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docx
胶州市“十五”科技创新规划(征求意见稿)目录一、发展基础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发展成就错误!未定义书签。L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错误!未定义书签。2 .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错误!未定义书签。3 .招才引智取得新突破错误!未定义书签。4 .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存在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1 .科技型企业规模不大错误!未定义书签。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错误!未定义书签。3 .创新人才供给不足错误!未定义书签。4 .创新资源相对不多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总体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指导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三'重点工作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突出企业主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L培育创新领军企业错误!未定义书签。5 .加快“双新”企业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6 .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错误!未定义书签。7 .实现规上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错误!未定义书签。8 .培养创新型企业人才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布局“科创大道”,建设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错误!未定义书签。L强化上合科教资源集聚错误!未定义书签。2 .打造大沽河创新创业载体错误!未定义书签。3 .加快临空区科技产业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4 .实施人才招引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5 .打造资本聚集高地错误!未定义书签。6 .优化集成服务错误!未定义书签。7 .科创大道示意图12(三)深化协同创新,打造创新联合体.错误!未定义书签。1 .建立校地融合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2 .加强产学研对接错误!未定义书签。3 .推动重大技术攻关错误!未定义书签。4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错误!未定义书签。(四)聚焦服务提升,营造创新创业“热带雨林''错误!未定义书签。L开展科技创新“一对一”精准服务.错误!未定义书签。5 .培育新型服务机构错误!未定义书签。6 .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7 .加大科技信贷支持力度错误!未定义书签。8 .提升科技孵化载体质量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强化科技赋能,增强群众获得感.错误!未定义书签。L强化数字城市科技支撑错误!未定义书签。2 .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错误!未定义书签。3 .强化智慧环保科技支撑错误!未定义书签。4,强化双碳目标科技支撑错误!未定义书签。5 .强化健康胶州科技支撑错误!未定义书签。6 ,强化公共安全科技支撑错误!未定义书签。7 .强化科普胶州科技支撑错误!未定义书签。8 .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支撑错误!未定义书签。四'保障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加强组织领导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加强政策保障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加强宣传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胶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征求意见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胶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十四五”时期是胶州全力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体系,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同心同向建设现代化上合新区的重要时期。根据胶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省、青岛市关于科技创新有关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十三五”期间,胶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加大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推进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L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双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创新的生力军。截至2020年底,有高新技术企业494家,“专精特新”企业723家,“隐形冠军”企业2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6.28%o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26.3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为2.152%o青岛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8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零突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39个。中集冷藏、前丰帽艺获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达能环保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2 .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相继引进青岛大学胶州校区、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中科院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成功举办2019中国人工智能大会,连续四年举办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累计吸引1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500人次专家、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与我市600家企业进行对接,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300余项,“一对一”产学研合作精准对接模式获评中国产学研十大好案例,成功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有效发明专利达到IOo9件,较“十二五”末数量增加3.7倍,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验收。3 .招才引智取得新突破坚持人才引领创新,完善“人才+资本+项目''招引模式,制定了人才新政20条激励措施,加大对科研院所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截至2020年底,累计引进国家级人才9人,聘任制院士3人,高层次人才及团队50人,创建省级院士工作站5家,培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外专双百''计划4人,认定青岛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人。连续3年开展胶州市级优秀创新创业团队评选,对19个获奖团队进行了表彰奖励,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人才来胶创新创业。4 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制定出台了关于激励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意见,推进创新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培育少海汇打造智慧家居领域国家级创新载体标杆,搭建国内首个产业互联网平台-少海汇生态圈4.0o积极探索“异地孵化、专业运营、胶州落地'新模式,打造上海上合创业港异地孵化器,目前已孵化和招引5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成功注册40余家企业。