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docx

    • 资源ID:1861624       资源大小:167.87KB        全文页数:6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docx

    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DEGREEDISSERTATION动态股权鼓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DYNAMICEQUITYINCENTIVEMODELANDITSPRACTICEMODE研究生:CANDIDATE:郑玉刚ZHENGYUGANG导师:SUPERVISOR:蔡根女教授PROFESSORCAIGENGNU专业:MAJOR:农业经济管理AGRICULTUREECONOMICMANAGEMENT研究方向:FIELD:农村中小企业管理RURALENTERPRISEMANAGEMENT中国武汉WUHAN,CHINA二OO六年六月JULY,2006密级:分类号: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动态股权鼓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DynamicEquityIncentiveModelandItsPracticeMode研究生姓名:郑玉刚导师姓名:蔡根女教授专业:农业经济管理获得学位名称: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农村中小企业管理获得学位时间: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六年六月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是否保密否如需保密,解密时间年月日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华中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指导教师对此进行了审定。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奉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华中农业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生必须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提交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和阅览效劳,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同意华中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局部内容。注: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于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IABSTRACTIII1导言11. 1问题的提出11.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21.3 研究目的和意义91.4 研究内容101.5 可能的创新之处112动态股权制概述142. 1动态股权制根本内容142. 2动态股权制实施概况152. 3动态股权制存在的问题172. 4动态股权制需要再创新183动态股权鼓励静态模型242.2 静态模型的设计目标242.3 静态模型的构建263. 3静态模型讨论284. 4一个综合应用实例314动态股权鼓励动态模型375. 1动态模型的提出375.2 动态模型的构建375.3 动态模型的应用模式445总结与展望535. 1总结536. 2前景展望53致谢55“动态股权制理论起源于我国国企改革实践,是1998年我国湖北省襄樊市国企改革试点中对企业经营者和技术、销售等骨干人员建立的一种新型股权鼓励模式。该模式不仅借鉴了传统股权鼓励方式的优点,而且在股权的设置上有所创新,同时它成功地与企业人事、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动态股权制也残留了一些传统体制的通病,仍需加以完善。我们可以发现,在动态股权制执行中的某些方面(如关键人的选聘、岗位股额度确实定、奉献股的分配)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其与传统体制仍延续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稍不注意,必然影响到动态股权制的鼓励效果。而且,动态股权制存在的另一些问题也使其鼓励效用可能会不断的弱化。止匕外,动态股权制更大程度上表现出的是一种“多优点的融合,是一种各项制度“胶合在一起的综合的创新,而不是一种独立的创新体系,这样一种定位既使得它依赖于企业其他制度改革的成效,又使得它的边界容易被其他股权鼓励方式所模糊。最后,动态股权制的适用范围还局限在以股份制为基础的企业,其应用模式尚未实现标准化,其能否有效应用于除股份制企业之外的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尚需在制度创新方面进行新的突破。基于以上观点,本文选取动态股权制的进一步完善为研究目标,并争取将动态股权制的应用范畴进一步扩大化,探索出在企业现实环境中实施动态股权鼓励的可操作性数学模型和配套应用模式(两者结成的体系合称为新动态股权制),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开展的背景和原因、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动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根本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点,等等。