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昼夜交替现象微课程设计方案.docx
-
资源ID:1864752
资源大小:12.2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昼夜交替现象微课程设计方案.docx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昼夜交替现象微课程设计方案一、方案目标和范围1.1 目标本方案旨在通过微课程的形式,帮助六年级小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具体目标包括:- 理解昼夜交替的基本概念。- 掌握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L2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六年级科学课程,预计用时4课时,每课时40分钟。方案将结合理论讲解、实验观察、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形式,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二、组织现状与需求分析2.1 现状分析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对于自然现象的基础知识传授较为重视,但对于实际观察与实践的结合不够充分。尤其是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中,缺乏生动的实验和直观的演示,导致学生理解困难。2.2 需求分析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高,但在理解上存在困难。因此,设计一套生动有趣的微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三、实施步骤与操作指南3.1 课程安排课程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安排如下:1 .理论讲解(1课时)-内容:昼夜交替的基本概念、地球自转的概念。-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图片和动画演示。2 .实验观察(1课时)-内容:利用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现象。-方法:分组进行,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昼夜交替。3 .小组讨论(1课时)-内容: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方法:每组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老师进行总结。4.知识巩固(1课时)-内容:通过小测验和游戏形式巩固知识。-方法:进行知识问答游戏,增强学生的记忆。3.2 课程材料准备- 理论讲解材料:PPT课件,包含昼夜交替的动画演示。- 实验材料: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记录表。- 讨论材料:白板和马克笔,用于记录小组讨论结果。- 巩固材料:知识问答题纸和笔。3.3 教师准备教师需提前熟悉课程内容,准备好课件和实验材料,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教师还需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以便解答学生的提问。四、具体执行步骤4.1理论讲解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2 .讲解:使用PPT展示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昼夜交替的原理。3 .互动:邀请学生回答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4 .2实验观察步骤1 .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2 .模拟:一名学生负责持手电筒,其他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3 .记录:每组记录实验观察结果,注意昼夜变化的时间。4 .3小组讨论步骤1 .汇报: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观察结果。2 .总结:教师总结各组的观察现象,指出重点知识。3 .4知识巩固步骤L游戏:进行知识问答,分组竞赛形式。4 .测验:发放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五、方案评估5.1 评估标准- 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实验观察的参与度和记录的完整性。- 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成果。5.2 数据收集收集学生的反馈问卷,评估课程效果,主要包括:- 课程内容的理解度(1-5分)。- 对实验的兴趣(1-5分)。- 小组讨论的积极性(1-5分)。六、可执行性与可持续性6.1 可执行性本方案结合了理论与实践,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所需材料简单易得,适合在小学环境中实施。6.2 可持续性课程设计将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科学思维的培养,未来可拓展至其他自然现象的学习。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形式,确保课程的长期有效性。七、结语本微课程设计方案以“昼夜交替现象”为核心,结合理论与实践,旨在提高六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生动的实验和互动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为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