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 论文.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摘要:提问是师生互动有效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有效提问,可以将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发挥。分析数学课堂现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教学策略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是师生教学的统一,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合作者。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教师教学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基础,注重启发式教学。思考从问题开始,如果没有问题,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问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设计巧妙的问题,能快速让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习的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重视课堂提问,如何有效提问,是目前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一、什么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问题是否有效,主要看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反应或者回答,并且回答内容是否能起到一些良性作用。有效提问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课堂艺术,不仅在于提问的内容,教师的语调、表情等都会影响到提问的效果。合理提问会有明显的教学效果,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却总是会被很多人忽视。教学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方式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预期想达到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从而达到有效提问的最终目的。常见的提问方式有:直问法、曲问法、泛问法、特问法、设问法、检查性提问法、总结性提问法、铺垫性提问法、探讨行提问法。比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需要大家一起回答,我们就可以使用泛问法;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可以用检查提问法,能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补缺补差;每节课快要结束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总结性提问法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新课标指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很多教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然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一问答式,传统的提问严重违背教学理念,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位置颠倒,教师大多担任演说家的角色,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老师提问的状态,紧张兮兮地给出自己的答案,结果可想而知,效果差、效率低,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遏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掌握计算方法或者了解一个公式,更多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长期以往,传统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提问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不是有效的。提问虽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一,但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提问是师生沟通的最直接手段,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有效提问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合适的课堂提问,能够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奇妙的数学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三、小学数学有效提问教学策略有效提问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学习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问应是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但数学课堂上存在着太多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抛下一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中,又能让他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只有当老师处理好问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数学课堂展现他的独有魅力。1 .充分了解教材,有目的性提问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应该从教材出发,提升教材本身价值,结合知识点制定问题。只有抓住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才能提升教材的针对性。当然,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注重个性差异,争取让每个学生在提问中都能得到发展,并且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样,提问时要有目的性,提出的问题你想达到什么的效果,不能盲目提问。提问的目的不单纯是掌握新知,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思维的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才是我们提问的最终意义。2 .根据学生特点,调动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关键。数学是很多人头疼的学科,枯燥无味,是具象到抽象的一个学习过程,但小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这就需要我们多去接触班上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关注事物,从他们的认知点入手,用符合他们年龄的语言提出数学问题,提高他们对问题的专注度。同时,我们也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回归教学是最终目的,不要让学生过于重视问题之外的事物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例如我曾经用其他班学生上公开课时,当时课题是认识轴对称图形,我设计了以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第一次见面,你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生:不知道。师:但老师相信如果给你们一点提示的话,你们一定能猜得出来。大屏幕出示我姓的拼音,但都被遮了下面一半。师:同学们赶紧动动聪明的小脑瓜,猜出大屏幕上的拼音,就能猜出我的姓了。猜谜一直是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通过这样的设计,变相的介绍了自己,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兴趣,让孩子们快速进入到学习中来。同时,猜字母的设计也和本课内容息息相关,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环环相扣。3 .注重逻辑推理,启发转变思维数学和其他学科不同,有很强的逻辑性,在问题中,如何将旧知和新知巧妙的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备很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提问前,教师要完全吃透教材,本课的知识结构在本单元处于什么地位,和前后知识点又有什么样的联系?通过提问,让学生理清这一环环的关系,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探索中得到启发。如果教师本身逻辑性不好的话,几个问题下来有可能自己也被绕进去了。逻辑推理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个鲜明的例子。在学习这一课前,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也明确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互相平行且相等的特征。导入时,我用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回忆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新授最好准备。在新授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操作,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自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系列操作,不但让学生回忆了旧知,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了新知,还为本章节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提问要有预设,后期及时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一堂好课总离不开教师一系列恰到好处的提问。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思考。这个问题应该怎么问?用什么语气会比较好?这个问题,适合哪个层次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答案?如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我应该怎么处理?只有对这些细节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课堂上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当然,教学之后我们一直都提倡要有教学反思,今天的提问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这样修改的话会不会更好一点?课后我们也需进行自我评价,反思也是为了让自己下一次的提问更有价值。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表整理一课中,我对新授部分做了以下预设: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课件出示)师: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要求两步计算以上的求和问题。生1:桃树和杏树一共多少棵?生2: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生3:杏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生4:三种树一共多少棵?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符合题目的要求,我们以“桃树和杏树一共多少棵”为例,如果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用到题目里哪些条件呢?请同学们整理出关键信J息、O学生自由整理,汇报反馈。生1:桃树杏树桃树3行每行7棵8行杏树8行每行6棵生2:3行每行7棵每行6棵如果课堂中出现了其他可能,应鼓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整理条件应尽量简化,但重要信息不可省略。师:为了让列举出的信息看起来更清晰更有条理,我们一般会给他们加上表格。课件出示整理好的表格:桃树杏树桃树3行每行7棵3行8行杏树8行每行6棵每行7棵每行6棵师:同学们,你能根据刚才所学知识,列表整理出“三种树一共多少棵?”需要的条件吗?在上完这一课后,我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条件入手,让同学们根据条件提出问题,然后找出需要的条件,这属于顺向思维,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题目里不出现条件只出示问题,让他们根据问题设计出条件会不会更好点呢?大多学生都喜欢挑战,或许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式更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吧。5.提问结合评价,鼓励学生质疑新课标要求我们评价学生不能过于单一,建议从多方面多层次去评价。学习不是简单的由外到内知识传递和转移,而应该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体验知识和感悟知识的过程。教师不能简单的根据自己或者对课本的认知来对学生的理解进行非对即错的评价。教师更应鼓励学生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地分析问题,独辟蹊径。不同的评价会带来不同的课堂气氛,与其否定学生的回答,不如换个方式去引导他的思路,在对错面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让他们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数学课堂中,针对不同的学生我就会用到不同的评价:当答案出现偏差时,我会说你已经离成功很近了,如果自己学会检验的话,那肯定是一个完美的答案;当提问到不敢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时,我会鼓励她说,你的进步老师一直看在眼里,大胆说出你的想法,你就是最棒的;当遇到上课不听的学生,我也会及时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的语言不够丰富,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没有深度导致引起不了他的注意,这时我也会用激励的语言来提醒他上课注意听讲。不过对于回答精彩的同学我也会毫不吝啬地进行表扬,记得有次某个学生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正确中带着创新,其他同学对他直呼"YYDS-我对他也投来了赞许的目光,看来同学们之间互评也是非常有利于学习榜样的树立。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某种意义上,一堂课都是由无数个问题组成的,每个问题则是一个个关卡。而我们则是那一道道关卡的设置者,精心设计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在闯关中探索数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7):46-48.2叶兴福:有效提问研究,青年文学家2011第05期。3武华东:合理预设问出精彩一一对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反思,湖南教育:下旬2011(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