。6 .下列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A)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A.B.C.D,提示: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是在1948年9月;发动淮海战役是在1948年11月初;发动平津战役是在1948年11月底;发动渡江战役是在1949年4月。7 .国民D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A)A.三大战役以后B.渡江战役后C.南京解放以后D.全国大陆解放后提示: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D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D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8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头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里的“值得”指的是ZG人民解放军(C)A.粉碎了国民D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9 .当人们看到矗立在锦州的解放纪念碑时,都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锦州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八)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C.渡江战役提示: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的一部分。10 .辽沈战役首先攻占的城市是(D)A.沈阳B.长春C.四平D.锦州11 .你知道著名的三大战役为什么突破点首选在东北战场吗?答:解放军兵力上具有优势;东北敌军孤立分散;东北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歼灭东北敌军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和华东的作战。12 .“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这句充满信心的预言是谁说的?结合下表说说“能够打败他”的理由。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民工543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76.7万头船只8500只筹粮9.6亿斤挑子20.6万副答:毛泽东。解放战争能够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1)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深厚的兵源。(2)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3)人民群众大力支前,这就能保证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13 .阅读下列材料: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请回答:(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诗中歌颂了什么战役?答:毛泽东。1949年4月,ZG人民解放军发动的渡江战役(2)诗中的“大江”指哪条江?“百万雄师过大江”发生在何时?结果如何?答:诗中的“大江”指长江。“百万雄师过大江”发生在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ZG22年的国民D政权垮台了。南京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D残余军队。国民D残余势力退往台湾。(3)诗中引用了ZG古代哪个历史典故?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答: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放走刘邦的故事。毛泽东用历史典故告诉世人对待敌人要坚决斗争到底,不应该心慈手软。(4)诗中涉及的城市“钟山”指什么地方?这个城市今天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试分析该城市成为全国重要商业中心的有利条件。答:“钟山”指南京。南京临近长江,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它是江苏省的省会,所以是江苏省的政治、文化中心。14 .下面是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阅读碑文,回答下列问题:(1) “三年以来”从哪一年开始?此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答:“三年以来”从1946年开始。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着内战全面爆发。(2) “三十年以来”以什么事件为开端?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答:“三十年以来”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开端。五四运动是ZG新民主ZY革命的开始。(3) “一千八百四十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此后为争取独立,ZG人民开展了哪些反帝斗争?答:“一千八百四十年”发生中英鸦片战争。此后,发生的反帝斗争: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15 .请你从时间、领导人、参战部队、历史意义等方面归纳ZG共产D在推翻国民D反动统治的战略决战阶段发动的战役。答:I战役I名称II指挥I将领IIII参战I部队IIII发起I时间IIII历史意义IIII歼灭和II改编国II民D军II队的数量IIII辽沈II林彪、II东北解II1948年II解放了东IIIII战役I罗荣桓II放军II9月II北全境IIIIIII刘伯IIIIIIIIIII承、陈I中原II淮海战役的III淮海I毅、邓I解放I1948年I胜利.奠定III小平、I军、华II了解放长江III战役III11月IIII粟裕、I东解II以南各省的I150II谭震I放军II基础IIIIIII多II林等IIII万IIIIIIIIII人IIIII林彪、IIII华北解IIII平津战役IIIII平津I罗荣II放军和I1948年I的胜利,使III战役I桓、聂II东北解I11月I华北全境III荣臻III放军IIIII基本解放IIIIII三大战役IIIII三大战役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II胜利的历II国民D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D军III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I史意义II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6 .同学们在讨论有关解放战争的问题时,小刚对中共Zy为什么把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放在东北产生了疑问,你能说出首战东北战场的有利条件吗?答:首战东北战场的有利条件:(1)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解放军的正规军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以上,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D军队的唯一战场。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十分狭小;补给非常困难,而且或退或守的战略意图未定。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4)人民解放军歼灭彖北守敌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1不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注意事项

    本文(第19课 战略决战.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