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管理信息属性分类与编码 城市道路》编制说明.docx
-
资源ID:1869924
资源大小:42.74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交通管理信息属性分类与编码 城市道路》编制说明.docx
国家标准交通管理信息属性分类与编码城市道路(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起草组2024年11月目录一、工作简况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4三、试验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19四、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技术内容的对比情况19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的起草情况19六、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标准的关系20七、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20八、涉及专利的有关说明20九、实施国家标准的要求,以及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期等措施建议20十、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20(一)任务来源按照2021年度交通运输标准集中复审结论要求,交通管理信息属性分类与编码城市道路(GB/T213792008)与交通管理地理信息实体标识编码规则城市道路(GB/T213812008)整合修订。2022年4月按照制修订程序报送立项申请。2023年12月,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3年国家标准复审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3)64号),交通管理信息属性分类与编码城市道路立项,计划编号:20233917-T-469o本标准由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8)提出并归口,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为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二)修订背景交通管理信息属性分类与编码城市道路(GB/T213792008)与交通管理地理信息实体标识编码规则城市道路(GB/T213812008)自发布实施以来,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化及保障智能运输系统应用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颁布提供了参考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道路交通体量不断增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特别是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等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随着业务场景的丰富和车辆数量的增加,交通管理技术不断持续发展。特别是高精度地图、车路协同系统、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与应用,现行的交通管理信息标准面临更新的需求。为适应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满足自动驾驶车辆在公共道路上试运行的需求,以及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急需纳入新型技术要素的交通管理信息实体与属性分类及编码标准。为了适应道路交通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拓展,交通设施智能化、车辆趋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的发展,需要修订以指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提升国家道路交通现代化治理水平。经复审,将交通管理地理信息实体标识编码规则城市道路(GB/T213812008)并入本标准,增加高精地图要素及采集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将新型交通管理信息实体标识纳入管理范畴。增加慢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标识,增加车路协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标识,增加自动驾驶相关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标识。增加实体标识的地理信息标识内容及方位标识内容。(三)起草过程主要起草过程如下:(1) 2021年4月2023年12月,成立标准起草组,调研行业领域相关情况,起草标准草案、推荐性标准申报建议书等,进行项目中报。(2) 2024年1月3月,明确标准起草组中各承担单位的任务。制定工作任务和分工。开展调研工作,初步调研国内外交通管理相关标准及行业标准情况。经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申报国家标准修订计划。(3) 2024年4月9月,深度调研目前国内外交通管理信息实体与属性分类和编码的最新进展,特别是高精地图数据、慢行交通、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等新兴领域。起草过程中,起草组成员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召开了多次专家咨询会议,考察了若干智能交通试点城市,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深入交流。在此基础上,起草组编写了初稿,并通过多轮的审阅、修改和完善,编制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报标委会。(四)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敏、汪林、单海辉、薛宝华、关积珍、何云燕、顾宇锋、张纪升、王米阳、李博新、魏涛、彭礼平、王海鹏、张金金、车晓琳、刘静。标准起草人所做工作见表K表1起草人及所做的工作起草人工作单位本标准主要工作郭敏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负责标准架构制定,标准编写工作总体协调组织。组织调研及论证工作。负责标准各章节内容的起草。汪林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参与起草第4章第10章技术内容及论证。单海辉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负责起草第7第9章技术内容。