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docx

    • 资源ID:1879177       资源大小:27.94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docx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为“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新辉煌”提供有力支撑,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发展目标到2028年,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制造业增加值确保达到2350亿元、力争达到2600亿元,制造业营业收入确保达到9000亿元、力争达到1万亿元,基本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30年,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跨越性进展,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1/3,确保达到2800亿元、力争达到3300亿元,制造业营业收入确保达到1.1万亿元、力争达到1.3万亿元,形成铝钛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精细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家百亿级企业,500家“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升,产业布局更加优化、集群集聚更加明显、市场主体日益壮大,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转型,两化融合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链条完整、生态完备、特色明显、质效更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系逐步构建,建成规模超万亿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二、聚焦三大重点领域(一)做大做优主导产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方向,加快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向中高端延伸,实现制造模式新变革,2030年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比重达80%o1 .先进装备制造。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高端引领、基础支撑,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省轴承创新中心、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支撑。加快智能农机、大功率风电轴承、高精密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研发,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加快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带动配套零部件、专业服务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到2028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35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国资委、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2 .新材料。坚持产业高端化、产品终端化、价值最大化、品牌优质化,依托铝钛鸨铝等原材料基础优势,延伸铝钛鸨铝铜精深加工产业链条,重点发展高端铝合金、航空航天钛合金、新能源汽车用铜材、鸨铝溅射靶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布局电子气体、硅基电子材料、信息显示材料、光伏玻璃等新兴领域,着力突破复合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产品,加快构建技术创新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下游产品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8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40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达到28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住建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3 .石油化工。坚持扩大规模、延伸链条、提升工艺、集聚发展,推动石油化工产业规模化、系列化、精细化发展,提高资源本地转化率和产业附加值。加快实施100万吨PX、150万吨PTA,100万吨乙烯等重点项目,打造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双百万吨航煤的千亿级炼化产业集群。加强与济源、孟州等地联动,建设“一基地四园区”,打造上下游一体、链条完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到2028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O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达到130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孟津区人民政府)(二)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立足产业基础,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农机、轴承、机器人、铝钛、耐火材料、精细化工、光电电子器件、光伏、节能环保等9大优势产业集群,2030年集群规模突破5000亿元。1 .农机产业集群。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省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等行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增加动力换挡、无人驾驶、无级变速拖拉机等中高端产品和甘蔗收割机、根茎作物收获机等差异化产品供给,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实施中国一拖非道路国五柴油机产业化、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多功能联合收获机等项目,加快产业上下游和关联产业配套协作,构建纵向连接、横向配套的农机产业链条。到2028年,农机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40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农业农村局、发改委、商务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2 .轴承产业集群。聚焦打造全国先进的轴承及基础件研发生产基地目标,组建省轴承产业联盟、市高端轴承产业研究院,推动省轴承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提升轴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发挥特大型轴承和精密轴承领域领先优势,提升汽车轴承、电机轴承等普通轴承产业规模,开展航空航天轴承、新能源汽车轴承等高端精密轴承研发,推动高铁轴承等产品国产化替代。重点推进洛轴退城入园、新强联精密轴承智造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强化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集群式发展,形成结构层次高、创新能力强、比较优势明显的轴承产业集群。到2028年,轴承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国资委、发改委,相关县区人民政府)3 .机器人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农机装备、摩托车、钢制办公家具等重点领域“机器换人”,以推广应用促产业发展。重点围绕机器人本体、控制器、高精密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减速器等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完善产业链条。加大伺服驱动、智能控制等技术在成套装备中的应用,提升智能装备产品比重;培育壮大机器人整机生产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引进落地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提升整机产品本地配套率,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到2028年,机器人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商务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4 .铝钛产业集群。