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
绍兴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二O一六年六月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发展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发展基础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指导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发展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发展重点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文化旅游业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动漫影视传媒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创意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四)文化交易演艺错误!未定义书签。(五)文化产品制造错误!未定义书签。四、空间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做优“一心”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做强“两群”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做精“三带”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做实“十平台”错误!未定义书签。五、保障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完善组织领导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健全要素支撑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加大项目推进力度错误!未定义书签。(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作为长三角先行城市,绍兴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467亿元,人均GDPlO.08万元。绍兴也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产业特色突出。“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特色日益彰显,亮点逐步显现,为“十三五”时期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指导绍兴文化产业发展,明确未来五年发展思路,依据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绍兴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一)发展背景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同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十三五”时期的基本发展理念,对绍兴继续走在前列提出了新要求。从我省看,文化消费将带动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供给,信息化催生出“互联网+”文化产业新业态,“一带一路”为文化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在此背景下,绍兴要顺势而为,抓住国际国内发展机遇,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从我市实际看,今后五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发展路径的转型期、大城市建设的关键期、转型升级的攻坚期,迫切需要寻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充实传统产业内涵,提升产业体系层次,还能增加文化附加值,提升核心竞争力,壮大经济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绍兴在深入推进大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的品牌还需进一步打响,城市软实力还需进一步增强,需要将文化根植并内化于城市发展中,推动实现“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目标。为此,市委市政府将文化和旅游列入全市重点提升发展的八大产业之一,力争打造千亿级中高端产业集群,并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二)发展基础1 .资源特色十分鲜明名人资源丰富,王阳明、鲁迅等名人享誉海内外。产业特色鲜明,纺织、建筑等产业优势明显,黄酒、茶叶、香椎、越窑青瓷、珍珠、丝绸等产品具有较高知名度。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旅游资源单体共1861个,现有5个国家森林公园,8个风景名胜区(其中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A级景区70个,涵盖历史文化、山水风光和生态休闲等多种业态。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众多,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4项,省级非遗名录72项。戏剧曲艺传统绵长,拥有越剧等五大剧种,莲花落等五大曲种,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2 .发展实力逐步提升2014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77.9亿元,近四年年均增长19.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3.4%提高到2014年的4.17%o文化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达到367家。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较快。集聚效应初显,逐步形成金德隆文化创意园、东城智库、中国轻纺城创意产业基地、竦州文化创意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柯桥区入选“浙江省文化产业重点县(市、区)”,美盛文化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美盛文化、阮仕珍珠、明牌珠宝入选“浙江省重点文化企业”。3 .发展环境渐趋完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市里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文化产业促进会,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各地也成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组织机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市里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不断优化服务,加强政策宣传,逐步完善考核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健全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出台绍兴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规范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加强文化产业交流,连续多年组织文化企业参展义乌文交会、深圳文博会和其他各类展会活动。绍兴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还不够深。