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docx
我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第一课题”,以打造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智库为目标,以服务国家和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决策为根本落脚点,聚焦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院“思想大脑”团队的智库研究专业优势,深入开展科技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储备性研究,持续推出原创高质量智库研究成果。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储热、储冷、储氢等技术。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技术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电网的关键纽带,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研究主要针对锂离子电池、熔盐储热、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和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展开研究讨论。一、创新现状L技术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价值度相对较高从专利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底,我省新型储能专利申请量为1166项,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处于第二梯队水平。其中有效专利占比为48.28%,发明专利授权占比为27.10%。从发明专利价值度来看,其中高价值专利占比全国第三,专利质量相对较高。2.创新主体多元化,技术交叉面广从技术创新主体看,我省新型储能专利申请人类型多元化,技术交叉面广,技术细分领域覆盖率较高。专利申请人有企业、大专院校、个人、科研单位和机关团体5种类型,其专利申请量占比分别达到57.8%、26.59%、11.23%、7.80%和0.09%,呈现出以企业为主导的多元化特点。涌现了以万向集团、杭州德海艾科能源、东磁、杭锅、南都电源、超威、天能等为代表的优势企业阵营。相关专利与制造业、居民服务、电力等六个国民经济行业有交叉。技术领域涵盖包括基本电气元件、无机材料、超微技术、供热、炉灶、通风等在内的281个细分领域。企业,大专院校个人,科研单位,机关团体图1我省新型储能申请人类型及占比二、存在的问题L技术发展水平不一,研发水平有待提高我省各类新型储能技术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锂离子电池和熔盐储热等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储能技术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但在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等方面技术储备不足,研发水平有待提高。2 .应用示范起步晚规模小,技术和商业模式尚不成熟总体而言,我省新型储能示范项目起步时间相对较晚,示范规模相对较小。同时,我省现有新型储能技术经济性不高,相关施工调试、并网验收、运行检修、安全环保等技术标准尚不健全,整体处于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阶段,稳定、可持续的投资收益机制尚未建立,不能满足大规模商业应用要求。3 .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协同创新能力尚未发挥我省新型储能专利申请量前十的申请人中企业有六家,合计申请量却不足前十的40%。就领军企业专利的布局规模而言,我省排名第一的企业万向集团申请量33项,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我省企业与高校合作申请的专利25项,仅占专利总量的2.14%,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能力尚未有效激发。三、对策建议L加强前瞻性技术专利布局,构建高价值专利池加强企业、高校新型储能专利技术前瞻性布局,构建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环境友好的多元化储能技术体系。引导企业对现有专利进行价值评估,构建高价值专利池,强化布局全球专利,建立新型储能技术高价值专利池,提升专利整体含金量。4 .加快前沿共性技术攻关,抢抓产业发展先机梳理新型储能产业“卡脖子”技术清单,采用“揭榜挂帅”“择优委托”等方式引导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研究。打造新型储能技术省级创新平台,加快储能技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成果转化和商业应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瞄准国外新型储能全球顶尖企业和研发机构,结合我省新型储能领域关键环节补短板需求,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设立企业等多种方式,精准引进优势资源。5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协同创新新局面加快发展储能发展基金,加大对储能应用领域的绿色金融支持。成立储能电池产业发展联盟,发挥政府与储能行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协同、产业链协作,激发行业整体市场活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联合设立储能产业学院,联合培养工程硕士,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变革性储能技术研究开发。6 .支持储能多元化应用,培育新型储能全产业链考虑不同场景用能需求,加大对储能示范项目的财政支持,加快多元化储能技术示范应用。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储能在火电、核电等常规电源调峰、调频等场景的应用,合理布局电网侧新型储能,支持用户侧分散式储能设施发展,鼓励因地制宜布局储能项目。7 .构建储能市场化发展机制,加强安全风险防范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完善新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的准入条件、交易机制、技术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鼓励独立新型储能电站自主报价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规范储能行业管理,健全全领域、各环节协同发展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储能安全及消防管理机制;发展绿色储能循环商业模式,鼓励开展储能租赁服务、共享储能、电池修复延寿与梯级利用、资源回收等绿色储能商业模式探索,加快实现新型储能商业化、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