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重点发展高端铝、钛合金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开发引进高强度铝合金、电池箔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铝加工产业链条;引进铝动车车厢、汽车壳体、工业型材、建筑型材等铝型材产品,优化铝加工产品结构;发展再生铝产业,探索开展再生铝闭环回收、保级利用。引进钛材熔炼、锻造项目,弥补钛合金冶炼环节短板,形成产能优势;引进发动机整体叶盘、起落架钛部件等航空航天用钛合金产品,做大做强海工装备用钛合金产品;引进钛健康产品、钛体育用品等高端民用钛消费品,推动钛产业向高端民用领域延伸。到2028年,铝钛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110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5 .耐火材料产业集群。以绿色低碳为重点,强化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建设,加快实施企业绿色化改造和产品绿色化转型。围绕高温工业提高热效率和节能减排需求,开发引进纳米绝热材料、环保纤维及模块、高品质轻质隔热砖以及环保硅质、铝镁、铝钙、铝硅金属复合耐材等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培育百亿级行业龙头企业,打造集材料、装备、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先进耐火材料产业集群。到2028年,耐火材料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6 .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依托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芳煌、烯煌等精细化工领域,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精准招商。聚焦烯燃下游“补链”,大力发展高性能工程塑料、减水剂、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功能性膜等下游终端产品;聚焦芳煌下游“强链”,积极发展PTA及下游功能性面料、差别化纤维、可降解塑料等产品。加快推进石化百万吨乙烯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到2028年,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突破130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孟津区人民政府)7 .光电电子器件产业集群。以培育本地光电产业供应体系为重点,围绕产业链中上游电子器件组件、光电线缆、金属构件制造等环节,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工业电子等多元化终端设备连接器产品,拓宽下游应用领域。基础材料领域,实施洛宁电子新材料生产基地、含氟电子气体等项目,夯实基础材料支撑;光电连接器领域,实施光电基础器件产业园、新技术产业基地二期等项目,提高基础器件供应能力;光电设备领域,实施中航光电产业园等项目,加强军转民、民参军技术转化;光纤光缆领域,加快推进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生产线等项目,实现光纤光缆产品突破,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光电电子器件生产基地。到2028年,光电电子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委军民融合办,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8 .光伏产业集群。做强光伏材料、光伏装备、光伏产品等,积极发展智能光伏,实现光伏系统智能化,提升光伏产业技术竞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光伏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光伏玻璃等产品,加快推进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电池封装材料等项目;光伏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多晶硅铸锭炉、单晶炉、切割机等产品;光伏产品领域,重点发展硅片、光伏组件、电池片等产品,实施“风光储”综合一体化光伏电站、硅片和组件技术改造等项目,构建完整的光伏产品产业链,建设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光伏产业基地。到2028年,光伏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9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做大做强做优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为主线,不断提升产业能级。以中原绿色智造产业园为载体,强化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优势,突出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等行业特色,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前瞻布局先进减污降碳技术研发和关键材料设备制造,打造国内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到2028年,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40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前瞻布局储能与氢能、关键战略材料、生物制品与健康服务、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形成“研发+产业+应用”全链条推进格局,抢占竞争制高点。L储能与氢能。加快发展储能与氢能产业,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储能领域,支持储能电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扩大市场份额,推动先进晶硅电池、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研制和产业化,加强系列化标准化电池模组技术研究应用;强化新型储能技术与核心装备研发,建设新能源储变电技术产学研用平台;加强电网侧储能工程、风光储能工程领域经验示范,推广基于用户侧的分布式储能应用。氢能领域,重点实施氢能一体化、加氢站建设等项目,提升发展工业副产氢提纯技术,提高灰氢、蓝氢回收率;加快光伏制氢、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提高绿氢供给。加快氢能推广应用,发展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环卫车、工程作业车,推动氢能发动机研发制造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到2028年,储能与氢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财政局、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2 .关键战略材料。围绕铐铝钛关键战略材料,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推动向高精尖制品延伸,扩大产业技术优势。加强高纯鸨铝材料在电子信息制造、半导体制造等领域应用,发展超宽高纯高密钥溅射靶材、耐高压大电流半导体器件的钥引线、声像设备、照相机零件、集成电路用鸨电阻层、电极材料等高尖端产品。加强高纯钛、高端钛合金精密铸造、钛合金高效焊接等关键技术突破,发展高稳定性钛合金大尺寸锻件及板材,加快钛合金复杂构件制造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突破特种装备用钛合金型材加工成形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复杂钛合金结构件、钛合金高效换热器等高价值钛合金产品,推进航空航天、海洋舰船、医疗器械、体育休闲等领域钛制品产业化发展。到2028年,关键战略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8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达到91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3 .生物制品与健康服务。发挥动物疫病诊断与预防、生物催化工艺技术等领域创新优势,加快推动生物制品规模化发展、健康服务产业化发展。生物制品领域,加快建设P3实验室,推进非洲猪瘟、口蹄疫等新型疫苗研制与产业化,加快国家诊疗制品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支持龙头企业拓展宠物生物制品市场,加快生物制造技术产业化,建设生物催化领域国内技术领先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生命科技园、生物制品科技产业社区建设,构建“一家龙头、多家配套、系列产品并销”的生物制品产业格局。健康服务领域,积极促成传统医院与干细胞产业融合,加快再生医学和精准医疗技术普及,推进“5G+智慧医疗养老”示范应用,提升医疗救助、养老服务水平;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中药材深加工及中成药二次开发,推进中医骨伤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际健康科技城、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提供多样化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打造省中医康复中心和配方颗粒及饮片省级生产基地。