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关于下发《南昌维管段京九南线接触网设备检修工艺实施细则》的通知.docx

    • 资源ID:1870612       资源大小:132.97KB        全文页数:7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下发《南昌维管段京九南线接触网设备检修工艺实施细则》的通知.docx

    中铁电气化铁路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南昌维管段电运赣通(2013)197号关于下发南昌维管段京九南线接触网设备检修工艺实施细则的通知段各部门、信丰车间:为加强接触网设备的运行和检修工作,提高设备质量及运行、检修人员素质,实现检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根据关于发布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和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的通知(铁运200769号)、关于重新公布南昌铁路局接触网设备检修工艺标准的通知(南铁供电发2012134号)的有关要求,制定了南昌维管段京九南线接触网设备检修工艺实施细则,本细则适用于京九南线(赣州南站(含)-局界),请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附件:南昌维管段京九南线接触网设备检修工艺实施细则抄送:南昌供电段,生产技术科(存)。南昌维管段京九南线接触网设备检修工艺实施细则一、承力索和接触线检修工艺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检修周期,检修项目,检修质量标准,检修步骤,处理方法等。2引用标准铁道部铁运200769号文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3检修、大修周期3. 1检修周期:6-12个月。3.2大修周期:承力索1525年,接触线按规定的磨耗限度更换。4检修、大修项目4. 1检修项目:检修承力索,接触线各项标准。4.2大修项目:更换整锚段接触线,同时更换吊弦及其线夹,电连接器、斜拉线、部分补偿器和定位器;更换整锚段承力索,同时更换鞍子、斜拉线、中心锚结、部分支撑装置、补偿器、绝缘子、吊弦及其线夹、电连接器、容量不足支柱等。5检修质量标准5.1 160Kmh及以上区段,接触线应采用恒张力架设,张力不小于3-4KN,架设张力偏差不得大于8%。5. 2承力索、接触线的张力和弛度应符合安装曲线规定的数值,弛度误差不得大于下列数值:全补偿链形悬挂为10%,驰度误差不足15mm时,按15mm掌握。5.3 承力索在直线地段:半斜链型悬挂,应位于线路中心线的正上方,直链型悬挂,位于接触线正上方,偏差不超过150mm。在曲线地段: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的连线应垂直于轨面连线,允许向曲线内侧偏差不超过100mm。5.4 接触线距轨面高度应符合设计规定,误差不得超过土100mm(通过双箱区段最小不低于6330mm,不通过双箱区段最小不低于5700mmo最高导高不超过6500mm,接触网特殊设计不含)。5.5 接触线坡度:200KmhW车速250Kmh区段接触线坡度不大于1%0,坡度变化率不大于0.5%;160KmhW车速200Kmh区段接触线坡度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不超过3%。,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120KmhW车速G60Kmh区段接触线坡度不大于2%o,困难情况下不超过4%。,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5%;车速120Kmh区段接触线坡度不大于3%o,困难情况下不超过5%o,坡度变化率不大于2%;5.6 160Kmh以上区段,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等高,其相对该定位点高差控制在Iomm之内,但不得出现“V”字型。