至2020年,我市各级孵化器12家,众创空间7家,青岛市级小企业产业园(创业创新基地)15家,在孵企业达到450余家,开展项目路演、投融资等创新创业活动100多场次,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二)存在问题L科技型企业规模不大科技企业队伍不强且高新技术企业中九成以上是中小微企业,上市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截至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494家,其中规上企业212家,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2.91%。年产值2亿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占高新技术企业的7.3%,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处于1亿元以内的产值规模。虽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到56.28%,但仍低于青岛(6L77%)5.49个百分点,与周边先进区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5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多集中于传统产业领域,受制于关键核心技术被垄断、运营成本较高等因素,缺乏创新积极性,2020年传统产业领域仅有50%左右的规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且60%以上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在300万元以内。2020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2.152%,与周边先进区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6 ,创新人才供给不足我市缺乏大企业带动,大多企业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缺少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产业层级低,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存在人才留不住的问题。同时,在重大科研、重大项目等领域缺乏高尖端核心技术人才、领军型人才等高层次人才,不能有效支撑我市创新需求。7 .创新资源相对不多截至2020年,我市高校科研院所仅3家(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中科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普通高等院校1所(青岛工学院)。科技企业孵化器档次低、数量少,孵化载体发展方向模糊,运营机构不够专业,缺少创新盈利模式,运行团队企业管理经验不足,服务不完善。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同心同向建设现代化上合新区”中心任务,聚焦“全域统筹、一核引领、三区联动”路径打法,坚持“四个面向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题,以集聚创新要素和增强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以科技创新助力胶州成为支撑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二)基本原则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坚持科技赋能重点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向产业领域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将科技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政产学研融合创新。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统筹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及产业链。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创新。以全球化视野谋划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统筹运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全球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提升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科技创新对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创新活力有效释放,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取得明显突破,“双新”企业量质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IOOO家,“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500家;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努力建成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胶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2025年属性1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预期性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4941000预期性3科技孵化载体家1220预期性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6.2860预期性5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3960预期性三、重点工作(一)突出企业主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L培育创新领军企业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遴选一批成长性好、研发投入大、技术优势显著、产业带动强的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靶向服务,培育成长为具有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海尔、中集、达能、软控、特锐德、宏达等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建设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接省级以上重大项目,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带动产业链企业协同创新发展。2 .加快“双新”企业发展引导企业走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广泛培育挖掘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支持企业与科创板、创业板、主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做优做强,对拟上市企业在企业科研立项、科技奖励、平台建设、人才培育和科技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记得住、叫得响、拿得出的“胶州制造''品牌和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3 .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引导中小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小评价、高企认定、专利运营等精准服务,推动企业“小升规、企成高、高上市全面推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税收减免优惠等普惠性政策,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群体发展壮大。4 ,实现规上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通过“线下+云上”方式,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加快研发机构建设,提升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支持具备“六有”(有研发场地、有研发人员、有研发设备、有研发投入、有研发项目、有研发制度)条件的企业建设线下研发中心。支持暂不具备“六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云上研发中心”。打造企业云上研发中心APP,引导科技型企业通过线上对接外部创新资源。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大幅提升。5 .培养创新型企业人才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企业家。实施“青蓝接力”工程,助力成长一批有梦想、敢挑战、敢创业的新生代企业家。