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森林防火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森林防火发展规划第一章现状分析1一、基本情况1二、防火期工作重点9三、风险分析H第二章规划布局14一、指导思想14二、基本原则14三、规划依据15四、规划理念18五、规划期限18第三章规划目标19一、总目标19二、分期目标19第四章项目建设主要内容21一、预警监测系统工程21二、林火阻隔系统工程23三、宣教系统工程25四、通讯系统工程27五、以水灭火系统工程29六、防火应急道路系统工程31七、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工程32八、航空消防系统工程34九、防火物资储备系统工程34第五章环境影响和资金筹措35一、环境影响35二、资金筹措与使用36第六章保障措施与建议38一、政策保障38二、组织保障38三、制度保障38四、资金保障38五、技术保障39第一章现状分析一、基本情况(一)基本自然特征1 .地理位置市,省辖县级市,位于半岛东南部,市境南部,东邻乳山、牟平,西接莱阳,北连栖霞,南濒黄海,西南隔丁字湾与即墨相望。介于东经120o50,-121o29,北纬36。16,一37。10,之间,陆地总面积190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829平方千米。图1-1市区位图2 .地形地貌为低山丘陵区,北部徐家店、郭城等镇,山低坡陡,丘陵势缓,间有河谷平原,平均海拔140米;中部朱吴、盘石店等镇及方圆街道、东村街道北部,以招虎山山脉为主体,形成境内屋脊,平均海拔174米;西部发城、小纪等镇和二十里店镇部分村庄,山低坡缓,丘陵、平原交错,平均海拔97米;南部凤城、龙山、留格庄、行村、辛安等镇街及二十里店镇、方圆街道和东村街道部分村庄,地势低缓,海拔多在50米以下。境内山岭属崂山山系的分支,最大山脉为招虎山山系。该山系以招虎山、垛鱼顶、跑马岭、翅岭、河龙岗为中心,与古寨、黑岗、垛山、黄草顶诸峰,组成大致呈北东向、次为北西向的低山群,绵亘于盘石店镇、朱吴镇及方圆街道、东村街道。全市高于300米的低山30座,多属招虎山山脉,故低山的形成与招虎山花岗岩体有关。由于构造破坏及风化剥蚀等原因,形成峰峦重叠、沟亦交错的低山丘陵区。3 .气候状况市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型大陆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寒暑显著,昼夜温差小,无霜日期长,雨量集中,夏季多雨,干湿季和季风进退均较明显,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光照充足,气候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2.0°C,平均年降水量695.7毫米,年降水日数124天。适宜的气候,非常适合旅游观光和居住。不同季节气候特点如下:春季(3-5月)随着太阳辐射日日增强,气温不断升高,蒙古高压减弱,气压渐降,空气干燥,大风频,蒸发多,降水少,多春旱,但遇到江淮气旋春天活动频繁、北上东移影响本地,春雨较多。季平均气温10.7,季降水量121.8毫米。夏季(6-8月)盛行自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温高、湿大,雨水充沛,雨、热同步,偶有伏旱。另外,由于在大气环流的引导下,有时有台风影响本地,带来暴风雨。市境南濒黄海,受海洋气候的调节,温度偏低,6、7月份气温比内陆同纬度低3545°C,8月份低L5°C,故夏无酷暑,清爽宜人,使海滨地带成为避暑胜地。季平均气温23.5C,季降水量422.2毫米。秋季(9-11月)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小,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加剧地面辐射冷却,秋高气爽,往往出现秋旱。有的年份,冬季风迟迟不来,夏季风依然盛行,也会出现连绵秋雨。季平均气温14.2°C,季降水量121.4毫米。冬季(12-2月)受大陆气团西北季风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寒,雨雪稀少。1月份是蒙古高压鼎盛时期,冷空气不断南下,冷平流接连入侵,温度剧降,气压升高。季平均气温-06°C,季降水量30.3毫米。4 .水文条件市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31198万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3311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总量为12972万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量与地下水可开采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为5085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87立方米/人/年,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98立方米/亩。境地表水系不甚发育,只有发源于招虎山山脉的较小河流。以该山脉为分水岭,南流入黄海。北流入五龙河,再入黄海。河流属季风区雨源型,源短流浅,河床坡度较大,河水涨落剧烈,季节变化明显。正常降水年份,多数河流夏、秋有水,冬、春干枯。(二)社会经济状况1 .行政区划截至2022年10月,市下辖4个街道、10个镇,另设有1个经济开发区、2个工业园区、1个旅游度假区,市人民政府驻凤城街道海滨中路196号。截至2022年末,市常住人口57.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25%,比上年末提高。.43个百分点。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7.1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29%,比上年末提高1.04个百分点。2 .经济状况2022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0亿元,比上年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77.3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22L4亿元,增长2.1%。