文化与旅游、金融、科技等融合度还不够高,“文化+”运用力度不足,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二是文化资源整合能力还不够强。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尚未高效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能力还不够,区域之间的文化资源的联动开发能力还比较弱。三是文化体制机制还不够活。制约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机制还未形成。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以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着力培育特色产业体系,为实现文化强市建设目标提供产业支撑。(二)发展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改革创新。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为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坚持特色彰显。注重绍兴特色,推动差异化发展,充分挖掘利用特色资源,传承优秀地方文化,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构建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坚持融合发展。强化“文化+”理念,大力推动文化与互联网、科技、金融、产业的有效对接,文化与纺织、建筑、黄酒等传统产业和工艺美术、旅游等特色产业的有效嫁接,形成文化产业跨行业、跨部门渗透融合的新业态和产业链。坚持合力推进。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明确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各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坚持开放融入。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统筹利用市内外资源,加强区域分工协作,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增强文化企业国际竞争力。(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总体形成六个“更”:发展路径更清晰、发展实力更显著、产业结构更完善、企业梯队更合理、发展平台更突出、发展环境更优化。具体表现在:发展路径更清晰。确立“一、三、五、十、百、千”的发展路径。围绕一个目标。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以上,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以上。实现三大突破。在文化产业与城市、时尚、创意、科技、金融、产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上取得突破;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上取得突破;在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突出五大发展重点。重点培育文化旅游、动漫影视传媒、创意设计、文化交易演艺和文化产品制造五大产业。培育十大平台。推动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园区、文化小镇)建设。实施百个项目。实施100个投资额IOOO万元及以上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完成千亿投资。“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文化产业投资额达到1000亿元左发展实力更显著。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产业结构更完善。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提升发展文化产品制造业,协调发展相关产业,突出发展“五大”重点产业,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企业梯队更合理。初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为支撑、中小微文化企业为后劲的结构合理的企业梯队。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30家以上,发展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新兴文化企业70家以上。发展平台更突出。确定一批重点培育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按照企业聚合、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原则,高标准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重点培育总产值超亿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10个。同时,结合地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培育和创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小镇和文化创意街区等。发展环境更优化。政策环境更趋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社会环境更趋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市场环境更趋成熟,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得以健全,企业营商环境更趋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三、发展重点(一)文化旅游业1 .方向目标按照构建“两江一河一古城”兀形的全市域文化旅游发展大空间格局和“兴市域、优古城”的发展理念,依托绍兴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重抓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施跨界融合和区域一体化建设,走特色发展、集聚发展、联动发展之路,力争把绍兴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2 .实施举措推进全市域“310”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计划。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项目推进力度,逐步形成古城文化旅游区、会稽山旅游度假区、鉴湖柯岩旅游度假区、兰亭文化旅游区、曹娥江旅游度假区、滨海文化休闲旅游区、世界遗产古香格群文化旅游区、诸暨五泄旅游度假区、噪州温泉旅游度假区、新昌十里潜溪旅游度假区等十大文化旅游功能平台。鼓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乡镇,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导的产业经济。重点培育绍兴黄酒小镇(东浦、湖塘)、官渡创意小镇、兰亭书法小镇、柯岩酷玩小镇、青瓷小镇、杭州湾花田小镇、越剧小镇、丝茶小镇、丹霞风情小镇和珍珠小镇等10个文化旅游小镇。全市域推出唐诗之路、古越文化、古运河文化、黄酒文化、书法文化、生态文化、水城风情、历史古城、研学、戏曲等10条文化主题经典游线。推进“511”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计划。以古城为核心,加强保护和利用,突出发展越子城文化旅游片区、西小河文化旅游片区、鲁迅故里文化旅游片区、书圣故里文化旅游片区、八字桥文化旅游片区等五大文化旅游片区,完善古城文化旅游慢行线,提升环城河文化旅游带,实施阳明故里保护和利用等十八只文化旅游项目,构建“五片一环一河”空间发展格局。