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扩招CE类).docx
-
资源ID:1873725
资源大小:20.8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扩招CE类).docx
优秀:实习态度端正,工作表现优秀,独立、规范完成实习报告,质量优秀;良好:实习认真,工作表现良好,独立、较规范完成实习报告,质量良好;中等:实习较认真,工作表现较好,独立完成实习报告,质量较好;及格:实习态度一般,工作表现一般,基本能完成实习报告,质量一般;不及格:实习态度较差,工作表现不佳,未完成实习报告及质量较差。(六)质量管理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要求。1 .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集中教学、教学评价、岗位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2 .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学生集中以及岗位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3 .建立学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4 .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毕业要求学生通过规定年限的学习,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时学分,完成规定的教学活动,毕业时达到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十一、相关说明执笔人:参与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结论:学院党组织审定结论:附表1: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扩招CE类)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附表2: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扩招CE类)课程体系架构附表3: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扩招CE类)学情分析报告2.原件制作、脚本编写2.1原件元素编辑制作2.2脚本文案设计3 .原件动画制作能力4 .脚本编程能力5 .动画合成处理能力6 .动画的测试发布能力3 .掌握场景的切换和脚本规划4 .掌握软件操作知识3.动画制作3.1帧动画制作3.2特效动画制作三维设计制作员1.基础建模1.1物体建模1.2人物建模1 .三维模型的设计制作能力2 .材质贴图的制作能力3 .关键帧动画设计制作能力4 .灯光的设置能力5 .三维模型的渲染能力6 .三维虚拟交互制作能力1 .熟悉形体结构知识2 .了解材质制作的知识3 .掌握常见物体人体比例4 .掌握运动规律知识2.材质、灯光设计2.1材质图片制作2.2材质渲染2.3灯光配置,灯光设定3.动画制作3.1粒子动画3.2人物动作动画数字影视制作员1.脚本编写1.1文字构思编排1.2脚本故事编写1 .文案的创作编写能力2 .视频脚本的编写能力3 .视频素材的制作能力4 .片头制作能力5 .音频编辑能力6 .字幕制作能力7 .镜头剪辑能力8 .音视频的渲染与输出能力1 .掌握不同文体编写知识2 .了解不同设计作品的分辨率3 .掌握非线性编辑软件操作知识4 .了解线性编辑软件操作知识2.分镜设计2.1分镜镜头设计2.2镜头场景和角度设计3.特效制作及影片剪辑3.1影片剪辑合成3.2字幕添加,音频特效添加3.3特效制作附表2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扩招CE类)课程体系架构职业岗位(群)平面设计制作员、网页平面设计制作员、数字影视制作员能力要求基本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对应课程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 .党史国史4 .形势与政策5 .军事理论课6 .大学语文7 .信息技术8 .体育与健康9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10 .大学生健康教育11 .中华传统文化12 .创新创业1 .美术基础2 .图形图像处理3 .矢量图形处理1 .网页制作2 .三维制作3 .影视特效与后期制作4 .平面设计制作5 .Ul设计6 .数字视频处理技术1 .三维制作课程实训2 .网页平面制作课程实训3 .数字视频处理技术课程实训8 .综合实训9 .顶岗实习1 .公共选修课2 .自媒体平台运营3 .多媒体平台视频制作专业主干课程网页制作、三维制作、影视特效与后期制作、平面设计制作、网页Ul设计数字视频处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网页制作、三维制作、影视特效与后期制作、平面设计制作、网页Ul设计数字视频处理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扩招CE类)学情分析报告一、调研基本情况1 .调查内容与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是笔者自编高校退役士兵学生情况调查表。问卷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人口统计特征,包括年龄、入伍(退伍)时间、服役兵种、所读专业与年级等。第二部分是学习与生活各方面的表现。第三部分是对今后学习、生活及就业相关问题的预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企业员工和基层农技在岗人员等的调研情况,结合本校CE类扩招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二、调研结果分析2 .退役士兵的人口统计特征参与我校退伍军人招生面试的退伍军人,由于是历年的所有退伍军人,并未做年龄等多方面的要求,所以,这比普通学生的平均年龄跨度非常大。退役士兵年龄大量的集中在40岁左右年。并且年龄超过60岁的也占一定比例,服役的兵种主要为陆军、武警、消防、海军和炮兵,其中主要来白陆军和武警。在专业的选择上,更注重理工和财经等适应面相对较宽广的门类。实用性强,或者与当前从事的行业有密切关联的专业。3 ,退役士兵学习状况退役士兵面试情况来看,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很多退伍士兵连基本的朗读都有很大的问题。总的来看,退役士兵群体较普通学生群体的学习成绩稍差一些。