2022年,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其中,民间投资占比76.4%,占比下降2.7个百分点;高技术投资同比下降23.8%,占比增加1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52.4%。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施工项目个数增加。投资项目总数为254个,同比增长25.7%;其中500-5000万元项目136个,比上年增加32个。二是房地产投资略有下降。全年完成投资额341335万元,同比下降27.3%。三是二产投资比重加大。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1:51.0:43.9调整为5.1:57.1:37.8o202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34.4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93.6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238.7亿元,增长7.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之比为19.1:36.2:44.7o()森林资源概况市总面积190900公顷,根据202。年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市林地面积31245.51公顷(约46.87万亩),其中公益林25384.68公顷(约38.08万亩),商品林地5860.83公顷(约8.79万亩)。表1-1各镇街林地面积统计一览表序号镇街面积/公顷1东村街道2146.532二十里店镇1452.983发城镇1205.684方圆街道3337.655凤城街道764.676郭城镇2484.477经济开发区149.778留格庄镇3375.289龙山街道760.9510盘石店镇4353.6311小纪镇1379.3712辛安镇765.3513行村镇1854.7714徐家店2710.5115朱吴镇4486.3516市海岛17.55总计31245.51全市十六个重点林区,分别是招虎山、沿海防护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段)、林寺山、镜山、南榆山、驼母山、大寨山、老寨山、晶山、香山、菩萨顶、龙山、将军顶、帽子山、五头山、天门山等林区,分别位于东村街道、方圆街道、凤城街道、龙山街道、留格庄镇、盘石店镇、朱吴镇、郭城镇、徐家店镇、发城镇、小纪镇、行村镇、里店镇等13个森林防火重点镇街和1个招虎山国有林场。(四)森林火灾风险等级根据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LY/T1063-2008),2022年市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结果显示:表1-2各镇街森林火灾风险等级一览表风险等级镇街面积/公顷高方圆街道8457.20盘石店镇13602.98中高行村镇14254.03东村街道9009.09留格庄镇12725.22小纪镇17189.61朱吴镇19640.12二十里店镇10391.01徐家店镇15688.56郭城镇17001.97发城镇13999.91中辛安镇13713.09凤城街道5850.98中低龙山街道9092.87风险等级镇街面积/公顷碧城工业区1513.63低旅游度假区1790.53外向型工业加工区757.17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3235.20e海阳市森林火灾风险等级图图1-1各镇街森林火灾风险等级分布图(五)体制机制建设情况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指挥,有关市级分管负责人任常务副指挥,应急、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指挥,其他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全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负责指导全市森林防火和较大森林火灾扑救工作,负责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森林防火中的问题,负责监督有关森林火灾案件查处和责任追究情况,决定森林防火其他重大事项。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应急管理局,承担指挥部日常工作,并负责指导协调相关部门森林火灾防治工作,负责森林火情监测预警工作,发布森林火险、火灾信息。另外,市林业局负责编制森林火灾防治规划和防护标准并指导实施,组织指导开展森林防火巡护、火源管理、防火设施建设,组织指导国有林场林区开展防火宣传教育、监测预警、督促检查等工作,负责检查各镇区街道贯彻执行森林防火有关政策部署、法律法规及重大措施情况,指导镇区街道做好森林消防专业扑救力量建设和森林火灾先期处置。(六)防火能力建设情况预警监测建设现状。升级改造原有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已建铁塔监控80处,智能语音卡口100个,防火检查站158个,瞭望哨24处。2 .林火阻隔建设现状。全市已建防火隔离带740公里。其中,自然隔离带130公里,生物隔离带长度60公里,工程隔离带长度550公里。3 .宣传教育建设现状。全市每年利用广播播出防火公益宣传片和发送短信,设置宣传标牌1020个。在镇村驻地、进山路口、林区道路两侧和主要墓地区域建设大型野外宣传牌340个,大力推行文明祭祀方式,适时发布禁火令,采取“小手拉大手”学校宣传、“鲜花换烧纸”文明祭祀形式,并加大对违规用火打击力度,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公开曝光,从源头上杜绝火灾发生。全市通过印发宣传单、宣传手册,利用报刊、微信、电视台、官方网络平台发布防火提示,设置宣传牌、警示牌、标语宣传防火口号和推广文明祭祀新风等。4 .通信指挥建设现状。全市已建中继台7处,指挥车1辆,配有对讲设备140部,通信与信息指挥系统亟待增加完善。市、镇(街道)两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由市、镇领导直接指挥调度及开展防火工作,实现了森林防火指挥管理规范化、常态化和高效化。5 .水灭火建设现状。全市现有水库116处,塘坝50处,蓄水池62座,储水罐59个,全市铺设消防管道11.5km,逐步实现风力灭火与以水灭火相结合。6 .防火应急道路建设现状。