打造技能型“能工巧匠依托求实大学和职教中心平台,建立技工人才需求库,定向培养一批专业技能“蓝领”人才,为制造强市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布局“科创大道”,建设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把布局“科创大道”作为贯彻“一核引领、三区联动”路径打法的生动载体,按照“统筹整合资源、盘活现有空间”原则,优化创新资源集聚,以站前大道为轴线,南到尚德大道尽头,北到胶州北站,充分发挥上合示范区政策优势、胶东国际机场区位优势,通过整合上合示范区、大沽河旅游度假区、临空经济区三区现有存量物理空间资源,建设成集基础研究、人才集聚、项目孵化、集成服务、产业应用于一体的“科创大道L强化上合科教资源集聚着眼建设极具“国际范”的上合示范区核心区,加快上合经贸学院、青岛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不断集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发挥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机械研究总院青岛分院等科研院所的作用,提升科技赋能水平;重点突破“一带一路''国际海洋实验室建设,建设一批科研机构,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的研究,不断增强源头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打造上合示范区科教产业园。6 .打造大沽河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建设半岛国际人才港,推进半岛国际人才基地、半岛国际人才创新园、半岛国际人才创业园和半岛国际人才公园建设,推动空间、资源、智力、服务的深度融合。重点推进哈工大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青岛)研究院、中开院半岛国际科创基地、华为智谷、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孵化载体建设,提供概念验证、研发中试、检验检测、产业孵化等服务,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7 .加快临空区科技产业应用把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作为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的主阵地,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化应用,重点推进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青岛智慧云谷国际科技城、中国北方环保产业基地、哈工大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科创园、中启光伏新能源产业园等项目,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培育发展一批高端产业,培育更多高科技含量、爆发式增长的新经济增长点,打造高技术产业集聚区。8 .实施人才招引工程坚持“人才优先”,采取“人才+项目+资本”的招引模式,实施"凤凰”、“领头雁”、"金种子''系列人才工程,加快集聚各类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北京、上海、深圳3个离岸创新基地作用,用好人才专项资金,加快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的强磁场、新高地。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题的人才引、育、用机制,探索实施“以赛引才”制度,让人才和产业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良性循环,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9 .打造资本聚集高地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科创母基金和其他各类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初创期、中早期项目的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让利措施,放宽返投认定标准,加大奖励力度。发挥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作用,培育中小企业登陆各层级资本市场。紧抓全球创投风投大会和北交所设立的机遇期,聚集创新资源,打造高质量资本聚集高地,加快推进“高企上市培育库”等后备资源上市,支持企业利用好北交所服务“专精特新”的平台功能。10 优化集成服务以举办上合全球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结合“创新周、双创大赛、市长杯大赛"开展项目路演、创客沙龙、创业培训、管理咨询、银企对接会等服务。发挥“一带一路”(青岛)中小企业合作区作用,力口强“一带一路”高校、科研院所在现代科技与服务、通用航空、高端制造、医疗卫生、绿色农产品等领域的产业融合。升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支持企业与上合组织国家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创大道示意图以科创大道(30KM)为科技生态轴线,发挥上合示范区、胶东国际机场优势,通过整合辖区内存量物理空间资源,规划建设以半岛国际人才基地、半岛国际人才创新园、半岛国际人才创业园、半岛国际人才公园、半岛产业发展集聚区为主要内容的“一地三园一区”,打造成为半岛乃至山东全域集人才集最、项目孵化、集成服务、活动承办、城市合作于一体的半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综合性平台。(三)深化协同创新,打造创新联合体聚焦“技术产业化“,完善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与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将“技术”孵化成“产业1 .建立校地融合机制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与清华大学、中科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校地融合机制,更好服务地方发展。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方资源,建设宏达锻压锻造行业装备设计研究院、一木集团青岛家居研究院、哈工大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青岛)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应用,解决行业内技术“卡脖子”问题,带动整个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2 .加强产学研对接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库、高校院所成果库,实现技术需求端与科研成果端精准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更加市场化、专业化。举办产学研合作大会,搭建校企合作对接平台,每年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20场次以上,吸引更多高校院所来胶寻求合作,切实推进产学研合作迈向更高水平。3 ,推动重大技术攻关坚持企业“出题目”、院所“做答案”,采取技术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等方式,支持重大技术攻关、重大原始创新、重大技术创新引导及产业化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施“超重型电动螺旋压力机精密锻造智能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高端重卡贯通桥三联齿轮精密锻造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工程,突破“卡脖子”技术,促进各类创新要素以市场化方式高效融合。4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研发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升高价值专利转化运用水平,推动专利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加快将专利成果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让创新主体能够快速获得权利稳定可靠的专利授权,促进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收益。(四)聚焦服务提升,营造创新创业“热带雨林”优化科技运行机制,推动科技服务专业化、产业化,建立科技特派员管理机制,推动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促进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体现创新价值。L开展科技创新“一对一”精准服务常态化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农业经济发展。创新工作机制,将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向工业领域延伸,开展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有一定科技专业理论、技术、工作经验、指导方法、管理能力、年富力强的专家、教授、研究员、博士等中青年知识分子,深入企业一线,“一对一”开展科技咨询、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等服务,助力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5 ,培育新型服务机构围绕我市产业链布局服务链,引进培育有资质、高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和人才团队,提高服务水平。统筹布局一批中试基地和检测分析平台,满足成果转化和工程化需求。支持产业园区聚焦特定产业领域和技术方向,整合各类服务机构和平台公司,通过共同出资、技术入股、创新平台共建或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形成紧密合作的创新服务综合体。6 .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开展常态化融资路演对接活动,及时掌握并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发展需求。