第二局部对动态股权制研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回忆,阐述了动态股权制的根本内容,动态股权制在我国的实践,动态股权制值得探讨的问题,动态股权制需要制度创新四方面内容,并为本文第三局部动态股权鼓励模型(鼓励体系)的提出作好了铺垫。第三局部基于全新的视角提出了动态股权鼓励模型鼓励体系。动态股权鼓励模型即是在预先划定每位员工所享有的静态股权比例(初始股权比例)的基础上,按照其所负责业务(工程)给公司带来的税后奉献率超过其初始股权的局部进行的直接计算,是一种按资分配与按绩分配相结合的方法。这种动态股权分配比例每年都根据所有员工当年的奉献计算一次,是一种直接对当年业绩的回馈,而不能延续到下一年使用。动态股权鼓励模型(鼓励体制)的优势是:一是将按资和按绩分配两种截然不同的鼓励方式集成在同一模型中,既克服了传统按资分配和动态股权制下采取奉献股调节的缺乏,又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二是通过股东未分配利润的转增能自动使原股权结构发生动态变化,并且这一变化与个人当期业绩情况的升降是对应的(实际上是建立了隐性的退出机制),这较之传统动态股权制能更好地实现股权的动态性和效率;三是适用面广,兼容性强,可作为各种鼓励方式的插件。本模型以业绩(利润或绩效分值)为导向,在不改变原有鼓励方法体系的前提下,对各种类型组织(包括国有、民营,股份制和非股份制,企业和事业)的各种分配方式(工资、奖金、岗位津贴、红利)都能起到显著改善作用,使其更具鼓励性。第四局部对动态股权鼓励模型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一个高校效劳中心的管理案例,并与动态股权制进行了比较,从中我们可以较好地感受到动态股权鼓励模型体制的优越性。第五局部针对企业开展的动态环境对上述提出的动态股权鼓励模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动态股权鼓励高级模型(鼓励体制)。本模型(鼓励体制)能够有效应对企业复杂和多变情境的各种变化,并且适合于企业内部不同层级和个体的应用,具有了更广泛的推广空间和实践价值。与此同时,本局部还着重研究了动态股权鼓励高级模型的实际应用模式,包括分类分层分配和全企业统一分配两种模式,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动态股权鼓励模型的有关问题加以总结,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动态股权鼓励模型及其配套模式(新动态股权制)尽管本身立意于股份制或类似企业,但从经济含义上来讲它对任何类型的企业或组织都适用。关键词:股权鼓励;动态股权制;新动态股权制;动态股权鼓励模型;鼓励模型;鼓励模式ABSTRACTTheDynamicStock-OwnershipSystemisakindofnewstockholder5srightsdrovepatternwhichisfoundedbythegovernmentofCityXiangfan,ProvinceHubeiisestablishedformanagers,engineers,salesmenandsoon.Thisstockholder5srightsdrovepatternprofitedfromtheEmployeeStockOwnershipPlanandExecutiveStockOptions,unifiedourcountrynationalcondition,andhasobtainedverygoodeffectinpractice.But,theDynamicStockOwnershipSystemalsohassomeweakness.Wemaydiscoverthat,thecertainaspectsinDynamicStockOwnershipSystemexecutionsuchastheessentialpersonselects,poststockspecifiedamountdeterminationandthecontributionstockassignment,alsohasverybigsubjectivity.Itwasstillcontinuingtheverycomplicatedrelationwiththetraditionalsystem.Ifpayingnotenoughattention,itwillinevitablydestorythedriveeffectoftheDynamicStockOwnershipSystem.Moreover,theDynamicStockOwnershipSystemhasmoreexactlydisplayeditsMeritsasakindof“themulti-meritfusionz,thatis,it'sakindofcompoundinnovation,butnotaindependentinnovationsystem.TheDynamicStockOwnershipSystemisrestrictedtotheenterprisewhichhasadoptedthejointstocksystemorthestockcooperationsystem.Itsapplicationmodehasnotyetrealizedthestandardization.Whetheritwillbeeffectlyusedinanothergeneraltypeofenterpriseandhasmorepromotingvaluestillneedtomakenewgreatprogressinthemechanismdesigning.Basedontheaboveviewpoints,thisarticleselectsthefurtherconsummationoftheDynamicStockOwnershipSystemastheresearchaim,andtriestoexpanditsapplicationfield,turnsit(narrowsense)intothedynamicstockholder5srightsdrive(generalized),explorestheapplicationmodelandthestandardpracticepatternoftheimplementationofthedynamicstockholder,srightsdrive,enableittohavethemorewidespreadapplicationsignificanceandthepracticevalue.Thefirstpartofthisarticlehasinducedthedynamicstockholder5srightsdrivethreekindofpatterns,includingtheDynamicStockOwnershipSystem,theallowancetransferssharesofstock,theincreaseprizestock,butStockOptionsandfuturestockareinvolvedtothefutureitem,willnotgivetoconsidertemporarily.Atthesametimethispartsuperiorlyhascarriedontheanalysistothethreekindofpatterns.ThesecondpartproposedtheDynamicStockholder5sRightsDriveModelinabrand-newangle.TheDynamicStockholder'sRightsDriveModelisbasedonthedelimitingofthestaticstockholder5srightsproportioninadvancewhicheachstaffenjoys(initialstockholder5srightsproportion),andthenitderectlycalaculatethenewpropotionaccordingtothecontributionoftheservice(project)hehasmanagedandhisinitialstockholder5srightsproportion,sothisisakindofmethodnotonlyaccordingtothecapitalbutalsotheworkingprogress.Thiskindofdynamicstockholder5srightsassignmentproportioncalculatesonceayearaccordingtoallstaffscanbeusedonlyatimebutcouldnotcontinuetothenextyear.ThesuperioritiesoftheDynamicStockholder5sRightsDriveModellikebelow.First,itmakestwokindsofentirelydifferentdrivewaysincludingthecapitalcontributionandtheachievementcontributioninthesamemodel,notonlythetraditionalcapitalassignmentbutalsothecontributionstockadjustmentundertheDynamicStockOwnershipRightsSystemhasallovercome,anditstillhasaverystrongfeasibility;Second,withtheundistributedprofitextensiontocapitalcanautomaticallycausestheoriginalstockholder5srightsstructuretohaveadynamicchange,andthischangefitstothetendencyoftheachievementhemade(isinfacthasestablishedarecessivewithdrawalmechanism),thiscoulddobetterandmoreefficiency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DynamicStockOwnershipSystem;Thethird,thedrivemodelissuitabletouseeverywhere,compatible,andcanbeagoodplug-inunitforalldriveway.Thatis,thismodeltakestheachievement(profitoranachievementspointvalue)astheguidance,anddoesnotchangetheoriginaldrivemethodsystem,buttoeachassignmentway(wages,bonus,allowance,dividend)ofallkindsoforganizations(includingstate-owned,privatelyoperated,jointstocksystemandnon-jointstocksystem,enterprisessuchasfactories,schoolsandhospitals)itcanallmakearemarkableimprovementroleandcauseittohaveamoreexcitability.ThethirdpartofthisarticlehasdiscussedtheconcreteapplicationmodetotheDynamicStockholder5sRightsDriveModel,andinventedahypothesizeduniversitysocialservicecentercase.MayseewelltotheDynamicStockholder'sRightsDriveModelsuperiority.Thefourthparthascarriedonthesupplementandtheconsummationtotheabovesimplificationmodelaccordingtothedynamicenvironmentwhichdevelopedintheenterprise,andproposedtheDynamicStockholder5sRightsDriveSeniorModel.Thismodelcanfitallkindsofchangesinenterprisesituation,andsuitfordifferentlevelandindividual,soithasthemorewidespreadpromotingspaceandthepracticevalue.ThefifthparthasstudiedthepracticalapplicationpatternoftheDynamicStockholderjsRightsDriveSeniorModelemphatically,andthenanalizedtheconcretecase.Fromitwemayobtaintheconclusion:althoughTheDynamicStockholder'sRightsDriveModeldecidesonthejointstocksystemorthesimilarenterprises,butinfactitissuitableforanytypeofenterprisesortheorganizations.KeyWord:EquityIncentive;DynamicEquityIncentiveSystem;TheNewDynamicEquityIncentiveSystem;DynamicEquityIncentiveModel;IncentiveModel;MotivationPatternsV/681导言Ll问题的提出企业的人才鼓励和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开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始终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这其中,如何将有效实施人才鼓励与企业股份制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才与企业和谐开展,共盈共荣,则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此方面,有关企业界的探索和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多的。如管理层收购(MB0)、员工持股、股票期权、股份期权、期股、虚拟股票期权、年薪奖励转股、股票增值权等等。这其中,还有借鉴有关股权鼓励方式优点并有所创新,并且融合了其他考核和竞争鼓励机制的动态股权制。可以说,动态股权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一大创造。1998年,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蓬勃开展大背景下,一场来自湖北省襄樊市的“动态股权制国企改革实验也悄悄拉开了序幕。概括地讲,动态股权制是指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以企业经营、管理、销售、技术等关键岗位人员为主要鼓励对象,把出资者终极所有权与盈亏分配权阶段别离,按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减奖罚股权为主要形式,实行按劳、按资、按奉献分配“三位一体分配机制,同时在人事和劳动用工方面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企业综合性改革和鼓励制度体系O实践证明,动态股权制在实施的试点企业均产生了明显经济效益,企业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当时,动态股权制引起了有关政府方面、学界和企业的浓厚兴趣,一时间各地来襄樊考察取经的纷至沓来,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掀起了以新的“动态股权制思想来指导企业改革实践的热浪。现在许多人回忆起动态股权制当年实施的盛景,许多情景仍历历在目,可谓冲动人心。但现在动态股权制进行的怎么样了呢?据了解,目前学界和新闻界已罕有此方面的研究和报道。现在再回忆动态股权制的研究和推广历程,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深思的。比方,既然动态股权制作为一项指导国企改革实践的特定鼓励方式而提出,在实践中又得以较普遍的应用,且在早期也取得了较大的实际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已证明了“动态股权的提法符合我国企业改革和开展实际,也许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一定可以促使我国企业改革(不但是国企)早日取得成效,但为什么自动态股权制推出很久,在企业改革的实践中仍然没有占据主导,而现在又渐渐有所寂静下去了呢?为什么许多已实行动态股权制的企业没有再度出现当年那样的业绩辉煌和快速成长呢?而理论界对动态股权制的研究也呈现逐年减少之势,现有绝大局部成果都集中在2002年之前,但到2003年就已经很少了,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设想的更是几乎没有。放眼关于其他股权鼓励方式的研究,这几年却一直热议不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动态股权制只堪得一时之用呢?是不是动态股权制的定位不够鲜明呢?是不是动态股权制尚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呢?是不是动态股权制的鼓励效果会随着实施的日久而逐渐消散呢?是不是动态股权制在实“动态股权制的提法首见孙楚寅、罗辉著动态股权制一一襄樊市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探索,载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4期。本观点根据2002年湖北省社科院调研组报告“动态股权制是国企改革的一大创造提出。际实施中的某些环节执行不到位而又实质上异化成类似其他鼓励方式呢?