全市重点火险区已建防火通道660km,修建情况不平衡,部分重点区域、山体林区与自身防火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增加完善。7 .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现状。市共有市镇两级森林消防专业队伍28支,人员编制637人。其中镇级森林消防专业队伍17支。队伍实现了防火期内集中食宿、全天24小时值班备勤。8 .防火物资储备情况。全市森林防火物资有运兵车54辆,水罐车22辆,水泵68台、风力灭火机831台,灭火水枪160个,油锯113台,割灌机180台,对讲机140部。二、防火期工作重点每年进入防火期,市均持续加大宣传教育、火源管控和森林防火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并通过地毯式、多频次的督导检查,进一步压实防火责任、消除火灾盲区。1 .浓厚宣传氛围。市牢固树立“预防为主”思想,把做好防火宣传作为首要任务,贯穿于森林防灭火工作的全过程、各区域。深入广泛开展普及教育活动,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开设森林防火宣传专栏、专版,利用公益广告、短信,张贴标语标牌、宣传单,出动宣传车等形式,推动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进农户、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全面普及防火灭火、林火避险自救等常识,使宣传工作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切实提高全市人民的知晓率和参与率。通过悬挂防火旗、宣传横幅,安装宣传牌、禁火区警示牌,张贴森林防火禁火令和打击违法野外用火通告警示案例,镇村两级广播台、巡防流动宣传车、护林员随身携带“小喇叭”循环播放等方式,将各级禁火要求宣传到位,并在今日刊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曝光一批违规违法用火和失职渎职典型案例,切实增强全市人民的火患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时,大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在重要节日前后,要集中开展文明祭祀宣传活动,全面推行丧葬事项报告制度,加大对外地来海返乡过节人员的重点管控,引导广大群众移风易俗,改变上坟烧纸烧香、燃放烟花爆竹的陋习。2 .加强巡防查处。市级层面,组织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等部门执法人员,成立打击违法野外用火联合巡查执法队伍,每日驾车沿防火重点区域进行巡防查处,排查火灾隐患,增强震慑力,并将巡防情况统计汇总,呈报市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阅示。同时,利用无人机对招虎山等重点区域进行森林防灭火巡防,实行森林防灭火联防联控。镇级层面,镇街干部联合属地派出所,组建森林防灭火巡防小队,携带灭火机具、喇叭,对重点林区和火灾易发多发区域开展巡防宣传,加大收缴火种和违法违规野外用火打击力度,及时发现火情,随时做好火场处置。村级层面,按照“网格化”要求,每块区域都配备一名护林员,专门负责本区域森林防火工作。每天护林员都需要对负责区域进行无死角、全天候巡防,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3 .严格值班值守。森林防火期内,应急局、公安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等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成员单位,派驻专人联合值守,负责全市森林火灾的防范调度、督导检查。市镇两级森林消防专业队全天候全员值岗备勤,坚持军事化管理,加强体能技能和防火演练培训,保持战时状态,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目标;坚持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按照森林火灾归口报告制度,及时准确上报情况,坚决杜绝迟报、瞒报、误报、漏报情况发生。各镇区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至少一名同志24小时在岗值守,每天到所辖区域护林防火巡查至少2遍。护林队实行24小时集中食宿,实行军事化管理,在重要进山路口、卡口、护林房、检查站、瞭望哨等重点部位进行全天候值守,加大收缴火种等力度。尤其是在清明节等重要节点,市级领导24小时值班;镇街主要负责人全部靠在田间地头林区;从全市抽调市直部门干部作为包村防火人员,联合镇村干部群众,配合护林员组成市镇村三级联防,包保到每一个林区路口、坟头,确保万无一失。4 .严格督导检查。联系乡镇领导通过“四不两直”开展督导检查,带头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给镇区街道;市森防指办公室会同“两办”督查室、纪委、组织部等单位,直奔基层、直奔现场进行明察暗访,不间断、不定时开展督查。实行督查结果及时通报制度,对因防火责任不落实、发现火灾隐患不作为,扑火组织不得力,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以及有火不报、大火小报、贻误扑救战机的单位和个人,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曝光,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三、风险分析1 .天气持续干旱,极易引发森林火灾。近年来,高温、干旱、大风干燥和暖冬等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市近几年降水量均低于历年平均降水量,未来几年也仍处于较为干旱周期中,高温、大风等极端天气更加频繁,森林防火的外部环境十分不利,森林防火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2 .地质条件特殊,不利于森林防火工作开展。山谷、山脊等复杂地形较多,属于扑火危险地带,不利于火灾扑救的开展。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坚硬度较高,防火道路修建的工程量及成本大量增加。山基表面多为风化残积物形成的棕壤性土,土层覆盖较薄,对防火阔叶林的生长不利。3 .林分结构单一及林区可燃物增多,极易形成森林大火。全市主要林种资源单一,主要为赤松、黑松等针叶林,属于易燃树种,耐火抗火性差,且普遍为同龄林,一旦发生火灾,蔓延速度快,造成损失大。