以资源为依托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围绕文化旅游特质,秉承差异化发展思路,推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重点培育发展以绍兴古城为核心的综合休闲旅游特色产品;以名人资源为核心,整合绍兴历史、书法文化内涵的游学教育特色旅游产品;以山水资源为核心的养生度假特色旅游产品。以交通设施为支撑打造1小时文化旅游圈。完善高速、铁路、公路、通用航空等为支撑的交通设施,促进外部交通、城市公交与旅游交通一体发展,打造立体化交通网。以现有市域交通网络干线为基础,提升通景公路以及景区之间公路的道路等级。建设古城慢行步道系统和内河环河水上游线系统以及开通旅游专线等,提升内部交通通达水平。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突破强化文化旅游营销。加强旅游营销推广,利用微信、微博等营销工具,宣传推广文化旅游品牌。利用国家和省各类展览会、交易会等平台,推介宣传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各地文化习俗,推广兰亭书法节、金柯桥旅游节、浙东新商都购物旅游节等旅游节会。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力度,共同拓展文化旅游市场。(二)动漫影视传媒1 .方向目标从构建动漫影视全产业链出发,以自主IP为核心,注重绍兴本土元素在动漫影视作品中的呈现,增加企业数量,壮大企业规模,重视开发动漫影视衍生品,打造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动漫影视原创基地。利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大力推动传媒产业发展,提升传媒企业竞争力。到2020年,集聚动漫影视传媒企业30家以上,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2 .实施举措差异化发展动漫影视、网络游戏产业。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动漫企业,加快创作生产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优秀原创动漫游戏影视作品。以本土原创为核心,扩大产业外延,多形式、多途径开发价值。推动动漫游戏影视企业通过购买、参股控股、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抢占稀缺优质IP,打造动漫游戏影视品牌,升级产业链,构筑生态圈。转型发展传媒产业。加快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内容建设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推动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以及业务开发、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度融合、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大力发展手机电视、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传媒产业集团化、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逐步建立顺畅高效、适应市场竞争和一体化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融合发展动漫影视传媒产业。推动动漫影视和传媒产业在技术、业务和文化内容方面融合,不断拓展融合深度和广度。推动动漫影视传媒与金融融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动动漫影视传媒与科技融合,提高动漫影视作品的艺术水平和观赏效果。推动动漫影视与网游、手游、衍生品开发、影视主题旅游、时尚、艺术等相关领域的融合渗透,加强动漫影视产品的多重市场开发。(三)创意设计1 .方向目标把创意设计作为传统产业升级和做大做强历史经典产业的关键环节,积极培育创意理念和创意企业,提升创意设计能力,更好地发挥创意设计在带动传统产业提升方面的引领作用,努力打造创意设计高地。力争到2020年,建设1家在长三角地区有地位、有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基地,10家省级特色产业设计基地或工业设计中心,100家市级示范设计机构或工作室。2 .实施举措培育发展创意设计基地。以纺织服装、城市建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为依托,引导企业整合创意设计环节,设立企业设计中心或独立的创意设计企业,建立创意设计基地。以市内外高校创意人才资源为依托,开展创意产品设计研发,建立创意设计基地。以市内创意企业为依托,吸引各类创意设计机构,推动创意设计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发展建筑设计、广告服务等其他服务型的创意设计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意设计中心,提高企业创意设计水平。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优势,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创意设计转化机制,实现共利互赢。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类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网络众创众包设计发展,建立中小微企业与个人设计师、设计机构需求对接及线下项目孵化机制。搭建创意设计交流平台。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和设计产业发展论坛,开展设计作品、设计成果的评比、奖励等活动,不断扩大绍兴创意设计知名度。培育和引进优秀设计主体,创造条件吸引国外先进设计研发中心、设计机构等落户绍兴,支持骨干企业设立独立设计机构。推动设计机构与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机制。建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保障并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合理、有效流通。(四)文化交易演艺1 .方向目标推动传统戏曲传承和发展,壮大戏曲产业,推广越剧、绍剧、新昌调腔等演艺品牌,培育演艺主体,打造戏曲演艺高地。发展壮大文化产品展览交易市场,搭建文化交易展会平台,推动书画艺术品展示、交易和拍卖,培育发展艺术品拍卖机构,打响“艺术绍兴”品牌。2 .实施举措打造戏曲演艺推广平台。整合全市戏曲演出院团和剧场资源,突出越剧演艺推广,统一包装策划、营销推广,拓展越剧在全国的演出市场范围,扩大越剧演出市场份额,影响带动其他戏曲发展。培育发展演艺中介机构,健全演出市场网络体系,提高演艺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培育壮大演艺会展市场主体。积极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演艺机构,打造一批品牌演艺企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演出经纪公司。推动大型演艺机构充分利用自有资源,适时兼并关联企业,培育创作演出、场馆经营、合作推介等文化艺术经营主体。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新型专业会展产品,提升会展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的新型展览业态,鼓励实体展览会举办网上展览,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立文化会展公司,培育专业化的文化会展企业。推动演艺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市场化开发文化旅游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演艺领域,形成景区风情演出、大众娱乐演出、小剧场情景演出等多层次、多种类的特色演出体系,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演艺品牌。结合绍兴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发展,开发文化旅游演出产品。推动演艺与高新技术、时尚媒体、动漫等产业融合,实现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再创造,让传统艺术绽放光彩。