是不是动态股权制的制度执行本钱高导致其很难长期真正推行和落实呢?这一系列的疑问,都有待我们去研究和发现。可以说,对以上问题的不解和思考,并希望在传统动态股权制的鼓励机制设计上实现新的突破,使其更利于在股份制企业和更大范围内的组织中的应用和推行,并进而创立出一种广义上能够适用于各种类型和所有制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新型产权(或虚拟产权)和动态分配鼓励的体系便成为促发本文开展研究的直接动因和期望达成的目标。1.2国内相关研究动态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和实务界对动态股权制和相关分配模型的研究及探索已到达较高的水平,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1.2.1对动态股权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分析国内学者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或通过比较剖析新旧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兴衰案例,对动态股权制的应用效应进行了充分的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证据。1、关于动态股权制是否侵犯所有者权益的问题。李海舰等(2001)认为,让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参与企业分配,从外表上看似乎侵蚀了出资人的资本收益,但实际上由于鼓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物质资本效率不断提高,结果使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都会增加。因此,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有机结合,有本领的人和有本钱的人联合起来,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李兵(2001)也认为,从外表上看,按奉献分配是经营者侵害了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一点,还要看这种侵害是不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也就是说,经营者所得是不是比资本所有者的所失更多。如果资本所有者本身是有效率的,那么他完全可以自己经营,既然他让经营者经营,经营者一定比所有者更有效率,这种资源(资本)从无效率的地方流向有效率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并且,这决不是一种零和博弈,由于这种可预见未来的所有权的转移,企业开展越快,转移速度越快,对经营者的鼓励应该比其他方式更强烈,也应该使经营者有更高的效率。这样,对于企业的所有者同样是有利的。2、关于对职工持股问题的看法。吴春波(2000)把员工持股方案形容为“四金,即金手铐、金色的梦想、金色的握手和金饭碗。他认为,在企业内部对局部经营者和科技骨干实行股票期权制是个开始,最终的开展方向是员工持股。李兵(2001)认为,一般职工个人持股比例很小,数额很少,其股权收益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很低,实际上并不能到达有效的鼓励。换言之,这种持股方案所产生的效果不过是一种“所有者幻觉。这种幻觉类似凯恩斯的“货币幻觉,在短期内确实会发生作用,但从长期来看,“所有者幻觉消失之后,一般职工的股权收益不过是一种变相的工资,自然就没有什么鼓励。饶海琴(2003)认为,员工持股制度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其鼓励效力难以有效发挥。比方,股票的流动性问题;员工持股的资金来源问题;企业所有权文化欠缺等方面。徐向艺和高军(2004)认为,企业实施员工持股方案的初衷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公司的开展与员工的利益直接挂钩;二是降低人工本钱,通过让出一定的股份,降低工人的工资开销,度过难关。从实际来看,我国一些企业频繁地利用员工持股制度进行筹资活动,其实是向员工转嫁风险,应该从法律上加以限定。所以即使是实行员工持股制度,也应表达出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技术人员的特殊性,否则不能起到鼓励人力资本拥有者的作用。那么,动态股权制应如何改进对一般人的鼓励效果呢?笔者认为,只要效益良好,关键人的股权份额将不断动态上升,而无论效益如何,普通职工的份额则始终不断下降,这对于调动一般人的积极性无疑是不利的。在许多情况下,依靠业绩的不断支撑,即使是一些身处一般岗位的员工也有可能转化为关键人。如果一般人的股份比例或分配率也能随业绩好坏上下波动,使所有人都能凭其自身的业绩获益或受损,这种效果会是怎样呢?无疑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3、关于动态股权制的实施对经营者业绩的影响。有学者研究发现,分别以1996、1997和1998年的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经营业绩(用净资产收益率表示)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是1996、1997、1998年这三年的相关性分别只有、,其相关程度非常低,将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年度报酬与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是前者年度报酬与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仅为,而后者仅为,年度报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几乎不存在相关性(邹英,2001)o而“动态股权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上升。