薛宝华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参与起草第6章、第7章、第8章技术内容。关积珍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参与起草第9章、第10章技术内容。何云燕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参与调研及需求论证,负责标准第1、2、6、8章的编写。顾宇锋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参与调研及需求论证,负责标准第35章、7、9章及附录A的编写,参与标准第1、2、6、8章的编写。张纪升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起草第9章、第10章技术内容。王米阳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参与标准第47章的起草。负责整合修订工作。李博新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参与调研及组织协调,参与起草第4章第8章起草。魏涛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参与调研及需求论证。参与起草第4章第8章起草。负责整合修订工作。彭礼平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参与起草第9章、第10章技术内容。王海鹏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起草第9章、第10章技术内容。张金金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参与起草9章、第10章技术内容。车晓琳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参与起草第8章、第9章技术内容。刘静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参与起草第7章第10章技术内容。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一)编制原则1 .兼容性原则新修订标准能与现有的国内标准兼容,并为后续标准的更新与升级留有空间。2 .适用性原则标准制定需贴近实际工作需求,能够指导现场交通管理实践,提高工作效率与信息处理能力。为应用需求提供一定的自由扩展空间。3 .开放性原则标准充分考虑了行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不仅满足当前的交通管理需求,而且对新兴技术和市场变化保持开放态度。这意味着标准在编制时倾听了来自不同交通领域的专业意见和建议,包括慢行交通、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交通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同时,标准也为未来潜在的技术融合,如人工智能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留出了资源和空间,以适应和促进技术创新、应对新的管理挑战。4 .适度超前原则确保标准能够预见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需求,为交通管理的长远规划提供支撑。(二)标准主要内容及其确定依据,修订国家标准时,还包括修订前后技术内容的对比修订前修订后5 准章节结构修订见表2。修订前修订后章条号标题章条号标题1范围1范围表2标准章节结构修订一览表修订前修订后2规范性引用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3术语和定义4分类编码原则4分类编码基本原则4.1分类原则4.1分类原则4.2编码原则4.2编码原则5分类编码规则5.1基本结构5.2方位代码5.3信息实体分类5路段交通管理属性分类与编码6路段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6.1路段交通管理实体6.1.1代码结构6.1.2路段顺序代码6.2路段交通管理属性5.1分类6.2.1属性分类5.2代码结构6.2.2代码结构5.3路段代码5.4路段功能属性代码6.2.3路段功能属性代码5.5路段技术等级代码6.2.4路段路面等级代码5.6路段所属行政等级代码6.2.5路段所属行政等级代码5.7路段质地代码6.2.6路段质地代码5.8路段结构代码6.2.7路段结构代码5.9路段走向代码6.2.8路段走向代码5.10路段主辅代码6.2.9路段主道辅道代码5.11路段管理方法代码6.2.10路段管理方法代码6.2.11附属慢行道标识代码7车道交通管理分类及编码7.1车道交通管理实体7.1.1代码结构7.1.2车道段顺序代码7.1.3车道顺序代码7.2车道交通管理属性7.2.1代码结构7.2.2属性分类7.2.3通行方向代码7.2.4车道类型代码7.2.5车道限制类型代码6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属性分类与编8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分类与编修订前修订后码码8.1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实体8.1.1代码结构6.3道路交叉口代码8.1.2道路交叉口顺序代码8.2道路交叉口管理属性6.1分类8.2.1属性分类6.2代码结构8.2.2代码结构6.4道路交叉口形式代码8.2.3道路交叉口形式代码6.5道路交叉口控制方式代码8.2.4道路交叉口控制方式代码6.6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智能度代码8.2.5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智能度代码8.2.6道路交叉口慢行标识代码7交通标志交通管理属性分类与编码9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9.1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实体9.1.1代码结构7.2交通设施代码9.1.2交通设施特征代码9.1.3交通设施顺序代码9.2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属性7.1代码结构9.2.2代码结构7.3标志管理属性代码7.3.1分类9.2.1属性分类7.3.2交通标志设置管理属性代码9.2.3交通标志设施管理属性代码7.3.3违法监测设施管理属性代码9.2.4违法监测设施管理属性代码7.3.4信息监测设施管理属性代码9.2.5信息监测设施管理属性代码7.3.5信息显示设施管理属性代码9.2.6信息显示设施管理属性代码7.3.6信号机管理属性代码9.2.7信号机管理属性代码10重点单位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10.1重点单位交通管理实体10.1.1代码结构10.1.2重点单位顺序代码8重点单位交通管理属性分类与编码10.2重点单位属性8.1代码结构10.2.1代码结构8.2重点单位代码8.3重点单位属性代码10.2.2重点单位交通管理属性代码附录A附录A(资料性附录)编码示例附录A附录A(资料性)编码示例参考文献本标准在GB/T213792008交通管理信息属性分类与编码城市道路基础上,并入了GB/T213812008交通管理地理信息实体标识编码规则城市道路内容。