5.7 接触线在直线地段要布置成之字形,曲线地段要布置成受拉状态,其之字值和拉出值要符合设计规定,误差不得超过30mmo5.8 接触线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时,160Kmh以上区段其偏角一般不应大于4°,困难情况不超过6°;160Kmh及以下区段接触线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时,其偏角一般不应大于6。,困难情况不超过12°5.9 接触线磨耗或损伤按下列规定整修或更换。5.9.1在链形悬挂区段中,当接触线CTHAI20局部磨耗和损伤残高为9.1-10.Imm时,加补强线,平均磨耗残高小于IOmm时,整锚段更换。5.9.2加电气补强线时,要使补强线处于工作状态,即与受电弓接触。5.10接头和补强线段的总数规定(不包括分段、下锚接头):速度锚段长W800M锚段长>800MV120km/h34120<V160kmh24160<V200kmh24注:120<VW200kmh区段的接头只能用对接接头,接头处抬高IOmm05.11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米,两接头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80米。载流承力索做接头时应用同型号和材质的线索做跳5.12接触线接头、补强处过渡平滑,该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O-IOmm,必要时加装吊弦。接触线不得有硬弯、扭曲现象。承力索不应有松股、烧伤、锈蚀现象。承力索损伤其截面积超过15%时,应补强或更换。5.13导线接头和分段绝缘器等要保证受电弓平滑通过,不产生撞击和局部损伤导线,且不偏磨。对正常速度通过的电力机车受电弓的冲击加速度(弓网动态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数据)应不大于50go5. 14当承力索因布置交叉相磨擦及承力索磨擦腕臂时,需在相磨处对承力索采取防磨措施。6准备工作6. 1人员:12-15人。6.2 工具:梯车、扭面器、钢卷尺、线坠、导高测量仪、游标卡尺、滑轮组、木锤、导线直弯器、水平尺、道尺、力矩扳手、安全工具、防护工具等。6.3 材料;4.0镀锌铁线、绑扎线、接触线接头、承力索接头、钢线卡子、黄油等7检修步骤7.1 检修承力索有无锈蚀、断股、烧伤情况。7. 2检查承力索的偏移程度。7.2 检查接触线定位点高度及跨中弛度;测量之字值和拉出值。7.3 检查接触线有无偏磨。7.4 测量定位点,跨中及异常点接触线磨耗值。8处理方法8. 1当导线有硬弯、扭曲时:处理硬弯可使用木锤、木垫直接敲正或用导线直弯器;处理扭曲使用扭面器。9. 2当导线高度磨耗或损伤超过规定值需补强时,先截一段同规格型号的导线,一般为80Omm。使用三个双线线夹与本线并联,两端弯起达60度,使受电弓只接触补强线。10. 制作接触线接头1.1.1 1先在欲作接头面侧的适当位置,安装紧线器,通过钢丝套与手搬葫芦相连,紧起手搬葫芦,使做接头两端松驰,检查两端紧线器是否滑动,必要时采取防滑措施。1.1.2 对接的接头:在断头处用铿或砂纸打磨平。然后用接头线夹对接,接触线要落槽,各部螺栓是否紧固。检查接头底部是否处于平滑,否则用平锂打磨处理。松开手搬葫芦,检查接头受力情况,无误后拆除全部工具。1.1.3 重复接头:在断头处用三个双线线夹,线夹之间为100毫米,两端留150-300毫米弯起达60度。接触线要落槽,各部螺栓是否紧固。检查接头底部是否处于平滑,否则用平铿打磨处理。松开手搬葫芦,检查接头受力情况,无误后拆除全部工具。8.3.4线夹螺栓力矩达标。8.4承力索和接触线大修时,整锚段更换。8. 5承力索接头制做:8.1.1 承力索的接头是指对承力索进行纵向机械和电气连接的一种特殊安装结构形式。接头有两种型式:一是普通线夹连接形式,即由进行连接两侧承力索的耐张线夹或楔形线夹、连接板(双环杆)及销钉螺栓等组成;另一种是专用的锚固线夹连接形式,即进行连接两侧承力索的线夹或夹套是经特殊的夹压工艺制成。8.1.2 制做承力索接头做接头时,在承力索需切断做接头部位两侧合适位置,各装一个楔型紧线器;挂手搬葫芦并紧线;紧线至两楔形紧线器间的承力索略有松弛且不受力后,停止紧线。在承力索需切断的两位置上分别用绑扎线扎紧;用断线钳在绑扎线扎紧的中间部位分别断线;用耐张线夹做接头:制作前先将接头处承力索油污擦干净,并用铝包带包住,装上线夹(注意正、倒装耐张线夹的使用和承力索的落槽情况)紧固。两线夹之间用连接板或双环杆连接,并安装好跳线,跳线铜承力索使用回头形式制作接头时,需安装两组电连接线,用以旁路两回头、连接板及销钉等。8.1.3 事故抢修和日常检修中承力索断股处理:1.1.1.1 1在事故抢修时由于时间紧迫,可暂按以下方法先处理,事后应另外安排天窗尽快做接头。