2000年初襄樊市实施“动态股权制的20家企业在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4%,实现利润增长22.4%,缴纳税金增长95%,职工收入增长17.5%,增幅明显高于其他未改制企业。可以说,襄樊动态股权制改革,成绩斐然(中央党校动态股权制课题组,2001)。另外,从人才凝聚上看,在“动态股权制改革之前,许多国有企业人才纷纷“出逃,实行“动态股权制之后,这些“关键人又回来了,使企业起死回生。例如:湖北飞龙摩擦材料公司,在1999年12月实行“动态股权制,但是没有真正落实,“关键人0来后又走了,企业亏损严重,工资都发不出来;2000年6月,真正落实之后,“关键人又回来了,当年就保证了工资的正常发放。前后“真、“假两次改革,比照十分鲜明(李兵,2001)。4、关于动态股权制在现有股权鼓励方式中所处的地位。李海舰等(2001)认为,动态股权制具有十大理论创新,已成为进入新世纪初期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有益探索。但他们同时也提出,动态股权制还存在着三大方面20个需要进一步探讨或予以完善的问题。并且,通过将动态股权制与国外分配制度相比较,他们认为动态股权制的利润分成与各国企业普遍实行的利润分成制有很大相似性,此外,其岗位股设置方式与德国企业的分配权制度也有一定相似之处。李兵(2001)认为,“动态股权制回避了实施经理股票期权的制约,但是,这种回避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为了迁就公平原则的滥用,“动态股权制采取复杂的分配方案,制造公平的假象,增加了企业内部的交易本钱;为了回避证券市场的不健全,牺牲了在证券市场大量融资的便利;为了回避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牺牲了在更大范围内选择经营者的潜在收益。因为这种模式是在我国目前实施股权鼓励的限制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是一种“次优选择。笔者认为,如果将狭义“动态股权制的精髓“动态股权理解为更广义的股权和分配结构动态化的鼓励管理体系,则以上问题都是完全可以得到改进的。5、关于对动态股权制创新性的认识。有学者认为:1、动态股权制实现了产权清晰化、主体多元化、资产人格化;2、动态股权制完善了企业治理结构,变“内部人控制为“内部人监督,并解决了企业经营行为的短期化;3、动态股权制建立了以关键人为主的鼓励与约束机制,人力资本得到了充分的重视;4、动态股权制深化了人事、劳动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孙楚寅和罗辉,2001;李海舰等,2001;刘宗发等,2002)。创新从广义上看,分为多种:一种是本质的创新,一种是形式的创新,而另一种是多合一。那么,动态股权制究竟属哪一种创新呢?以股权动态变化为例,就许多现代化大公司而言,其股权结构其实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如股票期权、期股、增量奖股等,均能造成股东权益的重新分配,其他的如人员变动对股权结构造成的影响都是自然而然的,另外,像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股权转让、会计处理上所有者权益的转增也会造成资本结构的变动,而动态股权制下的“动也是通过奖励股份(奉献股)、认购股份(风险股,无论是新增或原出资者转让,甚至还有岗位股)来实现的,包括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也不过是让鼓励更加系统化而已,那么,其最重要的创新之处在哪里呢?李海舰等(2001)认为,动态化的企业股权结构正是襄樊市动态股权制的改革实践及人力资源资本化实践中的重要创新。由于人力资源的评估和确定需要一个过程,因而对个体人力资源的收益权也要逐步调整。对优秀者可能需要逐步增加,对落后者可能要减少。这样,由个体人力资源收益权的变化,将导致人力资源整体收益权随之变化,例如优秀者众而落后者寡,人力资源整体的收益权总量就可能增加。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点,这里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这种做法的本身,包括:关键人的比重与认定;职工的地位;根本工资的处理;岗位股的问题;风险股的问题;奉献股的问题。另外,关于这种做法的环境条件,如鼓励的强度与边界、党委与集团公司的关系、是否允许新资金参加及员工自愿购股、股份可否交易及国家股可否让渡支配权等等,仍然需要我们予以更加深入地思考。6、关于动态股权制的实施尚需在其他制度方面予以配套的问题。对此,稍了解动态股权制根本概念和内涵的人便可知,而许多改革的试验企业也正是以此为实践的指导思想来着力推进企业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如襄樊美好燃气公司提出,应以实行动态股权制改革为契机,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奋力推进以“三大创新(管理创新、效劳创新、技术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各项制度建设。这也证明了动态股权制是一种定位于集企业产权、分配、人事和劳动等多方面制度改革于一身的国企综合性改革实验。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动态股权制改革能否切实有效发挥作用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还有赖于企业在除产权之外的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取得应有的进展,否则,即使动态股权制能在短期内取得效果,但这种制度效益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无疑将会受到许多折扣因素的影响。