到2028年,生物制品与健康服务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卫健委、工信局、农业农村局、医保局、市场监管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4 .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围绕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提升大数据交互、集成水平和机器人商业化应用规模,打造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大数据领域,加快中移在线数字服务生态集群数据中心、中部云基地、华为新基建发展中心等数字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大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应用能力,引进培育一批数据增值化和高附加值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企业,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以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为突破口,搭建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大数据应用场景,赋能产业发展。智能机器人领域,加快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强图像识别感知、数字图像处理、语音识别、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集成应用,推动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提升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加快服务机器人产业化步伐。到2028年,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到2030年,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相关县区人民政府)三、突出六大抓手,实施六大行动(一)以产业链“双长制”为抓手,实施集群强链提升行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加快实施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集群集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1 .提升产业链水平。围绕农机、轴承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梳理供应链关键流程、关键环节,精准打通供应链堵点、断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实施建链延链补链融链强链行动,提升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纵向分工协作。实施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及时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到2030年,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壮大一批千亿级、推动形成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发展由集聚向集群全面提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2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根据产业定位和发展需求,都市核心区统筹城市提质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创产业;环都市区统筹县城建设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南部生态发展区统筹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鼓励都市核心区企业向环都市区疏解转移制造加工环节,集中精力发展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以实现企业集聚配套、用地集约节约、产城融合发展为目标,引导城市建成区高排放工业企业搬迁改造,2028年完成77家高排放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任务。发挥各类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实施新一轮规划调整和布局,提升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推行“管委会+公司”改革,引导开发区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招商引资,承载先进制造业项目;支持每个开发区做强1个主导产业、培育1个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主动融入全市重点产业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商务局、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3 .强化产业共建。突出招商引资推动作用,依托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国牡丹文化节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活动平台和豫京、豫沪等战略合作机制,强化地企合作和产业转移承接。聚焦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开展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基金招商,既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又引进产业园区运营商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升本地配套率,加快形成产业生态体系。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合作,在矿山机械、高端轴承等优势领域,着力集聚研发、生产等环节优质资源,确保占据中高端;在新兴前沿领域,探索实施“科技研发在沿海、生产制造在”“龙头企业在沿海、配套园区在”等合作共建模式,支持企业跨区域设立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更好实现牵手互动、借势发展。实施“洛企出海”行动,鼓励优势企业高水平“走出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让“制造”成为“中国制造”盛名远扬的“金质名片”。到2030年,9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15家以上,引进落地招商项目100个以上,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二)以"三类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实施创新引领行动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建好科技创新载体、产业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三类创新平台,推动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创新水平。L打造科技创新载体。支持伊滨经开区结合产业定位,瞄准光电、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以科技产业为支撑的伊滨科技产业新城。在都市核心区布局建设一批科技产业社区,大力发展孵化器、加速器,导入研发孵化、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等资源,孵化培育更多中小微创新型企业,推动高科技产业、高品质生活有机融合,实现区域科技产业相对集聚并形成规模效应,到2030年,因地制宜布局建设20-30个科技产业社区,构建科技产业社区全域发展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构建环都市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带,高标准建设一批结构层次高、创新能力强、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型产业园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2 .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促进各类创新平台提能升级,建设一批高能级研发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优化科研力量布局,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根据产业空间布局,聚焦重点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集研发、产业化、工程化等于一体的创新联合体,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研究院。到2028年,推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成为国际一流的农机装备创新平台,建成3-5家产业研究院;到2030年,建成15家以上产业研究院,其中省级产业研究院5家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3 .