1.1.1.2 硬铜或铜合金承力索、铝包钢绞线承力索19股中断1-2股将断股头锂平后,用同材质线绑扎(不须再做接头)。1.1.1.3 硬铜或铜合金承力索、铝包钢绞线承力索19股中断2以上时,用3T手搬葫芦紧线受力,并安装连接跳线,确保电流畅通。1.1.1.4 七股的承力索断1股及以上可暂时作用3T手搬葫芦紧力受力,并安装连安装连接跳线,确保电流畅通。1.1.1.5 5.4承力索机械补强的的技术要求1.1.1.6 5.4.1补强应用与断股处相同材质、型号的承力索。8.5.4.2使用钢线卡子进行补强线与被补强的承力索固定时,断股两侧的钢线卡子各安装3个,且为两正一反或两反一正。严禁同侧的三个钢线卡子同方向安装。8.5.4.3补强线受力状态良好。悬挂点处的承力索补强时,补强线长度必须超过悬挂点2m以上,且与被补强承力索一起装入钩头鞍子内。8.5.5对承力索进行机械补强时的操作步骤:1.1.1.1 1用铿刀将承力索断股头打磨平整,并将其按原在承力索上的缠绕方向、位置重新缠绕,然后用绑扎线将两断头侧分别绑扎。1.1.1.2 在距承力索断股头处合适的位置安装楔形紧线器,并挂双钩紧线器紧线。紧线至两楔形紧线器间的承力索略有松驰不受力后,停止紧线。1.1.1.3 在平均温度安装时,将补强线贴在承力索上并在断股点两侧平均分配。先装一侧的钢线卡子,当一侧钢线卡子紧固螺母后,一人抓住补强线末端上钢线卡子的端侧拉直并与承力索紧贴,另一人安装此侧的钢线卡子。1.1.1.4 紧固各部螺母,检查受力情况。1.1.1.5 待确认无误后,稍松一下手搬葫芦或双钩紧线器,确认补强线受力良好后完全松开并撤除所有紧线工具。1.1.1.6 再次检查、紧固螺母,涂油。8.5.6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使用方法先将无散股、无变形、无毛刺的承力索穿入锥筒螺栓孔内,再将承力索在50毫米段内剥开外层12股,把其余7股穿入楔子内孔,线头与楔子端面平齐,外层股均匀分布在楔子外围,并不许单股进入楔子槽内(G130型直接将全部7股穿入楔子孔内),套入锥筒螺栓内,锥筒螺栓拧入终端双耳内旋紧。紧固力矩不小于80N.M,并保证锥筒螺栓六方体端面距终端双耳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15mmo二、吊弦检修工艺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吊弦和吊索的检修周期、检修项目、检修质量标准,检修步骤,处理方法等。2引用标准铁道部铁运200769号文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3检修周期检修周期为12个月。4检修项目检修吊弦、吊索各项技术标准。5检修质量标准5.1 吊弦间距8-12米,均匀布置。5.2 环节吊弦不得少于2节,每节长度不超过60Onnn,吊弦圆环的直径应为吊弦线径的5-10倍,且呈水珠状,环圈收口处缠绕二圈半,环节吊弦一般采用4.0的镀锌铁线制成,吊弦损耗截面不应超过20%。5.3 吊弦环节无卡滞,套接整齐,有调整余量,吊弦线夹安装正确、牢固。5.4 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驰度变化,吊弦在无偏移温度时,应保持铅垂状态。吊弦垂直线路方向的偏斜率不大1/10,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大于吊弦长度的于吊弦长度的1/3。5.5 弹性吊弦辅助绳和简单悬挂的吊索须用绞线制成。在无偏移温度下两端长度应保持相等,相差不超过100mn1。弹性吊弦辅助绳张力适当,不得松驰,与导线连接的环节吊弦长度不小于500mmo5.6 吊索结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结构高度允许误差±50mm,水平结构尺寸允许误差±10Onnn,吊索线夹安装正确、牢固、不偏斜,无硬点打火现象,确保导线不产生偏磨。5.7 吊索绳采用GJ25钢绞线,不应有松股、扭曲、断股现象,吊索回头不得小于150mm,用二相互倒置的钢线卡子固定,钢线卡子间距60mm,吊索两端受力均匀,吊索座安装正确、牢固、同一根吊索两端吊索线夹处接触线相应等高,允许误差土20mmo吊索绳及螺栓均应有油。5.8 可调式绝缘整体吊弦的承力索用U型板夹尼龙销钉上部内腔不得有裂纹或脱落,开口销不得脱落。5.9 整体吊弦采用IOnInI2铜镁软绞线或铜绞线,综合拉断力不小3.9KN,吊弦不得有损伤、断股和散股。5.10整体吊弦安装位置应符合安装计算表的要求,允许误差为±50mni。