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后附STEM教案.docx
-
资源ID:186258
资源大小:416.12KB
全文页数:1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后附STEM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后附STEM教案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课标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意味着科学课程不能只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怎么做科学研究,小孩子怎么学着科学家的样子做科学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在科学探究总目标中,要求学生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要在探究过程中,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获取信息(证据),并通过思维活动处理加工,获得概念性知识。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以落实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目标为指向,促进学生反思性思考,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方法、步骤、程序有更完整的认识。在一二年级的该专项学习中,突出了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和分享交流三个过程要素,并以适合一、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表述为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从三年级开始,进一步拓展到全部的探究过程环节,主要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几个方面。到了五年级,又将查阅文献这一通过资料探究的独特探究方式专门提出介绍。【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通过提出“什么原因导致了野外萤火虫数量减少甚至消失?”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并对问题进行探究。本专项学习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科学家在研究得到成果后分享成果的方式。科学家要把自己研究的过程、结果以及取得的证据,通过报告、论文、著作等形式发表出来,让他人分享成果或做重复性实验进行验证。当科学家的研究被认可之后,他的研究成果就会成为被大家接受的公共知识。第二部分从萤火虫的现状入手,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在查阅文献阶段,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与途径,依靠关键词预先了解与研究有关的知识。【学情分析】通过一、二、三、四年级下册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等几个步骤,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螺旋式上升。【教学目标】1 .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介绍,了解科学家们向他人分享研究成果的方式。2 .能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回顾这一探究过程,形成对科学探究活动要素的较为整体的认识。3 .着重培养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能够用合适的方式记录并整理分析信息。【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查阅文献的新要求。【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资料、课件。学生材料:与萤火虫有关的资料。【教学时间】建议23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分享研究成果的方式1 .提问:科学家经过坚持不懈的研究,终于得到了研究成果。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如何将你的研究成果分享给他人知晓呢?2 .学生思考,发言,提出自己的方法。3 .教师出示图片,讲解科学家分享研究成果的方式。4 .小结:科学家要把自己研究的过程、结果以及取得的证据,通过报告、论文、著作等形式发表出来,让他人分享成果或做重复性实验进行验证。当科学家的研究被认可之后,他的研究成果就会成为被大家接受的公共知识。设计意图:在四年级基础上,再认识科学家所具备的一些共同的专业素养,加深对科学家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二、学习查阅资料(一)了解萤火虫1 .出示萤火虫图片。2 .提问:你见过萤火虫吗?关于萤火虫,你都知道些什么?3 .学生思考,讲述自己对萤火虫的认识。4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5 .学生讲述自己有关萤火虫的知识来源。6 .提问: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了解到更多关于萤火虫的知识?7 .学生思考,提出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看课外书、查百度。8 .谈话: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想到的方法,去收集更多有关萤火虫的知识。9 .教师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10 .教师在图书馆内现场组织“萤火虫知识分享会”,学生现场分享查到的有关萤火虫的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前知识,了解学生对萤火虫的理解及现阶段已掌握的查阅资料的方法,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做铺垫。(二)探寻萤火虫的现状1 .提问:在美丽的厦门,有一处美丽的萤火虫公园。可在野外其他地方,我们已经很难找到野生萤火虫的身影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萤火虫现在的生存状况又是如何的呢?2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萤火虫的知识进行猜测。3 .谈话: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有关萤火虫现状的资料。你会用什么方法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4 .学生思考,组内讨论,发言。5 .教师出示两份有关萤火虫的资料(一份来自专家学者,一份来自普通民众),提问:他们都对萤火虫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你认为谁的更具有参考价值?6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7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可以通过专业杂志或专业机构的网站、学术期刊网站等处的文献,以及图书馆内的书籍资料等,了解专家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8 .教师组织学生再次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利用信息技术在专业网站上查阅资料。9 .教师组织“萤火虫生存现状汇报会”,学生分组汇报查阅到的资料。10 .谈话:相信查阅了文献之后,同学们对萤火虫的现状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么,如何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呢?