创新科技重点项目融资对接模式,联合银行、保险、担保、创投、券商等金融机构和财务、法务、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将优质项目及高企上市培育入库企业的资金需求及时推送到相关银行和投资机构。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手段优化风投、放贷流程,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7 加大科技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银行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银行探索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事业部,推进“人才贷”、"科技贷”、等科技金融品牌创建。支持和服务高层次人才及其所在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进一步营造金融赋能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引导企业参与“投保贷联动”业务,将银行“信贷投放''与创投机构“股权投资”相结合,通过投贷、投保贷、跟贷等多元组合,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低成本、定制化融资服务。8 ,提升科技孵化载体质量引进深圳中开院、天安数码等知名平台运营商新建、参股、合作或受托运营管理孵化载体。引导上合组织青年创业国际孵化器、青岛上合跨境电商产业园、胶北跨境电商产业园、三里河创业孵化基地、胶东棠棣5G产业创新基地向专业化科技孵化载体转型。推动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传化物流港等创建国家、省级孵化载体。探索引进或共建国际孵化器、离岸孵化器,采取“异地孵化、专业运营、胶州落地”的模式,打造升级“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孵化链条。(五)强化科技赋能,增强群众获得感突出科技赋能数字城市、乡村振兴、智慧环保、健康胶州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提升整个现代化城市治理水平能力,强化科技惠民利民,切实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1 .强化数字城市科技支撑重点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城市大数据支撑平台、日常综合管理平台、应用协同指挥平台。建设数字政府,实施机关内部“一件事”集成改革,实现掌上办文、办会、办事。完善网格化机制、智能化配置,以“天上一朵云,地上一张网”为核心,以基础网格叠加专业网格为路径,建设集城市管理、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大网络平台,逐步覆盖安监、环保、社会综治等领域,实现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智慧化和可视化,打造“智慧胶州”,推进国家智慧城市建设。2 ,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围绕制约乡村振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成熟化、示范推广和转化应用,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的科技引领示范区。加强农业应用新技术研发,发展现代农业。探索耕地质量提升新技术,试验推广大田作物秸秆热气肥技术。完成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基地建设L8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万亩。积极推广工厂化对虾大棚养殖、海水池塘虾蟹贝混养等技术,示范推广淡水南美白对虾田螺混养新技术,推动水产养殖业科学健康发展。3 ,强化智慧环保科技支撑重点在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高效节能装备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整合在线监控平台和排污权交易两大平台,环境质量在线监控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机动车排气检测监控系统、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系统、环境应急指挥系统5个子系统,着力打造“数据可视、即时监视、智能报警'的智慧环保平台。应用溶胶激光雷达扫描设备,用科技手段精准查找判断污染源。应用尾气遥感监测设备,实现对上路行驶的尾气超标车辆进行有效监管。4 .强化双碳目标科技支撑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选择、发展路径和有关部署研究,借力新能源、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重点推动德固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平台”的建立,集中优势力量在低碳节能装备、氢能开发与利用、新进储能材料与装备、水合物能源开发协同Co2海底封存、矿山修复增汇、海水养殖增汇等碳中和标准和技术体系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实施一批绿色技术为山东省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撑。5 ,强化健康胶州科技支撑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双向转诊系统,实现数字医共体。推广移动家医、移动随访系统应用,实现健康服务零距离。依托市人民医院建设市远程医学中心,建成覆盖市、镇、村三级的远程心电诊断、远程视频会诊网络,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线上共享。建设电子健康卡管理系统,探索“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重点组建我市心血管治疗中心、急危重症治疗中心、肿瘤精准治疗中心、消化病治疗中心“四大中心”,提高我市心力衰竭诊治、老年医学、急诊医学、妇科儿科等科技治疗水平。推进华润高端干细胞医药、德国汉普森手术机器人等重点项目建设。6 .强化公共安全科技支撑联合大数据中心、应急管理局等探索实施在食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检验检测、冷链装备等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开展危险化学品、量安全与产品检验等领域重特大事故防控的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面向公共安全领域应急管理需求,开发灾害监测预警、预防防护、消防、安全生产、处置救援等技术装备与应急服务产品。7 强化科普胶州科技支撑创新科普活动形式,力口强“互联网+科普”建设,推进科普服务进乡村、进校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普基地建设,争创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10家以上,打造科普示范镇街、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示范团队,拓宽优质科普资源惠及基层民众的渠道。持续推进全国科普日、大学生科技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普活动,着力提升科普活动的社会参与度。落实好国家科普用品进口免税政策,支持科普事业发展,争创“省级科普示范市工8 .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支撑要确立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双轮驱动保障安全的原则。随着“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被攻击和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后果可能越来越严重。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力争做到“进不来,能预警,拿不走,打不开,读不懂,自销毁,会追踪,保证据”。做到“依法建网,依法用网,依法管网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政治引领。建立联系紧密、制度完善、协调有力、覆盖广泛的沟通协作机制,强化创新驱动考核评价机制。加快省市联动、部门联动、镇街道联动,形成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二)加强政策保障持续提高财政科技投入,优化财政投入支出结构。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带动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建立地方性法规和落实政策协调推进的良性机制。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培育容忍试错、宽容失败、扶持失败者再次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文化环境。(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网络、融媒体等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宣传科技规划政策措施,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强化示范引领,在全社会形成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才、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新动力,建立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科技进步为动力、自主创新为主导活力十足的创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