吊弦应垂直安装,顺线路方向允许偏斜±20mm,吊弦线夹必须正确、牢固(紧固力矩达到25-32NnI)地安装在承力索接触线平面上,不得有偏斜。5.11吊弦长度应根据现场测量通过计算确定,中速区段吊弦长度允许误差为±2mm,高速区段(140km/h)吊弦允许误差±1.5mmo5. 12整体吊弦软绞线不应有严重松股现象,软绞线钢丝断丝不超过3丝,断头应修平,但需在设备缺陷台帐中记录,铜丝断超过3根以上的需进行更换处理。软绞线两端压结处不能有裂纹。6准备工作6. 1人员:1215人6.2 工具:作业车(或梯车)、钢卷尺、扭矩扳手、扳手、手钳、油刷、安全工具、防护工具等。6.3 材料:C4.0镀锌铁线、整体吊弦、绑扎线、钢线卡子、吊弦线夹、吊索线夹、GJ-25钢绞线、黄油等。7检修步骤7.1 检查吊弦布置间距、数量。7.2 检查吊弦工作状态(受力状态,线夹安装是否端正、牢固,环节有无卡滞、锈蚀、截面损耗、偏斜)。7.3 检查简单悬挂吊索线夹是否安装正确、牢固,螺栓是否有油,有无偏斜打弓现象。7.4 测量吊弦偏移值和吊索的结构高度。8处理方法8.1 吊弦偏移计算公式:E=La(TX-TP)式中:E吊弦偏移值(m)oL一吊弦到中心锚结的距离血)。a一线胀系线(1/)TX一调整时温度(C)TP平均温度(t)%8.2 导高符合要求,而吊索结构高度不符合要求时,可以先调整腕臂底座、拉杆、套管双耳的位置,后调吊索线夹的位置,使结构高度符合要求。8.3 调整吊索线夹位置,利用滑轮组(或铁线)使吊索卸载,松动二端线夹,向两侧移动,使导高符合要求,恢复使两端受力。8.4 可调式绝缘整体吊弦安装:8. 4.1安装承力索用U型滑动板夹,安装步骤是:卸掉尼龙销钉及不锈钢销钉,将板夹套到C19.2的承力索上,装上尼龙绳销钉及开口销,将不锈钢销钉从承力索U型滑动板夹最下面的孔的一侧穿入,穿过心形护孔从另一侧穿出,装上开口销,并注意将开口销打开,以防销钉脱落。9. 4.2松开吊弦中部的双头螺栓上的螺母,使吊弦线处于松动状态。本调整机构为双头螺栓,松开螺母时,有时一边螺母松开,另一边未松开,此时只要一手握紧螺栓上、下的吊弦线,另一手用扳手轻轻一拧,即可松开。10. 4.3打开吊弦线夹,将线夹的齿尖置于导线的沟槽中,上紧螺栓,紧固力矩为25N.M,然后紧螺母。11. .4确定导线导高后,将调节螺栓调至距导线40Omm以上处,拧紧螺母,紧固力矩为25-30N.M,调整不锈钢绞线“8”字环,使不锈钢固定管靠近调节螺栓,用手钳将固定管夹扁,使吊弦线不至串致力即可,不可用力过大。12. 4.5最后再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则安装完毕。13. 5整体式吊弦安装:13.1.1 据承力索的型号确定整体式吊弦装置的型号。13.1.2 吊弦线理顺,不得出现扭劲和打弯现象。松开承力索吊弦线夹螺栓,将线夹的圆弧面夹持在承力索两侧,并调整线夹使其达到要求的位置。13.1.3 固螺栓到达25N.M,保证线夹弧面与承力索接触良好。13.1.4 接线端子套在螺栓上,加弹垫,旋上螺母。13.1.5 扳手固定螺栓的六方头,用扭矩扳手紧固螺母达到25N,M013.1.6 开调整螺栓,将接触线吊弦线夹拉至接触线。13.1.7 开接触线吊弦线夹螺栓,使线夹两片齿形卡入接触线两侧槽内,保证接触线吊弦线夹与承力索吊弦线夹处于同一垂直平面内,预紧螺栓。13.1.8 整吊弦线,使接触线达到设计要求高度,用扳手固定调整螺栓的扁头,再用扭矩扳手紧固螺母达到44N.M。13.1.9 查承力索吊弦线夹与接触线吊弦线夹是否同一垂直平面,否则调整接触线吊弦线夹螺栓、螺母至25N.M。三、支持装置检修工艺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支持装置的检修周期、检修项目、检修质量标准、检修方法等。2引用标准铁道部铁运200769号文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3检修周期:检修周期为6-12个月。4检修项目检修支持装置各项技术标准5检修质量标准5.1 全补偿链形悬挂及简单悬挂腕臂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温度变化时腕臂顶部的偏移要和该处承力索伸缩值相对应,在极限温度时偏移值不应超过腕臂水平投影长度的1/3o5.2 双线路腕臂应保持水平状态,其允许仰高不超过100mmo定位立柱应保持铅垂状态,无永久性弯曲变形。5.3 拉杆(压管)、腕臂的安装位置应满足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的距离(即导线高度加结构高度),允许误差±201111n悬挂点距线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符合规定。