同时由于封山育林及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实施,林内可燃物越积越多,部分林区地表可燃物载量超过50thm2,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30thm2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的临界值,发生森林大火的概率增大。4 .林区火源错综复杂,管控难度大。林区面积大,林城交织,林农交错,呈现农事用火、游人用火、祭祀用火“三火”叠加态势,火源防控点多、面广、线长,难以有效防控野外火源。森林火险区内人为活动频繁,烧田埃、烧荒草等情况普遍存在,上坟烧纸、烧香点烛等用火屡禁不绝,森林火灾隐患越来越多。另外,全市林区每年进山游客络绎不绝,极大地增加了森林防火的管控难度。5 .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尚难支撑森林防火需求。虽然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但由于防火责任重,防火难度大,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资金投入相对有限,全市范围内瞭望监测、防火道路、林火阻隔、灭火水源等尚未形成网络,各镇(街)间防火能力水平差距较大,与达到“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尚存在较大差距,也难以承载森林防火复杂环境带来的压力。第二章规划布局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安全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和“五个第一”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分区、分类施策”的治理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建立完善市森林防灭火预防、扑救和保障三大体系,大力推进依法治火、科学防火、预警响应、应急处置和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防扑火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损失,避免人员伤亡。二、基本原则1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扑救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要把森林火灾预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森林防火意识;加强预警监测,建立完善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建立健全森林火险分级预警模式和响应机制;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加大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力度,提升防范森林大火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扑救,把保障林区广大人民群众和扑火人员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扑火队伍专业化和扑火装备现代化建设,提高组织指挥水平,提升空中灭火、以水灭火、机械化灭火能力;精心组织,科学指挥,减少森林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 .坚持分区施策、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森林火险区划等级、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火灾发生实际情况,与国家的分区施策相衔接,合理划分治理区域,针对各区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治理措施。突出重点,对重点治理区域重点倾斜,加大投入力度,提升重点区域森林火灾防控能力。3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装备能力建设,突出以水灭火等基础性、长远性工程建设;落实责任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科学防火,加大依法治火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确保森林防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4 .坚持科技优先、加强培训的原则。加强森林防火理论研究,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的森林防火技术和装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防控森林火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森林防火科技含量。注重森林防火业务与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森林防火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森林防火管理现代化水平。5 .坚持政府主导、齐抓共管的原则。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的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林业、气象、航空、通信、新闻、文化、教育、民政、交通、旅游、武警、军队等多个行业部门,是一项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业。要在政府的领导下,林业部门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并按各自的职责范围积极开展森林防火工作,形成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整体合力,真正建立起“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积极支持”的森林防火工作机制。