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健全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让更多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行动,高水平建设一批科技孵化载体、研发中试基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就地就近转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集群。到2030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0家,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三)以“三大改造”为抓手,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实施新一轮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三大改造”,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型升级,再造竞争优势。到2030年,累计实施“三大改造”重点项目1500个以上,完成投资1500亿元以上。1 .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引领行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开展改造诊断服务,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订单获取、产品服务等环节,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推动企业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梯次推进。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全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广应用。到2028年,二级节点标识解析量突破2000万;到2030年,大数据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集聚企业2000家,二级节点标识解析量突破3000万。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培育,鼓励优势制造企业转型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加大工业设计人才、机构引进力度,支持有条件的生产制造、科技服务企业延伸价值链,搭建工业设计平台,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工业设计联盟。到2028年,培育5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创建5家省级以上、10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到2030年,培育1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创建10家省级以上、20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加快建设5G网络,全面启动5G规模化部署,优先推进城乡重点区域及重点用户5G网络建设,实现城乡5G网络广覆盖。到2028年,建成5G基站1万个;到2030年,建成5G基站1.5万个,形成较为完善的5G规模化网络体系。(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通管办,移动、联通、电信、铁塔,各县区人民政府)2 .持续开展绿色化改造。围绕产业结构绿色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区域经济循环化,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新工艺、新装备,不断扩大新型节能节水工艺和技术应用范围,持续推动企业绿色化改造。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围绕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持续开展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倒逼企业开展节能改造;以电机、风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排查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设备产品,每年争创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6家、市级绿色工厂12家。推进清洁降碳生产,实施清洁生产提升计划,加强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实施工业低碳工程,落实能耗“双控”政策,率先在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行业推动碳达峰。强化行业污染治理,把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做优做强、提高市场占有率统一起来,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加快低端低效产能退出;加强电力、钢铁、化工、建材、造纸、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治理和监管。到2028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9%以上;到2030年,全市碳排放总量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定目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各县区人民政府)3 .深入开展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促进产品创新,推动制造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攻坚关键技术,聚焦产业发展“新赛道”,滚动发布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突破清单;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实施“揭榜挂帅”制度,支持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到2028年,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攻关关键核心技术40-50个;到2030年,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超100个。研发重大装备,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技术装备;支持企业积极申报省十大标志性高端装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力争每年获评省级十大标志性高端装备和首台(套)项目5个以上。推进项目建设,建立技术改造项目库,实施一批重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实行技改项目动态管理,塑造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每年实施技改项目100个以上、完成投资15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四)以高成长性企业提质倍增为抓手,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行动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实施高成长性企业提质倍增计划,以中小企业为重点,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工程,加强要素、资源共享,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1 .推动高成长性企业提质倍增。实施高成长性企业提质倍增计划,以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为引领,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推动高成长性企业规模倍增、效益提升。选取100家左右市级试点企业、若干家荣誉试点企业、500家左右县区试点企业,构建“1+N+5”企业培育梯队。强化金融支持,探索建立政、银、担、保、企五位一体融资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制造业头雁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鼓励支持大企业将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体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本地配套率。