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反感“专家”.doc

    • 资源ID:193243       资源大小:19.3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反感“专家”.doc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反感“专家”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反感“专家”?专家的建议,又惹怒了年轻人。最近,某学者表示,在鼓励年轻人生育、婚恋的问题上,可以将法定结婚年龄下调至18岁,以此降低成婚门槛促进单身男女建立家庭。此话一出,立刻引来无数板砖。不少人质疑:18岁正是接受教育的黄金年龄,此举是否会不利于个人发展?这只是众多“年轻人被建议”事件中的一个。近一段时间,一些专家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轻人没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为了钱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子”“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等。这些观点,看似为年轻人好,实则惹年轻人厌。“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一度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专家”作为一种身份,带有“知识权威”属性。他们是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特殊知识、技能或受过特殊训练的人。年轻人大部分刚步入社会,囿于自身知识有限,在求职、生育、情感、养老、理财等领域,有时需要听取专家意见,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客观地说,在专家群体中,有不少肚里“有货”的学者,令人尊重。比如,有的教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法律案例,为年轻人讲解法律知识;还有的人化身“情感达人”,理论结合实际输出观点,解决年轻人的情感问题。这些专家之所以能让年轻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论知识,还有共情心理和坚定的职业操守,他们的建议在客观上起到了普及知识、弥合矛盾、引领舆论的作用。但有的“专家”则不然。他们显得很不了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从未考虑过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健康压力、就业焦虑和婚恋焦虑,每每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纸上谈兵”“站着说话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态指点江山。年轻人虽然不是专家,但却是生活的实践者,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有利。此类“雷人建议”一出,往往会导致情绪对立。个别专家的“伦理陷落”尤其值得警惕。专家群体本身构成复杂,一些草根“伪专家”、“三无”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包装,戴着五花八门的头衔,涌向互联网平台,冒充权威之声,甚至“跨界”对自己专业领域外的现象大肆评议,目的是为博知名度、最终实现“影响力变现”。还有个别专家,丝毫不顾忌年轻人的感受,放弃学术中立原则,过度为商业利益代言。这种抛弃职业操守的行为,让年轻人对专家的排斥与日俱增,以至于拉低了年轻人对整个专家群体的信任和期待。“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个别专家应从年轻人的难处和需求出发“三思而后言”,先问问这个政策放在自己家人身上行不行,再提有参考性和实用性的建议,而非发表一番不可行的“废话”。专家的话还能信吗?托马斯·索维尔在其著作知识分子与社会中提出一个观点:“知识分子的工作成果,往往是不需要负责的。”相比医生做的手术出事故了,工程师设计的建筑倒塌了要承担责任,知识分子提出的公共意见只是参考,出错了也不会被追责。但网络平台有公共属性,不是某个人的”自留地”。专家更不是“真理的代言人”,一旦出错,造成的后果危害很难估量。“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不是让专家闭口不言,而是希望专家“从年轻人的利益出发”,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人文关怀,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众专家”关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真知灼见。专家说口罩能防95%的病毒,正确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防止新冠感染,然而口罩卖脱销了。专家说没必要囤药,过多囤药没有意义,然而治疗发烧的药品就被买断货了,专家说嗓子有刀片的感觉可以吃黄桃罐头缓解,然后大家都懂的,黄桃罐头被买断货了。记得以前有专家称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大多是无症状,是轻症,重症占比非常低。这也成为国家实行放开政策的依据之一。因为病毒已经不可怕了,即使是感染了也大多数无症状。可是大家现在看看你们的身边感染病毒的家人,朋友们,有几个是无症状。至少我听到的反馈大多数患者的症状比普通感冒要严重的多。 有头痛欲裂的,有骨头节里面疼的,还有嗓子吞刀片的,形形色色的症状都有,我就没听说哪个是没感觉的。不知道专家是如何定义这个无症状的。之后又有专家称同一毒株,二次感染的概率很低,即便是倒霉感染了第二次,感染时间往往也是在三到六个月之后,并且症状也会更轻病程会更短。说实话我身边都已经有感染第二次的了,而且比第一次症状还要严重。难道他第一次是感染的假的新冠吗。最近查找资料,看到一篇近日发表在自然医学的论文显示,重复感染新冠除了会有首次感染的症状外,还会面临其他健康风险。与仅仅感染一次新冠患者相比,重复感染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一倍多,住院风险患肺部疾病心脏病的可能性高出三倍多,而且患精神系统疾病的可能性高出60%,看来对于二次感染症状是更轻还是更重,专家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更让我怀疑的是,都是权威专家为什么说出来的话大相径庭。难道他们说话不用实验来验证吗?还是说为了某些咱们看不到摸不到的原因来胡说一气。我以前崇拜专家,我以为专家无所不能,专家说的话都对。我认为专家之所以是专家,就是因为其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着更深的研究,更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专家的话应该是更科学,更严谨,更经得起实践验证的,而决不能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专家的话我们不敢不信,但这样明显矛盾的回答,我们到底应该信谁的。