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及变化如下:1.范围与GB/T213792008相比,“范围”变化如表30表3范围修改情况表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本标准规定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地理要素一一路段、道路交叉口、交通设施和重点单位等实体的交通管理信息属性分类与编码。本标准适用与城市交通管理中路段、道路交叉口、交通设施和重点单位的标识及信息处理与信息交换。本文件规定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地理要素的分类编码基本要求,以及路段、车道、道路交叉口、交通设施、重点单位等交通管理信息属性分类与编码。本文件适用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路段、车道、道路交叉口、交通设施、重点单位等的信息实体标识和信息处理与信息交换。合并GB/T21381的内容,新增车道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的规定。按GB1.12020的要求修改表述方式。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与GB/T213792008相比,规范性引用文件修改情况见表4。表4规范性引用文件修改情况表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GB/T919公路等级代码GB/T920公路路面等级与面层类型代码GB/T21381交通管理地理信息实体标识编码规则城市道路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917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和国道编号GB/T920公路路面等级与面层类型代码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本标准的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了更新,以确保引用的文件与当前的实施需求和现行标准保持一致。GB/T919已废止,因此删除,使用现行的GB/T917标准进行替代。GB/T21381为本次被合并到GB/T21379,故删除引用GB/T21381o3 .术语和定义与GB/T213792008相比,术语修改情况见表5。表5术语修改情况表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主道主道centrallane道路中部,由沿道路方向的隔离设施形成的仅供机动车行驶的部分。合并GB/T21381的术语及定义。新增“地理信息实体”定义。辅道辅道auxiliarylane同一道路同一方向机动车道有隔离设施的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道。无定位单元localizationunit能够表明地理空间位置的地理信息实体。无交通设施trafficfacilities在道路上用于交通管理、控制、信息监测、违法监测和信息显示等的交通设备。无重点单位importantunit道路沿线上对交通管理产生较大影响的实体设施。无地理信息、实体geographicinformationentity现实世界中具有空间位置、共同属性的独立自然或人工地物。4 .分类编码基本原则与GB/T213792008相比,第4章分类编码基本原则修改情况见表6。表6编码原则修改情况表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4分类编码原则4分类编码基本原则章标题合并原GB/T21381的第4章内容。4. 2编码原则4.1.1 每一个信息只有一个编码,一个编码也只惟一表示一个信息。4.1.2 编码留有扩充空间,用户可根据需要自行扩充编码。4.2编码原则4.2.1交通管理地理信息实体标识编码采用数字和字母。4.2.2交通管理信息实体编码的定位单元为道路。4.2.3交通管理地理信息实体和编码之间一一对应。4.2.4编码留有扩充空间,用合并原GB/T21381的第4章内容。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户可根据需要自行扩充编码。5 .分类编码规则与GB/T213792008相比,第5章分类编码规则修改情况见表7。表7编码规则修改情况表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无5.1基本结构5.1.1交通管理地理信息实体标识编码由方位代码和信息实体代码组成。5.1.2交通管理信息属性编码由实体标识代码和管理属性代码组成。合并了原GB/T21381的5.1的内容。无5.2方位代码5.2.1代码结构方位代码为确定地理位置的定位单元的代码,即道路编码。方位代码采用10位码,由6位行政区划代码和4位道路顺序代码组成,方位代码结构应符合图1的规定。5.2.2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代码按GB/T2260的规定。5.2.3道路顺序代码道路顺序代码应符合以下规定:a)在本行政区内的道路顺序代码采用4位数字表示,按照起点由东向西和由南向北的顺序编号。新修建道路的顺序代码在本行政区内的道路序号之后依次增加。b)跨越多个行政区的特殊道路,顺序代码采用1位字母和3位数字组合表示,第一位代合并原GB/T21381的5.2的内容。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码采用字母,不同行政区的同一条道路的顺序代号唯一,且其所在的相同级别的行政区代码采用“0”表示,编码示例见A.Io无5.3信息实体分类合并原GB/T21381的5.3.1的内容。6 .路段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与GB/T213792008相比,第6章路段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修改情况见表8。表8路段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修改情况表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5路段交通管理属性分类与编码6路段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并入了原GB/T21381的5.3.2内容。章标题修改后更规范。无6.1 路段交通管理实体6.1.1 代码结构路段交通管理实体代码采用13位码,由10位方位代码和3位路段顺序代码组成。结构应符合图2的规定,编码示例见A.2。6.1.2路段顺序代码路段顺序代码采用3位数字码,按同一条道路由起点至终点的路段顺序编码。合并GB/T21381的“5.3.2路段代码”章节内容,为直观展示规定,增加代码结构图的规定。5.1分类按路段交通管理属性分为:功能属性、技术等级、所属行政等级、质地、结构、走向、主辅和管理方法。6.2路段交通管理属性6.2.1属性分类按路段交通管理属性分为:功能属性、路面等级、所属行政等级、质地、结构、走向、主道或辅道、管理方法和附属慢行道标识。根据GB/T920将“技术等级”改为“路面等级”;规范了表达方式,将“主辅”改为“主道或辅道”;新增附属慢行道标识代码,慢行交通管理设施是城市交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慢行交通管理设施有助于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5.2代码结构路段交通管理属性代码由路段实体代码和8位段管理属性代码组成。