到2030年,试点企业营业收入较2020年增长1倍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超5%,全市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40%o(责任单位:市工信局、财政局、金融工作局、人行市中心支行、银保监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2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中小企业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到2028年,培育3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80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优质中小企业;到2030年,培育5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100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优质中小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3 .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实施“六化”提升行动,全面提升中小企业制度规范化、管理精益化、生产智能化、发展绿色化、厂区园林化、文化特色化水平。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家树立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务实作风,持续推动企业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民营企业家培训,坚持“当前与长远”“走出去与请进来”“线上与线下”“课堂与游学”相结合,通过进名校、进名企、开讲堂、办沙龙等形式,每年培训企业家500名(次)以上。到2030年,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家培训全覆盖,企业现代管理制度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五)以“三个一批”为抓手,实施项目建设支撑行坚持“项目为王”导向,常态化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建立项目直接落地机制,深化项目建设攻坚,谋划引进一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为产业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能。L加强项目谋划建设。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符合新定位、增强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工业项目,夯实经济发展项目支撑。建立项目台账,实施项目建设联审联批、周例会制度,定期研究重点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情况,紧盯项目立项、用地报批、施工设计、施工许可办理等关键环节,统筹整合土地、环保等各项指标,最大限度满足项目建设需求。持续开展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强化跟踪服务和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扩大增量。每年谋划实施重点工业项目500个以上、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商务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区人民政府)2.狠抓“三个一批”。建立制造业“三个一批”项目清单,强化项目前期对接洽谈,确保项目尽快签约;实行重点项目“一条龙”代办制,确保签约项目尽快实质性开工;加强用能、用工等问题协调,确保竣工项目尽快达产见效。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滚动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确保“三个一批”项目储备保持在开工项目数量3倍以上。强化开工项目领办制,完善“市领导+部门联席会议+企业评价”等联审联批工作机制,推动项目审批提速,确保当季开工项目应开尽开,投产率保持15%以上。完善投产项目协调机制,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全面推行分批验收和边建设边验收,确保当季投产项目全部竣工达效。完善“三个一批”考评机制,制定考核方案,强化结果运用,突出奖优罚劣,持续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六)以“万人助万企”为抓手,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行动坚持常态化助企,宣传落实惠企政策,强化问题办理,实现助企范围市场主体全覆盖。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坚定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持续营造良好政务、市场、信用、法制营商环境。1 .深化企业服务。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率导向和结果导向,持续深化地企合作,完善政策落实、企业减负、问题办理、政企沟通四项机制,实行企业问题“列单、领单、办单、清单”制度,组织开展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四项对接”,做好企业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协调保障,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求。优化分包联企、问题收集、专班推进、动态调整等工作机制,围绕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聚焦企业发展“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谋发展,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创业活力。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市场风险预警防范机制。(责任单位:市“万人助万企”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直各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2 .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效”改革,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行“企业办事不出区、个人办事不出街”服务模式,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推进企业办理事项便利化。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落实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制定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税务局、工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推进。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合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协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二)加大政策支持。在整合现有政策基础上,创新出台项目建设、企业培育等各项奖补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省科技重大专项等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强化金融支持,创新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用足用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等上级基金支持。强化用地保障,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开展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实行新型产业用地管理,探索建立工业用地红线制度,优化土地审批流程,提高工业用地使用效能。强化人才保障,发布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引进更多国内外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责任单位:市工信局、财政局、金融工作局、发改委、科技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社局、生态环境局、人行市中心支行、银保监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三)加强督导考核。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考核评价机制,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指标纳入各县区目标考核体系,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建立台账、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统筹有力、协调有序、推进有效。树立靠前指挥、躬身入局、示范带动工作导向,建立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的双向激励制度,强化跟踪督办,定期组织评估,持续营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统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注意事项

    本文(“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