7、关于动态股权制的适用范围和企业具体个案的研究。关于动态股权制的适用性,很多学者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苏梅林和朱作良(2000)提出,建立动态股权鼓励机制是培育职业企业家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应根据企业家经营业绩,在年薪制基础上,对有突出奉献符合奖励条件的企业家给予绩效奖励,即采取动态股权鼓励的方法,奖励股份,不奖现金,如果离开企业其股份随之取消。这样既鼓励了企业家,同时又把企业家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徐正柱(2000)提出,动态股权制可作为深化县(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之一。对那些已进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而企业大多数职工不愿买或一时卖不出去的企业,要重点解决好股本过于分散,人人持股,平均持股的弊端。通过推行“动态股权鼓励运作模式,向企业的关键少数人配置岗位股、奖励奉献股、收购职工个人股,促进企业股权向少数人集中,让他们多持股、持大股,最终实现对企业的控股,以加强关键少数人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关联度,从而增强企业开展的内在活力。孙楚寅和罗辉(2001)指出,动态股权制主要是针对公司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或结合工厂制企业改制)设立的产权、分配、人事和劳动结合的新型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李海舰等(2001)就动态股权制在省属企业、国有独资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农村企业、上市公司、外国企业等七种类型企业的适应性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某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纪玉山等(2003)则提出动态股权制是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退出承接的新模式;马言军等(2002)提出动态股权制不仅可作为一种鼓励手段适用于股份制医院,而且对于非营利性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都可以起到加强经济管理、增强职工责任心的作用。朱鹏炜(2004)认为,在家族企业内推行基于剩余索取权上的动态股权制不仅可以充分鼓励企业的员工,而且是约束企业关键人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目标的约束下,推行动态股权制,既有利于企业从“内部人控制转向“内部人监督,又可以实现家族企业人力资本的产权化,实现对企业员工的物质前景鼓励。不少学者在认识到动态股权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还结合企业具体应用个案对动态股权制的实践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如曾庆宗(1999)对襄樊车桥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周元宵(2000)对湖北骆驼电池有限公司的调查、纪宏照(2001)对湖北光华组合机床集团公司的调查、樊芳(2001)对湖北银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等。止匕外,还有一些单位和研究人员(张少峰,2000;李威和马晓安,2000;张友年和蔡宗鉴,2000;湖北襄运集团公司,2001;郭中华,2001;王勇,2002;吴嵋山,2002;襄樊市清河农场,2002;熊卫,2003)结合特定行业的企业现状对动态股权制的具体应用提出了看法,为我们进行动态股权制改革的深入探索提供了素材,积累了经验。1.2.2对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动态分配的研究现有研究对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究竟该不该及该以何种方式参与企业产权动态分配作出了较系统的思考。如朱顺泉(2001)将企业价值动态分配划分为股权动态分配和职权动态分配两种机制,其中股权动态分配的要点是:一是企业必须在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之间架起一个通道,这就是使知识资本化,进行股权的动态分配,却用转化为资本的形式,使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风险的累计奉献得到表达和报偿;二是管理层次越高按资分配比例就越高,按劳分配比例越低,但按资分配局部要通过“受限股”认股权”员工持股方案等手段给予一定的限制;三是企业要能选择自己的股东,而不能完全由股东选择企业。通过对员工的可持续奉献、工作能力、职位价值、劳动态度和开展潜力等的评价,确定配股额,给员工以出资权(认股权),利用股权安排实现公司核心力量、中坚力量对权力的有效控制,使最有才能与责任心的人拥有重要的股权,这样,既保证了出资者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又在股权的安排上通过不考虑资历和工作年限从而稀释出资者的股权比例。又如,张小宁(2001)认为,企业生产方式和工人劳动方式的变化,

    注意事项

    本文(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及其应用模式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