研究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制定出本小组的研究方案。11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本组的研究方案。12 .分小组在班级汇报本组研究方案,共同讨论,提出改进建议,完善本组方案。设计意图:要让学生了解到进行科学研究前需要进行资料的积累,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同时,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制定方案、交流修改等环节,明确研究内容与过程,更好地开展研究活动。(三)搜集证据与处理信息1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2 .提问:我们前期查阅的都是他人的资料,要想让我们的研究更加具有可信度,我们也要自己主动收集相关的证据,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呢?3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提出搜集证据的方法:现场调查、采访专家4 .提问:前期大家都查阅了相关的文献,但是在刚才的汇报中,不同小组的文献资料中的观点或证据出现了不一致。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5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要进行区分辨别。运用交叉考证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证据的可信度。6 .谈话: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课堂上学习的方法,根据本小组的研究方案开始进行研究吧。7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周末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搜集证据,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对问题开展研究。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以得出相对科学的结果。(四)得出结论、分享交流1 .提问:通过研究,你得到了什么结论?2 .学生分小组进行组内小结,在研究方案的末尾补充研究得到的结论。3 .教师组织学生自选形式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研究的问题、提出的假设、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论等。4 .提问:你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向别人分享你的发现?5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整个研究过程,尝试写研究论文。设计意图:回顾本课学生研究经历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指明学生经历了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同。三、运用与拓展1 .提问: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2 .学生思考,发言,谈自己的收获。3 .谈话: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能够像今天这样,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设计意图:体会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相同。【板书设计】像科学家那样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f查阅文献一设计方案f搜集证据一处理信息f得出结论一分享交流查阅文献:专业网站、学术期刊网站、书籍资料一区分、辨别分享交流:报告、论文、著作1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课标落实】1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2)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2)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 .本节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3 .4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教材分析】本课遵照认识微小个体的主要进程,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从发现细胞到认识细胞的多种形态,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个部分,发现细胞,其中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依次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人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的内表皮,发现它们的特点,为第二个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找出显微镜下看到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的共同之处,为课文介绍细胞打下基础;第三个活动,介绍胡克发现细胞的资料,指导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细胞的过程。第二个部分,观察人体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细胞有多种形状,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通过一、三、四年级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动植物多样性、植物生命周期、生物延续生命繁衍后代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概念,对生命体的宏观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生命体的微观概念还处于模糊认识的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听说过细胞,也许还不经意地说过这个词汇,但由于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细胞,学生还未真正亲眼见过,更没有见识过它们的多姿多彩与神奇变化。因而,学生渴望撩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去观察它们、认识它们,进入一个他们从未领略的微观世界。同时,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表达交流、数据搜集和加工的能力,并且对未知领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愿意与同伴合作分享,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结构化的工具逐步观察生命体的细胞结构,通过对比、归纳建构出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概念,同时通过感受科技发展和工具的发明对人类认识自然具有深远影响。【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 .了解细胞是动物、植物、细菌的基本组成单位。2 .在观察植物与动物以及人体的各种细胞图片中,知道细胞的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科学探究目标:1 .