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诗词品味“情”与“趣” 论文.docx
走进古诗词品味“情与趣摘要: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人生的智慧和丰富的情趣。学习古诗词不但能让我们丰富语言的积累,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推荐了75首古诗词,要求小学生背诵。可见,学习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小学生走进古诗词,品味其中的情与趣,让古诗词的营养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田,让古诗词伴着孩子一同成长!关键词:古诗词,品味,情,趣引言: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人生的智慧和丰富的情趣。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这句话用来形容古诗词的作用真是恰到好处。学习古诗词不但能让我们丰富语言的积累,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推荐了75首古诗词,要求小学生背诵。可见,学习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古诗词成为孩子们终生的精神营养。今天,我就谈谈如何引导小学生走进古诗词,去品味其中的情与趣。一、感悟古诗词之“情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我们在小学阶段进行诗词教学时,要重在引导学生对诗词意境的触摸,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一)感人肺腑的爱国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是我们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话题,中国古诗词有众多的爱国诗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素材。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经典的素材,在小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的种子,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让爱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下面,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材中收录的一首经典爱国诗篇一一示儿来谈谈我的教学体会。示儿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给儿子的临终嘱托,是古代爱国诗篇的典范之作。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一开始会停留在字面上,对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体会不深。欲体会爱国之情,先须知爱国之人,知人论世是教给学生解读示儿的一把钥匙。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因此教学前,我先布置他们提前查阅古诗背景及作者生平等相关资料,并反复朗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教学时,我先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陆游一生的报国壮志及曾经的西北从军经历,让学生走近诗人,拉近与诗人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究竟是什么事,为何而“悲”?同学们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快达成共识:都认为诗人临终前始终放心不下的是祖国不能统一;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倒是各有各的见解,有的说:因为诗人至死都不能看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痛;有的说:”诗人因为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而感到悲愤;还有的说:诗人可能想到了老百姓流离失所而感到悲伤”这时,我顺势引导:“一位八十五岁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弥留之际,心中始终念念不忘被侵占着的中原,热切盼望着国家的统一,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这种爱国之情是何等执着、深沉,何等真挚、热烈啊!学生的内心被深深打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最后我提出:“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读中再次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吧!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加深了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同时爱国之情也在心中悄然萌发。(二)魂牵梦萦的思乡情自古以来,中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乡情结。在那个交通闭塞的时代,古人由于各种原因远离家乡,告别亲人,于是思乡、思亲之情,便常常萦绕于心头。我国的历代诗词中就有许多表达思乡之情的诗篇。不管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直抒胸臆,还是“月是故乡明的委婉深沉,都让无数漂泊在外的游子感同身受,引起共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思乡之情,是游子珍贵的精神寄托。现代社会交通极其便利,信息格外发达,孩子们缺少想家的体验,期待有一天挣脱父母的束缚去自由翱翔,那些思乡曲便不能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效的引导,通过外在的助力去激活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材中收录了一首新的思乡之作一一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词长相思。学习这首词,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那么如何让这首思乡曲走进学生的内心呢?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首先,对于山一程,水一程的跋涉过程,可以借助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人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身离故乡之远,想象将士们跋山涉水的艰辛。读到风一更,雪一更这句时,我会播放风雪交加的视频资料,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天气的恶劣和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意味。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词眼“乡心”,再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这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下,在这羁绊野外的深夜,在词人的梦境中,会出现故园的什么呢?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自己合理的想象,纷纷答道:“梦中会出现家里的样子,家中的亲人,和家人在一起的温馨画面.有的同学还把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如那条通往故乡的幽长的小路、一家人围坐桌旁喝酒聊天,谈笑风生等等,给我们满满的画面感。同学们在交流中加深了自己对词的理解,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挂念亲人。诗人的思乡之情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给他们很好地上了一课,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加深了孩子们对亲情的眷恋。(三)依依惜别的送友情友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友情是最真挚的,也是最纯洁的。古人把友谊作为一种高尚的美德加以颂扬,因此描述友谊的古诗词屡见不鲜。翻开其中的送别诗,只要我们仔细品读,一定能从中感受朋友之间珍贵的友情,这对于孩子们来说起到了很好的熏陶和感染,孩子们会格外珍惜他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朋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的一首诗,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李白与孟浩然这对“忘年交”的深厚情谊,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初步体会古诗大意,在读中想象画面。