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落实传统教育提高道德素养 论文.docx
运用情境落实传统教育提高道德素养【摘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中创设情境是该课程回归生活性、活动性的必然选择。因此,在使用教材时,要积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把内容放在具体的情境中组织教学,设计情境时要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能力、年龄特点密切结合,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感悟,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生发道德情感,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关键词】创设情境,传统文化,道德素养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适时地为小学生灌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道德素养呢?我认为创设对应的情境进行教学是重要手段,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德育为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就安排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如在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学会反思的教学内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非常强调个人自我完善的品质,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自省意识和自省精神,是安排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衷。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中,学生不仅了解古老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瑰宝,还了解到古代灿若繁星的科学巨匠和科技成果,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单元教材中,着重安排了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力求以自强不息的人格素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胸怀天下的豪迈情怀来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五年级下册则安排了弘扬优秀家风的内容,让学生懂得优秀家风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是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是密不可分的。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地域文化的浸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识的情境创设,将儿童生活中知、情、行等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促成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道德能力的协调发展。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将民俗与课文内容结合,把地方文化大量地、有机地穿插其中,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我们家乡的“舞龙”,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每逢喜庆节日,民间都会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龙灯队作为县级非遗品牌已传承几十年之久,经常代表和县参加马鞍山市非遗民俗进城展演,精彩纷呈的非遗民俗表演,让观众们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课堂上我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参与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家乡的“舞龙”风采,一改课堂上的沉闷气氛,学生的积极性瞬间提升了。除此以外,我还搜集了更多家乡的民俗活动:如香泉湖赛龙舟、东路庐剧、锣鼓花船、乌江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等,把这些活动内容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家乡历史之悠久,热爱家乡的情怀就会油然而生,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会在学生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彰显其内涵,教学中,我根据学情,联系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些情境活动,L探究活动,我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当地的风俗。让学生思考有哪些风俗伴随自己成长。利用课件播放图片、视频,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了"胎毛笔、"满月、"做十岁、"抓周等习俗,因为都是学生的身边事,很快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的学生还能说出"红蛋的寓意,剃胎发的讲究等。课堂上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认识到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创设情境是有效教学的需要,加深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达到受教育和熏陶的目的。另外,情境创设赋予教材蓬勃的生命力,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文本呈现的知识远不能达到其教育目标,而教材只有被激活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深入钻研教材,在尊重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直观、形象、有趣、丰富的教学情境创设赋予教材以生命,使教材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本课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相关课程目标,从社会视角、从人的公共行为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的规则意识,引导学生考察人们在公共场所下的行为是否遵守规则。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愿意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守规则的人,不如在课前和学生一起去发现生活中与社会规则格格不入的现象,如乱扔果皮纸屑、践踏草坪、上下楼梯拥堵等。让学生走进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选择播放,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我们该用怎样的文明行为和素养回应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的要求,进而促成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让学生懂得规则对每个人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这样,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情境入手,逐步实现“接受一了解一遵守保护的教学目标,使枯燥的文本鲜活起来,体现了人的成长需要。因此,在教材中,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过程。让课堂始终处于开放对话的过程中,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各种形式的情境创设才会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在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还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这一课时,应多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感知家乡人的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知道,随着三年级学生生活空间逐步从家庭和学校扩展到家乡,生活空间的扩大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物产和人,如何达到这个要求呢?这就需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能感知到的自然环境、物产和人入手。在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教师组织学生思考、探究以下问题: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有哪些风俗习惯?家乡都有着哪些独特的自然风光?有哪些远近闻名的特产呢?有哪些人令你敬佩呢?你佩服他们什么呢?教师在教学中找一些家乡风景、特产、名人的资料,再配上优美的导游词、解说词,做成一个演示课件。学生在这样优美的情境创设中观察、思考、讨论,深刻体会家乡的景美、物美、人更美。这样,学生自主性强,获得的信息量大,学习的效果好。教师还可以利用情境设计作业,例如:让学生课前上网收集,整理一些资料。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组织小组讨论,并汇报探究成果,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相关作业。这样,不仅课堂教学气氛热烈了,而且学生的互动探究意识也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也会在这过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利用教材进行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强化,让教材能够不断地、广泛地、深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不断深化学生的经验和体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力量。情境创设时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提高活动的质量,学生的周围存在着无数的事实、知识、经验,并且生活中还会不断地产生更多新知识,新经验。我们的教学就是为两者之间搭设一个正确的桥梁。学生以往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意识、经验、价值观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这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诚实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非常重要,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和处世之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儿童诚实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就播下种,扎下根,将对学生能否诚实做人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学生认知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往往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影响,容易对诚信产生质疑,社会中极个别事件的消极因素,常常让学生产生以偏概全的评价。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亲人说的善意谎言,教师要加以引导、分析,帮助学生准确认识这类现象。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尊重学生道德能力发展的差异性,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水平与其思维发展水平,认知能力紧密相连。由于生活的经历不同,个人在其中得到的经验、感受也不同。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这种差异,并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提升认识。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这一课时,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虽然他们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但是缺乏关爱他人的方法。甚至出现无意中伤害他人的情况。另外,由于家庭的教育不同,学生们在赋予爱心、同情心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突破这种差异,学习一些关爱他人的方法呢?首先,教师课前给学生出示相关的资料,由此引出课题,带学生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残疾人的生活,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如:试用一只手收拾自己的书包;用布蒙上自己的眼睛,把作业交给学习委员;扮演聋哑人问路等。然后,教师扮演记者现场采访学生体验时的感受。最后,通过播放残疾人的典型事迹,让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身残志坚的品质和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需要关注的主要教育主题,课堂上,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使抽象的教材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情境活动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只有这样,孩子们的成长才更加茁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