能比较用放大镜、手持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观察所获得的信息的不同,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2 .能用科学语言、自然笔记等方式描绘不同细胞的形状。科学态度目标:1 .能对观察、探究生物细胞具有兴趣和热情。2 .能严谨客观地将观察所得描绘出来。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通过胡克的事迹,了解人类的好奇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重点】了解细胞是动物、植物、细菌的基本组成单位。【教学难点】描绘不同细胞的形状。【教学准备】洋葱鳞片内表皮、玻片、放大镜、手持简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实验记录单、课件、学习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L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幅拼图作品,它的原图是出自北宋画家张择端之手,现为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我们知道,再大的拼图作品,它的组成单位也不过是一块块小小的生:拼图快2 .师:小明同学有疑问了,人的皮肤会不会也像拼图一样,也由一些小单位组成呢?于是,他先后用放大镜、手持显微镜对手背皮肤进行了观察。这是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效果,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有纵横交错的条纹、有毛细孔3 .师:这是用手持显微镜观察到的效果,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有凹凸感、有明暗面、条纹更粗、有手毛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拼图作品作为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拼图的组成,唤醒学生的前概念,为后续理解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做铺垫,同时引出探究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教学重点,同时以清明上河图作为拼图素材,渗透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展示放大钱和手持简易显微镜观察到的人体手背皮肤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描述观察所得,特别是强调对细节的观察,为接下来学生自主运用工具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做铺垫。4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很强,能把细节观察到。那么接下来就要请出今天的主角了,你们看,知道这是什么吗?它的名称叫:洋葱鳞片内表皮,看,它的形状是一层薄薄的、半透明的生:薄膜5 .师:那么对于今天我们的观察对象,你们觉得它的组成单位是什么呢?生:6 .师:大家的答案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观察和探究,找出答案。为了方便观察,老师把洋葱鳞片内表皮取了下来,剪成小块,铺在一块玻璃片上,并架在塑料杯上。二、观察L师:首先请同学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会说一说你的收获生开始观察,师下讲台到学生身边进行指导(俯身、蹲下)(该过程2分钟)师生交流2 .师:接下来请大家换用手持简易显微镜来观察,有几个要求:1.正确使用手持简易显微镜(灯泡要亮、镜筒底部要靠在玻璃片上、用螺旋调整视野清晰度,左眼贴近目镜)2.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内容尽量如实、具体地画下来,例如纹路、斑点、形状、轮廓、结构等。生继续观察,师继续巡视指导(该过程4分钟)观察结束,师将2-3位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分别展示出来,请他们组织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学生发言结束,请其他同学补充,该过程让学生充分表达,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场景。最后师PPt展示手持简易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真实画面。3 .师:看,这是老师拍到的手持显微镜下的真实画面,正如同学们描绘的,确实有4 .师:接下来,我们将请出最重量级的观察工具,你们知道是谁吗?对,光学显微镜,它的构造更精密复杂、放大倍数更大,请同学将桌边的光学显微镜小心地移到自己的跟前,不需要对设备有其他调整或操作,直接观察即可,把左眼贴近目镜,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内容尽量如实、具体地画下来。生继续观察,师继续巡视指导(该过程5分钟)观察结束,师将2-3位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分别展示出来,请他们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格子、颗粒、排列、堆砌、像砖头、像积木”等关键词,引导他们说出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与前面两种工具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到随着工具的迭代,观察所得也逐渐的细致入微、清晰明朗,学生发言结束,请其他同学补充,该过程让学生充分表达,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场景。最后师展示显微镜下拍到的画面,与学生的描绘进行比对。5 .师:刚才我们用三种不同的工具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收到了不同的信息,随着工具的迭代,观察所得也逐渐的细致入微、清晰明朗。设计意图:通过有序地提供三种工具,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观察,并采取语言描述、手绘记录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地从宏观到微观地揭开洋葱鳞片内表皮的样貌,进而直观地认识到细胞的形态,自主建构起“一个一个小格子”的概念。三、概念构建L师:看来光学显微镜的能耐真不小,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人体手背皮肤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吗?生:想2 .师展示并提问:你们能发现它和洋葱鳞片内表皮有什么相同之处吗?生:都是一个个的小颗粒;一个个小格子3 .师:好,那么我们再把视野放大一些,再看看其他生命体在显微镜下的样子。请同学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资料,认真阅读说一说这些生命体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点。生:都是一个个的小颗粒;一个个小格子;这些小格子在人、动物、植物身上都有,只不过样子不太一样;4 .师:是的,人、动物、植物等大部分生命体都是由这样的小格子或小颗粒组成的。它们是一一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贴课题)5 .师板书:排列在一起的小格子设计意图:将显微镜下的洋葱鳞片内表皮结构与显微镜下的人体手背皮肤、人体肝脏、兔子小肠、猪皮下脂肪、洋葱根尖部、葫芦薛叶片的结构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寻找它们的相同点,让学生深刻了解“一个一个小格子”广泛存在于人、动物、植物等大部分生命体中,强化普遍性,进而让学生建构这些“小格子”是搭建生命体的“积木6 .