三、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26年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修正);(6)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26年修正);(8)自然灾害救助条例(2019年修订);(9)森林防火条例(2008年修订)。(二)标准及规程规范(1)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LY/T1063-2008);(2)森林火险区划等级(DB51/T2127-2016);(3)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JI27-2012);(4)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2013);(5)林业信息化网络系统建设规范(LY/T2172-2013);(6)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要求(LY/T2663-2016);(7)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LY/T2581-2016);(8)森林火情瞭望监测设施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2017);(9)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LY5104-98);(10)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LY/T5007-2014);(11)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和管理规范(国森防办200711号);(12)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标准(LY/T5009-2014);(13)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规范(LY/T2246-2014);(14)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2017);(15)森林火险监测站技术规范(LY/T2579-2016);(16)森林航空消防工程建设标准(LY/T5006-2014);(17)森林防火宣传设施设置规范(LY/T2798-2017)。()政策性文件及其他相关资料(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的通知(国办函202099号);(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年)(国办发2016104号);(3)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强应急基础信息管理的通知(安委办20198号);(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2012号);(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形势下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意见(2023年4月);(6)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五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2026年7月);(7)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司局关于编制重点森林草原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林防发2023115号);(8)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抓好全省森林防火能力建设重点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字201312。号;(9)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62035年);(10)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30年);(11)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30年)>中期评估报告;(12)全国重点区域林火阻隔系统(含防火道)工程建设规划(2026-2035年);(13)省森林防灭火“十五五规划”»o四、规划理念(1)以水为源,串点成网;(2)以路为带,区划阻隔;(3)立体监控,防患未然;(4)机动调度,互联互通;形成“六网相连、联动统筹、科学高效”的立体式森林防火体系。五、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项目建设期为5年,分近期规划20262022年、中远期规划20232030两个建设期。第三章规划目标一、总目标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建立完善的森林火灾责任、信息、防灾体系,加快建立应急处理系统,实现预警响应规范化、火灾扑救科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基础工作信息化、森林防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分期目标在规划期间全面提升市林火综合防控能力,形成完备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构建完备的“六化”即预警响应规范化、火源管理法治化、火灾扑救科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装备建设机械化、基础工作信息化;“六网”即瞭望网、水源网、阻隔网、通讯网、道路网、指挥调度网建设。实现人力灭火和机械化灭火、风力灭火和以水灭火、传统防火和科学防火有机结合;形成森林防火长效机制,构建“六网相连、联动统筹、科学高效”的立体式森林防火体系,显著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实现森林防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提高林火监测覆盖率健全森林火险分级预警模式和预警模型,提高预警时效和精度。