5.4 绝缘腕臂各部件均应组装正确,较接处要转动灵活,腕臂无明显弯曲变形,顶部非受力部份长为10020Onnn,顶端管口要密封良好。5.5 隧道内埋人杆件应无断裂、变形,其周围水泥填充物应无辐射性裂纹和脱落,对杆件应有良好的防腐和固定措施。5.6 腕臂及隧道内的埋入杆件不应有严重锈蚀,锌层脱落处要补漆。5.7承力索座在平腕臂上距套管双耳应满足200-400mm的要求,平腕臂及定位管外露应满足200-400mm的要求。腕臂支撑设置在斜腕臂定位环附近,距定位环100T50mm,与平腕臂夹角为60-70度。5.8 平腕臂本体应保持水平状态(可略有抬头,但不得低头),允许偏差0+2Omn1;定位立柱应保持铅垂状,无永久性弯曲变形。5.9 腕臂上底座距柱顶不小于100mm,下底座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5. 10平腕臂底座、斜腕臂底座的安装,应与支柱密贴、平整,底座角钢(或槽钢)宜呈水平状态。5.11斜腕臂、平腕臂安装应满足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悬挂高度,悬挂位置及结构高度要求。5. 12软横跨定位立柱应直立无偏斜,弯曲现象。5.13定位立柱上部拉线应处于拉紧状态,两端头处绑扎紧固。5. 14定位立柱处上、下部固定绳间距符合要求,约为960mmo5.15防风支撑构件联结牢固,无弯曲。6检修步骤6.1 绝缘腕臂与定位装置检修同时进行。6.2 结合步行巡视,重点进行检查,集中在停电时进行缺陷处理。6.3 检查腕臂有无弯曲、永久性变形和严重锈蚀。6.4 利用综合巡检进行处理,对平腕臂水平状态用水平尺进行测量并调至标准。6.5 检查腕臂在无偏移温度时是否垂直于线路。6.6 检查各部零件是否有裂纹、变形、锈蚀、短缺。6.7 隧道内埋入杆件的检修与隧道内线路检修同时进行。7说明。检修人员,工具、材料等准备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此不做统一规定。四、供电线、回流线、架空地线检修工艺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供电线、回流线、架空地线的检修周期、检修项目、检修质量标准、检修步骤、处理方法等。2引用标准铁道部铁运200769号文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3检修、大修周期3.1供电线、回流线、架空地线检修周期为12个月。3.2供电线、回流线、架空地线大修周期为2025年。4小修、大修项目4.1 检修供电线、回流线、架空地线技术标准。4.2 大修项目:整公里更换导线,同时更换线夹,绝缘子和支撑部件。5检修质量标准5.1 供电线和回流线不得有断股、散股,电气连接部分应安装牢固,接触良好。5.2 一个锚段的供电线和回流线的接头、断股和补强线段的总数分别不得超过下列规定:锚段长度在80Onl及以下为四个,锚段长度大于800In时为八个。5.3 供电线、回流线与接触网网杆合架时其带电部分距支柱边缘的距离:回流线不小于0.8m,供电线不小于1m。5.4 供电线跨越接触网最小距离为3米,回流线跨越接触网最小距离为2米。5.5供电线、回流线距地面、树木和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下列表规定:线别距离地面(向距离树木(In)距离建筑物居民区非居民区交通困维区垂直侧面供电线765343回流线65412.515.6 各种导线的张力和驰度要符合有关规定标准,冬季不致断线,夏季须有足够的线间距离。5.7 7水平吸上线在站台部分应埋入地下约100mm,区间水平吸上线顺线路延长部分应埋入地下300-500m,垂直吸上线要紧贴支柱,固定架紧固可靠与回流线或吸流变中性点相连设备线夹螺栓紧固、垫片齐全,铝较线不得散股。5.8 供电线、回流线肩架安装应水平,允许抬头50mm。5.9 供电线带电部分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300mm,困难情况下不小于24Omm5.10回流线带电部分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150mm,困难情况下应不小于75mmo5.11导线采用钢芯铝绞线时,其钢芯不准折断。5.12回流线跨越电气化线路时,距接触悬挂带电部分不小于2米,回流线距支柱边缘不小于0.8米。5.13钢绞线及螺栓部分应涂防腐油。5. 14下锚回流线与顺线路支柱中轴线水平夹角大于8度。