在对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归因方面,近50%的退役士兵选择“知识结构不系统、不连贯”,近40%的退役士兵认为是随着年龄增大,思维的灵活性下降,接受能力稍差导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疑难问题时,有一半的退役士兵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而有一半的退役士兵会选择自己想办法。经过进一步访谈,选择自己想办法的退役士兵表示因为自己成绩不太理想,不好意思向他人请教,潜意识里是怕被别人瞧不起,从而想隐藏自己的弱点。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退役士兵群体的自尊意识较强,但是对于维护自尊的真正涵义不是十分明白。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初衷,退役士兵到高职院校学习深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其未来的就业能力和质量。通过访谈了解到,绝大多数退役士兵表示读大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拿一张大学文凭,从而加大将来就业的筹码。有的退役士兵甚至表示为了能顺利拿到文凭,希望学校能在课程考核上降低一些要求。对于退役士兵存在的这类消极思想,归根究底,笔者认为是退役士兵学习成绩不理想,一时又找不到提高学习成绩的良好途径所导致的自暴自弃想法。故而,怎样提高退役士兵学习的动力,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是值得各方面思考的一个问题。4 .退役士兵生活状况80%的退役士兵认为相比于部队生活,校园生活更舒适安逸,67.7%的退役士兵认为校园生活比部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退役士兵群体对校园生活的适应。不过,也有38.7%的退役士兵认为校园生活并没有部队生活那么井井有条,相对于部队里近乎程序化的生活,校园生活显得更加杂乱无章。48.4%的退役士兵认为部队生活比较单纯,而校园生活比较复杂。他们认为部队就两种关系: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战友关系,而在学校要面对的却很多,校领导、老师、各种社团、同学,有时甚至还有一些社会关系。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在部队里一切行动昕指挥的生活模式到学校里一切都要自主安排,退役士兵显得有点措手不及、疲于应付,说明退役士兵对校园生活各方面的适应能力有待加强,有关各方面应该就这一问题给退役士兵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退役士兵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在生活态度的调查方面,绝大多数退役士兵能与同学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并相处融洽,说明退役士兵随着年龄的增长,并经过当兵的历练,在处事方式上渐趋成熟。绝大多数退役士兵能积极参与学校或班级的各项活动并担任相关职务,这一方面说明退役士兵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的观念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说明老师在选拔任用学生干部时对退役士兵的选择倾向性更强,这与退役士兵曾经拥有或者继续保留的一些优秀军人品质是分不开的。当问及退役士兵还保留了哪些军人特点时,67.7%的退役士兵表示还能保持良好的纪律性,77.4%的退役士兵表示尚能具备较强的组织服从观念,67.7%的退役士兵表示现在依然坚持锻炼健身,58%的退役士兵表示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58%的退役士兵表示在利益面前可以牺牲小我,不和他人争一己之利。而当问及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曾获得过何种荣誉时,几乎所有的退役士兵都表示他们曾经都是优秀士兵或者得到过嘉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都能较好地保持军人的各种操守。因此,调查数据虽然显示退役士兵在离开军营以后还能较好地保持军人的良好品质,但是也不容乐观,无论是在组织纪律性方面,还是在与个人卫生、健康、利益等休戚相关的方面,退役士兵的操守都有所下滑,试探性地寻求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不能回避两点:一、退役士兵所处环境的影响;二、退役士兵的自我意识出现了偏差,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退役士兵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控制。而两点中更为关键的应该是后者,由此引出一个颇能引人深思的问题:在社会大熔炉里,退役士兵怎样才能保持曾经的军人本色?5 .退役士兵对今后相关问题的预期对于自我的预期方面,大部分退役士兵表示希望今后能在学校里发挥更加积极地作用,乐于承担一些事务的协助工作,特别是军训ii或国防教育等自己较为熟悉的方面,也有部分退役士兵表示希望在勤工俭学、志愿者以及体育比赛等活动中有所突破,没有人认同“时间有限,少参与活动,学习是第一位”这样稍显狭隘的观点。这说明退役士兵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勇于接受挑战、乐于奉献的博大胸怀。在就业方面,67.7%的退役士兵希望服兵役的经历可以增加就业的筹码,29%的退役士兵希望国家会有一些照顾政策,仅有3.3%的退役士兵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才是关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退役士兵背弃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足见该群体的享乐主义思想较为严重,这一点也可以在愿意从事的就业岗位调查结果中得到印证。在愿意从事的就业岗位调查中,61.3%的退役士兵希望将来能从事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岗位,38.7%的学生认为将来就业的岗位能与所学专业对口即可,没有一个人选择“国家需要的、条件艰苦的岗位”。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退役士兵希望政府在学费减免方面的扶持力度更大一些,他们表示,自己年龄大了,不好意思开口找父母要。