师:这些小格子最先是谁发现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请大家翻开学习资料的第二面,阅读这位科学家的事迹,一会分享你的收获。生阅读完,师生对话,引导学生了解:1.胡克把这些小格子成为“细胞”(师补充板书:排列在一起的小格子一细胞)2.学习胡克的专研精神设计意图:通过提供学习资料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了解胡克是第一位发现并命名“细胞”的科学家,同时通过对胡克生平的了解,渗透和培养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想伟大科学家学习。四、认识细胞的多样性1 .师:胡克向人类揭开了细胞神秘的面纱后,人类就此开始了对生物细胞的探究之旅,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科学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细胞。大家请看,这是植物根、茎、叶不同部位的细胞,这是动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看完后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细胞具有多样性)2 .师补充板书:排列在一起的小格千9细胞细胞具有多样性五、认识人体细胞形状:1 .师出示教材中人体各类细胞图,请学生描述形状,对于其中较难的肌细胞、骨细胞,和较特殊的白细胞,另外补充材料辅助学生认识。2 .师出示连线题,让学生上台,将人体不同的细胞与相应的形状进行连线,巩固理解,与上一环节相呼应,强化“细胞具有多样性”这一概念。六、了解细胞吉尼斯:1 .了解动物和植物界最大的细胞.2 .师:今天我们看到的细胞是需要显微镜才能看得到的,但生物界还有一些细胞是我们肉眼能够直接看到的,你们知道吗?3 .师展示鸵鸟卵细胞的图片和数据、芝麻茎部韧皮细胞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最大的动物细胞和最长的植物细胞。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同种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胞、不同种生物的细胞,让学生充分观察、表达,理解细胞具有多样性;通过观察、交流、连线的方式,让学生对人体不同部位细胞的形状进行识别、对比,强化“细胞具有多样性”这一概念;通过科普“细胞吉尼斯”,拓展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视野。七、结尾: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细胞,知道它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元,同时也了解了细胞的多样性,那么关于细胞的探究我们将在日后的科学课上继续深入,也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跟细胞相关的科普文章,可以在科学课上一起交流讨论。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板书设计】I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I:排列在一起的小格子一细胞细胞具有多样性【知识要点】1 .了解细胞是动物、植物、细菌的基本组成单位。2 .在观察植物与动物以及人体的各种细胞图片中,知道细胞的种类、形状、大小具有多样性。3 .能比较用放大镜、手持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观察所获得的信息的不同,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4 .能用科学语言、自然笔记等方式描绘不同细胞的形状。5 .知道胡克是第一个观察到并命名细胞的科学家,了解胡克的生平。6 .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2.微小的生命体【课标落实】1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和微生物的多样性。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 .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3 .知道微生物的广泛存在以及它们具有的多样种类和形状,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教材分析】微小的生命体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的第二课时。通过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和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不同的动物或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物种也存在个体差异。本课带领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生物一一微生物。但学生对“微生物”这个词缺乏理解,本课要从细胞结构、生存方式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微生物”的概念,认识微生物广泛存在且具有多样性,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本课教学内容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由“大”到“小”地观察,引出微生物的概念。第二部分,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发现微生物的存在及其特征。第三部分,组织学生观察各种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微生物有多种形状,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的多样性。第四部分,在认识不同各类微生物的基础上,了解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第五部分,通过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运用和改进工具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第六部分,引导学生从微生物的结构特点思考和辨析,懂得蘑菇和木耳也属于微生物。第七部分,采用视频介绍的形式,指导学生制作“小水塘”,让微生物在自制的水塘中的水中大量繁殖,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和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不同的动物或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物种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微生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微生物的多样性。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观察、表达能力。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等实验习惯,对所观察记录的现象和阅读的文本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对未知世界有很强的探究欲。同时,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的思辩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观察与阅读分析,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微生物的特点。【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2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3 .