5.15架空地线终端和对向下锚须双接地,无轨道电路区段:一支接接地极,一支经火花间隙接钢轨,有轨道电路区段:两支均需接接地极。5. 16腕臂柱接地跳线与回流线的连接安装中,回流线上异径并沟线夹与回流线针式绝缘子距离为100O毫米。6. 17隧道内接地安装:绝缘子裙边至接地线距离不小于100毫米,带电体与接地体间距不小于400毫米,架空地线与接地线连接处应缠绕铝包带。6准备工作7. 1人员:10人以上。7.2 工具:道尺、钢卷尺、测量杆、线坠、羊角紧线器、双钩紧线器、钢丝套。滑轮、吊绳、铿刀、安全工具、防护工具等。7.3 材料;4.O镀锌铁线、绑扎线、铝较线、连接线夹7检修步骤7.1 检查供电线、回流线是否有断股、散股、烧伤,绝缘子是否有闪络和破损,各导电连接部分是否牢固,接触良好。7.2 检测供电线、回流线与铁路、公路、电力线、弱电线、河流、地面、树木、建筑物、山坡、峭壁、岩石、接触网及杆塔的最小距离是否符合要求。7.3 检查供电线、回流线断股、损伤是否超过规定。7.4 检查吸上线状态。7.5 方法8.1 铝较线和钢芯铝绞线的铝线断股、损伤面积小于铝截面的7%且允许的载流量和机械强度能满足要求时,可将断股处磨平并用铝线扎紧,绑扎长度超出缺陷部分305OnInb当断股损伤截面为7%25%时应进行补强,当断股、损伤截面超过25%,应锯断做接头或更换。8.2 按要求更换供电线及回流线。五、弓型支持装置检修工艺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弓型支持装置的检修周期、检修项目、检修质量标准,检修步骤,处理方法等。2引用标准设计标准及产品说明书。3检修周期检修周期为6-12个月。4检修项目定位坡度、导高、偏出值、绝缘检查,金属构件维护等。5检修质量标准5. 1弓型支架活动框架应能上下调整移动十120(-80)mmo5.2 弓型支架能顺线路方向转动前后25度。5.3 绝缘棒定位管其纤维表面应光滑,不应有裂纹,特别不允许有顺绝缘棒的长裂纹。5.4 定位管坡度应为1/81/1005.5 绝缘棒绝缘裙对接地体的最小空气间隙不得小于50mmo5.6 定位管外露(支持器以外)长度不应超过50150mm。5. 7导线应位于隧道中心线上,允许误差不得超过±30则。5.8 导线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误差±2011三.悬挂点最低高度不得小于5450mmO5.9 弓型支架铁件均应涂防腐油,紧固件涂黄油。5.10 带电体与接地体绝缘距离保持300mm,困难值为240mmo6准备工作6. 1人员:13-15人。6.8 工具。梯车(平板车作业平台)、钢卷尺、钢锯、水平尺、道尺、照明设备、线坠、铁锤、油桶、钢丝刷、油刷、安全工具,防护工具等。6.9 材料:4.O铁线、偏心螺栓、棉纱、绝缘棒、黄油等7检修步骤7. 1测量导高、偏出值。7.8 检测定位坡度,外露长度。7.9 检查各部件安装状态(螺栓是否松动,杆件周围有无松动或水泥块脱落,螺帽及外露螺杆是否有涂油,构件有无裂纹等)。7.10 测量带电体与接地体之间的绝缘间隙。7.11 检查绝缘棒是否有放电痕迹,绝缘择的清洁度。8处理方法8. 1定位坡度不符合要求时,可先粗调调整螺栓,再细调偏心螺栓,使定位坡度满足要求。8.8 偏出值不符合要求时,调整定位支持器位置,同时测外露长度。8.9 导高不符合要求。8.3 .1导高与设计值相差小于±40mm时,可在定位坡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相应调整螺栓和偏心螺栓。8.4 .2导高与设计值相差大于±4o1111n时,可先调整固定框架。8.10 各部另件螺栓,应加强紧固,变形或锈蚀严重的部件及时更换,涂防腐油。六、定位装置及拉出值检修工艺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定位装置及拉出值的检修周期、检修项目、检修质量标准、检修步骤、处理方法等。2引用标准铁道部铁运200769号文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3检修周期检修周期为6-12个月。4检修项目检修定位装置各项技术标准并测量拉出值。5检修质量标准5.1 定位管及定位器:正定位管允许抬头,坡度不大于150mmm,反定位管允许低头,坡度不大于150mmmo5.2 定位器的形状和坡度应保证电力机车受电弓安全通过,坡度应在1/101/5范围内变化。