充分利用空间技术,提高卫星监测林火时效性和识别能力;重点区域火情瞭望监测结合地面巡逻等方式,覆盖率达到100%;做到全市森林火情监测无盲区,形成视频监控、瞭望台(塔)、地面巡查三者结合的立体式林火监测体系。2 .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配套建成防火道路网,确保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和物资运输迅捷通畅,防火道路按照森林消防专业队员搭乘汽车、摩托车、徒步交替行进,半小时到达火场,部分高山、深山、远山1小时到达火场的目标修建,纵横成网,沿途设有醒目的导向和夜间反光标示牌。完成重点林区防火通道修缮塌方和杂灌清理、路面铺垫等工作。加强森林灭火水源设施建设。采取拦蓄地表水和人工补水等方式,按照500米的取水半径、紧邻防火道路的要求规划建设塘坝、蓄水池、集雨窖、储水罐等设施,为扑救森林火灾储存足够水源。有序推进招虎山等重点林区实施引水上山工程重点区域埋设输水管网和消防栓;合理规划直升机取水点、停机坪,在重点和薄弱区域加快建设储水罐等设施,森林防火宣传固定标牌覆盖全部重点火险区。3 .改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设施装备加强专业队伍的扑火机械设备与扑火装备建设,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提升森林消防专业队伍的综合能力。4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在巩固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实施建立健全组织管理,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护林防火宣教力度,实现依法治火与行政治火并举,使森林防火工作步入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轨道。森林防火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林火管理水平提升,实现24小时火灾扑灭率达到95%以上,将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确保不发生较大人员伤亡。第四章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一、预警监测系统工程森林火情预警监测系统工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人工瞭望和视频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完善森林防火监测,辅助决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森林防火动态管理,对林火监测、林火预测预报、扑火指挥和火灾损失评估等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构建全市智慧森林防火监控和辅助决策系统,形成市、镇(街)二级统一林业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应急指挥监控感知系统的应急联动。在森林防火“六网”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防”,建设“瞭望网”加强火情预警监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安装远程视频监控设备、建设瞭望台、防火检查站等基础设施,能确保在第一时间消灭火灾隐患,或发现森林火情,观察火情发展的状况,并结合地理信息指挥系统,查出火情发生的地理位置,及时掌握火情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森林资源等情况,从而迅速判断火情可能发生的危害程度,及时组织扑灭。进一步加快火险预警系统和应急信息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森林火险分级预警响应制度。一旦发布预警信号,要按照预警响应进入临战状态,有关人员迅速到岗到位,全力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和应对准备,建立起“因险设防、因险而动、快速反应、科学应对”的灾前预警机制。规划以现有森林火险观测站为基础,逐步建立由森林火险要素监测、可燃物因子采集等多种功能构成的森林火险预警系统。以加强火险天气、火险等级和林火行为等的预报,并制定与之对应的预警响应机制,实现科学防火。本次规划在现有基础上,视频监控点增点加密,新建铁塔视频监控点15处、改造4处,规划后总量达到95处。主要布局在重点火险区、进山重要路口、游客游览路线等,不仅可以监测火情,扩大监测范围,还能实现对居民群众、旅行者、社会闲散人员活动区域的有效监控。1.1存量点位升级改造清单更新森林防火监控明细序号点位名称经度纬度1小纪北三官121.0110736.8040172小纪大刁家120.99986136.7648193小纪东野口121.01918536.7630994小纪鲁瞳东120.96610336.892399L2盲区补点新建清单新购置森林防火监控服务点位明细1中国山西头121.108837.135320652郭城西鲁家疥121.108407137.100066943市郭城镇桂山西-2121.15169637.0406434市高家上尹家121.22610736.9417665市盘石店镇大庄北(VIP)121.212379436.876068536市盘石店招虎山奇石峰(VIP)121.23438836.8386067LT-(高)留格镇望格庄村_0LT(VIP+0LT)121.34947836.808285738盘石嘴子前(VIP)121.249171536.904349459中国朱吴山中涧(VIP+梯)121.13617936.89236510东村迟家-2(VIP)121.24946436.83370911朱吴垛岗121.182835136.9135585312市朱吴镇峨山后1121.207928536.9517403613中国行村龙门口120.9686536.74748914市留格庄镇杜家北121.379149736.7977373515中国盘石书院121.227770836.91429539二、林火阻隔系统工程林火阻隔系统是有效防止火灾蔓延、控制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的根本措施,是森林火灾预防体系的基础工程。