6.2路段交通管理属性6. 2.2代码结构路段交通管理属性代码为24位,由13位路段实体代码和11位路段交通管理属性代码组成。结构应符合图3的规定,编码示例见A.3o根据标准内容,路段实体代码为13位,此处修改后更为明确;将8位管理属性代码改为11位,因修订增加了“附属慢行道标识”的规定。根据技术内容的修改,相应修改了代码结构图。5.3路段代码删除了此条,内容并入了修改后的6.L5.4路段功能属性代码路段功能属性分为4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见表Io6.2.3路段功能属性代码路段功能属性分为5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路段功能属性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1的规定。根据分类,增加了“慢行道路”的代码,并更改了“其他道路”的代码为“9”。5.5路段技术等级代码路段路面等级代码按GB/T919的规定。6.2.4路段路面等级代码路段路面等级代码按GB/T920的规定。GB/T919已废止,引用GB/T920做相应修改。5.6路段所属行政等级代码路段所属行政等级代码按GB/T919的规定。6.2.5路段所属行政等级代码路段所属行政等级代码按GB/T917的规定。GB/T919已废止,根据GB/T917做相应修改。5.7路段质地代码路段质地代码按GB/T920的规定。在同一路段存在不同质地的情况下,所占大部分路段面积的质地为该路段的路段质地。6.2.6路段质地代码路段质地代码按GB/T920的规定,在同一路段存在不同质地的情况下,所占大部分路段面积的质地为该路段的路段质地。路段质地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2的规定。按GB/T920的规定,代码中不包含慢行道对应的质地分类与编码,因此增加慢行道相应的质地分类与编码“塑胶”。5.10路段主辅代码6.2.9路段主道辅道代码修改后更清晰、更规范。无6.2.11附属慢行道标识代码路段附属慢行道标识分为2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路段附属慢行道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7的规定。根据路段交通管理属性,新增了内容及规定。7 .车道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车道交通管理实体修改情况见表9。表9车道交通管理实体修改情况表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无7车道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新增“车道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章节。随着智能运输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城市交通流量的增长和交通模式的多样化导致对车道交通管理的需求增加对车道交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修订中引入了高精地图的车道交通管理的实体与分类,目的是通过更精确的车道分类与编码来优化交通流的管理,同时提高标准的适应性和适当的前瞻性。无7. 1车道交通管理实体7.1.1 代码结构车道交通管理实体代码采用20位码,由13位路段实体代码和4位车道段代码、3位车道顺序代码组成。结构应符合图5。7.1.2 车道段顺序代码车道段顺序代码采用4位数字码,按同一条路段由起点至终点的子路段顺序编码。7.1.3 车道顺序代码车道顺序代码采用3位数字码,按同一车道段从左至右的车道顺序编码。技术发展新增内容。无7.2车道交通管理属性7.2.1代码结构车道交通管理属性代码为24位,由20位车道实体代码和4位车道交通管理属性代码组成。结构应符合图6。7.2.2属性分类按车道管理属性分为:通行方向、车道类型、车道限制类型。7.2.3通行方向代码通行方向分为3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车道通行方向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8的规定。技术发展新增内容。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7.2.4车道类型代码车道类型分为26类,采用2位数字码标识,车道类型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9的规定。7.2.5车道限制类型代码车道限制类型分为4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车道限制类型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10的规定。8 .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道路交叉口管理实体修改情况见表10。表10道路交叉口管理实体修改情况表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6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属性分类与编码8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合并了原GB/T21381的5.3.3的内容。章标题修改后更规范。无8.1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实体8.1.1代码结构道路交叉口实体代码采用13位码,由10位方位代码和3位道路交叉口顺序代码组成。结构应符合图7的规定,编码示例见A.4o8.1.2道路交叉口顺序代码道路交叉口顺序代码要求如下:a)道路交叉口顺序代码采用3位数字码,按同一条道路由起点至终点的道路交叉口顺序编号。b)道路交叉口所属方位代码依方位代码的排序进行判定,排序在前的方位代码为道路交叉口所属的方位代码。合并GB/T21381的5.3.3内容,为直观展示规定,增加代码结构图的规定。根据顺序码,明确给出了方位码,更清晰。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6.1分类按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属性分为:形式、控制方式和信号控制智能度。8.2.1属性分类按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属性分为:形式、控制方式和信号控制智能度、慢行标识。新增附属慢行道标识代码,慢行交通管理设施是城市交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慢行交通管理设施有助于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6.2代码结构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属性代码由道路交叉口实体代码和3位管理属性代码组成。结构如下。8.2.2代码结构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属性代码采用17位码,由13位道路交叉口实体代码和4位交通管理属性代码组成。结构应符合图8的规定,编码示例见A.5。