支持器方向安装正确,支持器处定位管伸出的长度应为20-150mmo高速区段组合型铝合金定位器根部至接触线中心水平面高差h如下表所示(允许误差土10mm):外轨超高(mm)01030507090110130150h(mm)250260275290305315330345360限位间隙允许误差±1mm,组合定位装置及间隙值的规定,如下表:拉出值(mm)定位器长度(mm)进口定位器限位间隙(HInI)国产定位器限位间隙(mm)300-3998002318200-2999002016100-199100018140-9911001613软横跨下部固定绳距接触线的垂直距离低速区段不小于250mm,中高速区段不小于300mmo固定定位器的定位管应呈水平状态,允许偏差为0+20mm,定位管上的定位卡子距定位环不小于100mmo5.3 定位器管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应与接触线该点的伸缩相适应,允许偏差10%,极限温度时其偏移值最大应不超过定位器管长度的1/3。定位支座与线路中心的距离不小于IlOOmmo正定位时定位管应保持水平,允许抬头,但坡度不得大于150mmm,偏差为±2%。5.4 定位环沿线路方向垂直安装。定位管上定位环的安装位置距定位管根部不少于40mm(软定位器上的定位环距端部的长度以60三为宜),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的较接状态良好。各管口要有管帽,各定位拉线要受力适当且不得有严重锈蚀。5.5 软定位器的定位拉线应用两股4.0铁线做成,铁线较织平缓受力均匀,回头应在本线缠2周以上有折回,定位拉线活固定端在定位器侧,死固定端在腕臂或定位管侧。5.6 拉出值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30mm,跨中偏移不超过400mm(静态情况下)。5.7 定位线夹处导线不应有硬点、偏磨现象。在曲线处,定位线夹大面在受力侧。5.8 各部零件无破损,螺栓紧固,有油,铁件无锈蚀。6准备工作6.1人员:1215人。6.2 工具:梯车、滑轮组、线锤、钢卷尺、手锤、道尺、水平尺、扭铁板、木锤、安全工具、防护工具等。6.3 材料。4.O镀锌铁线、定位器、定位管、定位线夹、支持器、定位环、定位钩、定位管卡子、管帽、黄油等7检修步骤:7.1 检调定位器坡度及偏移。7.2 检调定位管至水平。7.3 测量定位拉出值及跨中偏移是否超过规定,并确定调整量。7.4 检查各部另件受力是否良好,有无破损及裂纹,螺栓涂油。8处理方法8.1 定位器偏够超过规定时应先计算实际偏移值,在曲线上可利用滑轮组将定位器卸载,然后松动定位线夹,将定位偏移调至规定范围,直线上可直接松动定位线夹进行调整。定位器偏移值的计算公式;E=La(TX-Tp)式中;E偏移值(m)L一定位器至中心锚结的距离(In)a线胀系数(1/)oTX调整时温度(。C)Tp平均温度()8.2 定位坡度不符合要求时8.2 .1在保证导线高度的前提下调整吊弦。8.2.2升、降定位环或下部定位绳的位置直至达到要求。8.3 定位拉出值超过规定时,应用滑轮组将定位器卸载,松动定位环或软定位器软尾巴,并根据调整量进行调整,直至符合要求,然后紧固其各部螺栓,拆除工具。8.4 曲线跨中接触线偏移超出规定:若该跨两定位拉出值已符合设计要求时,则可将此定位拉出值适当增大,一般不超过450mm,此办法仍不能达到其目的时,便可以将该跨两定位改为双定位方式,以缩小跨距值从而使跨中偏移符合要求。8.5 受力部件(定位环、定位器、定位管、支持器、定位线夹)的更换必须卸载后,方可进行。9注意事项9.1 定位器一般处于受拉状态,避免受压。9.2 调整定位器坡度及导线高度时,两者必须相互兼顾。9. 3计算拉出值公式:a=m+cC=H*h/L式中:a设计拉出值(mm)m导线定位点到线路中心距离(mm)C受电弓中心到线路中心距离mmH导线高度(mm)h线路曲线外轨超高值(mn)L轨距(mm)现场测C值可按下表计算。CL=1440L=1445L=1450H=60004.17h4.15h4.14hH=64504.48h4.46h4.45h七、绝缘部件检修工艺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绝缘部件的检修周期、检修项目、检修质量标准、检修步骤、处理方法等。2引用标准铁道部铁运200769号文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3检修周期3.1 分段绝缘器(含承力索上分段绝缘子):6个月。3.2 悬式绝缘子、棒式绝缘子检修周期12个月。4检修项目4.1检修绝缘器各项标准。4.2检修悬式、棒式绝缘子标准。5检修质量标准1.1 各绝缘部件表面应清洁、无裂纹、烧伤和破损、老化现象,瓷绝缘子釉面剥落面积不大于300平方毫米。接触网绝缘部件的泄漏距离一般不少于120OnIn1。