专家说的最搞笑的话一,北大博士王福重:农民不要用收割机收麦子,会污染环境。王福重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教授,但是他对农民却十分看不上,他说农民很勤劳是一种错觉,他们白天把种子撒地里就回家睡大觉,粮食是自己在土里长出来的,和农民没有多大关系。他还说农民不能用收割机收麦子,因为收割机收麦子会扬起很多因为收割机收麦子会扬起很多灰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二,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适当处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赵燕菁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现在也是厦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经济学院双聘教授。曾经人们想生孩子的时候,专家马寅初起了搞计生育,他自己却超生了几个孩子。如今年轻人负担不起生活的种种费用,不想那么快生孩子或者少生孩子,赵燕菁教授又提议说,要把生孩子和保障房养老金挂钩,奖励生孩子的人,惩罚不生孩子的人,降低他们的社保、养老金,不给他们保障房,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大家不愿生孩子的现状。三,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坚决不能取消预售制,因为预售制可以减少烂尾楼。除了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还是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在房地产预售制被无数人诟病的今天,他却说坚决不能取消预售制,因为预售制可以减少烂尾楼,但如今的现实是预售制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开发商预售后卷款跑路,或者把钱放到其他楼盘去无力交房,造成了无数的烂尾楼。他还建议延长房贷年限至40年50年,一代还不完就下一代还,最近他还说要鼓励农民贷款进城买房,然后开车回乡下去种地,他还说他才是农民的贴心人。四、经济师张兴海:年轻人要多进厂打工,不能只考虑个人收入。在2022年全国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表示,当下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做电商、搞网络直播,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导致制造业招工困难,这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他建议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鼓励支持更多年轻人成为产业工人,这样才能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年轻人不能只考虑个人收入。五、全国工商联常委丁佐宏:66岁到79岁仍是中年,要鼓励60岁以上初老群体再就业。丁佐宏是全国委员、高级经济师,他说他的家乡是著名的长寿之乡姑妈102岁,伯母101岁,人生从70岁才刚刚开始,66岁至79岁依然是中年人,继续发展,60岁以后具有劳动能力,工作水平、消费潜能、智力支持的老年人作用,就是对人口红利的延长和拓展,将会源源不断的释放老年人口红利。看来这真的是要把人往死里整,只要不死就得干,以后不知道还能不能享受儿孙之福了。六,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低收入人群可以出租闲置房或者用私家车拉活增加收入。许宪春曾是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他说低收入人群可以灵活就业,比如用私家车拉活,或者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这对于解决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问题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此话一出,立刻惊掉了无数网友的下巴,现在中国的低收入家庭居然能够开始私家车去拉活,还能有闲置的房子出租,真的是不得了了,反正我这种低收入的家庭两辆电动两轮车都没有,房子那更是渴望而不可及。七、经济学家陈浩:国内家庭平均总资产300万正常,现在谁家还没有个50万的现金呢!陈浩在节目中公然表示,谁家没个50万呢?中国人没那么穷,咱们中国的股票投资者有几个人没有50万?各家教授高举散户的大区,其实他们心里都明白,中国人现在平均家庭资产300万,都是合格的投资者,哪有散户啊!听到这样的言论,我默默的点了根烟,心想,自己兜里3000块都没有,情何以堪啊,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中国人了。八、经济学家李剑阁:我们不能提高劳动者的工资,老百姓工资太高,要降。李剑阁是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他说如果我们提高工人工资,产业链就会外移,这样对于经济发展很不利,一直保持低工资,一直提供廉价劳动力,才能一直赚外汇,我们不能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低工资是我们的优势,老百姓的工资太高了,应该降到合理水平。九、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年轻人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结婚生子。在某平台上梁建章一边笑一边说年轻人如果找不到工作,不用着急的,可以等待经济的好转再去找工作,或者可以先结婚生子,说这番话的时候笑容是如此的迷人。作为携程的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也是一个富豪,他当然不会为结婚生子而发愁,想要嫁给他、给他生孩子的人排能排九条街,但是他可能不知道,中国的几千万男光棍,有工作的都找不到老婆,更何况没有工作的,谁愿意嫁给他?就算有人嫁,没有工作怎么养老婆孩子?靠啃老吗?靠坑蒙拐骗偷抢吗?十、不知名专家:征收失业税,没有工作的要交钱!根据统计部门的统计结果显示,现在的失业人口数量高达4340万人,这个数据太恐怖了,于是就有专家建议,一定要对这些没有工作的人征收失业税,让这些没工作的人按月交钱,使他们勤奋起来,不要再躺平,主动的去找工作。虽然查不到提出这番言论的专家叫什么名字,但是确实有这样的消息传出来,不知道找不到工作的你们瑟瑟发抖没有?

    注意事项

    本文(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反感“专家”.doc)为本站会员(jingpanziliao)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