新增附属慢行道标识代码,慢行交通管理设施是城市交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慢行交通管理设施有助于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因此,增加1位代码,修改了结构图。修改后的表述更清晰和明确。6.3道路交叉口代码道路交叉口代码按GB/T21381的规定。无。已将GB/T21381的本条技术内容并入了本文件的8.Io无8.2.6道路交叉口慢行标识代码道路交叉口慢行标识分为4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道路交叉口慢行标识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14的规定。新增“道路交叉口慢行标识代码”章节。原标准引用GB/T21379规定,代码中不包含道路交叉口慢行交通设施对应的分类编码,因此增加慢行标识相应的分类与编码。9 .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实体修改情况见表H。表11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实体修改情况表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无9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9.1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实体9.1.1代码结构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实体代码采并入了GB/T21381的5.3.4内容,为直观展示规定,增加代码结构图的规定。根据路段代码、交通设施顺序码,明确给出交通设施实体代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用17位码,由13位路段交通管理实体代码、1位交通设施特征代码和3位交通设施顺序代码组成。结构应符合图9的规定,编码不例见A.6o码。修改后更清晰。无9.1.2 交通设施特征代码交通设施特征代码采用1位字母码,交通设施特征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15的规定。9.1.3 交通设施顺序代码交通设施顺序代码采用3位数字码,按同一路段由起点至终点的交通设施顺序编码。并入了GB/T21381的5.3.4的内容。7.3标志管理属性代码7.3.1分类按交通设施特征,标志的管理属性分为5类:交能标志设施、违法监测设施、信息监测设施、信息显示设施和信号机。9.2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属性9.2.1属性分类按交通设施特征,标志的管理属性分为5类:交通标志设施、违法监测设施、信息监测设施、信息显示设施和信号机。编辑性修改。7.1代码结构交通标志交通管理属性代码由交通设施代码和4位管理属性代码组成,结构如下。9.2.2代码结构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属性代码采用21位码,由17位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实体代码和4位交通设施管理属性代码组成。结构应符合图10的规定,编码示例见A.7o根据原GB/T21381(修订后的9.1.1)的规定,明确了交通设施代码是17位。修改了代码结构图。7.3.2交通标志设置管理属性代码9.2.3交通标志设施管理属性代码编辑性修改,纠错。7.3.2.3交通标志设置方式代码交通标志设置方式代码分为6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见表1009.2.3.3交通标志设置方式代码交通标志设置方式代码分为6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交通标志设置方式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17的规定。表中统一设置“其他”为代码“9”,便于后续扩展以及识别。7.3.2.4交通标志发光方式代码交通标志发光方式代码分为3类,采用1位数字码9.2.3.4交通标志发光方式代码交通标志发光方式代码分为3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交通表中统一设置“其他”为代码“9”,便于后续扩展以及识别。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表示,见表11o标志发光方式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18的规定。7.3.3.3违法监测设施仪器种类代码违法监测设施按仪器种类分为8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见表14o9.2.4.3违法监测设施仪器种类代码违法监测设施按仪器种类分为9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违法监测设施仪器种类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21的规定。根据技术发展,仪器中增加了毫米波的代码,种类改为9类。7.3.3.4违法监测设施架设方式代码违法监测设施按架设方式分为6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见表15o9.2.4.4违法监测设施架设方式代码违法监测设施按架设方式分为6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违法监测设施架设方式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22的规定。表中统一设置“其他”为代码“9”,便于后续扩展以及识别。7.3.4.2信息监测设施的监测内容代码信息监测设施按信息监测的内容分为8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见表1709.2.5.2信息监测设施的监测内容代码信息监测设施按信息监测的内容分为8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信息监测设施的监测内容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24的规定。表中统一设置“其他”为代码“9”,便于后续扩展以及识另限7.3.4.3信息监测设施仪器种类代码信息监测设施按仪器种类分为9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见表18o9.2.5.3信息监测设施仪器种类代码信息监测设施按仪器种类分为9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信息监测设施仪器种类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25的规定。根据技术发展,仪器中增加了毫米波的代码,种类改为9类。表中统一设置“其他”为代码“9”,便于后续扩展以及识别。7.3.4.4信息监测设施架设方式代码信息监测设施按架设方式分为7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见表19o9.2.5.4信息监测设施架设方式代码信息监测设施按架设方式分为7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信息监测设施架设方式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的26规定。