从市已经建成的林火阻隔网络情况来看,全市主要林区的防火阻隔网络已基本形成,在城区各主要道路、城郊防火通道两侧及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等重点火险区建成较为系统的林火阻隔网。按照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LY/T5007-2014)规范要求,遵循“因险设防、重点突出、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际考量市的地形、气候、交通条件、扑救能力等综合条件,在充分利用自然隔离带的基础上,切实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生态安全,合理规划林火隔离带,与现有隔离带联通构成闭合圈,形成阻隔功能较强,自然、工程、生物相结合的高效林火阻隔网。达到阻隔重大森林火灾、及时扑救森林火灾的目的。另外,需加强规范墓地管理工作。在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坟墓外迁和集中相结合、以集中规范管理为主的办法,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公益性墓地,新葬坟墓一律进入公墓,现有散坟逐步迁入公墓,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一时不能迁出的,采取工程阻隔或冬火夏防措施,利用灭生性化学药剂灭除杂草,在有条件村居墓地周边修建1.82.0m的砖砌防火围墙,或者在周边改造栽种耐火树种,以本地常见的干果类经济树种为主,比如板栗、核桃、大枣、榛子等,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减轻因上坟烧纸给森林防火带来的压力。公益性墓地建设经费和散坟集中、外迁所需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结合市各镇(街)地理区位和森林植被结构特点,确定本次规划内容包括自然阻隔带清理维护改造、防护隔离网建设、生物阻隔带改造工作。1 .自然阻隔带施工方式为机械和人工清理开设防火线(按一定线路,在规定宽度范围内通过清除地表上所有植被措施,未经翻起新土能有效阻隔地表火与林冠火的带状空地)、机械施工建设生土带(经翻起新土)和割、铲、计划清除、四边清理等有效措施手段,大幅度清除减少林下可燃物载量。每年计划清理林区道路两侧隔离带500公里;生土带10公里(宽度10-30米);林缘、坟边面积35000亩,宽度30米以上。规划新建自然阻隔带4公里。2 .工程阻隔带在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采取工程阻隔措施,因地制宜地建设防护隔离网。对重点林区、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墓地和沿路重点地段,采取建设防护隔离网的方法进行隔离。同时,防护隔离网的建设要与路网建设和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多重阻隔屏障。规划每年新建工程阻隔带防火线20公里。3 .生物阻隔带因受气候、土壤等生态因素的影响,新建生物防火林带周期长、成林慢,计划十五五期间,通过人工措施由生物障碍物组成林火阻隔带,规划防火林带20公里。重点选择保护区、景区、林场周边、山区小溪、河流两侧,林区易燃针叶林四周或两侧,利用难燃抗火性植物或树种,辅以人工改造措施(如清理、补植补播、抚育、除杂、保护),促其成为阻火林带,提高防火功效。招虎山、郭城镇林寺山、朱吴镇看牛山、小纪镇托母山、行村镇香山等重点火险区防火林带宽度3050m,其它区域防火林带宽度2030m,陡坡和峡谷地段应适当加宽。树种选择方面,尽可能选择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落叶多、易分解、根系发达、扩繁能力强、造林存活率高等特性的乔木、灌木,即应当选择具有耐火性强的抗火树种。比如板栗、核桃、大枣、刺槐、泡桐、紫穗槐等。同时,每年清理地表可燃物,逐步建成以工程隔离为主和生物隔离为辅的林火隔离系统,同时设置森林防火宣传标识等配套设施。三、宣教系统工程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防火意识,消除火灾隐患,是森林防火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和长期性的任务。按照“政府主导,媒体联动,教育渗透,全民参与”的要求,强化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的宣传教育职能,丰富宣传形式和内容,规划每年全市及重点火险区开展防火宣传活动,新建防火固定宣传标牌,并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利用报刊、电视台、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数字电视开机画面等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范围和广度。从各条战线、各个层面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全方位的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实现森林防火宣传无死角,全覆盖,构建社会化的森林防火宣教格局。1 .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如在清明期间开展“鲜花换纸”“栽植纪念树”等倡导文明祭扫宣传活动,在学校、社区等举办座谈会及播放宣传教育片等。还应继续加强宣传的系统性、连续性,创新性。目前,市每年11月到次年5月的防火期间,尤其是清明节等防火重点时段,组织“森林防火宣传月”“森林防火宣传周”活动,利用现场宣传咨询、森林防火宣讲团、文娱节目、专题讲座、专场演出等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对全民进行森林防火知识宣传。2 .加强防火教育加强对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防火教育,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宣传优势,开展全市中小学生的森林防火宣传。森林防火部门要充分发挥学校宣传的辐射面和影响力,积极主动协调教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以“写一篇森林防火作文、出一期森林防火黑板报、给家长写一封森林防火信、写一条森林防火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