知道列文虎克是第一位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科学探究:1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2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科学态度:1 .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2 .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辩证地思考。3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 .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学重点】了解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描绘不同微生物的形状。【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制备好的“小水塘”,电子显微镜,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传统显微镜。【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观察“小水塘”L教师:上课前,老师到公园的池塘里取了些水(教师准备已提前制备好的“小水塘”),你能看到杯子里有些什么吗?2 .学生:观察并汇报(预设:腐烂的落叶、沙土)o3 .教师:请你继续用放大镜观察,还能看到什么?4 .学生:观察并汇报(预设:一些絮状物)o5 .教师:如果让你再继续观察,你猜猜还能发现什么?你准备用什么工具观察?6 .学生:汇报(预设:浮游生物、微生物,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揭示课题)设计意图:结合观察工具的变化(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引导学生由大到小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对微小生命体的观察兴趣。二、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1 .教师:用显微镜来观察微生物,你准备怎么做?2 .学生:汇报预设1:取一滴水滴在截玻片上,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预设2:水滴上还要盖上盖玻片。预设3:多余的水份要吸掉。3 .教师:同学们可以制作临时装片来进行观察,为了保护物镜,待观测物要盖上盖玻片。4 .播放微课制作临时装片。5 .学生:分组制作简易装片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并在记录单上绘制所观察到的微生物(教师巡视指导)。6 .学生:介绍所观察并绘制的微生物形态特点。7 .教师:将电子显微镜连接到屏幕投影。8 .学生:交流并归纳微生物的特征。9 .师生共同小结: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它们结构简单,没有头、脚、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教师有意地培养,提高微生物密度,以便学生用显微镜发现水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进而观察和归纳微生物的特征,为后续的认知冲突做好铺垫。三、认识微生物形态的多样性1 .教师:刚才我们观察到几种不同的微生物,但是微生物的世界丰富多彩,它们可不仅仅是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些(教师补充出示各种不同的微生物图片,如菌类、病毒类,引导学生辨识)。2 .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微生物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判断自己观察到的可能是什么微生物,并进行交流、汇报。3 .教师小结:微生物形态各异,他们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补充多种微生物图片资料,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微生物的形态具有多样性。四、认识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1 .教师:通过刚才的了解,我们在水中发现了微生物。它们只生活在水里吗?2 .学生:预设1:土壤中也有微生物的存在。预设2:空气中也有微生物的存在。3 .播放微课无处不在的微生物4 .通过视频你了解到什么?5 .学生:预设:微生物无处不在,甚至一些极寒、极热的地方都有微生物的存在。6 .教师:微生物分布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设计意图:在微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利用微课让学生认识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五、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1 .教师:微生物是谁最早发现的呢?2 .学生:汇报(预设:列文虎克)3 .教师:播放微课列文虎克与显微镜(发明和改进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等贡献)。4 .学生:谈谈从视频中了解了哪些信息?”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事例对自己有什么启发?5 .教师:安东尼列文虎克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在一生当中,他磨制了超过500个镜片,并制造了400种以上的显微镜,其中只有9种至今仍有人使用。从视频中我们了解到,他不但会使用工具进行观察,还能不断改进工具。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不但有更清晰的手持显微镜,还有高倍显微镜,乃至于电子显微镜。设计意图:从扩大知识面和科学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渗透一些科学史的内容,介绍列文虎克发明和改进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并开展科学研究的热情。六、辨识真核微生物1 .教师:同学们,微生物的世界真是奇妙。它们一定需要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吗?有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微生物吗?蘑菇、木耳也属于微生物,你知道为什么吗?2 .学生:预设1:蘑菇和木耳属于真菌,即真核微生物。预设2:它们拥有细胞壁。预设3:它们没有头、脚、眼睛,也没有根、茎、叶。3.师生共同小结:蘑菇和木耳这类真菌,它们虽然“体型”较大,但它们结构简单,繁殖快,和其他微生物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一般被视为微生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微生物的结构特点思考和辨析,懂得蘑菇和木耳也属于微生物。七、课后作业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很多同学一定也想自己寻找小区周围的池塘,看看这些池塘里有什么样的微生物。但要注意安全,必须有大人陪同才可以去取!还有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小水塘”,培养三周后再取水样到学校观察(视频介绍“小水塘”的制作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制“小水塘”,鼓励学生在“双减”背景下,开展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板书设计】2.微小的生命体r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微生物J形态:多样性分布:广泛性【知识要点】1 .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2 .