表中统一设置“其他”为代码“9”,便于后续扩展以及识别。7.3.5.3信息显示设施发光方式代码信息显示设施按发光方式分为3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见表22o9.2.6.3信息显示设施发光方式代码信息显示设施按发光方式分为3类,采用1位数字码表示,信息显示设施发光方式分类与编码应符合表29的规定。表中统一设置“其他”为代码“9”,便于后续扩展以及识别。10 .重点设施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重点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修改情况见表12。表12重点设施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修改情况表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无10重点单位交通管理分类与编码10.1重点单位交通管理实体10.1.1代码结构重点单位交通管理实体代码采用16位码,由13位路段交通管理实体代码和3位重点单位顺序代码组成。结构应符合图11,编码示例见A.8。并入了GB/T21381的5.3.5内容,为直观展示规定,增加代码结构图。根据路段代码、重点单位顺序码,明确给出实体代码。修改后更清晰。10.1.2重点单位顺序代码重点单位顺序代码采用3位数字码,重点单位顺序代码按同一路段由起点至终点的单位顺序编码。并入了GB/T21381的5.3.5.2内容。8.1代码结构重点单位交通管理属性代码由重点单位代码和两位重点单位属性代码组成,结构如下10.2重点单位属性10.2.1代码结构重点单位交通管理属性代码采用18位码,由16位重点单位交通管理实体代码和2位重点单位属性代码组成。结构应符合图12,编码示例见A.9o根据标准规定内容,明确了具体代码。更正了结构图。8.2重点单位代码内容并入了io.Io10.2.2重点单位交通管理属性代码10.2.1中规定了:重点单位交通管理属性代码采用18位码,由16位重点单位交通管理实体代码和2位重点单位属性代码组成。将原代码19,更改为0109,表中设置“其他”为代码“99”,便于后续扩展以及识别。11 .附录A附录A修改情况见表13。表13编码示例修改情况表修订前修订后修订依据GB/T21379给出了“路段交通管理属性编码示例”等8个示例增加了“特殊道路顺序实体编码示例”(见表A.1);增加了“路段交通管理实体编码示例”(见表A.2);增加了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实体编码示例(见表A.4);修改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属性编码示例说明中区控制为干线控制(见表干5,2008年版的表A.2);增加了“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实体编码示例”(见表A.6);修改了“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属性编码示例”(见表A.7);增加了“重点单位交通管理实体编码示例”(见表A.8)o并入了GB/T21381的内容。将A.7交通设施交通管理属性编码示例以表7的方式汇总给出。三、试验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通过合并修订国家标准GB/T21379和GB/T21381,提高了标准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及信息管理效率,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的精准性,从而增强交通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降低因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可以促进交通管理设施设备、高精地图制作、慢行交通管理设施、车路协同技术及自动驾驶等相关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标准规范了道路交通管理相关信息分类与编码,有助于提高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城市交通的安全、畅通提供技术保障;有助于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促进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有助于确保相关信息在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的有效传递和处理,提高了应急响应和事件处理效率。此外为慢行交通、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的运行管理提供了标准支撑,从而为道路交通安全提供了保障手段,为交通强国建设增添了标准基石。四、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技术内容的对比情况无。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的起草情况本标准主要针对中国国情,国外不适用,因此未引用或采用国际标准。六、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标准的关系本标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符合国家、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的相关要求,与现有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以及相关标准相协调。七、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本标准修订过程中无重大分歧。八、涉及专利的有关说明目前编制阶段,本标准内容尚未识别出专利,正在征集专利信息。九、实施国家标准的要求,以及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期等措施建议本标准代替GB/T213792008交通管理信息属性分类与编码城市道路和GB/T213812008交通管理地理信息实体标识编码规则城市道路,建议自本标准发布实施之日起废止以上两标准。本标准发布后,由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组织交通管理部门、图商、行业协会等单位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宣贯;标准起草组将编写标准释义或其他宣贯材料积极配合贯标工作。建议标准发布后,期间组织开展标准宣贯,推动地方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与本标准的衔接,以及企业运营中所涉及的工作规范等的更改完善,建议过渡期为6个月。十、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无。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