实行“V”行天窗的双线区段,上下行间隔断绝缘子串一般地区不低于120Onnn,污秽地区不小于1600mmo1.2 各种悬式绝缘子钢帽无松动,水泥填充物不应有裂纹,瓷及钢化玻璃绝缘子裙边距接地体的距离不小于100mm,困难值不小于75mm,硅橡胶及环氧树脂绝缘子裙边距接地体的距离不小于50mmO1.3 分段绝缘器的角隙间隙为300mm,导流滑道与绝缘滑道衔接处以及与接触线的接头处均应平滑,连接牢固,无偏磨,分段绝缘器底面与轨面平行,不塌腰,顺线路方向的中心线应和受电弓中心重合,误差不大于±100mm。导流角隙,导流框架,辅助滑道应在同一水平面内,主绝缘棒应比导流角隙高151111。导流角隙调整完毕后空气间隙为19Onnn-220mm,导流角隙与辅助滑道间空气间隙不小于110mm°主绝缘长度大于或等于120Omm(单根),绝缘电阻用2500兆欧表测量电阻不小于500兆欧。XTK型分段绝缘器导流板和绝缘板上两组引弧棒应分别调整在同一直线上,空气间隙不小于2401111n01.4 分相绝缘器中性区不得小于30米,主绝缘放电痕迹不得超过其有效绝缘长度的20%,主绝缘磨耗厚度不大于2m11,分相接头处应连接牢固,过渡平滑,无偏磨打弓现象,承力索分段绝缘子串应采用重量较轻的有机绝缘子。1.5 更换的分段绝缘器在安装前先进行绝缘试验。1.6 各部零件安装正确,螺栓紧固、有油,弹簧销应镀锌良好.弹力合适.厚度符合规定。分段绝缘器安装后接触线尾线应露出线夹30-50mm,并向本线方向弯曲成小于45度角。1.7 分段绝缘器不应长时间处于对地耐压状态,尤其是雾雨雪等恶劣天气时更应尽量缩短其对地耐压时间,即当作业结束后应尽快合上隔离开关,恢复正常运行。6准备工作6. 1人员:12人以上6 .2工具:毛巾、棉纱、油刷、小油桶、滑轮、吊绳、紧线器、钢丝套、扭铁板、铿刀、钢锯、游标卡尺、木锤、水平尺、道尺、车梯、线坠、安全工具、防护工具等。7 .3材料:分段绝缘器、分相绝缘器、悬式绝缘子、棒式绝缘子。接头线夹、钢线卡子、棒瓶压板、弹簧销、黄油、香蕉水、酒精等。7检修步聚:7. 1检查、清扫绝缘部件。7.1 测量绝缘子裙边与接地体的距离。7.2 检调分段绝缘器的工作面状态,分段器的空气间隙。7.3 检调分相绝缘器工作面状态。7.4 检调绝缘器接头过渡情况,测量接头处导线磨耗。7.5 各部螺栓紧固,并注油。8处理方法7.6 当分段绝缘器消弧角隙与受电弓的接触平面不在同一平面上时,应调整消弧角隙的调节螺栓。7.7 当分段绝缘器的安装平面与轨面不平行时,调节人字吊弦,使之保持平行,并用水平尺检查。7.8 当分段绝缘器有关技术参数超标时,通过调整、打磨等方式使之达标。7.9 检调无法达到技术标准,应对其进行更换。更换绝缘器及绝缘子串的步骤如下:8. 4.1在绝缘器(绝缘子串)两端适当位置安装好楔形(或羊角)紧线器,将手搬葫芦通过钢丝套与之连接,紧起手搬葫芦,使绝缘器(或绝缘子串)卸载。9. 4.2检查卸载工具受力无误后,拆除旧绝缘器(或绝缘子串)。8. 4.3吊上新的绝缘嚣(或绝缘子串)进行安装。8.1.1 4.4松动卸载工具使绝缘器(或绝缘子串)受力,再次检查各部另件受力情况,紧固各部螺栓,拆除卸载工具。8.4.5 过渡部分打磨平滑,测量绝缘间隙,调整工作高度及工作面。8.4.6 各部螺栓涂油。9注意事项9. 1在运输、装卸和安装绝缘子时应避免发生冲撞,不得锤击与瓷体连接的铁帽和金属件,同时也不得对其进行机械加工和处理,绝缘子和铁帽应无锈蚀。1 .2在安装高铝陶瓷分段绝缘器过程中,要采取避免绝缘件受弯的措施。9 .3绝缘器清扫时避免使用有机溶济。八、锚段关节检修工艺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锚段关节的检修周期、检修项目、检修质量标准、检修步骤、处理方法等。2引用标准铁道部铁运200769号文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3检修周期检修周期为6个月。4检修项目检修锚段关节各项标准。5检修质量标准。5.1 非绝缘锚段关节5.1.1 四跨非绝缘锚段关节两承力索的垂直间距为400-500mm,水平间距200±30mm;接触线间的垂直间距为400-500mm,水平间距20Omm±30。中心柱处两支接触线应等高,误差不大于20mni。5.1.2 三跨非绝缘锚段关节两转换柱处的水平距离为100±30mm,垂直距离为20025OnIn1。锚支接触线在其水平投影与线路钢轨相交处高于工作支接触线300mm05.1.3 两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下发《南昌维管段京九南线接触网设备检修工艺实施细则》的通知.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