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3 .列文虎克是第一位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课堂流程图】观察“小水塘”(由“大”到“小”,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观察兴趣)°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归纳微生物的特征)°认识微生物形态的多样性(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微生物的形态具有多样性)Q认识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思考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认识其分布的广泛性)U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渗透科学史,引导学生认识运用和改进工具的重大意义)U辨识真核微生物(从微生物的结构特点思考和辨析,懂得蘑菇和木耳也属于微生物)a制作“小水塘”(鼓励和引导学生持续开展探究活动)3.发霉与防霉【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建立拥有防霉手段对人类生成生活具有必要性的认知。知道现有的防霉技术手段。(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的高年段要求。7.5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17.2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一一霉,按照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认知结构,展开三个主要活动。第一个活动,安排学生先后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不同物品上的霉斑的外显形态和内在结构,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第二个活动,也是本课的主活动,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在学生以往经历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教材在此部分呈现出一个探究物品发霉条件的参考方案,并借助卡通人物之口给予提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以及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下一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第三个活动,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一些防霉方法,启发学生对探究结果加以应用,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常见防霉方法的依据,将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2课时的情况下教材使用情况如上,在1课时的前提下,可以调换第二个、第三个活动的顺序。【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首次接触“控制变量”实验设计,思维、方法、流程需要进一步熟练;“探究发霉条件”需要长周期观察、验证;学生持续观察、实验的习惯尚未养成。但是学生对于发霉现象和发霉条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对发霉现象有比较浓厚的探究欲望。从生命视角思考“霉菌的生长”与防霉的观念待进一步强化。【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在比较观察到的现象中,说出不同物体上霉斑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2 .通过科学探究,在比较现象中发现物体发霉的条件。3 .能运用探究结果,针对具体情况说明防霉方法的依据。科学探究:1.学会设计对比实验。科学态度:1.培养学生敢于试错的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 .建立拥有防霉手段对人类生存生活具有必要性的认知。2 .知道现成的防霉技术手段。【教学重点】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教学难点】在指定探究方案时,组合出不同的条件进行验证。【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至少两种发霉的物体,显微镜,放大镜,记录单等。【教学过程设计】为引导学生初次体验完整科学探究方案设计,将教材内容分为四个环节进行了结构化改造:(1)导入环节,创设“霉菌”情境,唤起生活经验,聚焦研究的问题;(2)观察环节,观察不同实物霉菌,归纳霉菌的相同与不同点;(3)思维环节,通过生活中的防霉手段推测发霉条件,做出假设;(4)探究环节,课堂上集体完成控制变量实验设计,课后完成观察、验证。本课建议2课时:第1课时完成上述过程任务;第2课时拟安排在连续观察(一周)之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交流、总结。一、情境导入1 .谈话:每年的梅雨季节,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位客人。看看这些场景,你们熟悉吗?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2 .交流:我们确定物品已经“发霉”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品有哪些特征?3 .追问: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哪些场景能发现发霉的现象?4 .设问:这些物品上的霉都完全相同吗?哪些地方不一样?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经脸的唤醒,引导关注“微生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出霉菌的话题及观察任务。二、观察霉菌L讨论:要观察真正的霉菌,你们打算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2 .交流:直接用肉眼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将霉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等方法都是我们准备用到的方法,谁能逐一说说它们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3 .分组观察:(1)根据需要取用器材;(2)按约定,规范(安全)操作;(3)进行简单的观察记录。4 .交流: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5 .小结:靠抱子繁殖的霉菌都会产生丝状的菌丝,随着精密度的提高,我们能观察到微生物更多的细节。设计意图:通过肉眼、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构建出“随着精密度的提高,我们能观察到微生物更多的细节”的概念。三、防霉讨论1 .交流:在生活中,哪些措施可以防霉?2 .分组讨论:这些防霉措施的科学依据是什么?3 .追问:根据这些科学依据,我们可以得出物品发霉的条件有哪些?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对比,快速排除学生前概念中无争议的防霉举措,再针对有疑义的部分重点解答,最后通过分析、综合,直观列出影响霉菌的条件。四、探究发霉L谈话:在什么样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物品更容易发霉?2 .讨论、汇报:要如何为该实验创设环境条件?哪些保持不变,哪些需要改变,如何改变?3 .交流:根据我们刚刚设计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