有的退役士兵表示针对自己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现状,希望学校能专门开展一些补习性的课程或者加强专业能力的训练。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企业员工和基层农技在岗人员更多的是想利用学校的课程学习,第一弥补学历上的不足,为未来就业中的就业门槛提供支持,第二,为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修养,达到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待遇的目的,第三,对目前所从事的行业的一个宣传和提升,部分学生有工作,并且在工作的领域有一定的经验和规划目标,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有系统的提升,达到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本领域宣传的目的。三、结论与对策(一)结论1 .退役士兵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不太满意,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学习基础差,知识结构不连贯、不系统是导致退役士兵当前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削弱了退役士兵的学习动力。同时,学习成绩不理想也降低了退役士兵的自尊水平,所以在遇到疑难问题时羞于向他人请教,这样反过来又不利于他们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总的来说,退役士兵在学习方面存在以上两个恶性循环。2 .退役士兵在适应校园生活方面有良好的愿望,但是适应能力有待于提高。退役士兵处事方式较为成熟,能较好地与人相处,但是无论是在组织纪律性方面,还是在与个人卫生、健康、利益等休戚相关的方面,退役士兵均不能把保持军人良好特质做到最佳。同时,退役士兵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敢于接受挑战的勇气,但享乐主义思想比较严重。3 .退役士兵能审时度势,认清自己在学习与就业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合理的规划,但需要得到各方面提供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支持。4 .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企业员工和基层农技在岗人员更多的是想利用学校的课程学习,第一弥补学历上的不足,为未来就业中的就业门槛提供支持,第二,为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修养,达到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待遇的目的,第三,对目前所从事的行业的一个宣传和提升,部分学生有工作,并且在工作的领域有一定的经验和规划目标,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有系统的提升,达到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本领域宣传的目的。(二)对策加强退役士兵专业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方面的培训L帮助他们真正提升职业技能。针对退役士兵基础较差和成绩不理想的现状,政府可以组织高职院校对同专业大类的退役士兵统一做专业基础知识培训L改变各高职院校因单个专业报读退役士兵人数太少,而无法提供统一培训的状况。高职院校也可以在各专业内部推行“结对子”活动,委派专业教师或者鼓励该专业成绩较好的普通学生与退役士兵开展“结对子”活动,在专业班级内建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合作氛围。职业技能方面,各高校可以在校内开展各种职业技能竞赛,以激发退役士兵对技能学习的兴趣,同时聘请企业岗位能手作为退役士兵的兼职指导教师。进一步调整培训教育管理思路,加强刚入学退役士兵转型期的思想教育。退役士兵被混编到各个报考专业,由于缺乏转型期的思想教育,加上宽松的大学环境导致退役士兵对个人的要求放松了,逐渐放弃了很多在部队培养出来的优良品质,同时又把在部队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带到了学校。部队与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对接的方式,加强刚入学退役士兵的思想教育工作,合理引导退役士兵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将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到高职院校,在学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企业员工和基层农技在岗人员更多的是提供就业指导支持,课程知识技能体系的完整性提升,能够更好的为此类人员的再就业,就业层次提升以及待遇提高,运用新媒体手段对现有工作进行支持的目的。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师队伍建设,首先是增加专业指导师的数量,并加大对原有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力度;其次,要以专职就业指导师代替院系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职能,并聘请校外就业指导专家作为就业指导师队伍的重要补充。还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能力培养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就业能力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活动中。推动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薄弱之处。分清学生和老师在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和主导地位,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如何提高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