尤其是诗的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虽是写景,但景中却蕴含着朋友间深深的惜别之情,只是没有直接表达,需要引导学生体会。教学时要借助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人送别友人的画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你有没有送别过你的好朋友或亲人?你有没有目送他(她)的背影直到消失?当你看到他(她)的背影渐渐远去,直到消失,你的心里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陷入了回忆之中,进入到那个送别的画面,以此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体会:诗人当时伫立在黄鹤楼上,一直目送好友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最后只能看到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诗人还是久久不愿离去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感。二、捕捉古诗词之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从小培养孩子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可以从古诗词本身入手,通过引导孩子捕捉古诗词之趣,来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强烈欲望,同时也能培养孩子健康、独特的审美情趣。接下来,我就谈谈引导小学生捕捉古诗词趣之所在。(一)景趣”四时景物皆成趣。”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景抒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只要我们认真品读,从中一定能感受大自然景致带来的情趣,引导小学生品读这类古诗词,能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材中有一首很特别的写景诗一一王维的山居秋暝,给我们带来一番别样的情趣。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诗中有画的特点。这首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景色,其中写得最有特点的地方是一一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完美结合。学习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疏通诗意的基础上,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身处这样的环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闭目遐想,当学生描绘出“仿佛看到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松林里”时,可适时引导学生感受明月松间照的静态美;当学生描绘出仿佛听到泉水潺潺的流淌声,浣女的欢笑声以及仿佛看到渔舟顺流而下时莲叶摆动的景象时,可引导学生感受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美,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美好意境。最后再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作一幅画,在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受这首写景诗的独特情趣。(二)童趣在孩子们身上最打动人的就是拥有那一颗纯真率直的童心,古诗词中也不乏描写儿童生活的作品,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童真童趣,精神上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类作品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学起来也是趣味无穷,乐在其中。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教材就将三首描写孩子的古诗收录其中,给孩子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下面就以其中一首诗为例,来谈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蕴含的童趣。稚子弄冰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诗,古诗描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脱”、“穿”、“敲”等动词想象儿童弄冰的过程,揣摩他的神态及心理变化,进而感受他的可爱脱晓冰和“穿”彩丝时的小心谨慎,“敲”冰块发出清脆声响的得意及“碎地”时的懊恼。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学生平时做游戏的经验来体会那种游戏时的快乐,学生们很容易走进古诗,身临其境,感受到如诗中孩子那般相同的乐趣。之后我会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通过这样的写话练习,给孩子们创造了想象的空间,他们把自己想象成诗中的孩子,在写话中进一步真真切切地感受“稚子弄冰”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三)理趣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诗词中包含的一些道理,直到现在我们读来都是受益匪浅,而更让人赞叹的是古人讲道理的方式也是很特别的,他们会把深刻的哲理蕴藏在一些具体的形象之中,耐人寻味,细思一番,别有情趣。宋代理学家朱熹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曾经写过两首诗:观书有感,下面以观书有感(其一)为例,来谈谈蕴藏在古诗词中的理趣。教学这首诗时,我先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宋代有位学者朱熹,他勤奋读书,善于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恰巧走到了池塘边,一池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思考。大家知道他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吗?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接着我让同学们自读古诗,想想诗句的意思,看看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当读到诗的前两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时,我抓住“方塘”、“鉴”、“天光云影”等关键词启发学生理解诗意,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澈明净,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多美的景色啊!”接着再引导学生读诗的后两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交流诗句的意思。这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诗题是观书有感,诗句却描写美景,对读书的事只字不提,那么读书跟这一池清水'有什么关系吗?”学生一个个陷入沉思,我接着引导方塘池水清澈,宛如明镜,是因为那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这让诗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读书的道理:只有不断读书,源源不断地一一汲取新的知识(学生补充),这样才会让我们变得一一聪明、智慧。(学生回答)最后,我让学生再美美地读这首诗,在读中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一首优美的写景诗,巧妙地将读书的道理蕴藏其中,生动形象,孩子们学起来趣味无穷,读后豁然开朗,对于其中的道理也能欣然接受。以上就是本人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古诗词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也体现了独特的情趣,只要善于引导学生,孩子们一定会喜欢上古诗词,也一定乐意去揣摩、品味古诗词。所以,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觉得我有责任去做好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引路人,培养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古诗词,去汲取古诗词中的营养,让古诗词的营养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田,让古诗词伴着孩子一同成长!参考文献侯秉琛:小学生古诗词必背75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47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3傅德岷,李元强,卢晋: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08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