(五)文化产品制造1 .方向目标立足现有文化产品制造基础,以工艺美术为重点,整合配置行业资源,推动企业提档升级,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加快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发展,培育特色龙头企业,到2020年,培育年销售亿元以上文化产品制造企业50家。2 .实施举措引导企业做优做强。推动企业集团化运作、规模化经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含量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以品牌为拳头,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形式,组建跨地区的大型文化用品企业集团,引领产业整体提升与发展。打造工艺美术品牌。加强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整理和挖掘,加快生产性保护项目的产业开发,运用市场和产业手段实现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坚持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加快将文化元素融入工艺美术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着力提高产品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实施品牌化战略,加强品牌策划营销推广,培育一批在同行业中具有显著竞争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品牌产品,重点培育雕塑、刺绣、漆器、花画、珠宝首饰等工艺品牌。四、空间布局根据绍兴市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统筹各区、县(市)发展特点与优势,强化整合联动发展理念,构筑“一心两群三带十平台”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一)做优“一心”绍兴中心城市,包括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发挥行政、商务、文化中心优势,强化文化产业综合辐射服务功能。整合利用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古城旅游、水城旅游、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二)做强“两群”诸暨、竦新两大发展群。诸暨市依托珍珠、袜业等块状产业基础和山水人文资源,北承杭州、南接义乌,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竦新统筹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协调发展,突出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戏剧、动漫等产业。(三)做精“三带”按照推进沿杭州湾产业带、沿杭金衢高速公路产业带、沿曹娥江产业带建设的要求,发展特色化、高端化文化产业。沿杭州湾产业带:发展时尚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水上游乐体验等产业。沿杭金衢高速公路产业带:围绕珍珠产业链,延伸发展创意设计、购物体验等产业。推动“西施文化”、“珍珠文化”、“红色文化”、“三贤文化”渗透融合,发展休闲旅游、影视和印刷包装产业。沿曹娥江产业带:开发曹娥江沿线山水和人文资源,打造“唐诗之路”、“优秀传统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发展青瓷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戏曲、民间艺术等产业。(四)做实“十平台”鉴湖水街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以艺术品创作展示、艺术培训相结合的艺术体验,以非遗传承、创意设计、手作展示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体验,以精品民宿、特色旅游餐饮相结合的时尚生活体验园区。华汇科研设计中心,突出以建筑设计为特色的全过程技术服务创意研发园。东城智库,突出以创意设计、新媒体、艺术创作及交易展览为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中国轻纺城创意产业基地,突出以纺织设计为特色的高标准创意园和创意企业总部基地。娱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突出以民间工艺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新昌文化创意产业园,突出以茶文化、丝绸文化、动漫、文化旅游等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官渡创意小镇,突出以创意家居、创意黄酒、创意旅游为特色的文化创意小镇。柯桥水墨兰亭创意小镇,突出以书法文化为特色的长三角著名的世界级文化休闲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经典小镇。上虞E游小镇,突出以游戏设计为特色的引领全国的网络游戏之都、长三角数字内容创意产业中心和全省互联网应用示范小城镇。诸暨明珠小镇,突出以珍珠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小镇。五、保障措施(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队伍,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综合考核体系之中。发挥好各级组织管理机构在统筹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领导决策作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担负起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强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牵头协调。健全完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和工作机制。(二)健全要素支撑机制强化资金保障,统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保障文化旅游产业资金投入。强化用地保障,优先布局文化产业发展用地。强化人才保障,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健全各种激励保障措施,加快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多层次文化人才体系建设。(三)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实行“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新模式。系统梳理文化资源,精心策划和包装一批绍兴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利用文博会、交易会和重大文化经贸活动等组织开展宣传推介,实施专题招商。建立项目推进情况月度通报和季度分析制度,健全项目推进调处机制,完善项目建设的考核机制。(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办事效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理顺政府与文化市场主体的关系,鼓励文化企业兼并重组,促进文化企业转型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技术、信息、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支撑。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拉动群众文化消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各类盗版侵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